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乙肝后肝癌等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7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105例、乙肝后肝癌69例、非乙肝相关性肝癌患者55例、同期正常人群7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抗幽门螺杆菌抗体(Hp-Ig G)、HBV DNA差异。结果:Hp-Ig G阳性率最高的是乙肝后肝硬化(80.95%),乙肝后肝硬化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相关性肝癌、对照组研究对象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水平为<103copies/mL组的Hp-Ig G阳性率显著低于HBV DNA水平≥103患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肝硬化分级患者的Hp-Ig G阳性率比较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TBIL、ALT水平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Ig G阳性组的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腹水发生率均显著的高于Hp-Ig G阴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相关肝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和非乙肝肝病患者,幽门螺杆菌的合并感染可能会加重乙肝病毒对肝功能的损伤。  相似文献   

2.
郑小勤  陈玉涵  张鑫  陈德喜  丁惠国 《北京医学》2017,(12):1201-1204,1208
目的 探讨HBV DNA开放编码区T53C、G912A突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2004-2006年留存血清标本的慢性HBV感染患者112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B)69例(61.6%),乙肝肝硬化(LC)37例(33.0%),乙肝相关肝癌(HCC)6例(5.4%).所有血清标本均进行HBV DNA全基因组测序.随访5~7年,将发生LC、HCC、反复肝功能异常或死亡事件定义为疾病进展,探讨乙肝病毒开放编码区突变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结果 S区T53C突变在CHB、LC、HCC组的发生率分别为9.7%、18.8%、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P区G912A突变在3组的发生率分别为14.3%、28.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随访5~7年,T53C在疾病未进展组、进展组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7.6%、24.1%,G912A在疾病未进展组、进展组的突变发生率分别为14.6%、3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区T53C、P区G912A可能与乙肝相关肝病的进展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延边地区乙型肝炎(乙肝)相关肝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探讨延边地区乙肝相关终末期肝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终末期肝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3年~2015年就诊于延边大学附属医院的慢性乙肝、乙肝肝硬化、乙肝肝癌患者共212例,按照2010年《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标准将入组患者分为慢性乙肝肝炎组、乙肝肝硬化组、乙肝肝癌组;其中慢性乙肝肝炎组88例、乙肝肝硬化组71例、乙肝肝癌组53例。结果:肝癌组患者的诊断年龄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肝癌组中具有糖尿病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22,P=0.007,P<0.01);肝癌组中具有原发性肝癌家族史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5.339、8.073,P=0.00、0.004,P<0.01);肝炎组患者PLT计数显著高于肝硬化组及肝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P<0.01);ALT值在肝癌组和肝硬化组低于肝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1,P=0.033,P<0.05);肝癌组患者的AFP明显高于肝炎组和肝硬化组(P=0.009、0.011,P<0.01、P<0.05);肝癌组患者的BMI值<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1、0.04,P<0.05、P<0.05);肝炎组患者的病毒载量高于肝硬化组和肝癌组(P=0.02、0.00,P<0.05、P<0.01);肝癌组HBe Ag阳性患者所占比例低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19,P=0.02,P<0.05);肝癌组中进行抗病毒治疗的患者少于肝硬化组和肝炎组(χ2=5.8、7.383,P=0.016、0.007,P<0.01);肝癌组有饮酒史患者多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876,P=0.016、0.027,P<0.05);肝癌组吸烟的患者多于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6、8.422,P=0.001、0.004,P<0.01);肝癌组饮用咖啡者明显少于肝炎组及肝硬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1、9.011,P=0.001、0.003,P<0.05、P<0.01)。结论:延边地区乙型肝炎相关终末期肝病的发生与乙肝患者年龄、感染时间、HCC家族史、血小板计数、ALT、AFP、长期饮酒、吸烟有关,同时伴有糖尿病和未规范系统进行抗病毒治疗是发生肝癌的另一种危险因素,而饮用咖啡对肝脏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成都地区汉族人群中HLA-DPB1基因rs9277542位点多态性与HBV感染导致不同临床结局的关系.方法 收集成都地区非相关汉族人群的慢性HBV感染者579例(慢性HBV携带者222例,慢性乙型肝炎231例,乙肝肝硬化126例)和HBV自限感染者344例的外周血标本,应用SNapshot技术检测rs9277542位点基因型.结果 慢性HBV感染组与HBV自限性感染组rs9277542位点CC、CT、TT基因型和C、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5.1%vs36.9%、38.3%vs48.0%、6.6%vs15.1%及74.3%vs60.9%、25.7%vs3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以CC基因型和C等位基因为参照,CT、TT基因型和T等位基因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53(0.39-0.71)、0.28(0.18-0.46)、0.54(0.44-0.66);乙肝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携带者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比较,CT+ TT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P=0.018).结论 HLA-DPB1基因rs9277542多态性影响HBV感染后结局,其中T等位基因、TT基因型与HBV感染后自发清除相关,而携带XT基因型的慢性HBV感染者进展到乙肝肝硬化的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样本中拮抗剂Ⅱ诱导的蛋白异常凝血酶原(PIVKA-Ⅱ)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筛查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11月-2017年6月收治的193例肝癌患者(肝癌组)及141例良性肝病患者(良性肝病组)的血清样本,比较两组PIVKA-Ⅱ、HBV的阳性率,分析两项指标在肝癌与良性肝病中的分布。