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然分娩与剖宫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异常的超声特征。方法将2018年7月~12月在我院自然分娩的60例产妇设为观察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剖宫产术的20例产妇设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经会阴盆底二维超声检查以及经会阴盆底四维超声检查,比较两组各项功能指标与盆底超声指标。结果静息状态、Valsalva动作以及缩肛动作下,观察组盆隔裂孔左右径、盆隔裂孔前后径、盆隔裂孔面积与膀胱颈最大移动速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肛提肌裂孔周长、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逼尿肌厚度与尿道膀胱后角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产后特别是自然分娩后盆底功能损伤较为常见,经会阴盆底二维及四维超声成像检查,可为女性产后盆底功能损伤的诊断提供依据,利于临床及早发现盆底功能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不同分娩方式患者盆腔脏器脱垂(POP)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9年6月我科收治的POP患者160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A组(经阴道分娩,120例)、B组(经剖宫产分娩,40例)、C组(同期健康体检女性,60例),均完善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比较三组研究对象在不同状况矢状位肛提肌裂空长度及面积;比较A组、B组间盆腔脏器脱垂的检出率及准确率。结果:在缩肛状态、Valsalva动作状态及安静状态下,A、B组两组间矢状位肛提肌裂空长度及面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A、B组患者的POP检出率及确诊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会阴三维超声可清晰显示女性盆腔脏器、解剖组织结构;且对患者POP的诊断价值高,不受分娩方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利用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观察产后早期盆底结构及功能受到不同分娩形式所产生的影响,为盆底功能障碍性病症的治疗及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6月在我院产科门诊产后6~8周复查的初产妇67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将患者分为剖宫产组(n=23)和经阴道顺产组(n=44)。利用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对两组患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及最大Valsalva状态下,膀胱颈位置、尿道倾斜角、膀胱尿道后角及宫颈外口位置进行观察,计算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下的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宫颈移动度,比较尿道漏斗形成率、膀胱膨出形成率以及类型、子宫脱垂形成率,对比最大Valsalva动作状态、缩肛及静息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及左右侧肛提肌的厚度,在缩肛情况下,对肛门内外括约肌及肛提肌是否存在撕裂进行观察。 结果  静息状态下的膀胱颈位置水平远低于剖宫产分娩组(t=-3.43,P < 0.05),Valsalva状态膀胱颈移动度及尿道旋转角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3.53、3.82,P < 0.05),膀胱膨出发生率高于剖宫产分娩组(t=11.075,P < 0.05),静息、缩肛以及Valsalva状态下的肛提肌裂孔面积均大于剖宫产分娩组(t=4.17、2.95、2.80,P < 0.05)。两组间在膀胱膨出类型上,Ⅱ型膀胱膨出发生率均高于其他两个类型,且经阴道顺产组膀胱膨出三种类型发生率均高于剖宫产组(χ2=13.39,P < 0.05)。而静息状态下的宫颈外口位置、膀胱尿道后角,Valsalva状态下宫颈移动度、尿道漏斗形成、子宫脱垂、直肠膨出以及会阴体过度运动等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种状态下左右侧肛提肌厚度无明显差异,两组产妇均未发现肛门内外括约肌损伤及肛提肌撕裂。 结论  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能很好的动态观察到前、中、后盆腔脏器的各项指标,无论哪种分娩方式均可对盆底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相对于经阴道分娩,早期剖宫产分娩组在前盆腔以及肛提肌裂孔面积方面较经阴道顺产组程度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经会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女性产后盆底结构,为研究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初产妇69例,分为经阴道分娩组39例和剖宫产组30例,产后6~8周,经会阴超声分别在静息状态、瓦氏动作时测量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左右径及膀胱颈移动度(BND)。结果经阴道分娩组静息状态下,盆膈裂孔面积、周长、前后径及左右径均大于剖宫产组(均P0.05);经阴道分娩组BND大于剖宫产组(P0.05);同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大于静息状态(P0.01);两组瓦氏动作时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会阴超声观察产后盆底结构,为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早期防治提供辅助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经会阴超声对产后女性阴道壁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盆底结构变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8月在我院产科分娩后6~8周回院访视的200例阴道壁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产妇,根据其分娩方式将其分为阴道分娩组110例与选择性剖宫产组90例,分别采用经会阴超声检查观察产妇的超声检查结果,依次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阴道分娩组产妇的逼尿肌厚度、膀胱颈移动度、膀胱尿道后角与尿道旋转角均明显高于选择性剖宫产组产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阴道分娩组产妇的肛门内括约肌近端平面6点与12点方向厚度、肛门内括约肌中部平面9点与12点方向厚度与肛门外括约肌远端平面12点方向厚度均明显低于选择性剖宫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阴道分娩后阴道壁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盆底结构与肛门括约肌形态变化更为明显,而经会阴超声对产后阴道壁脱垂合并压力性尿失禁产妇的盆底结构与肛门括约肌形态有确切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6.
