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小灵  何朝  杨建国  徐东  尹刚 《现代医药卫生》2004,20(21):2270-2271
药物性肝损害是常见的肝病之一,近年来,随着各类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药物应用的数量不断增加和各级医疗机构中重复用药,不合理用药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药物不良反应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不够健全等诸多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发生率正在逐渐增加。将我科2000年1月~2003年12月收治的药物性肝损害62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余琼华 《医药导报》2011,30(2):256-258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综合分析2001年9月~2010年9月就诊的4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基本情况、用药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情况与预后。结果在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中居前3位的分别是抗结核药10例(占23.8%),抗感染药8例(占19.1%),中药6例(占14.3%);多为急性肝损害(36例,占85.7%),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24例,占57.1%);临床治愈38例,好转3例,死亡1例。结论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较多,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诊断以排除法为主,采取综合性治疗措施,一般预后良好,预防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更显重要。  相似文献   

3.
急性药物性肝损害4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警惕和认识,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并对该病及早作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2000年1月止2004年12月间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医学科学国际组织委员会(CIOMS)推荐的药物引起的肝损伤的评价标准分型,对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涉及的药物进行总结。结果42例患者临床分型:肝细胞损伤型34例,占80.95%,胆汁淤积型5例,占11.90%,混合型3例,占7.14%。引发肝损害的药物中药类16例,占38.10%;抗结核药9例,占21.43%;抗肿瘤药5例,占11.90%;抗生素类3例占7.14%;神经、精神系统药物2例,抗甲亢药物2例,解热镇痛药2例,各占4.76%;降脂药、降糖药及毒品各1例,各占2.38%。结论中药引起的肝损害有增多趋势,应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早期诊断水平,减少其发病率和病死率。方法 对81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药物性肝损害病人占同期住院肝病病人的0.96%。致肝损害的药物种类多,临床类型以急性肝损害为主(73例)。治愈62例,好转14例,恶化自动出院及死亡5例。结论 临床上慎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用药期间严密观察,早期诊断是良好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涨(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丙氨酸转氨酶、γ-谷氨酰转移酶、尿胆红素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特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药物性肝损害10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wk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wk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腹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死亡3例(2.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7.
药物性肝损害5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种类、临床表现及预后,帮助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 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及预后。结果:致肝损害的主要药物以抗结核药物最常见,占2 3.6 %(13/ 5 5 ) ,中药类占18.2 % (10 / 5 5 ) ,抗菌药物占14 .5 % (8/ 5 5 )。本组病例中出现黄疸者占4 1.8% (2 3/ 5 5 ) ,全部病例均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与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升高,而无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多在复查时发现肝功能异常。除1例死于原发病并发症外,其余病例经停止使用或调整用药与使用保肝药物治疗后均获痊愈。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可由各种药物引起,起病隐匿,肝功能检查是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早期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病规律。方法:对103例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药物性肝损害占同期“急性肝炎”住院患者的9.6%;引起肝损害的药物种类繁多,以抗结核药为最多(45%),其次为中药(20%);用药2~4周出现肝损害者最常见(66%),2周内者次之(26.2%),临床以急性肝炎肝细胞型最常见(62.1%),其中5例出现暴发性肝功能衰竭(4.9%);主要临床表现为疲乏、纳差、恶心、呕吐、暖胀(71.8%),其次为黄疸(59.2%),肝功能受损以ALT,GGT,BIL增高为主;临床治愈65例(63.1%),好转34例(33.0%),死亡3例(2.91%)。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并无特异性,与病毒性肝炎相似;可引起肝损害的药物包括临床各科应用的药物,以往认为比较安全的中药,肝损害发生率逐渐增多,达20%,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56例药物性肝损害住院患者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情况分析,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在我院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药物为中药或中成药21例占37.5%,其次为抗生素10例占17.85%,临床类型为肝细胞型多见占60.72%,胆汁淤积型占12.5%,混合型占26.78%;主要临床表现有纳差、乏力、黄疸、恶心、呕吐等;肝功能受损以ALT、AST、GGT和ALP增高为主。结论多种药物均可引起肝损害,以中药和抗生素为主,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大多数患者经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药物性肝损害10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正>近年来,随着临床用药品种的不断增加、更新以及中药的大量应用,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也不断增加。现对我院1997—2005年间住院的药物性肝损害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及临床特点的认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此病。  相似文献   

11.
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抗肿瘤药物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诊断标准和临床分型、特异性易感基因检测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同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总结抗肿瘤药肝损伤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设抗肿瘤药物肝损伤分子检测与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将对预测药物肝损伤的发生、指导临床化疗药物使用和新型药物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市胸科医院2013年诊断为结核病的451例病例,并对可能影响抗结核治疗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年龄(≤45岁)和脂肪肝为危险因素。结论对青壮年(≤45岁)人群、脂肪肝患者,应采取勤监测、早发现、早治疗的措施,以减少抗结核治疗药物性肝损伤的不良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患者负担。  相似文献   

