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目的探讨4种肝病相关自身抗体在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及其诊断价值。方法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中ANA、SMA、AMA、抗LKM-I,根据荧光反应强弱判定结果。结果150例肝功异常患者(ALT〉50U/L)自身抗体阳性率为18.7%(28/150),其中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的阳性率分别为12.7%(19/150)、6.7%(10)/150)和7.3%(11/150);未检出抗肝肾微粒体I型抗体(LKM-I);女性患者自身抗体的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明显高于阳性组(P〈0.05)。结论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在诊断疾病、了解病程和观察疗效中具有很重要的价值,肝功能异常的非病毒性肝炎病人适合进行肝病相关自身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比较自身免疫性抗体在不同类型肝功能异常患者血清中的阳性率,探讨自身免疫性抗体检测对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8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61例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已型肝炎患者38例,不明原因肝功能损伤者23例)、56例健康体检者体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及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①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非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阳性率为52.4%、抗平滑肌抗体(SMA)阳性率为24.3%、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率为12.8%、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ANCA)阳性率为21.7%;②自身免疫性肝病相关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非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③病例组自身抗体阳性率及其滴度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④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结论]血清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诊断、鉴别、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病与其他肝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病毒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变化及其与病毒性肝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37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包括甲型肝炎56例、乙型肝炎157例、丙型肝炎115例、丁型肝炎23例、戊型肝炎19例)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2型(AMA-2)、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肝肾微粒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 AMA总阳性率为7.03%、AMA-M2总阳性率为3.78%、SMA 总阳性率为0.81%、LC-1总阳性率为0.54%、LKM总阳性率为1.89%、SLA/LP总阳性率为0%、ANA总阳性率为18.38%。5种病毒性肝炎中以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阳性率最高,为62.61%,且以ANA阳性为主(33.91%);乙型肝炎次之,为26.75%,也以ANA阳性为主(15.29%);明显高于其它3种病毒性肝炎(甲型肝炎8.93%、丁型肝炎4.35%)、戊型肝炎0%)。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其中又以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多见,自身抗体中则以ANA为主。对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了解患者机体免疫状况,以便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4.
丙型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自身抗体在丙型病毒性肝炎和自身免疫性肝炎中的特点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233例丙型肝炎(HCV)患者和45例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血清中相关的自身抗体。结果233例HCV患者自身抗体检测阳性率分别为抗核抗体(ANA)44.6%(104/233)、抗平滑肌抗体(SMA)18.0%(42/233)、抗线粒体抗体(AMA)14.2%(33/233)、抗肝肾微粒体抗体(抗LKM-1)1.7%(4/233)、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10.7%(25/233)、抗细胞骨架抗体(CS)7.7%(18/233)、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6.0%(14/233)、抗心肌抗体(AHRA)6.9%(16/233)。HCV组和AIH组ANA和SMA检测结果比较,HCV组ANA、SMA抗体1:100滴度阳性率分别为69.2%、27.9%,ANA及SMA抗体以低滴度为主,AIH组ANA及SMA抗体则以高滴度为主(62.2%、28.9%)。ANA抗体高滴度(1:1000)的HCV患者ALT、ASr、Tbil、GGT、IgM的水平明显高于低滴度(1:100)患者(P〈0.05),而IgA和IgG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IH组抗LKM-1检测阳性率高于HCV组。结论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滴度较低,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自身抗体滴度较高,HC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是造成机体免疫损伤、加重丙肝病毒血症的一个极其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对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的诊断意义。方法收集北京市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48例AILD、54例病毒性肝炎及32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标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法对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1型抗体(LKM-1)、抗肝细胞胞质抗原1型抗体(LC-1)、抗可溶性肝抗原/肝胰抗原抗体(SLA/LP)及抗线粒体抗体(AMA)等6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 AILD组自身抗体检出总阳性率为89.6%,ANA、SMA、AMA、LKM-1、LC-1及SLA/LP的阳性率分别为41.7%、31.2%、43.7%、22.9%、12.5%及16.7%,均显著高于病毒性肝炎组和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ILD 中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检出的抗体以的SMA、LKM-1、LC-1及SLA/LP居多;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组则以ANA和AMA为主。结论加强自身抗体的检测对自身免疫性肝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各种肝病患者中自身抗体检测在自身免疫性肝病(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ALD)包括自身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 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及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SC)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消化科、肝胆外科、移植外科等收治的各种肝病患者225例,分为ALD患者组和其他肝病患者组。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225份临床血清标本中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抗平滑肌抗体(antismooth muscle antibody, SMA)和抗线粒体抗体(anti-mitochondrial antibody, AMA),用欧蒙印迹法检测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iver kidney microsomal, LKM)、抗肝细胞溶质抗原Ⅰ型抗体(liver cytosol-1, 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体/抗肝胰抗体(anti-soluble liver antigen antibody/liver pancreas antigen, SLA/LP)、AMAⅡ型(AMA-M2)并查阅临床资料,对检测结果作出分析。结果 ALD 患者组ANA阳性率为77.78%,SMA阳性率为7.41%,AMA阳性率为55.56%,LKM 阳性率为7.41%,AMA-M2阳性率为48.15%,SLA/LP 阳性率为7.41%,LC-1阳性率为3.70%。其他肝病患者组 ANA 阳性率为26.26%,SMA 阳性率为4.55%,AMA 阳性率为11.11%,LKM 阳性率为0.51%,AMA-M2阳性率为5.05%,SLA/LP阳性率为2.53%,LC-1阳性率为1.52%。ALD患者组自身抗体阳性率与其他肝病患者组相比较,ANA、AMA、LKM、AMA-M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ALD患者自身抗体检出率较高,为临床医生鉴别病毒性肝炎、ALD及其他肝病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7.
