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孕妇孕期体重增长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我国5个省区县监测点的孕妇孕晚期及儿童满月随访数据,招募孕晚期孕妇并填写孕晚期调查问卷,前瞻观察至孕妇分娩满1个月并填写新生儿满月调查问卷,问卷中儿童分娩孕周、出生体重、性别信息主要通过摘录医疗记录获取;根据是否发生巨大儿分为巨大儿组(192例)和对照组(2 405例),最终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方法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孕期增重与巨大儿发生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共随访孕产妇2 731例,随访率为100%。经数据清洗后纳入分析2 597例。控制孕妇年龄、孕妇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妊娠期糖尿病、分娩孕周、新生儿性别协变量后,孕妇孕前超重或肥胖(OR=2.43, 95%CI:1.65~3.56)、孕期增重过多(OR=2.18, 95%CI:1.46~3.27)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以孕前BMI为分层因素,进一步分析显示:孕前BMI正常(18.5 kg/m~2≤BMI 24.9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07, 95%CI:1.27~3.37)、孕前超重或肥胖(BMI≥25.0 kg/m~2)的孕妇孕期增重过多(OR=2.63, 95%CI:1.07~6.47)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结论孕期增重过多是巨大儿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孕前体重正常但孕期增重过多,以及孕前超重或肥胖的人群孕期增重过多均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及孕期增重(gestational weight gain, 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联性, 并探究孕妇孕前及孕中体重动态变化对新生儿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 LBW)及巨大儿的影响。   方法   收集中国孕产妇队列·协和纳入的孕早期孕妇孕前体重, 并随访至分娩后, 收集分娩前体重及新生儿出生结局。将孕妇孕前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及超重/肥胖组, 将GWG分为适宜、不足及过多组。采用多因素多分类(多项)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探讨孕前BMI及GWG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   结果   孕前BMI及GWG与子代出生体重相关(均有P < 0.05)。孕前超重/肥胖(OR=2.339, 95% CI:1.674~2.282, P < 0.001)、GWG过多(OR=1.398, 95% CI:1.188~1.978, P=0.048)显示为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GWG不足(OR=1.479, 95% CI:1.461~1.679, P=0.035)显示为LBW的危险因素, GWG过多会降低LBW的发生风险(OR=0.428, 95% CI:0.225~0.817, P=0.010)。低BMI-GWG不足(OR=1.335, 95% CI:1.048~2.319, P=0.048)是LBW的危险因素; 正常BMI-GWG过多(OR=1.088, 95% CI:1.016~1.675, P=0.038)和超重/肥胖-GWG过多(OR=1.498, 95% CI:1.244~2.017, P=0.046)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结论   孕前BMI及GWG是影响新生儿出生体重的重要因素, 提示女性应合理控制孕前及孕中体重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 描述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变化,分析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舟山市电子医疗数据库,收集孕产妇及新生儿的相关信息,描述新生儿出生体重和不良出生结局发生率的变化趋势,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37 141例新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为(3 388±462) g,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早产的发生率分别为2.34%,9.42%和3.61%;高危妊娠(OR=1.80,95%CI:1.42~2.28)是低出生体重儿的危险因素;出生季节为夏季、秋季、母亲年龄<25岁、孕前消瘦等是巨大儿的保护因素。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是巨大儿的危险因素;母亲年龄<25岁是早产发生的保护因素。母亲年龄>30岁(OR=1.38,95%CI:1.19~1.60)、冬季出生(OR=1.24,95%CI:1.06~1.45)、母亲孕前超重和肥胖、高危妊娠(OR=1.95,95%CI:1.66~2.29)等是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 舟山市2002-2015年新生儿出生体重呈下降趋势,低出生体重儿和早产儿发生率呈上升趋势。新生儿性别、出生季节,母亲年龄、孕前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危妊娠等因素影响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或早产儿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孕前体质指数(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小于胎龄儿、大于胎龄儿、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的关系。方法以2008年10月—2010年10月在安徽省8个地市的妇幼保健机构孕早期建卡并随访到分娩记录的12 355名孕妇为对象,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孕前BMI与4种不良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妇孕前BMI均数为(20.19±2.348)kg/m2,过低2 834人(22.9%),正常8 745人(70.8%),超重及肥胖776人(6.3%);调整年龄、户籍地、孕次等混杂因素后,对孕前BMI与胎龄儿组和体重儿组分别进行关联性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过低是发生小于胎龄儿的危险因素(OR=1.320,95%CI=1.068~1.631);孕前超重及肥胖是发生大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1.758,95%CI=1.503~2.056;OR=1.870,95%CI=1.540~2.271)。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者过高均会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5.