结果:肝癌组PIVKA-Ⅱ、HBV的阳性符合率为77.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肝病组PIVKA-Ⅱ、HBV的阳性符合率为36.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癌组PIVKA-Ⅱ浓度水平较良性肝病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乙肝病毒的持续感染诱发干细胞癌变,而PIVKA-Ⅱ由HCC细胞分泌是HCC检测的特异性指标,因此PIVKA-Ⅱ可作为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筛查HCC是较理想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并探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与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69例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及69例非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应用幽门螺旋杆菌抗体测试剂检测所有血清中抗幽门螺旋杆菌,记录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 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高于非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型肝炎患者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显著低于乙肝后肝癌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两组结果间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乙肝后肝癌组及乙肝后肝硬化组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对比无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病患者临床治疗中,进行幽门螺旋杆菌的有效根除是提升相关性疾病治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从而促进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的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慢性HBV感染人群肝硬化发生的遗传易感相关。方法收集173例中国汉族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硬化组42例和非肝硬化组131例)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白细胞DNA,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TGF-β1基因4个多态性(869T/C、915G/C、-800 G/A、-509 C/T),ELISA法检测TGF-β1血清浓度,比较各组TGF-β1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TGF-β1血清水平的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GF-β1869位点以TT基因型为主(47.6%),高于非肝硬化组(25.2%)和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9T等位基因频率(6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53.8%)、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与正常组869T等位基因携带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检其余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3)869T/C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不一,T/T型携带者较T/C和C/C型可见明显增高(P〈0.017)。结论 TGF-β1869T可能与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该多态性对TGF-β1血清水平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参与雌激素代谢的细胞色素P45017(Cytochrome P45017, CYP17) MspA1I位点基因多态性与山东地区汉族人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后肝硬化、肝细胞癌(HCC)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 RFLP)技术,对山东地区96例乙肝相关性HCC患者、107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91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80例健康对照组的CYP17基因MspA1I位点的T/C多态进行研究。结果与携带者相比,CYP17 A2/A2基因型明显增加了女性HBV感染患者HCC的发病风险(OR=5.93, P=0.002),尤其在绝经后的妇女,OR增加至6.18,P=0.003,而在男性患者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乙肝肝硬化患者与携带者相比,A2/A2基因型频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17 MspA1I多态位点A2/A2基因型与山东地区女性HBV感染后HCC的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防治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后HBV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1例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前后应用拉米夫定与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HBV复发。结果:肝移植后6、12、24个月随访显示HBV复发率分别为14.3%(3/21)、11.8%(2/17)、11.1%(1/9)。3例HBV复发的病例显示:术前HBeAg(+)者较HBeAg(-)者易出现HBV复发(2χ=3.85,P<0.05)有统计学意义;而3例HBV复发的病例均为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其中2例伴原发性肝癌;HBV复发的病例术中平均失血与未复发者相比有差异(两者分别为2063.2±427.4ml与2981.5±863.3ml)。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防治乙型肝炎相关肝病肝移植后HBV复发。术前HBV复制活跃者、乙型肝炎伴原发性肝癌、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多是影响HBV复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人类白细胞抗原( HLA)基因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后病毒自然清除的关联。