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昌伟  陈金保 《安徽医学》2018,39(2):182-185
目的 探讨在超声引导下实行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老年上肢手术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铜陵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采用盲探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患者阻滞效果(优良率),臂丛各神经分支阻滞起效时间、完善时间、完善率和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手术过程中,阻滞效果96.67%,优于对照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臂丛各神经起效时间与阻滞完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阻滞完善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上肢手术患者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在桡骨远端手术中使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行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三组不同入路的相关临床指标及神经分支痛觉改善时间。结果:三组手术操作时间、手术治疗时间以及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前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正中神经痛觉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在桡骨远端手术治疗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合并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于本院行前臂手术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腋路组和联合组,每组30例,腋路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联合组行超声引导下腋路联合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感觉、运动阻滞效果,操作时长,局麻药用量,止血带疼痛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感觉、运动阻滞程度无差异(P>0.05),腋路组的操作时长及局麻药用量均小于联合组(P<0.05);两组均无止血带疼痛;联合组发生1例Horner综合征、1例血压增高。结论: 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联合肌皮、肋间臂神经分支阻滞可有效地运用于前臂手术的麻醉,且操作快,局麻药用量少,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连续臂丛神经阻滞两种不同入路用于前臂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脱管的发生率,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择ASAI-Ⅱ级前臂手术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喙突旁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II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置管,术后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镇痛。观察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脱管率,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I组术后多个时间点(8,12,16,24,36h)镇痛评分均优于Ⅱ组(P〈0.05),Ⅱ组术后脱管发生率明显高于I组(P〈0.05),两组术后均未出现明显并发症。结论: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喙突旁入路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术术后镇痛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肌间沟入路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6年10月-2017年12月治疗的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86例采取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入路分为对照组(41例)与观察组(45例)。对照组采取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采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支配术区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麻醉效果、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尺神经、正中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的痛觉消失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操作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桡骨远端骨折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前者的神经阻滞更完全,且并发症发生少,值得研究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与肌间沟臂丛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方法行前臂或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观察组)和肌间沟臂丛阻滞(对照组),每组30例。局麻药采用0.5%罗哌卡因30m L。分别记录阻滞操作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及麻醉成功情况。注药完毕后每5分钟测定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肌皮神经、前臂内侧和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直至30分钟。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麻醉成功率、尺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和臂内侧皮神经阻滞有效率升高,麻醉维持时间延长、Horner综合征发生率低(P<0.05)。两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旁臂丛阻滞的效果优于肌间沟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后路与传统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肩关节镜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P组)和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I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入室后在超声引导下行连续臂丛神经阻滞,同时留置神经阻滞导管,操作完成后于全身麻醉下行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通过神经阻滞导管进行术后镇痛。记录两组患者放置神经阻滞导管时间、穿刺深度和神经阻滞导管留置深度;记录术后6、12、18、24、36、48h 静息和运动VAS;记录术后48h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情况、更换敷贴次数及患者满意度评分;记录运动阻滞、不良事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与I组比较,P组穿刺及置管深度更深(P<0.01),术后12、18、24、36h静息及运动状态VAS更低(P<0.05);与I组比较,P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次数及更换敷贴次数更少,导管移位、脱出及穿刺点渗液发生率更低,患者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后路与前外侧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均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肩关节镜手术术后镇痛,但后路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更好,导管位置更加稳固,不易移位、渗液及脱出,患者满意度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行锁骨下喙突入路与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术中的麻醉效应.方法 100例拟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锁骨下喙突入路组(A组,n=50)和腋入路组(B组,n=50),A组采用超声引导在锁骨下喙突旁定位臂丛神经,B组在腋窝处定位臂丛神经,分别注入0.5%罗哌卡因30 ml.阻滞后每隔5 min评价上肢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肌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腋神经7支终末神经的感觉运动阻滞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30 min时A组腋神经感觉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正中、尺、桡、肌皮、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在各时间段两组感觉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5 min,A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1),阻滞后30 min,两组患者运动阻滞完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不良反应.结论 超声引导下锁骨下喙突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高,阻滞效果确切,并发症少,优于常规腋入路臂丛神经阻滞.  相似文献   

9.
