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人的认知发展的高阶内容即是自我理念;同时,自我理念又是人们据以认知客观世界的内在坐标.自我理念的主要作用乃是引领、规划和调节主体的自我认知活动:其发生机制包括感性化、知性化和理性化的自我意象廓出及具身价值体验;其运作方式在于以本体工作记忆为核心的具身映射-镜像投射.自我理念预演的神经机制在于,位于前运动区和“布罗卡区”的身体型镜像神经元与符号型镜像神经元能够将主体的自我理念(意象)转化为身体意象、符号表象、动作表象和物体表象;主体实现自我理念的三种具身方式是:自上而下的内在返输入、由内而外的身体输出、左右互动的局部自励式循环.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价值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践性本质,集中表现在邓小平关于价值主体、价值主体性、价值客体及其属性的丰富论述中。在邓小平的价值论中,价值主体是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群众;价值主体性突出表现在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的“为我”与“自为”性;价值客体是当代中国的现实和条件。邓小平的价值论以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价值理论为理论基础,植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3.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内心世界出现了创造性的新产物--"间体世界"与"镜像时空"."审美间体"(心理结构表征体)乃是主体精神嬗变的核心标志,由此衍生的"镜像时空"(功能场)能够同时吸收与折射对象与主体的价值特征,并能与主体意识及镜内外的客体发生互动映射,因而妙不可言.主体借助"镜像时空"方能观照自我、并与客体展开互动投射.审美价值生成于"审美间体"和"镜像时空"之中,主体借助观照这些内在创造物而同时体验自我与对象的全息价值和自由快感.  相似文献   

4.
教师德性根植于教师作为人的基本德性,又与其职业生活和专业角色密切相关,包含好学、关怀、宽容、责任等优秀品质.教师德性伦理的实现过程是教师道德的主体化、个性化过程,因此,自我培育是教师德性成长的根本途径.教师德性自我培育的基本策略有三个方面:提高教师作为德性主体的自觉意识;提高教师对自我德性的反思能力;掌握德性自我培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朱自清的新诗理论产生在有现代性因素的中国土壤之中,其新诗主张包含着对相关传统的断裂.这些断裂表现在对诗人主体--反思建构性的自我的认定、诗歌内容--公众经验的探询、诗人情感认知方式--反思性私人经验的注重、以及对诗歌形式的现代化--欧化及民族性重构的重视上.  相似文献   

6.
自我主体问题是现代哲学的核心问题。十九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基于主体的三级存在对施勒格尔的自我概念进行了系统性批判。在这个过程中,原本被克尔凯郭尔视为处于不稳定过渡阶段的施勒格尔式自我呈现出强烈的后现代性:没有直线历史、向未来敞开、全然他者的他异性。正是克尔凯郭尔对施勒格尔的批判与误读揭示了一种全新的、后现代的自我观的哲学起源。  相似文献   

7.
教师职业自我意识对职业行为有直接影响。校本课程开发在三个方面有助于教师职业自我意识的改善,一有助于形成对教师职业主体,即传递者与创造者集于一身的全面认识;二有助于形成教师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并重的观念;三有助于提高教师专业自我发展的意识。  相似文献   

8.
在萨特自由观中,"他人"的存在是主体自我存在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问题。主体自我的"存在遭遇"主要表现为人们彼此之间的相互注视,这种注视把我和他人的自我性相互客体化,导致我和他人关系中的两种态度(比如爱与冷漠),最终也归于失败,即使我和他人的共在关系也不具备绝对的真实性。因此,他人是不可理解的,我与他人是无法通约的,我与他人只可能是交互的客体,不存在交互的主体,我与他人永远处于矛盾和冲突之中,我只是"一种无力护卫自由的存在"。他的理论明显带有非理性和唯我论色彩,不能建立自我真正的自由。  相似文献   

9.
魏会民 《科技信息》2010,(7):227-227
“自律”是指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和驱动力依量理性、信念道德良心,依靠内心自觉,而不是靠外力强制。它尊重人的价值,强调自主,自治和自我教育,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意识,智慧、潜在及创造力。自律道德的根本功能是内在制裁,它要主体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我规划、自我评价;要求建立良好的内心法庭,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裁决。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学创作主体“自我与社会的统合”,由社会知觉、社会交往和社会适应三大维度构成。网络文学,以其有异于传统文学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去反映社会,从其作品中较明显地折射出创作主体在统合人格方面存在着特殊性:在社会知觉上,存在有负性情绪引致的社会认知的偏差及归因偏差;在社会交往上,突出地体现出真诚原则、交互原则和情境控制原则;在社会适应上,其创作动机及创作题材都显示出其较弱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网络创作主体应注重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提升自我的健康人格品位。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给人们带来福利和便捷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场自我的伦理危机:道德主体被虚化,人的自主性和自由性被摧毁,自我在被虚拟情境消解的边缘岌岌可危。导致这场危机生成的因素是复杂的,如何摆脱自我的这种困境,需要人们对网络中的自我伦理进行重构,不断的进行自我调和,以消除危机,最终达到自我幸福。  相似文献   