分析2~6岁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为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18年在广州市抽取1个社区的所有托幼园所922名儿童为研究对象.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生命早期因素的关系.结果 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为13.4%,男童超重肥胖检出率(16.1%)高于女童(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9,P<0.05).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在大于胎龄儿、剖宫产、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母亲孕前体质量指数(BMI)超重或肥胖、母亲孕期体重增重过多组内较高(P值均<0.01).二项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于胎龄儿(OR=2.62,95%CI=1.42~4.82)、剖宫产(OR=1.59,95%CI=1.08~2.36)、出生后6月内人工喂养(OR=2.00,95%CI=1.19~3.37);母亲孕前超重或肥胖(OR=1.97,95%CI=1.08~3.58)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多(OR=2.07,95%CI=1.26~3.39)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5);母亲孕前消瘦(OR=0.51,95%CI=0.29~0.88)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呈负相关(P<0.05).结论 该社区2~6岁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与出生体重、分娩方式、出生后6月内喂养方式、母亲孕前BMI和母亲孕期增重等生命早期因素相关,积极有效的早期干预可预防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福州地区孕期增重与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7年1-6月份在福建省妇幼保健院围产保健门诊建档并定期产前检查、分娩的单胎孕妇3086例,回顾病历资料,依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将研究对象按孕前体质指数(BMI)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参照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发布的妊娠期增重推荐标准,将孕期增重分为增重不足、增重达标、增重超标3组。分析3组早产、巨大儿、妊娠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孕前低体重730例(23. 66%)、正常体重2059例(66. 72%)、超重与肥胖297例(9. 62%)。孕期增重不足467例(15. 13%)、增重达标1318例(42. 71%)、增重超标1301例(42. 16%)。调整孕妇年龄、文化程度、孕次、产次及孕前BMI。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与孕期增重达标孕妇相比,低体重组和正常体重组,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67(95%CI:1. 19~6. 0)、2. 19(95%CI:1. 38~3. 93),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OR值分别为2. 72 (95%CI:1. 13~6. 52)、2. 22(95%CI:1. 42~3. 46);正常体重组和超重肥胖组,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OR值分别为1. 80(95%CI:1. 04~3. 13)、9. 03(95%CI:1. 18~68. 86)。结论孕前低体重、正常体重的孕妇孕期增重不足增加早产的风险,增重超标增加巨大儿风险,正常体重和超重肥胖孕妇,孕期增重超标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妇孕期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中期体重变化对出生巨大儿的影响.方法 以广西平果县壮族孕妇的前瞻性出生队列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在广西平果县人民医院和妇幼保健院产科门诊选取首次孕期产检、孕周≤16周的3 516例孕妇,孕早期、孕中期和分娩时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其身高和体重,并追踪记录分娩结局.使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模型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出生巨大儿的发病率为2.56%,孕早期BMI与孕中期增重呈负相关(r=-0.12,P<0.001).孕中期增重、超重和肥胖是出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OR(95% CI)分别为1.10(1.05~1.11)、3.38(1.20 ~3.68)和7.32(3.44~8.16).结论 孕中期增重、超重和肥胖是广西平果县壮族出生巨大儿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孕妇孕前体质指数(BMI)及孕期增重(GWG)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为合理管理孕期体重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9月—2018年9月于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分娩的活产孕妇为研究对象,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孕妇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既往疾病史、妊娠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新生儿出生评分和GWG等资料,分析孕妇孕前BMI、GWG对巨大儿发生的影响。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符合标准孕妇2 070人。年龄中位数为28.17岁。孕妇GWG中位数为14.07 kg,GMG过度535人,占25.84%。孕前BMI较低861人,占41.59%;孕前BMI正常892人,占43.09%;孕前BMI较高317人,占15.31%。共分娩巨大儿99例,发生率为4.