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冬艳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2):7516-7517,7548
[目的]研究近60年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及农业旱涝程度。[方法]选取大连市观象台1951~2010年4~10月逐月降水量和平均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等方法,仅从作物生长季自然降水趋势变化与农业需水满足程度方面,分析大连市近6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变化和农业旱涝程度。[结果]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倾向率为-15.888mm/10a,60年来降水量减少95.3 mm;春季降水略有增加,夏季明显减少,秋季减少幅度较小;各月平均降水量分布非常不均,7、8月降水量明显较多,共占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53.8%;4、5、10月平均降水量均低于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10.0%。近60年来大连市作物生长季内干湿指数K值平均为0.90,总体属于轻旱气候类型;干湿指数呈下降趋势,气候正朝着偏旱的方向发展;干旱发生频率为59%;春、秋季属于中旱气候类型,夏季总体属于偏湿气候类型;从历年平均看,除7、8月偏湿以上外,其他各月均达到中旱程度。[结论]该研究为地方农业生产、农业结构调整和旱涝灾害防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秀芬  李帅  纪瑞鹏  郭春明  姜丽霞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2):18351-18353,1836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和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 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东北地区主要作物生长季降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了解降水资源变化特征,为农业灌溉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指导。[方法]以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177个站1971~2008年主要作物生育期(4~9月)的降水为研究资料,运用小网格插值和气候倾向率方法,分析了生长季降水年际变化和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果]东北地区生长季降水量总体上呈减少趋势(降水倾向率为-8.6mm/10a),1971~1980年是少雨期,1981~1990年是相对多雨期,1991~2008年降水呈明显减少趋势。但这种减少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并不一致,总体表现在降水量相对少的地区稍有增加趋势,而降水量相对大的地区则呈现明显的减少趋势。[结论]由于生长季降水量减少趋势明显的地区为东北的主要产粮带,因此,由此引发的粮食生产安全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孙宝利  关莉  李凝  潘洪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9):16324-16326
[目的]研究降水特征和干旱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服务。[方法]采用气候倾向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结果]近48年,阜新地区降水量、降水日数在减少,导致干旱频率增加,尤其经过2次连年干旱之后更加明显;年降水量趋势减少68mm;农作物生长季降水量趋势减少77mm;≥0.1、≥5.0、≥10.0mm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分别为11.8、3.3和0.8d。干湿指数K值趋势下降0.197,农作物生长季干旱频率增加23.4%,播种出苗阶段中旱频率增加20.0%,作物旺盛生长阶段轻旱频率增加20.5%,成熟收获期中旱频率增加32.2%。  相似文献   

5.
为探明辽宁省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在降水变化中的作用,利用辽宁省1961~2014年22个站点的日降水数据资料,对54年的降水日数进行空间和时间分布特征分析,并分析不同等级降水日数与降水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夏季降水日数、小雨日数和中雨日数的空间分布基本一致,大值区均位于辽宁东部,降水日数从东向西依次递减,渤海沿岸地区为日数小值区域。降水日数、小雨日数、中雨日数和大雨日数均呈减少趋势,降水日数减少速率最大,为2.42天/10年;暴雨日数气候倾向率为0.005天/10年,呈略微增加趋势,但5个降水日数的气候倾向率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α=0.05)。夏季降水日数年际变化空间分布上有12个站点的气候倾向率通过显著性检验。随降水量级增加,降水日数与夏季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也逐渐增大,暴雨日数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好,即辽宁夏季降水量主要由暴雨所致。  相似文献   

6.
基于青海省42个气象站1961—2019年温度和降水资料,采用Miami模型、Thornthwaite Memorial模型计算青海省温度生产潜力、降水生产潜力及气候生产潜力,分析生产潜力的变化趋势,探讨气候生产潜力对温度和降水的敏感性,并通过ArcGIS空间插值拟合分析青海省作物生育期内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省近59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增温2.26℃;降水量呈波动变化有增加趋势但弱于气温升高趋势,以9.1 mm/10年的速率59年间增加了53.7 mm;作物生长发育期内青海省气候生产潜力呈增长趋势,在693.1~891.6 kg/hm2之间变化,平均值为527.8 kg/hm2;空间分布上降水量、降水生产潜力与平均气温、温度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一致,气候生产潜力总体呈现东高西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增变化趋势,温度、降水量、气候生产潜力保持增长趋势,温度生产潜力分别是降水、气候生产潜力的1.2、1.5倍,平均气温和降水量对气候生产潜力都有正向影响,而降水量是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7.