7.
未产妇阴道不同水平横断面的三维盆底超声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未产妇不同水平阴道横断面及周围结构的三维盆底超声表现,为女性盆底支持结构的形态学观察提供有效的影像学方法 .方法 对50例无生育史年轻女性进行三维盆底超声检查,获得盆底横断面声像图,连续观察宫颈外口至阴道外口间阴道横断面及周围结构的声像图表现.结果 三维盆底超声清晰显示阴道全程的横断面声像图.不同水平的阴道横断面形态不同:近段阴道呈"唇形",中段阴道呈"蝶形",远段阴道呈"月牙形".不同水平的阴道周围结构不同:远段阴道水平可见会阴体,中段阴道水平可见尿道阴道隔、直肠阴道隔及阴道旁支持结构,近段阴道水平可见阴道周围结缔组织,阴道周围结构回声均匀致密完整.结论 未产妇阴道及周围结构在不同水平有不同的三维盆底横断面超声表现,这对盆底支持结构及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三维超声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诊断过程中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平原县第一人民医院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50例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患者为研究组,将同期在我院接受健康体检的40名女性纳入对照组,均接受MRI与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检查,分析其诊断结果。结果:结合临床综合诊断结果进行判断,盆底超声与MRI诊断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准确率分别为92.00%和96.00%,差异不显著(P> 0.05)。经MRI检查,研究组膀胱颈、肛管直肠连接以及子宫颈下降距离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 <0.01)。超声影像比较,研究组静息、张力以及缩肛状态下的盆膈裂孔前后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肛提肌厚度显著小于对照组,子宫后位疾病发生率占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结论:经会阴三维盆底超声与MRI检查对该疾病均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均能够较好地反映患者盆底功能与结构,但是三维超声操作更为简便,且费用更低,所以临床可将该方法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膈裂孔形态及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在我院行产后复查的产妇58例,根据不同分娩方式分为经阴道分娩30例(A组)和剖宫产28例(B组),另选30例无流产及生育史的妇女为对照组。各组均应用经会阴盆底超声智能识别联合多平面成像技术测量静息状态和缩肛状态下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面积,以及其对应的相对变化量,并对其进行比较;比较各组肛提肌肌力评分。分析各组盆膈裂孔参数的相对变化量与肛提肌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各组静息状态及缩肛状态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相对变化量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上述参数在A、B组及对照组中均依次增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A、B组及对照组肛提肌肌力评分>3分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盆膈裂孔左右径、前后径和面积的相对变化量与肛提肌肌力评分均呈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经会阴实时三维盆底超声评估不同第二产程时长对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经阴道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妇133例,根据第二产程时长(t)不同分为三组,0 h0.05)。结论 不同第二产程时长会对盆底功能有不同的影响,当t≥2 h在一定程度上会对产妇盆底功能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底超声在不同分娩方式产妇盆底功能障碍诊断及盆底康复治疗效果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2月我院妇产科70例阴道自然分娩产妇与70例剖宫产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设为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产后均实施盆底超声检查。比较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功能障碍发生情况。以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为参照,分析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效能,并分析盆底超声与盆底肌力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将阴道分娩组、剖宫产组中的盆底功能障碍产妇分别设为A组、B组,均实施盆底康复治疗,比较A组与B组治疗前、后的盆底超声检查指标、盆底肌力评分、阴道最大收缩压。结果 阴道分娩组的膀胱颈移动度、静息及Valsalva动作时的肛提肌裂孔前后径、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大于剖宫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阴道分娩组的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为38.57%,高于剖宫产组的22.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盆底肌力诊断结果,盆底超声对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7%、96.91%、97.1...