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雄安新区作为国家级新区,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战略选择,是国家大事、千年大计。雄安新区建设对缩小区域之间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雄安新区建设影响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问题与路径,发现雄安新区建设通过辐射扩散效应、政策协同效应和制度创新叠加效应影响区域协调发展。同时,雄安新区建设存在与周边区域具有利益冲突、辐射扩散效应受到制约、制度创新和政策推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要不断改变传统的依赖投资拉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推进雄安新区的制度创新,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全国重点发展的新区,但两地的高等教育基础都非常薄弱,整合两地高等教育、经济、科技等众多要素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海南自贸区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而雄安新区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两地的高等教育发展注定要走不同的道路。通过解读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的相关政策并梳理已有研究,运用教育政策的系统分析模式、SWOT分析等方法对两个区域高等教育发展面临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促进海南自贸区和雄安新区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3.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推进雄安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保障,推进雄安新区营商环境的构建必须走法治化之路。从营商环境概念界定及其功能出发,分析雄安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法治化的必要性,强调应以系统性、创新性以及国际性三大法治原则为指导,以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绿色低碳的生态环境、和谐稳定的劳资环境、科学明晰的产权环境以及激励创新的财税环境等七方面为具体路径,推进雄安新区营商环境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匮乏的矛盾很难缓解。水对经济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的影响不可小觑。同样,水资源约束对于雄安新区承接非首都功能和人口转移具有很大影响。通过对新区水资源及水环境分析和与其他地区对比,得出目前当地水资源的可持续程度较低,水资源承载力较弱。通过对未来新区水资源的需求测算,发现雄安新区的水资源赤字在2亿m~3左右。最后,结合雄安新区未来用水需求提出了八条可持续利用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5.
作为“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一经宣布设立,就引发了国内外强烈的关注,从设立方式、根本定位到战略目标,雄安新区都体现出了与以往任何一个新区不同的姿态,这是一个全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顶级新区.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雄安新区的顶层文化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五个维度分析了雄安新区顶层文化设计的内涵,并进一步强调在雄安新区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地区之间在文化上达到认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立足于雄安新区的整体性治理实践,结合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兼顾政绩绩效与环境绩效,筛选出符合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需求的评价指标,运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评估指标的权重,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7.
8.
根据雄安新区绿色低碳高水平现代化城市建设目标,在整体性治理和绿色发展指标理论支撑下,首先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确定了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污染物处理及利用、经济技术发展、政策支撑及满意度5个一级指标,并确立了蓝绿空间占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绿色专项资金使用合规性等23个二级指标;其次通过引入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雄安新区整体性治理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研究结论显示:生态环境建设和政策支撑及满意度在本体系中的权重高于其他指标,居于第一、第二的位置,说明这两项指标对于雄安新区未来绿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在发展规划中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对雄安新区住房建设模式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从拓宽普通租赁住房融资模式、与雄安新区住房供给体系指导思想契合度、提高租赁住房供给效率、发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作用和实践可行性五个方面,论述了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建设采用BOT模式的优势。探讨了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建设BOT模式的运作机制。最后,从信贷融资、税收优惠和资产证券化三方面提出了促进雄安新区普通租赁住房BOT模式健康发展的政策支持建议。  相似文献   

10.
雄安新区历史悠久,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燕赵文化一脉相承。自春秋战国时期至2017年新区设立,行政建置兴废分合、治所迁徙、辖属关系逐渐清晰,区域位置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并日益凸显和确立起来。  相似文献   

11.
分析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区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新中国的四代领导人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在战略目标上,以实现共同富裕、共同发展为基本取向;在战略思想上,以“与时俱进、协调发展”作为撬动区域发展的理论支点;在战略措施上,开辟了四条协调发展的实践路径;在战略调整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路径依赖;在理论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一脉相承,在实践上体现了中国区域发展的四次飞跃。  相似文献   

1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是新时代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十八大以来,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显现出区域政策精准化、城市接轨融合普遍化以及区域协作平台多元化等特征,这表明我国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在不断增强。然而,现阶段我国区域协调发展也面临着协作渠道不畅、机制不健全等挑战。随着中心城市在集聚生产要素、推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强,新时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应当注重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促进市场一体化、建立协作平台、提高对中心城市发展的政策倾斜力度、打造现代化都市圈以及推动区域文化资源共同保护和开发等举措,发挥中心城市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贵州省区域协调发展分析与协调发展对策为对象进行研究,旨能促进贵州省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首先,基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非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等相关理论,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分析的研究综述.其次,概括了贵州省近9年来经济所取得的成就,并通过计算标准差、基尼系数、泰尔系数等6个协调发展指标,对贵州省9个市...  相似文献   

14.
生态补偿机制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总产品既包括物质产品也包括生态服务,生态再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生了以物质产品生产功能为主和以生态服务功能为主的区域分工,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在物质产品与生态服务之间建立起等价交换的生态补偿机制,通过制度安排为生态建设者和受益者、生态破坏者与修复者之间构建一个"虚拟市场",为不同主体功能区域之间搭建起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制度架构.  相似文献   

15.
劳动力要素的流动是均衡配置区间资源的重要途径,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劳动力跨地区流动对流入地的"乘数效应"与对流出地的"扩散效应"之间存在效率差异,而这种差异是区域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之一.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必须建立劳动力流动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协同机制,重点是发展落后地区的城市群,以落后地区城市群的发展来统筹城乡、区域发展.  相似文献   

16.
区域协调机制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已积累了大量成功经验,对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构建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基于国内外的经验启示以及新疆多元性、特殊性和战略性的地域特点,提出构建新疆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有效途径: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机构,加快立法工作,发挥民间力量作用以及构建符合区情的长效新疆区域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7.
由于地域辽阔、禀赋各异、基础不一,中国的产业结构转型必然是一个以先发展地区为先导、以区域协调发展与梯度推进为特征的渐次演化过程。产业结构转型应结合各种禀赋条件的地区差异进行综合考量与区域布局,以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区域产业交融共生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由物质资本推动向人力资本与技术进步推动的根本性转变。在具体政策措施上,要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建"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人力资本形成与再投资机制,实现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加强交易技术建设推动制度创新,提升交易效率促进分工演进;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步伐,稳步推进服务业国际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一种手段和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 ,作为区域利益的总代表 ,各区域政府的行为逻辑肯定是利己而非利他的 ,因此 ,尽管各区域政府的自协调也是协调机制的一部分 ,但往往无法实现整体利益的最大 ,甚至连个体利益的最大也无法实现。中央政府的目标函数是整体利益最大化 ,其战略选择可能是梯度发展 ,也可能是平衡发展。但这不取决于主观意志而取决于客观条件。理性的选择肯定是把边际投资回报率高的地区和行业作为投资的重点。由于这并不是一个“0 - 1”分布的问题 ,所以 ,随着发达地区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减和不发达地区边际投资回报率的递增 ,中央政府应该逐渐减少对发达地区的投资和增加对不发达地区的投资 ,最终过渡到把投资重点完全转移到不发达地区 ,实现由梯度发展战略到平衡发展战略的转移。  相似文献   

19.
区域协同发展是"十三五"时期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新趋向。统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等"三大支撑带"的战略组合,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将原有的东、中、西、东北"四大板块"有效地连接起来,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以"一带一路"为引领,"三大支撑带"互联互通为重点,通过国家级新区建设形成有效发展增长极,从点到线到面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同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