利用1961—2012年辽宁西部地区16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逐日降水资料,应用降水趋势分析、降水距平百分率和莫莱(Morlet)小波函数,对玉米作物各生长阶段及整个生长季的降水特征及其对作物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西地区在玉米作物播种期、苗期的降水呈增加趋势,发生春旱的概率降低;拔节孕穗期、抽雄吐丝期、灌浆成熟期降水均呈减少趋势,发生夏旱、秋旱的概率增大;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内的降水总体上呈减少趋势;玉米作物各生长期和整个生长季均存在小尺度为2~3年的短周期,大尺度为14~16年的长周期。综合大尺度的周期变化嵌套小尺度的周期变化,结合降水年际、年代际变化特点,得出玉米作物在整个生长季的降水量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有利于玉米作物增产;播种期和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播种非常有利;拔节孕穗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应加强灌溉及人工增雨作业;抽雄吐丝期降水虽呈加速减少趋势,但综合分析显示,近2年的降水处于偏多期,对玉米增产至关重要;灌浆成熟期降水在近2年处于偏少期,缺水可造成穗粒质量降低,进而导致减产,因此应根据玉米作物需水情况,科学制定需水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8.
利用1951~2007年通化市降水量资料,对逐年、四季和作物生长季6个时段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化市降水量有阶段性变化明显但年代间变化平稳、逐年递减的趋势不明显,但秋季降水多年连续偏少递减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9.
利用1951~2007年通化市降水量资料,对逐年、四季和作物生长季6个时段降水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通化市降水量有阶段性变化明显但年代间变化平稳、逐年递减的趋势不明显,但秋季降水多年连续偏少递减的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于万军  高淑新  曹东辉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3):12580-12582,12585
采用线性回归、气候倾向率、积分湿度指标和干湿指数分析方法,系统分析降水与农业需水和旱涝程度。结果表明,近50年作物生长季降水倾向率为-19.983mm/10a,降水量趋势减少约100mm。有6~7成的年景降水基本满意,自然降水农业需水满意程度趋势下降23%。因降水减少,气候类型在转变,由半湿润、偏旱型转向中旱气候类型。生长季平均缺水56mm,有36%的年份受干旱威胁;春季旱情最重,概率为64%;秋季次之,概率为58%;夏季最轻,概率为24%。5月播种出苗阶段干旱概率为70%,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1.
华北地区植被NDVI变化及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1982—2006年NOAA/AVHRR NDVI数据和华北地区56个气象站点温度和降水数据,从月、季节和生长季尺度上分析植被NDVI、温度和降水的年际变化及NDVI对温度和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从月尺度上来看,植被NDVI年变化以增加趋势为主,温度以增加为主,降水量以减少为主。从季节上讲,春季和秋季NDVI空间分布大体一致,与夏季呈相反趋势;春季和秋季时间序列NDVI呈上升趋势,夏季降低趋势较弱;春季升温最快,其次是夏季;夏季降水增加,春季和秋季降水减少。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温度每10 a增加0.48℃(P0.01),降水变化趋势不明显。3,4,11月NDVI变化主要受温度限制,植被季节(春、夏、秋季)和生长季NDVI与温度的相关性均大于NDVI与降水的相关性,NDVI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生长季春季秋季夏季,NDVI与降水的相关系数从大到小顺序是:春季生长季夏季秋季。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71~2010年榆林市12个气象站的气温、降水、光照资料,采用一元线性回归法,分析了近40 a来榆林市光热水气候资料的年代际和季节变化。结果表明,榆林市热量资源丰富,近40 a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增温率为0.37℃/10 a,冬季气温波动最大,作物生长季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趋势,增温率为0.29℃/10 a。年降水量较年平均气温波动幅度较小,分布呈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春秋季降水趋于增加,夏季降水不稳定,年际变化大,降雨主要集中在作物生长季节,且夏季具有雨热同季的特点。日照时数西北部多于东南部县区,夏季最多、冬季最少,生长季日照时数占年总量的62.8%。  相似文献   

13.