方法收集新疆维族HBV持续感染者245例(128例慢性乙肝患者,117例乙肝无症状携带者)和150例HBV感染自发清除者(对照组),对HLA基因2个位点和UBE基因1个位点进行测序分析,比较 HBV组与对照组HLA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① HLA-DP rs9277535AA型频率在 HBV 组中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023),G 等位基因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20);HLA-C rs3130542GG型和A等位基因在HBV组和对照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BE2L3 rs4821116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 rs9277535A 和 rs3130542G 构成了相对降低HBV感染风险的单倍型,rs9277535G和rs3130542A 构成了相对提高HBV感染风险的单倍型;③维吾尔族人群HLA保护性等位基因频率高于汉族和藏族人群。结论 HLA-DP rs9277535、HLA-C rs3130542多态性与新疆维吾尔族人群HBV感染后结局有关;HLA保护性等位基因频率越高的人群,其HBV感染后的自然清除率越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多态性是否与慢性HBV感染人群肝硬化发生的遗传易感相关。方法收集173例中国汉族慢性HBV感染患者(肝硬化组42例和非肝硬化组131例)和52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标本,提取白细胞DNA,基因直接测序法检测TGF-β1基因4个多态性(869T/C、915G/C、-800 G/A、-509 C/T),ELISA法检测TGF-β1血清浓度,比较各组TGF-β1基因型分布频率、等位基因频率及TGF-β1血清水平的差异。结果 (1)乙型肝炎肝硬化组TGF-β1869位点以TT基因型为主(47.6%),高于非肝硬化组(25.2%)和对照组(1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69T等位基因频率(63.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型肝炎肝硬化组与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53.8%)、慢性HBV感染非肝硬化组与正常组869T等位基因携带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所检其余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基因频率未见组间统计学差异。(3)869T/C不同基因型患者的血清TGF-β1水平不一,T/T型携带者较T/C和C/C型可见明显增高(P<0.017)。结论 TGF-β1869T可能与汉族人群乙型肝炎肝硬化的遗传易感相关,其机制可能与该多态性对TGF-β1血清水平的影响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IFN-γ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临床转归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序列特异性引物法(PCR-SSP)检测60例自限性HBV感染者(SR组)和118例慢性持续性HBV感染者[包括无症状HBV携带者(AsC组)36例和进展性肝病者82例(慢性乙型肝炎50例、乙肝后肝硬化32例)]的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比较各组间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结果:①+874 T→A位点多态性中,慢性持续性感染者总从基因型频率比SR组显著升高(P〈0.05),差异有显著性。等位基因A的频率,进展性肝病组均显著高于SR组(P〈0.05)。②+2109 A→G位点多态性中,进展性肝病组总GG基因型显著高于SR组(P〈0.05),而肝硬化和慢乙肝组之间,SR和AsC组之间差别无显著性。结论:IFN-γ基因+874 T→A、+2109 A→G两个位点的多态性,与HBV感染不同结局之间有关,携带+874 T→A从基因型和A等位基因的HBV感染者容易发展为慢性,A等位基因更趋向于进展性肝病,而携带+2109 A→GGG基因型患者则容易进展为慢性乙型肝炎甚至肝硬化。  相似文献   

13.
Li Z  Li HQ  Yan Y  Liu Y  Hao W  Niu JQ  Yin JM  Li H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30):2105-2108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因启动子-238G/A、-308G/A、-857C/T、-863C/A等位基因多态性和血清TNF-α水平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2002年12月至2005年12月北京佑安医院住院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11例。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方法检测TNF-α启动子-238G/A、-308G/A、-857C/T、-863C/A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863C/A、-238G/A位点的等位基因(X^62=0.61,P=0.436;X^2=0,001,P=0.976),基因型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6,P=0.552;X^2=0.63,P=0,486)。两组比较TNF-α-308G/A和-857C/T等位基因差异都具有统计学意义(X^2=59.01,P=0.000;X^1=11.59,P=0.000);-308GA和-857TT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X^2=28.06,P=0.000;X^2=19.6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08GA与-857TT基因型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显著性关联OR=4.176;95% CI2.416-7.216;OR=6.09;95%CI2.652-14.001。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TNF-α水平明显高于慢性肝炎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1,P=0.000)。结论TNF-α-308GA与-857TT基因型携带者感染HBV后可能增加成为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风险。TNF-α基因启动子区基因多态性与北京地区汉族人群中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发生可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醛脱氢酶2(ALDH2)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之间的关联。方法选取2018年3-12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诊治的酒精性肝病(酒精肝组)、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酒精性肝病(乙肝+酒精肝组)患者共90例,每组30例,另选同期健康体检者30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入选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碱性磷酸酶(ALP)、红细胞平均体积(MCV)水平。应用基因芯片法检测所有实验组病例的ALDH2基因型,将其分为ALDH2*1*1(野生型),ALDH2*1*2(突变型)和ALDH2*2*2(突变型),并比较4组间的基因频率及G/A等位基因频率。结果乙肝+酒精肝组的ALT、AST、GGT、ALP、MCV水平明显高于乙肝组、酒精肝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Ρ0.05)。酒精肝组的ALDH2野生型基因频率为86.7%,明显高于乙肝组3.3%、乙肝+酒精肝组6.6%和健康对照组43.3%(P0.05);酒精肝组的ALDH2突变型基因频率为13.3%,明显低于乙肝组96.7%,乙肝+酒精肝组93.4%和健康对照组56.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四组间G/A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2=42.08,P0.05)。结论 ALDH2基因多态性同时存在酒精因素的影响,在慢性乙型肝炎和酒精性肝病中分别表达不同的基因。