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从本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早前寒武纪克拉通区变质地体的研究已开始完全向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思想过渡,以便充分掌握不同层次物质的时空演化规律。目前,除了继续应用新的年代学方法来揭示早期年代构造地层地体的时空展布外,更多地加强了对早期地壳演化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如对早元古碰撞型造山带内部的斜向俯冲机制的研究,对早期伸展构造、地球的流变学分层性及变形机制的研究,在成矿学上,也加强了对线型巨脉状中温热液金矿床的构造学意义及地球动力学背景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地体构造对研究地台和地盾区域成矿规律的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30年前板块构造理论的建立引起所有相关的地球科学的革命,其中包括区域成矿学。然而随着地球科学理论的发展,板块构造理论对于解释地壳,特别是早前寒武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的复杂构造现象显得不完备,因此,近20年来地体构造理论的发展补充了板块构造理论的不足。近年来,各国地质学家相继发现世界上各地盾、地台和克拉通区,如华北地台、乌克兰地盾、阿尔丹地盾、加拿大地盾、非洲地台、澳大利亚耶尔冈克拉通等是由多个地体所组成。每一个地体是一个独立的和基本的地质构造单元,彼此间由地缝合线或深断裂隔开。由于每个地体的地质特征、构造环境和成矿作用各不相同,因而地体构造成为区域成矿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晚古生代造山带是西伯利亚板块与中朝板块离散、聚敛后褶皱造山带的一部分,又处于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复合部位,地质构造极为复杂。现存的岩石—地层体乃是经历多次构造运动移置、改造的结果。以生物地层学、沉积地质学为基础,综合应用构造学及地球化学理论和方法,详细地研究此造山带的生物地理区、岩相古地理、岩石化学和古地磁学等内容,首先发现在二叠纪时有四个移置地体组成,即延边、吉中、松辽和白城。根据生物古地理特征、物质成分判别及其沉积序列,确定各地体的古纬度和古构造环境,结合地球动力学分析,再造构造古地理原型,乃是一个活动大陆边缘的复合边缘海盆。  相似文献   

4.
华南加里东期花岗岩的深入研究,对于了解华南地壳演变、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模型的建立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为此,本文选择赣南上犹花岗岩体作为研究对象,详细研究了岩体的地质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确定岩石成因和形成的构造环境;采用高精度的锆石SHRIMP定年技术确定岩体的形成时代,利用矿物Ar-Ar定年方法探讨后期构造运动对上犹花岗岩体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怀玉山地体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的综合分析表明,以赣东北断裂带,东乡-江山-绍兴断裂带和宁波-嵊泗断裂带围限的地区是一外来地体,其形成的构造环境与边缘海相当。晋宁期,该地体与扬子大陆边缘九岭区发生碰撞拼贴造山作用,相伴形成了一系列的碰撞造山构造。  相似文献   

6.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对地体概念的由来、地体构造实例、地体研究的方法及研究地体的意义做了概括介绍。  相似文献   

7.
作者获得资料说明,辽河裂谷是以今辽河裂谷中的主断裂为界,辽宁东部和辽宁西部是相互远离的两个地块—辽东地体和辽西地体。在古生代后期或中生代初期它们发生增置作用(或拼合作用)。中生代晚期在拼合的辽东地体和辽西地体接触部位的构造薄弱带上产生了地壳变薄、膨胀上隆,并形成了辽河裂谷。这说明除地幔内部物质所特有的异常活动外,裂谷作用显然与地球历史早期潜伏下来的基底构造格局有关。  相似文献   

8.
矿物包裹体的构造地球化学研究——以海南二甲金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构造地球化学角度研究了包裹体的形态特征、均一温度、氢、氧同位素及包裹体气液成分的变化规律与构造形变的关系,认识到可从包裹体研究认识构造岩流体的演变规律,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构造活动中的地球化学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麻粒岩地体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过程是多样的,并提出多种构造模型来解释麻粒岩相条件出现的原因。本文评述了几种主要构造模型及其PTt轨迹,并就进一步研究中应注意的某些问题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世界上一些典型的克拉通地质学特点出发,阐明并提出克拉通本身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一个联合地体,由各种不同的地体拼贴而成,拼贴的方式从沿边界断层的走滑、倾滑或以碰撞造山带的形成为代表性特征。本文还论述了导致地体构造形成和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地球演化早期内部存在的处于非线性混沌态的湍流状热对流体,这种局部化、分散多样化的古对流体的运动造成了大量地体的拼贴,因此在克拉通区进行金矿研究中有了这种新的构造观对成矿预测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贾大成 《吉林地质》1995,14(1):40-44,22
在综合分析延边地区地层,构造,岩浆岩演化,古生物及地球物理等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延边地区为一有别于相邻地区的移置地体。地体具有由低纬度向高纬度的独特运移特征,推测海西期一印支期与周边地质体拼合。  相似文献   

