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血浆靶浓度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对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肺癌根治术病人24例,ASAⅠ或Ⅱ级,年龄45~64岁,体重指数<30 ks/m2.随机分为3组(n=8),麻醉诱导:R1组、R2组和R3组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分别为4、6、8 ng/ml,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为3μg/ml,待病人意识消失时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3 min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各组术中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维持不变,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维持脑电双频谱指数45~55,间断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05 mg/kg维持肌松,术后均行病人白控静脉镇痛.于入室后5min(T0)、切皮后1 h(T1)、术毕即刻(T2)、术后24 h(T3)和术后72 h(T4)抽取外周静脉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IM+、CD8+及NK细胞水平,计算CD4+/CD8+;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浓度,计算IFN-γ/IL-4.结果 与T0时比较,R3组T2时血清IFN-γ浓度、IFN-γ/IL-4降低,R1组T1时血清IL-4浓度、T3,4.时IFN-γ/IL-4降低,R1组、R2和R3组分别于T3、T2,3和T1~3时CD3+细胞水平降低,R3组T1,2时CD8+、NK细胞水平降低(P<0.05或0.01);R3组T2时血清IFN-γ浓度、IFN-γ/IL-4较R1组和R2组降低(P<0.05);与R1组比较,R3组T1~3时CD3+、T1,2时CD8+、NK细胞水平降低(P<0.05或0.01);与R2组比较,R3组T1,2时CD3+、NK细胞水平降低(P<0.05或0.01).结论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血浆靶浓度8 ng/ml)复合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 μg/ml)可抑制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但呈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恩氟烷及异氟烷对病人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60例食管癌病人,随机分成3组,Ⅰ组:恩氟烷组,Ⅱ组:异氟烷组,Ⅲ组:异丙酚组,每组20例。Ⅰ、Ⅱ组术中吸入浓度分别维持1.5%~2%。Ⅲ组按4~6mg.kg^-1.h^-1微量泵输入并辅助芬太尼6~8ug.kg^-1 。于麻醉前、吸入麻醉药后90min、术毕、术后24h、72h,抽取桡静脉血1经ml,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3、T4、T8淋巴细胞的水平。结果 Ⅱ和0283组与术前相比,T3、T4、T8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异氟烷对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恩氟烷只对T3淋巴细胞显著抑制(P〈0.05)。结论 异氟烷对肿瘤病人的免疫功能无明显影响。恩氟烷只对T3及T8细胞有程度很低的、一过性的抑制作用。因此两种吸入药物均 相似文献
4.
邵新立;王恩真;王忠诚;尹可;李静;翟晶;周晓莉 《中华麻醉学杂志》1998,18(07):429-431
目的: 比较亚低温、异丙酚与异氟烷对缺氧大鼠海马脑片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影响。 方法: 采用分离孵育的大鼠海马脑片,以化学性方法(100 µM KCN)造成缺氧,采用荧光检测仪连续测定脑片中谷氨酸的释放含量,观察28°C,31°C与37°C温度下的释放量以及分别应用1MAC异氟烷与200 µM异丙酚后谷氨酸释放量的变化。 结果: 28°C与31°C的亚低温较37°C均有效减少了海马脑片谷氨酸的释放( P <0.01),异氟烷可减少37℃下脑片谷氨酸的释放量(27.8%, P<0.01),但在28℃下则无此作用,且异氟烷组与31℃对谷氨酸的减少幅度相近。异丙酚对大鼠海马脑片谷氨酸的释放无明显影响。 结论: 亚低温与异氟烷的脑保护作用与减少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5.
6.
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病人30例,年龄30~64岁,随机分为2组(n=15):术后静脉镇痛组(Ⅰ组)和术后硬膜外镇痛组(E组),术后分别行病人自控静脉镇痛(PCIA)和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PCEA)72 h.E组麻醉诱导前于T4,5间隙行硬膜外置管.Ⅰ组药物成分为:芬太尼20 μg/ml、咪达唑仑0.1 mg/ml和托烷司琼0.04mg/ml,背景输注速率2 ml/h,PEA剂量1 ml,锁定时间20min;E组硬膜外注射0.25%布比卡因5 ml后行PCEA,药物成分为:0.125%布比卡因、芬太尼2.4μg/ml和咪达唑仑0.05 mg/ml.术后记录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分别于麻醉诱导前、术后2 h、1 d、3 d、5 d、7 d时测定皮质醇浓度、CD3+、CD4+、CD8+、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及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CIK细胞)水平.结果 与Ⅰ组比较,E组VAS评分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镇静评分和皮质醇浓度降低,CD3+、CD4+、NK细胞和CIK细胞水平升高(P<0.05),CD8+、CD4+/CD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术后硬膜外镇痛可改善肺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其效果优于术后静脉镇痛. 相似文献
7.
