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地质构造约束层速度模型在时深转换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钻井资料与海量的地震数据相比总是显得太少 ,大区域速度场的建立必须借助数学插值方式 ,把井点速度外推至全区。以纯数学的距离内插方式生成速度场而不考虑实际地质结构变化 ,生成的速度场与实际速度规律是有差距的 ,在复杂构造区 ,这种差异非常大。以地层反射界面和断层面为约束条件 ,建立起沿反射层变化的、更为精确的层速度场 ,从而实现三维资料的精确时深转换。该方法应用灵活 ,建场方式直观 ,适合于各种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  相似文献   

2.
四川东部高陡构造时深转换方法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由于地表和地下两翼地层陡峭、断层发育以及由此产生的断层上下两盘地层速度横向的变化,造成在时间剖面上的反射复杂,甚至有构造假象的存在,由时间域向深度域的转换是一个重要环节。正确的时深转换处理是搞准地腹构造形态的关键。层速度时深转换处理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所建立的时深转换速度模型的正确及合理性。通过层速度时深转换方法的改进,较好地解决了多年来高陡构造大断层上、下盘,因速度突变而造成时深转换之后的深度误差和构造形态的畸变,大大提高了钻探符合率。该方法操作容易,实用性强,在四川东部DTC构造带上的MYB、XJG和WQJ构造带上已见到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南海西部深水区以二维地震资料为主,受水深变化大、海底崎岖以及地层速度异常等因素的影响,深水区时间域构造不能代表正确的地下构造形态,而常规的时深转换方法解决不了该地区构造畸变的问题.在分析南海西部深水区地层速度变化规律及其与水深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正演模拟分析,针对性地应用速度趋势法建模,消除了常规速度建模方法导致的构造畸变,改善了断层和中深层的二维叠前地震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4.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5.
由于三维地震勘探成果绝大部分是时间域的,要与深度域钻测井资料紧密结合,时深转换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但常规时深转换方法主要是针对二维构造面提出的,难以满足三维数据体精细时深转换的要求。通过综合测井、地震、地质、油藏等多专业信息,以地震处理速度、钻井时深关系、高分辨率反演速度体、地震解释成果、声波测井曲线和已有地质认识为基础,借鉴剥层法和变速成图思想,针对三维体的精细时深转换提出了"高分辨率反演速度体+控制层位+层间网格智能剖分"的三维速度建模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建立的速度模型井间加入了地震信息和已有地质认识,较单纯用井数据插值更精确,且符合岩性分布变化趋势,同时较地震处理速度场具有更高的纵向分辨率和准确性。采用该方法进行三维体时深转换能够达到深度域地震数据体与测井曲线一一对应,便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储层连通性研究和开发方案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6.
复杂构造识别的可靠性,取决于地震资料的偏移归位成像精度,而可靠的归位成像取决于偏移速度场建立是否符合地质构造解释模型。求取高精度偏移速度,是约束地质构造模型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基础。为此,针对研究区复杂构造的地质特征,建立了合理的地震地质构造解释模型及相应的偏移速度场;依据斯奈尔定律,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了叠前时间偏移处理,得到了较可靠的归位成像;共解释5 个断层地层圈闭(其中1 个地层圈闭),刻画了3 个二叠系夏子街组扇体,取得了较好的地震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7.
受构造运动影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三道桥东地区地层特别是前中生界和中生界下部地层在三维空间上分布变化较大,局部缺失严重,地质条件较复杂,造成地震平均速度横向上发生较大变化,增大了速度分析的难度,常规分析思路难以准确落实无井区速度变化,导致无法准确识别该区地质构造特征。针对三道桥东地区的地震地质情况,开展了以地震速度资料为主体的井震联合速度分析,利用地震速度场平均速度等速面为趋势控制条件,通过空间模拟延拓,建立三维空间速度场,进行变速度目的层深度构造成图。通过精细速度分析与变速时深转换,提高了井震吻合率,真实刻画了地下构造形态。分析认为,地震速度谱是地震勘探构造研究的关键资料,对于构造刻画起到了关键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常规自动解释方法难以正确追踪三维地震数据体中被断层错断的地震反射层位。为此,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相对地质时间体估计方法。首先,针对相对地质时间体估计需求,设计一个由编码器—解码器框架组成的相对地质时间体估计网络;其次,采用结构相似性准则为损失函数,利用生成的准确标注合成训练数据集对相对地质时间体估计网络进行训练,使其具备准确地从地震数据体中估计相对地质时间体的能力;最后,通过提取多个恒定的相对地质时间体等值面实现多个地震反射层位的自动追踪。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不仅在验证数据集上显示出优异性能,而且在实际地震数据体上也获得了较好效果;利用估计的相对地质时间体能够一次性获得多个能够表征地层空间形态的地震反射层位。  相似文献   

9.