沈阳东陵区降水变化特征对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1951~2008年沈阳东陵区降水趋势变化,为地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依据。[方法]在Excel程序支持下,应用降水变率、线性回归和标准偏差系数等方法分析降水趋势变化。[结果]58年年降水量减少155mm;作物生长季降水量减少160mm;夏季、秋季分别减少95、50mm;1980年之后降水量偏少概率增大。降水日趋势变化与降水量具有一致性,降水日数减少15d,有效降水日数减少5d。[结论]降水量、降水日数趋势减少增加了干旱的概率,给现有农作物结构提出了新的课题,适应气候变化调整农业布局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1981 ~2010年的气象资料,对近30年花溪区农业气候资源状况及主要农业气象灾害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花溪区光照资源全年较为欠缺,但在时间分布上与作物生长同季,即在大季作物生长期(4~9月)日照分配比例高,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冬半年(10月~次年3月)日照偏少,对花溪小季作物(小麦、油菜)产量的形成有所影响;全年夏季降水多,秋季略少于春季,冬季降水少,但降水分布不均、变率大,降水量变化不定也是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易发生干旱、洪涝等,影响农作物产量.据统计,花溪区1981~2010年共出现过各类干旱20次;共出现冰雹8次,多发生在4月,5月次之,降雹时段大多在17:00~ 19:00;花溪暴雨分布时间5~8月,造成灾害的暴雨次数较少,> 100 mm的降雨天数在花溪每年平均发生0.2d.  相似文献   

15.
旱地农业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分的制约和土壤的制约。水分制约主要表现为:①降水量少。由于自然降水量少,不能满足作物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供给量,限制了作物的正常生产;②降水分布不均。由于降水分布不均,与作物生长的需水分布不吻合,从而导致一些自然降水的浪费,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作物供水不足的两不利现象,其结果也限制了作物的正常生产;③降水变率大。由于年际间降水的不稳定性,极易导致干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通辽市红薯种植的气候资源,为推广红薯种植和种植结构调整提供依据,对通辽市11个国家气象站30年气候气候资料中的红薯种植关键因子光、温、水因子进行了统计,用Surfer软件分析了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通辽市光照资源丰富,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的光照条件;雨热同季,除特别干旱年景外自然降水能基本满足红薯生长需求水分;热量资源缺乏,无霜期短,北部地区不能满足红薯生长所需。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61—2010年抚顺市降水资料,分析近50年抚顺市逐年、四季和作物生长季的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抚顺市降水量呈逐年减少的趋势,但也有部分年份呈现出一定的震荡增长。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特点及其动态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湖南省97个气象台观测站点34 a(1980~2013年)的逐日降水量数据,结合克里金插值法分析湖南省降水量时空分布,并通过线性回归法计算气候倾向率研究湖南省降水量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年均降水量空间变化大致为东部、南部向西部、北部呈半环状递减,降水量丰富带呈"人"字形,始于雪峰山北端,沿幕阜山、九岭山、罗霄山、南岭伸展;(2)年内降水主要分布在春季和夏季,春季降水集中在湘东南,而夏季集中在湘东北。秋季和冬季降水量普遍较少;(3)湖南省年降水量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四季中除夏季以外降水量均为下降的趋势。春季湘西北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呈增加趋势,夏季湘东南以及湘中部分地区降水增加显著,其他地区为降水减少区。而秋季和冬季大部分地区均为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山西省沁水县1957~2019年的气温、降水等气象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原理,对沁水63年的气候变化趋势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63年来,沁水气温上升趋势明显,气候倾向率为0.11℃/10a,其中春冬季增温尤其明显,而夏季气温降低;≥0℃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平均无霜期延长;使作物春播期提前,秋播期推迟,作物生长季延长;冬春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小麦的安全越冬,春季小麦返青、果树萌动等发育期提前;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减少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夏季降水略有增加,冬季变化不明显,作物生长期内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发生频率增加。气候变化对沁水县作物生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福州地区主要作物的生长季(3-11月)和夏旱出现期(7-9月,简称夏旱期)作为统计时段,利用时间序列法对1951-1992年共42a的降水量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上述两段时间的降水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降水量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