异丙酚和异氟醚对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异丙酚和异氟醚对开胸食管癌手术患者围术期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择期食管癌手术患者25例,随机分为两组.异氟醚组平均呼末浓度为0.6%,异丙酚组微泵输入剂量为6mg@kg-1@h-1.监测麻醉前、手术开始切皮时、进胸后2h、鼓肺后60min、术后1h、4h、24h血清IL-6、IL-8、IL-10的浓度.观察围术期血液动力学变化及术后临床征象.结果两组进胸后各时点IL-6、IL-8、IL-10的浓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1),炎性与抗炎性细胞因子分别于术后1h、4h达到高峰.IL-6组问比较无显著差异,异氟醚组膨肺后60min至术后4h各时点IL-8增加的幅度明显高于异丙酚组(P<0.05),但术后24h两组无差别.异丙酚组术后1h、4h、24h IL-10的产生均显著高于异氟醚组(P<0.05或P<0.01).结论临床剂量的异丙酚促进IL-10的产生,而异氟醚促进了IL-8的分泌,但麻醉选择对于细胞因子平衡的干预尚未影响到机体的免疫自稳. 相似文献
8.
王心田;佘守章;谢福生 《中华麻醉学杂志》1999,19(06):346-347
目的 观察异丙酚-异氟醚复合控制性降压麻醉下实施颅脑手术的效果。 方法 30例病人在吸入异氟醚0.6~1.0MAC基础上,同时静注异丙酚6~10mg·kg-1·h-1,当手术需要降压时,增快异丙酚输入速率至30~40mg·kg-1·h-1,同时监测降压程度及停药后血压恢复情况。 结果 加快输入异丙酚后(4.5±0.5)分钟,MAP降至8~9.3kPa;减慢异丙酚输入速率至4~10mg·kg-1·h-1血压可维持在这一范围;停用异丙酚后(5.5±0.5)分钟,MAP自动恢复,无“反跳”现象。降压期间HR、CVP、SpO2、PETCO2和ECG均无明显异常。 结论 本法控制性降压效果确切、迅速、易于调节。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异丙酚和七氟烷对全麻病人短时间吸入纯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开腹手术全麻病人60例,年龄20~60岁,体重50~85kg,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4组(n=15),各组均依次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0.2 mg/kg、咪达唑仑0.02 mg/kg、异丙酚1~2 mg/kg和罗库溴铵0.6~0.8 mg/kg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麻醉维持:Ⅰ组和Ⅱ组静脉输注异丙酚100~150μg·kg-1·min-1,FiO2分别为40%和100%,Ⅲ组和Ⅳ组吸入1.5%~3.0%七氟烷,FiO2分别为40%和100%,各组均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5~1.0μg·kg-1·min-1,间断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15 mg/kg,维持BIS 40~60.于麻醉诱导前(基础状态)、气管插管后2、4、6h、术后24h时(T1-4)采集动脉血样,测定PaO2、血清8-异前列腺素F2α(8-iso-PGF2α)、MDA浓度和SOD活性,并计算PaO2/FiO2.结果 与基础值比较,T1-3时Ⅰ组、Ⅱ组和Ⅲ组PaO2/FiO2升高,Ⅳ组血清8-iso-PGF2α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或0.01).与Ⅱ组和Ⅲ组比较,Ⅳ组T1~3时PaO2/FiO2降低,血清8-iso-PGF2α和MDA浓度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Ⅰ组与Ⅱ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静脉输注异丙酚100~150μg·kg-1·min-1维持麻醉可抑制全麻病人短时间(≤6 h)吸人纯氧诱发氧化应激反应,而吸入1.5%~3.0%七氟烷维持麻醉则不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七氟烷和异丙酚麻醉对肺癌切除术患者围术期炎性反应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单纯性左肺下叶切除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性别不限,年龄41~64岁,体重指数22~30 kg/m2,随机分为2组(n=15):七氟烷组(S组)和异丙酚组(P组).S组吸入6%~8%七氟烷,静脉注射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4~6μg,kg行麻醉诱导,吸入1%~3%七氟烷维持麻醉;P组静脉注射异丙酚2 mg/kg、维库溴铵0.1 mg/kg、芬太尼4~6μg/kg行麻醉诱导,静脉输注异丙酚6~10 nag·kg-1·h-1维持麻醉.于麻醉诱导前(T0)、单肺通气开始前(T1)、单肺通气结束(T2)、关胸(T3)、术后24 h(T4)时取桡动脉血样和混合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呼吸指数(RI)和肺内分流率(Qs/Qt);于T0、T3、T4时取桡动脉血样,测定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MDA的浓度;于T1、T2、T3时计算肺动态顺应性(Cd).