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分娩方式对产妇早期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影响。方法根据就诊时间不同,将480例初产妇分为产后6~8周组388例和产后12~14周组92例。观察2组压力性尿失禁(SUI)、尿潴留、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OP-Q)分级及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情况,比较2组盆底肌表面肌电信号(s EMG)结果。结果 2组剖宫产产妇POP-QⅠ~Ⅱ级、盆底肌肌力下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阴道分娩者(P0.05或P0.01),SUI、尿潴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各指标在产后12~14周组发生率略低于产后6~8周组,但无显著差异(P0.05)。产后6~8周组剖宫产产妇盆底肌前后静息值、快肌最大值、10 s及60 s慢肌肌电值均显著高于阴道分娩者(P0.01);与产后6~8周组比较,产后12~14周组阴道分娩产妇快肌最大值、10 s和60 s慢肌肌电值以及后静息值明显升高(P0.05或P0.01),但与剖宫产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产妇早期盆底功能受不同分娩方式的影响,其中剖宫产影响较小;产后3个月内应及时行盆底肌肉锻炼,以减少PFD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探索女性分娩后压力性尿失禁与肛提肌损伤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符合纳入排出标准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产后单纯前盆腔器官脱垂(anterior-pelvic organ prolapsed, POP)及产后盆底正常女性患者,采用盆底三维超声联合TUI技术检查测量静息状态下及Valsalva动作后三组患者肛提肌裂孔的前后径、横径及肛提肌裂孔面积,观察肛提肌裂孔及周边肌肉形态,并对各项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静息状态下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相较于两组对照差异不明显,但valsalva动作后尤其是前后径差异明显变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无论在静息状态和valsalva动作后,肛提肌裂孔面积相较其他两组都有明显的变大。应用TUI观察,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发生肛提肌撕裂的比例相较其他两组增加 结论 肛提肌损伤、肛提肌裂孔面积的改变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利用三维超声观察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术前及术后盆底形态的变化,评估其解剖结构的改变。方法:因子宫病变行广泛性子宫切除术患者,于术前1天及术后14天分别应用三维超声探头经会阴部扫查,重建盆底三维超声图像,观察肛提肌裂孔的结构和形态,并分别测量静息、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面积以及肛提肌厚度。结果: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盆底解剖及结构发生改变,术后安静状态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增大,肛提肌厚度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术前安静状态时比较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肛提肌厚度与安静状态时比较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孔前后径、横径及面积,与安静状态时比较均略增大,肛提肌厚度略减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能够对广泛性子宫全切术后患者盆底形态学变化进行动态观察、 客观评价其解剖结构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经会阴四维超声观察不同分娩方式引起盆底结构改变的图像特征。方法 对2016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初产的产妇于产后第42天依照分娩方式不同分自然分娩组60例、剖宫产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未孕,超声检查未发现盆底异常者),均进行盆底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静息、缩肛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膀胱颈、子宫颈、直肠肛管形态及活动度。四维图像重建后观察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形态及连续性,并测量肛提肌裂口面积,记录超声检查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静息状态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6.29±3.28cm2,自然分娩组18.6±3.54cm2,剖宫产组16.52±2.74 cm2。缩肛状态时肛提肌裂孔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0.45±4.12 cm2,自然分娩组15.18±3.07cm2,剖宫产组12.83±2.51cm2。Valsalva动作时肛提肌裂口面积分别为对照组14.32±4.44cm2,自然分娩组22.15±6.10cm2,剖宫产组19.66±3.68cm2。膀胱颈活动度分别为对照组13.17±5.64mm,自然分娩组23.63±6.35mm,剖宫产组17.00±6.52mm。子宫下垂,对照组0例,自然分娩组9例(15%),剖宫产组0例。直肠膨出者仅自然分娩组1例(1.67%)。