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通过临床对使用冠和固定义齿方法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不良的固定方法会带来哪些牙周病。方法选取70例接受冠和固定义齿修复方法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因为修复方法而造成的牙周病以及症状表现。结果经过X射线检查后冠和固定义齿对牙周组织具有相关的影响性,修复体的边缘密合性对固定修复牙周炎都有一定的影响因素。结论不良的固定修复方法会引起患者发生局限性牙周炎的症状,修复材料本身也会对牙周组织的健康情况带来影响,所以在对患者进行冠和固定义齿修复方法时要选择适当的固定修复方法以及材料,最大程度的减少患者发生牙周病的情况。  相似文献   

3.
倾斜基牙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齿缺失后未进行及时修复导致邻牙向缺隙侧倾斜在临床上非常常见。对倾斜基牙能否进行固定修复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理论认为倾斜角度超过24°的牙齿不宜作为固定桥基牙,因而造成该类缺牙修复困难且修复效果不佳。我们应用实验应力分析法,对倾斜基牙进行固定修复后基牙牙周组织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基牙倾斜角度在70°内进行固定修复其牙周组织受力仍在生理限度内的结论,扩大了固定义齿的适用范围,并进行了32例倾斜基牙固定义齿的修复及随访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基牙较短的固定义齿修复和有效方法。方法 先对基牙进行根管治疗,牙合面制备洞型,做带嵌体的基牙牙冠。结果 通过3年观察,应用此方法修复的固定义齿戴入后牢固性良好,未出现松动脱落情况。结论 带嵌体的冠作固住体是进行短冠基牙固定义齿修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鼓室成形术是既根除病灶,又重建中耳传音结构,并改善听力的一种耳科显微手术,由于鼓室成形术的问世和发展,使对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治疗由过去的单纯清除病灶,跨进到同时恢复听力阶段。它主要使用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紧张而穿孔,干耳二月以上,外伤三个月以上不能自愈,无隐匿型胆脂瘤,无鳞状上皮,咽鼓管功能正常者,我院自1998年开展整体护理以来对125例对鼓室成形的患者进行了整体护理,效果满意,先将体会介绍如下。 1 术前护理 1.1 知识缺乏 针对患者对所患疾病知识缺乏,我们制定了以下4个护理措施:①向病人介绍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义齿修复的综合效果,为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7年1月~2008年1月于本院进行义齿修复的3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组(可拆卸式固定义齿组)16例和B组(传统固定义齿组),将两组患者的3、6、12个月的咀嚼功能、龈沟液IL-6水平及患者满意率等进行研究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3、6、12个月的咀嚼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A组的龈沟液IL-6水平则低于B组,患者满意率高于B组,P均〈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可拆卸式固定义齿的综合效果并不差于传统固定义齿,且对牙周的刺激较小,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宋瑜 《中国实用医药》2012,7(16):102-103
目的 研究固定矫治器导致患者牙龈炎的临床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方法 对2009年10月至2011年6月在本院采用固定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的84例病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进行常规的卫生指导,治疗组(42例)进行特殊的卫生教育.结果 观察组病例的GI和PLI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牙龈炎患病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对于进行固定矫治的病例,对其进行必要的口腔卫生教育和宣传,可以改善其口腔卫生,降低牙龈炎的发生率,具有很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口香糖对妊娠期牙龈炎和牙菌斑作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口香糖对降低孕妇妊娠期牙龈炎和牙菌斑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患有妊娠期牙龈炎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采用常用牙膏刷牙+咀嚼木糖醇保护口腔卫生,B组采用同样的牙膏刷牙+洗必泰漱口,C组只使用牙膏刷牙来保护口腔卫生,3组孕妇均进行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分别记录实验前、实验6周后、实验12周后的菌斑指数和牙龈指数,比较3组孕妇的实验效果。结果实验前3组孕妇的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第6、12周时,3组孕妇的牙龈指数和菌斑指数均有一定改善,但A、B两组改善效果明显(P0.05),C组改善不明显(P0.05);A、B组与C组比较差异明显,A、B组之间差异不明显。结论洗必泰漱口液和咀嚼口香糖都对孕妇妊娠期的牙龈相关疾病有很好的保护效果,都比单纯的刷牙效果更好。但口香糖使用方便,孕妇接受程度高,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牙周病(PD)修复治疗中采用活动义齿修复与固定义齿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64例PD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活动义齿修复,研究组患者实施固定义齿修复.对比两组修复前和修复1年时的龈沟出血指数(SBI)、咀嚼效率及口腔健康影响程度量表(OHIP-14)评分.结果 修复前,研究组SB...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纯钛和钴铬合金两种材料所制作的铸造可摘局部义齿在用于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对比。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3月来某单位行纯钛支架铸造可摘义齿修复患者55例和钴铬支架铸造可摘义齿修复患者70例,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戴义齿后牙龈炎症状况、修复后对患者的舒适度满意度调查,从而来评估和比较纯钛和钴铬合金铸造可摘义齿的远期修复效果。结果:纯钛铸造可摘义齿比钴铬合金铸造可摘义齿的牙龈炎症发生率低,舒适性强患者满意度高。结论:纯钛支架在对牙龈刺激方面和患者对修复的满意度方面都优于钴铬合金支架,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拆卸式金属熔附烤瓷(PFM)固定桥对基牙牙周微生物的影响。方法戴入可拆卸式PFM固定桥后,对基牙近缺隙侧(M)、远缺隙侧(D)、颊侧(B)、舌侧(L)龈下微生物在修复前及修复后1、3、6、9、12个月分别进行涂片和厌氧菌培养,检查球菌、杆菌及其他细菌的组成百分比,生化鉴定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菌、具核梭杆菌、伴放线放线杆菌、黏性放线菌。结果不同牙位在同一时期及同一牙位的不同部位在同一时期细菌检出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修复后3个月内,较修复前细菌组成变化较大,3个月后,球、杆菌已恢复到常态指标。除伴放线放线杆菌始终未检测到外,牙龈卟啉单胞菌、中间普菌、具核梭杆菌均被检出,且随着时间延长呈逐渐上升趋势,12个月时较初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戴用PFM后,应在12个月内进行拆卸清洗,以维护牙周健康。本研究为可拆卸式PFM固定桥基牙的牙周防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制可拆卸式固定义齿的新型固位装置。方法准备标准基牙预备模型,分别制作内冠聚合度2°、3°、4°、5°的双套冠固位体及相对应外冠,并在外冠外铸造梁做为拉伸测力装置,在ChatillonTCD—200拉力/压力测试机测试脱位力。结果内冠聚合度为4°时,能满足可拆卸式固定义齿的固位要求。结论套筒冠固位体为可拆卸式固定义齿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新型固位装置。  相似文献   