沙瓦构造带南部地质构造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目的层为地震弱反射层,侵入火成岩发育,断层隐蔽性强,构造落实程度低。为了探索有效的构造解释方法,从研究区地层特征、形成地震反射的原因、断层的分布规律、侵入火成岩的分布及其对地震反射的影响等方面入手,提出了在构造解释过程中地震弱反射层结合较强反射的地震标准层、地震解释结合地质模式的解释思路和方法,解释了该区T52、T13和T33地震反射构造图,较好地提高了构造解释精度,为区内的滚动勘探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地震资料全三维精细构造解释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利用三维地震数据体进行精细构造解释,首先对三维地震数据进行相干处理、通过分析相数据体进行断层的自动与半自动解释,理清目标区内的断裂系统;其次再利用全三维追踪层位,解释目的层(根据资料品质不同,相应采取自动、半自动追踪);由于 震波传播速度随岩性横向与纵向的变化而变化,最后将地震反射层等T0图转换为深度构造图时,使用变速做图技术即得到较准确的地下构造,从而为部署痊提供准确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1.
优化三维层位控制法速度建场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地质勘探的不断深入,对构造图的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速度场建立和变速构造成图方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二维地震资料,在常规层位控制法速度建场基础上,利用优化的层控法,重点对叠加速度库和t0层位库有机结合,分块、分段拾取各控制层t0时间变化率;在三维空间建层模型,计算层速度;基准面选取及校正;利用折射线追踪法进行时深转换;利用测井曲线入库,快速对层速度校正及钻井分层数据对深度图进行校正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提高了成图精度,取得了理想的成图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地震勘探的井位论证中钻前准确地预测速度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获取地层速度的方式有不同的方法:井孔速度、地震密点速度(预探井附近多个位置处理速度谱上拾取的叠加速度)。一般情况下会用预探井位附近的地震密点速度来求取时深关系用于钻前预测,而在涠西探区复杂断块的应用中发现地震密点速度要比井孔VSP速度偏大导致预测深度偏深,也就是说预测的误差会更大。不能使用地震密点速度进行钻前预测。为此由已钻井VSP速度和层位约束建立三维速度模型,从速度模型中提取预探井点速度来开展时深转换。而实际钻井表明:对于涠西探区复杂断块构造,用速度模型提取的井速度比预探井点处地震密点速度更接近实际钻井速度,预测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针对地质地震特点复杂地区要使用适合该地区的速度进行预测,尽可能减少预测误差,降低勘探风险。  相似文献   

13.
霍尔果斯背斜、玛纳斯背斜及吐谷鲁背斜同属准噶尔盆地南缘山前褶皱带第2排构造,这3大构造是早期褶皱与后期断层突破及中深部双层构造的叠加组合。对于这样的复杂构造,常规的速度分析与构造转深误差较大。针对存在的问题,三维模型模拟迭代这一变速成图方法非常适合南缘复杂构造的时深转换。该方法实现由地震叠加速度形成转深层速度模型,叠加速度谱的拾取强调解释层位与断裂的控制。三维模型模拟迭代变速成图方法提高了准南复杂构造成图精度,在霍、玛、吐背斜带构造成图的应用中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的归位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智仁 《石油物探》1991,30(4):1-13
四川东部高陡构造由于地表和地下地层陡峻、断层众多和速度横向变化急剧,造成在叠加剖面上的复杂面貌。正确的归位处理则是搞准构造形态的关键。横向变速f-k偏称和层速度时深转换两步归位处理的效果,主于所建立的偏移速度模型和时深转换速度模型的正确、合理性。波组分离校正偏移是针对f-k偏移局限性而提出的一种改进设想。射线变速深度偏移是基于射线理论以迭代方式在深度域完成偏移归位的一种方法,应用于高陡构造的归位处理中见到较好效果。以横向变速f-k偏移和层速度时深转换为主,结合射线变速深度偏移和模型正演的揿种归位处理方法综合应用,是进一步搞准高陡构造形态的必要措施,在四川东部大地干井构造上已见到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5.