结果 与T0时比较,T1-3,时两组PA-a,O2、RI和Qs/Qt升高,T3时血清MMP-9和MDA浓度升高(P<0.05);与T1时比较,T3时S组Cd降低(P<0.05);与P组比较,S组T3时PA-a O2、血清MMP-9和MDA的浓度升高,T2,3时RI、T1~3时Qs/Qt升高(P<0.05).结论 与七氟烷麻醉比较,肺癌切除术患者采用异丙酚麻醉时围术期炎性反应较低,肺功能损伤相对较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对单肺通气(OLV)时氧化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 48例择期行食管癌根治术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单肺通气组(Pro-OLV组)、异氟醚单肺通气组(Iso-OLV组)、丙泊酚双肺通气组(Pro-TLV组)和异氟醚双肺通气组(Iso-TLV组),每组12例.于开胸前(T0)、OLV后(TLV组于开胸后)30 min(T1)、90 min(T2)、150 min(T3)、手术结束时(T4)测定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NO浓度.结果 与T0时比较,OLV组T1~T4时的SOD活性降低,MDA浓度及NO浓度升高(P<0.01),而TLV组无明显变化.与TLV组比较,OLV组T1~T4时的SOD活性降低,MDA及NO浓度升高(P<0.01).结论 丙泊酚或异氟醚麻醉均不能减轻OLV时氧化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2.
异丙酚和异氟醚麻醉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评价异丙酚麻醉对硝普钠控制性降压的影响.方法16例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待硬脑膜打开后,Ⅰ组(n=8)以100μg@kg-1@min-1异丙酚静滴维持麻醉;Ⅱ组(n=8)以吸入1.3MAC异氟醚维持麻醉.以0.01%硝普钠溶液使MAP降低40%.结果Ⅰ组血压易于下降和维持,停止降压后Ⅰ组MAP显著低于Ⅱ组(P<0.05);Ⅰ组硝普钠平均剂量显著低于Ⅱ组(P<0.001),硝普钠总量较Ⅱ组减少53%;两组各时点HR,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及尿量无显著性差异;维持降压期间Ⅰ组血浆肾上腺素浓度(PE)显著低于Ⅱ组(P<0.05).结论异丙酚维持麻醉可增强硝普钠控制性降压效果,减少并发症发生.其机制可能与异丙酚的直接扩血管和交感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丙泊酚靶控输注和异氟醚静吸复合麻醉血清一氧化氮(NO)、NO合酶(NOS)、丙二醛(MDA)浓度的变化,比较两种麻醉方式对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选择脑胶质瘤和脑膜瘤患者4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异氟醚组(I组,n=19)和丙泊酚组(P组,n=21)。另设健康志愿者20人为对照组(N组)。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O2/N2O1∶1吸入。I组异氟醚1·5%~2%吸入,P组1%丙泊酚每50ml加入芬太尼0·2mg,靶控输注浓度为3~4μg/ml。间断静注维库溴铵40μg/kg维持肌松。监测HR、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中心静脉压、血糖、血气,维持SpO2在98%以上。N组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l,P组与I组于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1h(T1)、开颅后1h(T2)、3h(T3)、6h(T4)、24h(T5)分别抽取静脉血5ml,离心处理待测。结果与N组相比,P组、I组T0时NO、NOS、MDA浓度显著升高(P<0·05);P组NO于T4、T5时以及NOS、MDA于T5时较T0时均显著降低(P<0·05);与I组相比,P组在T3、T4、T5时NO、NOS、MDA浓度显著降低(P<0·05)。结论丙泊酚靶控麻醉同异氟醚麻醉相比,能够显著地减轻脑肿瘤患者围手术期存在的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轻度低温对直肠癌根治术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择期拟行直肠癌根治术患者50例,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30~64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轻度低温组和常温组,每组25例.分别于麻醉前1 h(T1)、手术结束时(T2)、术后24 h(T3)及术后第7天(T4)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血清Th1型、Th2型细胞因子水平,计算Th1/Th2比值.