临床14 282份标本自身抗体谱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就诊人群中抗核抗体(ANA)、抗心肌抗体(HMA)、抗胃壁细胞抗体(PC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抗体M2亚型(AMA—M2)等自身抗体的阳性分布趋势,及其在不同疾病中的分布与疾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14282份临床血清标本中ANA、HMA、PCA、SMA、LKMA和AMA,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检测AMA—M2亚型;结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这些自身抗体在不同年龄、性别和疾病中的阳性分布趋势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ANA、HMA、PCA、SMA、LKMA、AMA和AMA-M2在14282例就诊人群的阳性率分别为:41.23%、0.19%、3.26%、10.25%、0.11%、11.90%和6.96%。女性中ANA、AMA和AMA-M2阳性率显著高于男性(P〈0.01),人群中ANA、PCA、SMA、AMA和AMA—M2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SMA为P〈0.05,其余P〈0.01)。在系统性硬皮病(SSc)和系统性红斑狼疮(SLE)ANA阳性率达94.6%和93.9%,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中SMA阳性率64.5%,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AMA和AMA-M2阳性率最高,分别为83.2%、70.2%,但其他疾病中也有5.4%-22.6%和1.8%-12.9%不等的阳性率。结论 SLE、SSc、类风湿关节炎(RA)、干燥综合征(SS)和肌炎/皮肌炎(PM/DM)患者中的主要阳性抗体为ANA,AIH患者主要为ANA和SMA阳性,PBC患者主要为ANA、AMA和AMA—M2阳性。但是,同一种自身抗体可以出现在不同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ID),如AMA可出现在AIH、SS和PM/DM中;一种AID可同时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AIH息者可出现ANA、SMA、AMA和AMA—M2同时阳性。因此,在临床诊疗中应综合分析,重视抗体滴度在AID诊疗中的作用,以避免片面根据某种自身抗体阳性所致的误诊。  相似文献   

8.
刘滨 《山西临床医药》2011,(11):841-842
目的:了解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非器官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发生率,分析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76例CHB(HBV组)和48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线粒体Ⅱ型抗体(AMA—M2),并常规测定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总胆红素(TBIL),并进行分析。结果:HBV组各种自身抗体分别为ANA26.14%(46/176),SMA5.11%(9/176),AMA6.82%(12/176),AMA—M24.54%(8/176),而且阳性滴度都低于1:320,均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ANA阳性组的AST,ALT明显高于ANA阴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CHB患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但与年龄、肝脏病变的程度有密切关系。结论:CHB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滴度较低;HB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可能是引起肝功能损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自身免疫性肝病(AILD)相关自身免疫性抗体的特征分析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纳入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以及病毒性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检测每组患者的相关自身免疫指标。结果:AIH患者血清ANA阳性率明显高于PBC、病毒性肝炎以及对照组(P〈0.05)。PBC患者血PBC患者血清AMA阳性率显著高于AIH组(P〈0.05)。血清ANA在AIH以及PBC患者中均以高低度(1:1000)为主。结论:每种AILD均伴有其特征性的自身抗体,对各种类型的慢性肝病常规进行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诊断和鉴别AILD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在肝病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45例肝病患者的自身抗体结果,并对自身抗体阳性的结果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2145例患者中共检测出自身抗体阳性359例,阳性率为16.7%。诊断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64例,检出率为3.0%,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炎(AIH)59例,检出率为2.8%。73.4%PBC患者血清抗核抗体(ANA)≥1∶320,且26.6%抗线粒体抗体(AMA)为阳性;49.2%AIH患者血清ANA≥1∶320,且3.3%AMA为阳性。PBC患者核膜型及着丝点型显著多于AIH患者,而均质型及着丝点颗粒型显著少于A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NA阳性≥1∶320乙型肝炎患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酰转肽酶(GGT)及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显著高于ANA阳性≥1∶100及ANA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身抗体检测是诊断自身免疫性肝病的必要条件,但需鉴别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和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11.