13.
铸造钛合金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钛合金铸造支架可摘义齿的临床疗效。方法追踪观察2000~2003年40件钛合金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的功能和基牙健康状况。结果1~2年义龄功能良好率为97.6%。结论钛合金铸造支架可摘局部义齿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固定正畸患者55例,实验组(28例)采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对照组(27例)用0.9%生理盐水含漱,均为5次/d,观察记录患者正畸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牙龈炎的发生情况。结果固定正畸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两组菌斑指数(PLI)及龈沟出血指数(SBI)均较治疗前上升,对照组较实验组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两组PLI及SBI均继续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西帕依固龈液能有效控制固定正畸患者早期牙龈炎的发生,疗效安全、确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经分别戴用胶托式可摘局部义齿和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后基牙及余留牙患根龋发病率。方法对32例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的老年患者分别制作18例胶托式可摘局部义齿和14例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并对戴用前和使用2年后的基牙及余留牙进行根面龋观察。结果戴用铸钛支架义齿、胶托义齿两年后的根龋指数(root caries index,RCI)分别是4.1%、7.4%,(P<0.05)。结论使用铸钛支架式可摘局部义齿有利于降低老年患者基牙和余留牙根面龋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固定正畸矫治病人唾液基质金属蛋白酶 8(MMP-8)、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9)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 2019年 6月至 2021年 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接受固定正畸矫治成年病人 80例及健康受试者 40例为研究对象。对病人固定矫治前( T1)、固定矫治 1周( T2)、固定矫治 1个月( T3)及健康受试者探诊出血( BOP)、菌斑指数( PLI)进行检测;收集健康受试者及病人 T1、T2、T3时期唾液,采用 ELISA检测唾液中 MMP-8、MMP-9水平;流式细胞术对唾液白细胞含量进行检测;分别对 MMP-8、MMP-9与牙龈 BOP相关性进行分析;分离唾液白细胞,检测白细胞 MMP-8、MMP-9表达水平变化。结果 T2、T3时病人 BOP[( 21.36±8.79)%、(13.06±5.80)%]、 PLI[( 2.53±0.43)分、(1.89±0.39)分]及唾液中 MMP-8[( 0.43±0.11)μg/L、(0.32±0.10)μg/L]、 MMP-9[( 3.64±0.76)μg/L、(2.02±0.50)μg/L]、白细胞水平[( 17 893.71±505.49)个、(8 532.18±421.89)个],显著高于 T1水平[(5.05±2.11)%、(0.71±0.25)分、(0.16±0.08)μg/L、(0.25±0.13)μg/L、(2 308.66±178.04)个, P<0.05];唾液 MMP-8、 MMP-9水平与牙龈 BOP、PLI呈正相关;进一步发现 T2、T3时白细胞 MMP-8、MMP-9表达水平显著高于 T1水平( 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 ROC)曲线显示唾液 MMP-8及 MMP-9水平能较好预测牙龈炎程度。结论正畸病人唾液 MMP-8、MMP-9水平与牙龈炎病情呈正相关,唾液 MMP-8、MMP-9可作为评估正畸病人牙龈炎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临床牙列缺损患者三维数字化可摘局部义齿的设计,建立临床牙列缺损患者三维数字化可摘局部义齿的数据库,为临床可摘局部义齿专家库的建立奠定基础。方法选择40例kennedyI-IV类上下颌牙列缺损患者,常规牙体预备、模型观测、模型处理、获取牙列缺损牙颌模型及人工牙的三维数字化数据、进行可摘局部义齿支架,基托的三维设计组成可摘局部义齿数据库。结果完成了40例临床牙列缺损患者可摘局部义齿的计算机三维设计,初步建立了数据库。结论临床可摘局部义齿三维数据库的建立为临床可摘局部义齿专家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康复新液联合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固定正畸早期牙龈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7年5月南阳南石医院口腔科收治的固定正畸早期牙龈炎患者120例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在固定正畸治疗后,分别于晨起后、晚睡前、3餐后含漱西帕依固龈液,5~10 m L/次,含漱3 min。治疗组于含漱西帕依固龈液15 min后含漱康复新液,5~10 m L/次,含漱3 min。