13.
2002-2007年药物性肝损害国内文献特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晓宁  尤红  贾继东 《药品评价》2007,4(6):412-414
目的了解2002-2007年国内药物性肝损害文献期刊分布和文献类型特点。方法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2-2007年药物性肝损害文献及其题录,对照2000版、2004版中国核心期刊目录和2002-2007各年统计源期刊目录统计文献期刊分布情况;按文献内容将各年文献归为病例分析、个案报道、疗效观察、综述、专家经验、科普通报六种类型,统计文献类型情况。结果2002-2007至今文献总数依次为102、128、142、161、174和100,核心期刊文献构成比为8.7%~19%,统计源期刊文献构成比为23.6%~36.7%。病例分析类的文献构成比在总文献、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分别为34.0%~41.2%、35.7%~47.6%、35.5%~45.8%。结论药物性肝损害国内文献数量逐年递增,病例分析是目前国内文献的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4.
许莉莉  田月洁  苏凤云  谢彦军  李霞 《药学研究》2022,41(8):554-556,560
目的 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特点和高风险因素,探讨医疗机构DILI 监测路径的建立。方法 对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中2013年-2018年7月31日年5 066例和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2017年可疑DILI患者的181份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患者年龄以40-59岁患者居多;涉及药品中抗感染类药物占比最大;患者的体重、潜伏期、药品种类和原患疾病是发生严重DILI的影响因素。结论 根据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探讨建立医疗机构药物性肝损伤的监测路径,有利于降低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药物性肝损伤4076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引起药物性肝损伤的原因、临床分型和预后。方法检索药物性肝损伤的相关文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组资料显示药物性肝损伤以中年人居多,〉60岁者占20.4%,病死率约3.1%;引起肝损伤的前三位药物分别为中草药、抗结核药及抗生素,损伤类型以肝细胞损伤型居多,占54.2%;我国南北方未见明显地域差异。结论必须对患者加强引导,要遵照医嘱用药;对医务人员加强培训,注意鉴别诊断,及时报告,妥善处置。  相似文献   

16.
Drug rechallenge (or reinitiation), following an event of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can lead to serious or fatal liver injury. A retrospective review of a large pharmaceutical safety database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clinical outcomes of positive drug rechallenge following possible 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的致病药物及特点。方法:对某院2003-2013年期间的279例药物性肝损害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279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男性140人,女性139人,严重肝功能损害50例;联合用药93例,单一用药186例。患者疾病种类包括肿瘤、呼吸系统感染、代谢综合征等。其中,药物性肝损害中肝细胞损害型占62%(173例)。怀疑药物196种,其中中药占17.81%,抗肿瘤药占16.44%,心血管药占10.68%,抗结核药占10.41%。最常见怀疑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甲巯咪唑、雷公藤片。抗肿瘤、抗结核与非甾体抗炎药物参与联合用药时药物性肝损发生例数多于单用。结论:易引发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有中药类、抗菌药物类、抗肿瘤药物、抗心血管药物与抗结核药物。联合用药对药物性肝损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值得人们进一步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18.
郑荣耀  李婷婷 《药学研究》2020,39(5):281-283,303
肝损伤主要由化学物质、酒精、药物等因素造成,进一步可能发展肝硬化和肝癌等重大肝病,是威胁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中药具有多靶点和低毒副作用的优势,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本文综述了化学性肝损伤、免疫性肝损伤、酒精性肝损伤和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病机制,及近年来中药作为抗肝损伤药物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以期为抗肝损伤中药药物研发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水飞蓟护肝胶囊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大鼠模型的的影响.方法 取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10只,分别为:模型对照组、阳性药对照组、水飞蓟护肝胶囊高剂量组、水飞蓟护肝胶囊中剂量组、水飞蓟护肝胶囊低剂量组.上述动物均通过联合用药异烟肼80 mg/kg、利福平160 mg/kg、乙胺丁醇8 mg/kg、吡嗪酰胺8 mg/kg,连续28 d建立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大鼠模型,另取SD大鼠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模型建立后各组动物分别给予相应药物,其中空白对照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体积饮用水,阳性对照组给予双环醇13.5 mg/kg.连续给药14 d,实验结束时10%水合氯醛3 ml/kg麻醉动物后称重,腹主动脉取血检测肝功能指标,摘取肝脏称重并计算肝脏指数.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脏指数显著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阳性对照组、水飞蓟护肝胶囊高、中剂量组大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或P<0.01).结论 水飞蓟护肝胶囊能够改善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对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方法治疗组28例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对照组30例仅给予内科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好转率为82.1%(23/28)),平均住院为28d,对照组好转率为53.3%(16/30),平均住院日为41d。治疗组患者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中毒性鼓肠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别为(586±188)μmol/L和(212±96)μmol/L,血氨分别为(57±12)μmol/L和(39±19)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分别为(32±4)%和(72±18)%,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总胆红素,血氨,凝血酶原活动度的改善不如治疗组明显,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可明显提高药物性肝衰竭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