12.
采用专门针对中国青少年编制的自我量表对全国各主要地区主要城市的6000多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在专业、学校性质、家庭来源、是否独生等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年级与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在专业维度上,文科生自我总分显著低于理科生与体艺生;在学校性质方面,来自重点高校的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水平要低于来自普通高校的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水平;在家庭来源维度上,农村生源大学生在自我意识方面的发展比城市生源大学生差;在是否独生维度上独生子女自我发展相对非独生子女要好。  相似文献   

13.
提出了立足自我是大学生可持续成长的核心理念,认为大学生立足自我的成长是一种内源性的可持续性的成长,它突出了大学生个体在成长中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大学生成长的自觉、自主、自律和自为;分析了立足自我核心理念的精神内涵,认为大学生的可持续成长必须立足自我,依靠自我。进行自我建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我诊断、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和评价以及自我创新,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教学反思被认为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因而成为当前教育界关注的重要话题。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丽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的过程。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以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为测量工具,对随机抽取的西南科技大学292名学生被试所作的调查分析表明:学生自我价值感的整体水平较高;一年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显著高于二、三年级;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小城镇和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收入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深化"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与服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人为本”管理的理念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管理理论界追捧的热点,受到各行各业的青睐和重视, 图书馆也不例外。近年来“以人为本”的理念被引入图书馆管理之中,在现代图书馆管理中,管理的主体是人,同时其管理又体现在服务之中,而服务的主体也是人,这就形成了图书馆工作中的“以馆员为本”和“以读者为本”的工作中心。要想使图书馆能跟上新时代的发展,保持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高质量的服务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服务与管理中的“以  相似文献   

17.
傅山作为启蒙思想家,是一个卓越的人文主义者,他是中华文化中璀璨的人文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者。傅山的人文精神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批判精神,他冲破了“书生故纸万重围”的桎梏,投身于救时济世的社会实践;他直刺当时主导意识形态,凸显“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气魄,并从形而上与形而下的两个层面表现其批判精神。二、主体精神,对当时主导意识形态理学的形而上下的批判,是为了发现主体自我,唤起主体精神的觉醒,定位主体自我身份,重估主体自我价值,挺立主体自我的主心骨。三、大爱精神,傅山融突了孔子“泛爱众”和墨子“兼相爱”的理念,以弘扬中华民族大爱精神。四、餐采精神,“餐采”是指开放思想、冲破偏囿、偏爱,博采广食,获取各种营养,以便茁壮成长。傅山以“餐采”喻作学问,作为作学问的重要理论原则,体现了其理性精神。五、革新精神,傅山的批判精神、主体精神、大爱精神、餐采精神,都体现了革新精神。  相似文献   

18.
针对目前解决网络生态危机问题的需求,德育必须采取3条举措:从对象出发:激发网络主体的网络道德需要;面对现实:教授网络发展所需的伦理道德;为发展服务:培养网络主体的自我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9.
运思是写作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作品形象在作者头脑中的生成,它与感知、表述相互渗透,贯穿于写作活动之中;运思本质是写作客体的主体化与写作主体的客体化的双向建构;运思的型范是相互分野的走向具象化的审美型运思和走向抽象化的科学型运思;运思的方式可以由划分标准的不同而有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期西方思想理论界颇有震撼力的一位思想家,是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和结构主义学家雅克.拉康,他倡导重新探究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因此成为拉康的语言分析。拉康认为,自我的建构离不开自身也离不开自我的对应物,即来自于镜中自我的影像;自我通过与这个影像的认同而实现。镜像阶段是一个自欺的瞬间,是一个由虚幻影像引起的迷恋过程,是想像性思维方式的起点。自我并不是自己的主宰,人们苦苦寻找自我,而当找到它时,它却外在于我们,总是作为一个他者而存在,被自身无法掌控的外部力量所决定,永久地被限定在与自己异化的境地。镜像阶段的想像性认同与人类知识同构,具有相似性。最后,笛卡儿式的主体不再能够自由地决定自己的生活,相反,该主体要受制于主体无法控制的外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