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孕前BMI (较低,OR=0.236,95%CI:0.117~0.476;较高,OR=1.760, 95%CI:1.086~2.850)、 GWG过度(OR=1.761, 95%CI:1.119~2.771)、身高(OR=1.058,95%CI:1.012~1.106)和分娩孕周(OR=2.139,95%CI:1.698~2.693)是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结论孕前BMI较高和GWG过度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体质量指数(BMI)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以18~24岁高校青年为研究对象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其主要内容包括研究对象父母BMI、研究对象的出生体重及BMI、性别、年龄以及一般生活习惯等。采用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与青年期BMI的关系。结果:符合纳入排除标准8578人,其中偏瘦2574人(30.0%),超重或肥胖384人(4.5%)。低出生体重1077人(12.6%),高出生体重509人(5.9%)。低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偏瘦(调整OR=1.35,95%CI 1.15~1.59),并且更易发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22,95%CI0.85~1.76);高出生体重者相比出生体重3000~3499g者更易发生青年期超重或肥胖(调整OR=1.51,95%CI 1.03~2.21)。结论:出生体重对18~24岁高校青年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影响风险表现为"J"字型关系,对偏瘦的影响风险呈下降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对妊娠期疾病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检索涉及中国、美国、加拿大、越南以及印度尼西亚5个国家、2014—2019年国内外相关文献773篇,依照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篇队列研究,描述孕前女性BMI分布情况以及孕前BMI与妊娠期疾病或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前BMI过低可导致母亲产后出血(OR=7.1,95%CI:2.7~13.6)、急性肾衰竭(OR=1.6,95%CI:0.1~5.3)、新生儿低出生体重(OR=3.1,95%CI:1.5~6.2)、小于胎龄儿(OR=2.9,95%CI:1.9~4.5)等疾病的风险增高;孕前BMI过高会导致先兆子痫(OR=1.09,95%CI:1.04~1.14)、妊娠期高血压(OR=5.49~11.42)、剖宫产(OR=1.94,95%CI:1.80~2.08)、产科干预并发症(OR=4.4~8.2)以及生出巨大儿(OR=2.36,95%CI:2.15~2.59)等疾病的发生风险增高;自发性流产、异位妊娠等疾病也与孕前BMI异常(过高或过低)显著相关。【结论】孕前BMI与妊娠期高血压、先兆子痫、妊娠期糖尿病等严重孕产妇疾病及早产、异常出生体重、剖宫产等诸多不良妊娠结局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但该领域需更多基于人群的大样本前瞻性队列研究为孕前体重管理提供更强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6岁儿童消瘦、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状况,分析出生情况及父母体质量指数(BMI)对其体型匀称度的影响,为制定早期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以2020年至2022年于上海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常规健康体检的4 962名2~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利用儿童生长发育智能评估系统中的横断面数据构建数值表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不同体型匀称度的流行情况及其与出生情况、父母BMI的关联,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调查的4 962名儿童中,男童2 986名(60.2%),女童1 976名(39.8%),儿童消瘦、超重、肥胖总检出率分别为3.5%、7.2%、5.4%;出生体重>4 000g的儿童超重肥胖检出率均高于正常出生体重组,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337(1.458~3.747)、2.875(1.754~4.715);出生体重<2 500g的儿童发生消瘦的风险增加,其OR值及95%CI为1.718(1.117~2.642);与适于胎龄儿相比,小于胎龄儿消瘦的风险增加,超重的风险降低,其OR值及95%CI分别为2.015(1.391~...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为改善妊娠结局和提高母婴健康水平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产检并成功分娩的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收集产妇的年龄、文化程度、身高、孕前体重、分娩前体重、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症和新生儿体重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和分娩方式的影响因素。结果纳入3 559名产妇,年龄中位数为28岁。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妊娠糖尿病(OR=2.211,95%CI:1.283~3.824)和低体重新生儿(OR=74.612,95%CI:47.581~116.986)是早产的危险因素;孕前超重(OR=1.552, 95%CI:1.228~1.965)或肥胖(OR=3.273, 95%CI:1.715~6.247)、妊娠糖尿病(OR=1.528,95%CI:1.159~2.015)、子痫前期(OR=77.225,95%CI:18.651~319.759)和早产(OR=1.890,95%CI:1.318~2.712)是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孕前偏瘦(OR=0.732,95%CI:0.608~0.814)是剖宫产的保护因素;孕前超重(OR=2.236,95%CI:1.224~4.083)是产钳助产的危险因素。结论孕前体质指数和妊娠糖尿病可增加早产和剖宫产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风险,应加强孕前体重管理和预防妊娠期代谢性疾病。  相似文献   

13.