李军 《海洋石油》2014,34(1):36-40
时深转换是将地震资料解释成果转化为地质成果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油田勘探实际资料为例针对几种不同的时深转换方法进行深入讨论。对于常速成图分区分深度进行幂函数拟合是最理想的办法,对于变速成图在实际应用中需根据不同的资料特征和实际情况选用不同的变速成图方法。通过变速成图计算误差的对比阐述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进而根据不同的地质及地震反射条件,选择合适的时深转换方法,以达到最佳的地质成果。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二维地震采集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塔里木盆地卡3区块处于沙漠腹地,地表为复合型沙垄和沙山,深层地震地质条件较差,地震资料品质不高,波组连续性差,分辨率和信噪比低。为获取品质良好的地震资料,在该区进行了高密度二维地震资料采集技术研究,开展了表层结构调查、干扰波调查、激发和接收因素试验等工作,采取抽炮、抽道方式,得到了不同覆盖次数的剖面。用高密度采集技术获得的剖面,浅、中、深层反射波组齐全,奥陶系内幕反射资料信启、丰富,断层断点位置清楚,构造及低幅度隆起特征明显,反映了工区的地质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7.
油藏描述中的井震时深转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凌云  郭建明  郭向宇  刘杏 《石油物探》2011,50(1):1-13,17
油藏描述是油藏地球物理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油藏描述的精度取决于时间域地震相解释和深度域测井相解释的精度以及两者综合解释的精度。显然,要实现时间域的地震空间信息与深度域的测井垂向信息的综合油藏描述(静态储层建模),就必然会面临地震与测井信息间的时深转换问题。一般情况下,时深转换的精度基本能够满足构造成图的要求,但是油藏描述中要求的时深转换精度远远高于构造成图的精度。因此,油藏描述中的时深转换将面临更多的问题,例如井震分辨率差异、井震时深转换速度的精度、井震时深转换方法、井震时深转换层位的选择、井震间基准面的选择等。以上问题直接影响井震时深转换的精度和油藏描述的能力。为此,提出了基于标准参考层位的井震时深转换方法、沿标准参考层的地震速度求取方法、井震基准面间校正方法、基于标准参考层的井震精细解释方法以及井震时深转换剩余因子校正方法。通过实例研究和严格的质量控制给出了误差小于1 m的井震时深转换结果。  相似文献   

18.
青海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坚硬地层出露地表,地层倾角大,形成特殊的连续大沟、大坎地表地质条件。依据地震测线经过的山地特殊地表地质条件,建立了倾斜地层与冲沟的理论模型,通过正演模拟分析,对这种特殊的地表地质条件进行了干扰波分析,认为处理地震资料得不到有效同相轴主要与复杂地表条件有关,特别在深沟附近,地层的反射的深沟的侧面反射交叉在一起,使地震剖面出现深沟的侧面反射超过地层有效反射的情况,形成假像。在处理山地地震资料时,要分析不同地区、不同地段地震波传播特征与干扰波的影响,以形成在地表地质模型约束下的地震处理方法。英雄岭地区的实际山地地震资料因很强的地表影响而出现同相轴交叉,进行常规地震处理很难正确识别地层反同相轴。在地表模型和地质条件约束下,分别利用双边资料或单边资料处理,得到了合理和较好的结果,处理后的地震剖面反映了地下地质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