12.
利用大比例尺区域化探资料中成矿元素铜、砷地球化学场的变化规律所反映的信息,在大兴安岭查巴奇浅覆盖区推断19条断裂构造带.将推断出的断裂构造带结合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对比研究,结果显示:推断的断裂构造带多数与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地质填图等得到的断裂构造一致,多数地球化学场的分界线准确地反映了地层与侵入体的接触带,明显的地球化学高、低背景场分别对应着地层与侵入体.说明应用成矿元素地球化学信息进行地质单元推测、断裂构造推断等是有效的,可在浅覆盖区推广应用.同时,成矿元素地球化学图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从推断结果看地球化学方法只能概略地推断地质体,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与地质、地球物理、遥感等方法紧密结合,对地质填图单元进一步区分,以使提取的信息可靠性更强.  相似文献   

13.
朱文斌  王玺  葛荣峰 《地质学报》2021,95(1):124-138
地体构造是对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补充,它受控于全球板块动力学体系,因此不能将地体与板块割裂开来去研究.其相对于刚性板块的小规模、多样性和广泛性,对了解全球板块的离散和大陆的拼贴增生过程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地体构造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中、新生代陆缘造山带中,也存在于古老造山带中,一些古老的克拉通实际上也是由不同的地体拼合...  相似文献   

14.
从板块构造到地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板块构造的发生、发展到地体概念的提出,论述了地体解析和拼贴构造,并根据中国东部的地体研究,特别是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论述了亚洲东部中生代构造发展史,认为在侏罗纪时,亚洲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活动已经开始,形成了拼贴沉积的复合地体;白垩纪时由于大陆边缘的侧向挤压和离散作用,这些地体产生左行运动和变形;早第三纪晚期由于日本海的扩张,形成了弧形的日本列岛。  相似文献   

15.
学术动态     
地体构造是80年代板块构造理论研究的最新进展之一。地体构造已引起了地球科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1981、1983、1985年曾先后三次在日本、美国,澳大利亚召开了国际环太平洋地体构造学术讨论会,各国学者  相似文献   

16.
Nd同位素模式年龄填图是建立在Sm-Nd同位素系统和合理的Nd同位素演化模式基础上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该方法可用于不同地壳单元的鉴别,不同构造地体的确定以及通过对年青花岗岩侵入体的研究推断基底地壳年龄结构等。因此,在当今国际造山带的研究中,该方法是显示了极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造山带地壳结构和成分的基本特征对于认识大陆地壳成分演化和区域成矿背景具有重要意义.综合青藏高原拉萨地体东南部地球物理、高温高压岩石物性和岩浆岩地球化学资料,分析该地区地壳整体成分特征,并探讨其可能成因.该地区平均地壳波速显著低于全球大陆和造山带地壳的平均值,表明地壳整体具有中酸性成分,下地壳特征也可由中性岩石(残余体性质的中性含石榴石麻粒岩)解释.拉萨地体东南部整体地壳成分特征应与多阶段长英质化有关,包括碰撞前大陆弧演化阶段(以堆晶或残余体下地壳拆沉为主)和碰撞后高原垮塌阶段(以加厚下地壳拆沉为主,伴随印度古老长英质陆壳物质的俯冲回返/构造底侵).拉萨地体是研究大陆地壳成分演化的绝佳区域,亟待进一步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8.
地洼构造地球化学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近年来,地洼理论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编制出了中国大地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简图和中国东部锡元素的构造地球化学分区略图;从多个角度探讨了地洼区的化学地球动力学问题;深化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推进了断裂构造地球化学测量与找矿的应用工作;查明了石碌矿田的一些褶皱构造地球化学问题:划分出面型、线型、点型三种成矿构造地球化学类型;阐明了一些基性岩类和花岗岩受的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实验构造地球化学的研究;论述了超大型锡矿床具有配置齐全、发育完整、有机联系的一套成矿构造组合,以及矿床物质组分极其庞杂的特性。  相似文献   

19.
西昆仑山库地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意义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袁超  周辉  孙敏  李继亮  侯泉林 《地球化学》2000,29(2):101-107
运用主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西昆仑地区库地北岩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源区、构造意义及成岩模式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研究表明,库地北岩体是个高钾的I型花岗岩岩体,其微量元素5和同位素组成表明,该岩体来源于陆壳岩石的部分熔融。其独特的微量元素分布特征以及与其共生的基性岩脉表明,该岩体形成于加里东末期一引张的构造环境。该期引张构造的识别为研究西昆仑地区构造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攀枝花-西昌地区位于扬子板块的西南缘。文章运用地体学说,根据断裂、沉积建造、岩浆活动和地球物理等标志的地体解析方法,将其划分为六大地体。并探讨了晋宁期以来,各地体拼合和离散的历史。研究表明该区在地质历史中构造面貌是不断变化的,是一典型的拼贴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