乙型肝炎患者自身抗体的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患者体内自身抗体的特点,探讨自身抗体在乙型肝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欧蒙印迹法检测150例乙型肝炎患者(HBV组)、31例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AIH组)和10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肝肾微粒体抗体(LKM-1)、抗肝特异性蛋白抗体(LSP)、抗胃壁细胞抗体(APCA)、抗心肌抗体(AHRA)、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II型抗体(AMA-M2)、肝溶质抗原I型(LC-1)等自身抗体,并进行分析。结果 HBV组ANA、LKM-1、SAMA、AMA-M2、APCA阳性率分别是12.67%、0.67%、0.67%、0.67%、0.67%,而且阳性滴度都低于1∶320,阳性结果中89.47%滴度都处于1∶100,均低于AIH组,以高滴度为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DNA阳性组自身抗体阳性率高于DNA阴性组(P0.05),ANA阳性组和阴性组肝功能有差异,ANA阳性组的AST、ALT明显高于ANA阴性组(P0.05)。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存在多种自身抗体,但与自身免疫性肝炎相比滴度较低;HBV引起的自身免疫紊乱尤其是病毒处于复制状态是造成机体免疫损的机制之一,可能引起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患者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 ANA)谱检测结果,评价ANA谱在诊断AI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3年5月于我院就诊的AID患者513例,非AID患者353例,并对其ANA谱的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系统性红斑狼疮组抗dsDNA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rRNP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组抗U1RNP抗体、抗SS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干燥综合征组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病组抗SCL-70抗体、抗CENP-B抗体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组抗JO-1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抗组蛋白抗体、抗核小体抗体、抗rRNP抗体和抗dsDNA抗体同时阳性时,系统性红斑狼疮组阳性率显著高于混合性结缔组织病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NA谱检测对AID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重庆地区不同类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谱的特征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743例肝病送检样本中81例确诊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将其分为3组:(1)自身免疫性肝炎(AIH)38例;(2)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30例;(3)重叠综合征13例。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抗肝肾微粒抗体(LKM)、抗可溶性肝抗原(SLA)等,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测定抗线粒体M2亚型。结果 743例中诊断为AIH、PBC和重叠综合征分别为送检标本的5.11%、4.04%和1.75%,总计10.9%。AIH患者ANA阳性率为78.9%,AMA及M2亚型阳性率为18.4%,SMA阳性率为7.89%;PBC患者ANA阳性率为73.3%;AMA和M2阳性率为26.7%;重叠综合征患者ANA及AMA阳性率为100%。结论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谱检测有助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非病毒性肝炎诊断时应考虑自身免疫性肝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学指标、免疫指标与肝组织活检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0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评估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定量检测血清中的ALT及HBV DNA对数级,同时测定ANA抗体及IgG含量。结果: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同炎症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0.589,P<0.01);血清HBV DNA水平与ANA抗体呈正相关(r=0.302,P<0.01),与血清IgG值呈正相关(r=0.404,P<0.01),与纤维化程度以及炎症活动度、肝功异常与否无显著性相关(P>0.05);血清ANA抗体与血清IgG值(r=0.4221,P<0.01)及肝功能受损(r=0.662,P<0.01)呈正相关;血清IgG值与肝功异常两者呈显著正相关(r=0.518,P<0.01)。结论:随着HBV DNA对数级的增加,ANA抗体阳性出现可能性更大,IgG水平亦更高;血清IgG值越高,肝功能受损或抗核抗体阳性几率会增大;本研究未发现合适的血清学指标可作为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组织病变程度的预测指标,肝穿刺活检依旧为临床准确判断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孕妇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状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间接免疫荧光(IIF)法检测108例感染HBV的孕妇、75例感染HBV的未孕女性及40名健康孕妇的血清抗核抗体(ANA)、抗线粒体抗体(AMA)、抗平滑肌抗体(SMA);采用斑点免疫印迹法(WB)检测受检者的肝抗原自身抗体谱[抗肝肾微粒体1(LKM-1)、抗肝细胞溶质抗原1(LC-1)、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SLA/LP)、抗线粒体-2型(AMA—M2],同时检测受检者的肝功能、免疫指标。结果健康组检出3例,阳性率7.50%,感染HBV的孕妇血清中有23例检出至少1种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1.30%,感染HBV的未孕女性中有18例检出至少1种自身抗体,总阳性率为24.00%,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显著高于健康孕妇对照组(P〈0.05)。共检出12例有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患者,其肝功能、免疫球蛋白明显升高。结论感染HBV的孕妇体内产生多种自身抗体,部分HBV孕妇可能重叠自身免疫性肝炎(AIH),体内肝特异性自身抗体的存在与肝功能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王波  丁楠  常波 《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1):2022-2025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存在的情况及其对肝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免疫印迹法分别检测89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HBC)患者及64例慢性肝炎患者(CHB)血清中自身抗体阳性率,将两组阳性率进行统计比较。将89例HBC患者按照自身抗体存在情况分成自身抗体阳性组和自身抗体阴性组,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两组患者的肝功指标,并与90例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组自身抗体检出情况与慢性乙型肝炎组相比,AMA、AMA-M2升高最为明显(P〈0.01),ANA检出率也显著增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指标中,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ALP升高最为明显(P〈0.01),AST、TBA值显著升高(P〈0.05),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身抗体阳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DBil、GGT、ALP、TBA值均显著升高(P〈0.01)。自身抗体阴性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LT、AST、TBil、GGT、TBA及DBil显著升高(P〈0.01或P〈0.05),AL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对肝脏损害更大,在肝病患者中检测自身抗体将有助于判断肝病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