叶江枫  田俊  张红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1):2155-2157
目的研究出生体重与儿童期肥胖之间的关系,为成人期疾病的生命早期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以福州市5所幼儿园所有3~6岁儿童为筛查对象。以超重肥胖儿童(162人)作为病例,正常体重儿童(843人)作为对照。收集出生资料、饮食行为习惯等,分析出生体重及行为习惯与儿童期肥胖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分析高出生体重引起儿童期肥胖的OR值为2.099(95%CI:1.385~3.181),调整OR值为1.138(95%CI:1.030~2.003)。母亲糖尿病史及孕前高BMI均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调整OR值分别为2.154(95%CI:1.121~4.140)和1.067(95%CI:1.008~1.129),吃西式快餐也是肥胖的危险因素(OR=1.189,95%CI:1.005~1.407);进餐时间延长是肥胖的保护因素(OR=0.957,95%CI:0.927~0.976)。结论高出生体重、母亲糖尿病、吃西式快餐是儿童期肥胖的危险因素,适当延长进餐时间是肥胖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育龄期女性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分院单胎分娩的产妇14 543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孕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孕期增重指南推荐体重增重值和新生儿出生体重情况进行分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结果①孕前不同BMI和孕期体重增加异常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结局有相关性,孕期体重增加不足和过多是早产儿[OR 1.30(95%CI:1.09-1.56)、2.45(95%CI:1.99-3.01)]和小于胎龄儿[OR 1.76(95%CI:1.13-2.48)、OR 2.14(95%CI:1.32-3.47)]出生风险高危人群。②孕期体重增加不足低体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77倍。而孕期体重增加过多的超重孕妇,早产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4.03倍。孕期体重增加适宜的超重孕妇,小于胎龄儿出生风险是正常体重孕妇2.62倍。③孕前低体重孕妇更容易发生孕期体重增加不足(OR 2.94,95%CI:2.30-3.75),孕前肥胖更容易导致孕期体重增加过多(OR 1.05,95%CI:0.94-1.61)。结论为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长,减少新生儿不良结局发生,应将控制孕前体重及孕期体重增加作为孕前保健及围产期保健的重要内容,并根据孕前BMI制定个性化的营养计划。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孕期体重增加和妊娠年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对850例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分为消瘦组(BMI18.5)、正常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再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组、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新生儿窒息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超重肥胖组孕妇GDM、HDP、早产、巨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组和消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不足组GDM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高于体重增长正常组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体重增长过多组HDP、巨大儿和剖宫产的发生率比其他两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控制孕前体重和孕期体重过度增长及在正常妊娠年龄分娩可有效降低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孕前不同体质指数(BMI)与母婴结局相关性进行Meta分析。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CBM数据库、CNKI、万方及维普数据库,检索关于孕前BMI与母婴结局的队列研究,截止时间至2017年8月17日。采用纽卡斯尔—渥太华量表(NOS)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 Man 5. 3软件对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个文献,共计588 966例孕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正常BMI相比,超重或肥胖将增加妊娠期糖尿病[OR=2. 67,95%CI:1. 90~3. 75,P0. 000 01 (超重)][OR=5. 49,95%CI:3. 55~8. 50,P0. 000 01 (肥胖)]、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2. 02,95%CI:1. 77~2. 31,P0. 000 01 (超重)]、[OR=3. 77,95%CI:3. 25~4. 38,P0. 000 01 (肥胖)];先兆子痫[OR=1. 77,95%CI:1. 51~2. 07,P0. 000 01 (超重)]、[OR=2. 87,95%CI:2. 33~3. 53,P0. 000 01(肥胖)];剖宫产[OR=1. 89,95%CI:1. 42~2. 53,P0. 000 1 (超重)]、[OR=2. 49,95%CI:2. 15~2. 89,P0. 000 01(肥胖)];巨大儿[OR=2. 06,95%CI:1. 73~2. 45,P0. 000 01 (超重)]、[OR=2. 86,95%CI:2. 47~3. 32,P0. 000 01(肥胖)]的风险,但与早产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体质量过低可能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OR=1. 56,95%CI:1. 39~1. 74,P0. 000 01]、早产[OR=1. 30,95%CI:1. 15~1. 48,P0. 000 1]相关; BMI过低或过高与产后出血、低出生体质量的发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孕前BMI过低或过高与诸多不良母婴结局相关,影响女性近远期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前超重、肥胖及孕期体重增加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715例孕前体质指数(BMI)正常、超重和肥胖单胎初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孕前BMI及美国医学会(IOM)2009年最新修订的孕期增重指南作为孕妇分组的标准。