结果 与T1时比较,常温组T4时血清Th2型细胞因子平降低,Th1/Th2比值升高,轻度低温组T2.3时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比值降低,血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P<0.05);与常温组比较,轻度低温组T2-4时血清Th1型细胞因子水平及Th1/Th2比值降低,血清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升高(P<0.05).结论 轻度低温可降低机体抗肿瘤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右美托咪定对结肠癌根治术病人围术期细胞免疫功能和血循环微转移的影响.方法择期行结肠癌根治术病人60例,年龄38~ 69岁,体重45 ~ 67 kg,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随机分为2组(n=30)∶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对照组(C组).D组气管插管后静脉注射右美托咪定负荷量1 μg/kg,随后以0.5 μg·kg-1 ·h-1的速率静脉输注至术毕.C组给予等容量和速率的生理盐水.于麻醉诱导前5 min(T0)、手术开始后1 h(T1)、术毕(T2)和术后24 h(T3)时采集静脉血样,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T淋巴亚群CD3+、CD4+、CD8+和NK细胞的水平,计算CD4+/CD8+比;于T0、T3时采用RT-PCR法检测血循环细胞角蛋白20(CK20) mRNA阳性表达,记录阳性表达情况.结果 与T0时比较,C组T2、T3时CD3+、CD4+、CD4+/CD8+比、NK细胞水平降低,D组T2、T3时CD3+、CD4+细胞水平降低(P<0.05);与C组比较,D组T2、T3时CD3+、CD4+、NK细胞水平升高,T3时血循环CK20 mRNA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改善结肠癌根治术病人细胞免疫功能,降低血循环微转移的几率. 相似文献
16.
丙泊酚和异氟醚对支气管粘液运输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观察丙泊酚静脉麻醉和异氟醚吸入麻醉对人支气管粘液运输速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 4 0例ASAⅠ~Ⅱ级病人 ,随机分两组 ,每组 2 0例。异氟醚组吸入 2MAC异氟醚 ,丙泊酚组静脉丙泊酚麻醉 ,两组病人分别在机械通气 1 0和 6 0min后 ,测量支气管粘液运输速度。方法是在小儿支气管镜直视下 ,在左主支气管背部粘膜上方注射亚甲蓝 ,标记染料在 0、2、4、6min的移动距离 ,计算支气管粘液运输速度。结果 异氟醚组机械通气 1 0和 6 0min后的测量值分别为 (1 4 1 0±1 4 5 )mm/min和 (1 0 1 0± 2 0 0 )mm/min ,通气 6 0min较 1 0min粘液运输速度显著下降 (P <0 0 5 ) ;丙泊酚组 1 0和 6 0min的测量值分别为 (1 4 1 0± 1 6 3)mm/min和 (1 4 70± 1 4 6 )mm/min ,通气 6 0min较 1 0min粘液运输速度上升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两组在机械通气 1 0min后 ,差异不显著 (P >0 0 5 ) ;在 6 0min后 ,分别为 (1 4 70± 1 4 6 )mm/min和 (1 0 1 0± 2 0 0 )mm/min ,丙泊酚组运输速度显著高于异氟醚 (P <0 0 5 )。结论 异氟醚抑制支气管粘液的运输速度 ;丙泊酚静脉麻醉加快粘液运输速度 ,有保护气道粘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法比较丙泊酚与异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通过电子数据库检索比较丙泊酚与异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心肌保护作用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位评价员独立检索、提取资料:患者一般情况,术前用药情况,麻醉诱导和维持时使用的麻醉药,术前和术后6、12、24、48 h时心肌肌钙蛋白Ⅰ(cTnI)浓度,术中正性肌力药物使用情况,术后24 h内心肌梗死发生情况.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iew Manager 5.0.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6项研究符合纳入标准,共794例患者,其中丙泊酚组405例,异氟醚组389例.2组患者术后血浆cTnI浓度、术后24 h内心肌梗死发生率和术中正性肌力药使用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泊酚与异氟醚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心肌保护作用无差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