突变型基因是乙型肝炎病毒的易感宿主基因,而野生型基因与酒精性肝病相关,但饮酒会直接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幽门螺杆菌(Hp)和乙肝病毒(HBV)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本院收治的乙肝患者42例,根据不同疾病类型将其分为A组(慢性乙肝,n=15)、B组(肝硬化,n=14)和C组(乙肝相关肝癌,n=13)。患者均行血清、碳14呼吸卡检测,比较不同HBV感染抗原表达中的胃黏膜病变程度;比较三组胃黏膜炎性病变分布情况;比较三组胃黏膜病变中Hp感染情况;分析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与Hp和HBV的相关性。结果:不同HBV感染抗原表达的乙肝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胃黏膜病变发生率及Hp感染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乙肝患者HBV感染密度同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联系(P0.05),Hp感染与乙肝患者胃黏膜炎性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乙肝患者胃黏膜病变程度与HBV具有密切联系,与Hp并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0(IL-10)基因819T/C位点及干扰素γ(IFN-γ)基因+874T/A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不同临床类型的关系. 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方法及序列特异引物引导的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SSP)技术检测254例慢性HBV感染者(慢性HBV携带者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4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58例)以及健康对照组56例的IL-10 基因819 T/C位点和IFN-γ基因+874 T/A位点单个核苷酸多态性,观察其在不同临床类型慢性 HBV感染者及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频率. 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携带者组IL-10-819T/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慢性乙型肝炎组IL-10-819T/C位点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乙型肝炎肝硬化组及慢性乙型肝炎和对照组中 IFN-γ基因 +874T/A 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携带者组与对照组中IFN-γ基因+874T/A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L-10-819 T等位基因与 HBV感染后临床发展过程可能相关;IFN-γ+874T/A基因多态性可能在HBV感染后疾病的发展转归中起重作用.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检测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4月-2011年3月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感染科住院部慢性HBV感染患者190例,其中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18例慢性重型肝炎(CLF),102例乙肝后肝硬化(LC),25例原发性肝癌(HCC),以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血清ANA、ENA谱、RF。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并常规测定ALT、AST、TBIL、ALB。结果: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的总检出率32.1%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的3.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HB、CLF、LC、HCC组的自身抗体检出率分别为24.4%、27.8%、33.3%、44.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O.05),但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HBV DNA阳性与阴性组自身抗体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HBV感染者自身抗体阳性与性别无明显关系,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密切关系(t年龄=2.37,P=0.019;tALT=4.33,P=0.000;tAST=2.60,P=0.01;tTBIL=3.53,P=0.001;tALB=-2.47,P=0.014)。结论:慢性HBV感染可诱发自身免疫性反应,导致多种自身抗体的产生。这种自身免疫性反应与感染者的性别、病毒复制无关,与年龄、肝功能损害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水平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74例肝癌(其中47例同时伴有乙型肝炎,27例则无乙型肝炎)、5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42例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NK细胞的百分含量.结果:乙肝组、肝癌伴乙肝组、肝癌不伴乙肝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CD3+、CD3+/CD4+、CD3+/CD4+与CD3+/CD8+的比值及NK均下降,CD3+/CD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伴乙肝组、肝癌不伴乙肝组分别与乙肝组比较,CD3+/CD4+ 和NK均下降,CD3+/CD8+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肝癌伴乙肝组和肝癌不伴乙肝组相比较,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和慢性乙型肝炎均会不同程度的导致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和肿瘤标志物相关性,为早期肝癌的诊断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60例乙肝肝硬化和60例肝癌患者分别作为肝硬化组和肝癌组,采用PCR法检测HBV DNA,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和高尔基蛋白73(GP73).结果 肝硬化组的HBV DNA、AFP-L3和GP73的表达均明显低于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HBV DNA和GP73阳性表达率与肝癌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FP-L3的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V DNA定量与AFP-L3和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rAFP-L3=0.422,P=0.192;rGP73=0.349,P=0.228);HBV DNA、AFP-L3、GP73和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为86.67%、20.00%、53.33%,68.33%、90.00%、79.17%,78.33%、30.00%、54.17%,68.33%、91.67%、80.00%.结论 乙肝肝硬化患者HBV DNA与AFP-L3、GP73表达无明显相关性,AFP-L3可用于鉴别肝癌和肝硬化,HBV DNA和GP73并不能区分乙肝病毒所致肝癌和肝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