根据孕前BMI的不同分为正常BMI组(18.5≤BMI25)和超重肥胖组(BMI≥25)。正常BMI组和超重肥胖组按照孕期增重是否合理再分为体重增长不足、体重增长正常和体重增长过多组并记录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巨大儿、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结果孕妇孕前BMI为正常和超重肥胖者分别占75.2%、24.8%。正常BMI组与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占9.3%、22.0%,妊娠期高血压为4.1%、14.1%,剖宫产为36.6%、58.8%,早产为7.2%、13.6%,低出生体重儿为4.8%、9.6%。超重肥胖组孕妇的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剖宫产、早产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均高于正常BMI组(均P0.05)。体重增长过多孕妇中正常BMI组孕妇和超重肥胖组孕妇妊娠期糖尿病分别为9.4%、22.4%,妊娠期高血压为5.1%、13.8%,剖宫产为41.4%、61.2%,早产为5.1%、12.5%。结论孕前超重肥胖或妊娠期体重过度增加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关系。方法收集2014年9月—2018年3月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分娩的11 437名孕妇及其婴儿资料,根据母亲身高三分位数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157.0、157.1~161.0以及 161.0 cm),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和小于胎龄儿的OR值及95%CI。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巨大儿、小于胎龄儿的发生率分别为6.6%、6.3%、3.6%和16.5%。在控制可能的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母亲身高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有统计学关联。母亲身高每增加1 cm,分娩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4.7%(OR=0.953,95%CI=0.939~0.968)和6.8%(OR=0.932,95%CI=0.922~0.942),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11.6%(OR=1.116,95%CI=1.094~1.139)。相对于身高≤157.0 cm组,身高 161.0 cm组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分别减少18.5%(OR=0.815,95%CI=0.677~0.980)、40.2%(OR=0.598,95%CI=0.492~0.726)和51.6%(OR=0.484,95%CI=0.426~0.551),而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207.0%(OR=3.070,95%CI=2.348~4.013)。结论身高较矮的孕妇分娩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和小于胎龄儿的风险增加,身高较高的孕妇分娩巨大儿的风险增加。妇幼保健人员宜加强孕期监测,以减少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和巨大儿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妊娠前肥胖是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发病的高危因素,GDM孕妇易分娩巨大儿。本研究探讨GDM孕妇妊娠前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对巨大儿发生情况影响。方法选择2014-01-01-2019-06-30在北京市朝阳区高碑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孕妇为研究对象,孕期诊断为GDM的孕妇566例为病例组,按年龄±3岁匹配选取非GDM的孕妇566名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妊娠前BMI与新生儿体质量关系。结果病例组随着妊娠前BMI增加,巨大儿分娩率显著增加,趋势χ~2=6.955,P=0.00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妊娠前BMI正常的孕妇,妊娠前超重(OR=1.696,95%CI为1.041~2.762,P=0.034)、肥胖(OR=2.188,95%CI为1.137~4.209,P=0.019)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的发生风险。通过分层分析显示,伴有妊娠前超重(OR=2.003,95%CI为1.065~3.771,P=0.031)、肥胖(OR=2.479,95%CI为1.053~5.836,P=0.038)的GDM患者分娩巨大儿风险更高。结论妊娠前超重、肥胖的孕妇显著增加巨大儿发生风险,GDM孕妇妊娠前超重及肥胖孕妇更易分娩巨大儿,应注意将计划妊娠妇女妊娠前BMI控制在合理范围,同时还应控制GDM孕妇体质量增长范围,以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定量评价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情况对我国北方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07~2009年在沈阳3家医院分娩的3741名单胎妊娠初产妇,按照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BMI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和肥胖组(BMI≥28kg/m2)。按照孕期BMI增加情况分为3组:A组(BMI增加4)、B组(BMI增加4~6)、C组(BMI增加6)。Logistic回归评估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度,结果用RR和95%CI表示。结果:①和正常体重组相比,孕前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组的孕妇患子痫前期的RR分别为0.53(95%CI0.29~0.97)、2.84(95%CI2.05~3.94)和5.35(95%CI3.47~8.49);患妊娠期糖尿病的RR分别为0.35(95%CI0.16~0.78)、3.40(95%CI2.44~4.75)和4.95(95%CI2.91~7.06);剖宫产和出生大于胎龄儿(LGA)的风险也随孕前体重的增加而增加。②和B组相比,C组增加了子痫前期(RR1.85,95%CI1.40~2.44)、妊娠期糖尿病(RR1.39,95%CI1.05~1.86)、剖宫产(RR1.37,95%CI1.15~1.63)及出生LGA(RR1.98,95%CI1.44~2.73)的相对危险性,但降低了出生SGA的风险。A组降低了子痫前期、剖宫产和出生LGA的风险,但增加了早产(34周)和出生SGA的风险。结论:孕前体重指数过高及孕期体重指数增加过度可以明显增加孕妇子痫前期、妊娠期糖尿病和剖宫产的风险。应加强健康教育,适度控制孕期体重,合理营养减少肥胖,对预防妊娠并发症,改善妊娠结局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