鲁智勇  陈梅花 《当代医师》2013,(11):1550-155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方法择期行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患者30例,ASAI或Ⅱ级,在超声实时引导下于前、中斜角肌肌间沟内阻滞臂丛上、中干,退针时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下方间隙内,前、中斜角肌浅面阻滞颈浅丛。记录阻滞前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30例患者均阻滞完善,麻醉效果满意,手术顺利,麻醉后HR、BP和SpO2平稳,无不良反应。结论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骨折内固定术的麻醉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2年2月于江苏省东台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行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电脑盲选方式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行传统方式阻滞,观察组行超声引导下方式阻滞。比较两组麻醉效果、阻滞起效与持续时间、阻滞前后心率及平均血压、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麻醉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观察组阻滞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阻滞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前,两组心率、平均血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两组心率高于阻滞前,平均血压低于阻滞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显著,可缩短麻醉起效时间,延长麻醉持续时间,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建议应用并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颈7横突定位臂丛神经阻滞在前臂手外伤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蔚琳  张学刚  黄中华  李锋 《广西医学》2006,28(8):1209-1211
目的 评价经颈7横突入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前臂手外伤术中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上肢手术60例,包括前臂、腕、手掌、手指手术.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对照组,为传统肌间沟阻滞;B组为改良肌间沟阻滞,经颈7横突水平入路.记录阻滞后30 min各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情况,并评价阻滞效果,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优良率90.0%,A组优良率62.5%,优良率B组高于A组(P<0.01);对尺神经阻滞效果B组优于A组(P<0.05).结论 经颈7横突入路的肌间沟臂丛阻滞,定位简单,较传统肌间沟法对前臂、手部手术阻滞的优良率明显提高,是一种安全、可靠的臂丛阻滞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在肩锁关节脱位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Ⅰ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记录镇痛等级、生命体征、并发症.结果:镇痛效果Ⅰ组有效率为60%,Ⅱ组为9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生命体征,Ⅰ组患者BP、HR术中较术前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术中Ⅱ组BP、HR较Ⅰ组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颈浅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锁关节脱位手术镇痛效果确切,安全可靠,无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1):135-137+14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在锁骨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择期行锁骨手术患者80例,男41例,女39例,年龄18~70岁,ASAⅠ~Ⅱ级,分为传统肌间沟臂丛+颈浅丛两点神经阻滞法(C组)与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颈浅丛阻滞法(U组),每组40例,以1%利多卡因+0.375%罗哌卡因分别行肌间沟臂丛神经(10 mL)及颈浅丛阻滞(10 mL)。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并记录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C组(P0.05);U组术中VAS评分低于C组,且U组不良反应明显少于C组(7.5%vs 22.5%,P0.05)。结论 与传统的两点法神经阻滞比较,超声引导下C6单点肌间沟臂丛联合颈浅丛阻滞操作时间短、麻醉起效快、效果确切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与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需行上肢手术的患儿7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35例,A组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B组为传统氯胺酮基础麻醉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初醒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氯胺酮用量与不良反应以及从麻醉前到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镇静程度,以评价麻醉效果.结果:术中A组与B组比较,氯胺酮用药量少(P<0.05), A组麻醉初醒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恢复期较平稳,出现哭闹等精神症状少,A组麻醉效果与B组比较切皮(t2)和缝皮(t3)两个时间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氯胺酮基础麻醉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上肢手术麻醉效果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5.
陈爽姿 《吉林医学》2010,31(9):1186-1187
目的:评价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在上肢前臂尺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80例ASAⅠ~Ⅱ级行上肢前臂尺侧手术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单纯应用0.25%左旋布比卡因+1%利多卡因0.3ml/kg行斜角肌间沟臂丛阻滞,B组行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观察两组臂丛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及阻滞效果,记录有无寒战、恶心、呕吐、膈神经阻滞、喉返神经阻滞、霍纳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结果:两组腋神经、肌皮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阻滞完善时间及阻滞效果无明显差异,但斜角肌间沟复合尺神经阻滞组尺神经阻滞完善时间明显缩短,尺神经阻滞完善率高于单纯斜角肌间沟臂丛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出现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斜角肌间沟臂丛复合尺神经阻滞可安全、有效用于上肢前臂尺侧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析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罗哌卡因)与观察组(罗哌卡因+右美托咪定),各20例,均于超声引导下实施低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感知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恢复时间、运动恢复时间、镇痛持续时间。结果两组患者感知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差异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感知、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与镇痛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罗哌卡因复合右美托咪定于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可有效延长神经感知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从而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有利于降低术后疼痛,临床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对老年肱骨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昆明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4例老年肱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腋窝组(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锁骨组(超声引导下锁骨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和肌间沟组(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38例。比较分析三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进入手术室时(T0)、麻醉阻滞时(T1)、切皮时(T2)、术后30min(T3)、术毕(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eart rate,HR)、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和脑氧饱和度(regional cerebral oxygen saturation,rSO2),手术前后的疼痛程度和认知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分、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实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40例行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各80例,均应用神经刺激仪辅助定位:组Ⅰ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行腋路多点臂丛神经阻滞;组Ⅲ行改良腋路-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各组臂丛神经阻滞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运用神经刺激...  相似文献   

19.
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并发症.我们对20例上肢手术患者行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并与传统方法对比,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来我院行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研究对象,患者的治疗时间在2015年12月到2017年06月,以对照实验要求为依据,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设置50例研究对象。观察组患者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行传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麻醉优良率为98.0%,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0%,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尺神经、正中神经、肌皮神经、桡神经等末梢神经麻醉起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不仅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麻醉效果,同时可显著缩短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