以4周为1个疗程,两组患者均治疗6个疗程。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简化口腔卫生指数(OHI-S)、牙龈指数(GI)、牙龈探诊出血(BOP)、菌斑指数(PLI)和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91.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6个月后,两组OHI-S、GI、PLI和BOP均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的并发症分别为21.67%、8.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新液联合西帕依固龈液治疗固定正畸早期牙龈炎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牙龈出血、口腔卫生等牙周指标,减少并发症,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洪礼琳  罗运  俞长路  李森  刘扬  叶茂昌 《安徽医药》2013,34(8):1091-1093
目的探讨运用烤瓷修复方法,对重度磨耗伴牙列缺失患者进行咬合重建方法的疗效观察。方法对14例牙列缺损伴重度磨耗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缺损类型包括Kenney氏Ⅰ类9例,Ⅰ类四分类1例,单纯牙列重度磨耗4例。所有14例均行咬合重建。结果采用临时冠桥过渡性修复1~2个月后,酌情采用烤瓷固定义齿修复。修复后随访均超过3年,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主观感觉良好,经咀嚼效率测定证实,咀嚼效率提高。结论烤瓷冠修复牙列重度磨耗伴牙列缺损患者,修复后美观、舒适,咀嚼效率与正常牙列相似。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Purpose: To compare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a once daily evening dose of the latanoprost/timolol fixed combination (LTFC) with that of a once-daily evening dose of the bimatoprost/timolol fixed combination (BTFC) in patients with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elevated intrao­cular pressure (IOP) insufficiently responsive to mono­therapy with prostaglandin analogues/prostamides.

Design: Prospective, randomized, evaluator masked, single-center study.

Participants: 36 patients with a diagnosis of open-angle glaucoma, with or without pseudoexfoliation, and inadequate control of IOP, insufficiently responsive to monotherapy with prostaglandin analogues/prostamides.

Main outcome measure: The primary end-points were the change in IOP at 9:00?am from baseline to week 4,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reatment groups in the mean diurnal IOP reduction from baseline to week 4.

Results: BTFC provid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mean diurnal IOP reduction [mean (standard deviation)] 2.8 (0.9)?mmHg, compared with LTFC 2.1 (0.6)?mmHg, p = 0.0214. Both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IOP from baseline at each IOP time-point measured, p < 0.0001, and for the mean diurnal IOP; p = 0.0049 for the LTFC, and p < 0.0001 for the BTFC.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verage hyperemia scores among groups, 1.25 (0.5) vs. 1.62 (0.69), p = 0.3835, for the LTFC and the BTFC, respectively.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IOP-lowering effect of a once-daily evening dose of the BTFC compared to that of a once-daily evening administration of the LTF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