静息状态、缩肛状态和Valsalva动作三个时态下肛提肌裂口面积、膀胱颈活动度均为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子宫脱垂及直肠膨出发病率均自然分娩>剖宫产组>对照组。结论自然分娩较剖宫产对产妇盆底近期影响大。会阴四维超声可评估不同分娩方式对盆底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PFD)认知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妇产科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100例阴道分娩初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我院自制的《初产妇对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和护理需求调查问卷》于产后2个月内对初产妇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阴道分娩初产妇发生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认知的影响因素。结果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PFD认知度不够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月收入、产后是否有专人指导、产后康复训练频率和产后心理状况是对盆底功能恢复的保护因素;会阴损伤和便秘史是对盆底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年龄是产后PFD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阴道分娩初产妇对产后PFD认知水平不够高,除医护人员宣教外,需加强网络、社区和其他宣教,针对发生产后PFD的重要影响因素,采取合理预防和康复措施,提高产妇产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欧阳丽萍  李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22,53(12):921-925
目的 探讨阴道助产对初产妇产后早期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 收集345例阴道分娩初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分娩方式分为自然分娩组170例、胎头吸引器助产组130例、产钳助产组45例,在产妇产后6~12周进行盆底肌力和盆底三维超声检查。比较3组产妇的盆底肌力异常率、膀胱颈移动度增大率、膀胱膨出率、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率、肛提肌损伤率及肛门括约肌损伤率。结果 3组产妇的年龄、BMI、孕期增重、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产钳助产组盆底肌力的异常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17),其余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17)。产钳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及吸引器助产组(P均< 0.017),吸引器助产组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高于自然分娩组(P < 0.001)。3组产妇的膀胱颈移动度增大、膀胱膨出、肛提肌裂孔面积增大及肛门括约肌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盆底超声提示盆底肌肉损伤的52例产妇中,产后盆底肌力筛查示正常9例,2种检查方法的一致性检测结果为Kappa = 0.061,P = 0.029。结论 与自然分娩的产妇相比,产钳助产对盆底肌力的损伤最大,接受产钳助产者的肛提肌损伤发生率最高;2种产后盆底肌力检查方法相互独立,盆底超声能清晰显示盆底肌损伤状况,在产后盆底筛查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于盆底四维超声评估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予以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4个疗程, 并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行盆底四维超声检查。评估入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比较治疗前、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1 h尿垫试验、盆底肌收缩压、四维超声参数(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膀胱颈移动度和尿道旋转角, 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的关系。结果  120例患者经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 总有效率为84.17%。治疗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比治疗前明显升高, 1 h尿垫试验较之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后肛提肌厚度(静息时、Valsalva动作时)较之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肛提肌裂孔左右径、肛提肌裂孔面积、膀胱后角、膀胱颈移动度、尿道旋转角较之治疗前均明显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治疗后膀胱颈移动度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r=-0.746、-0.781, P < 0.001);尿道旋转角与盆底肌力分级、盆底肌收缩压呈负相关关系(r=-0.779、-0.792, P < 0.001)。结论  经盆底四维超声可以较好评估盆底肌功能障碍患者电刺激生物反馈治疗前后盆底肌功能,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