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种子植物的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科的生活型中,含草本的科占主导地位,占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5.4%,且大部分属于世界分布类型;属的生活型中,落叶灌木和陆生草本相对发达,且大部分属于温带分布类型,尤其以北温带成分占优势,世界分布的属也占有相当的比例;种的生活型中,草本植物共有900种,占本区总种数的85.2%,其中,种子植物区系中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并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的植被类型;种的水分生态型中,中生植物所占的比例最大,占总种数的46.0%,其次是旱生植物,这也表明本区仍保留有典型草原的特征,中生植物在本区的组成成分中占绝对优势。  相似文献   

2.
新疆鄯善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文中在形态分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鄯善野生种子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区系地理进行了分析。鄯善共有种子植物48科177属,296种2亚种1变种。科的组成中,就属水平而言,寡属科与多属科构成科结构的主体,所含属数占74.01%,而就种水平而言,则大科和寡种科为主体,所含种数占81.94%;属的组成中,单种属和寡种属构成属结构的主体,所含种数占88.63%。该区新疆特有种与中国新疆仅分布种占26.09%,比例较高。生活型以地面芽植物与一、二年生植物为主;生态型以旱生植物与中生植物占较大优势,占种数的77.92%,与其区系的温带干旱性质相吻合。属的分布区类型表明,该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有11个分布类型和10个变型,温带性质明显,约占72.3%,以北温带为主。  相似文献   

3.
科克苏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维管束植物65科259属551种,与西北其它荒漠地区相比,植物种类非常丰富.该区维管束植物科的组成以寡种科和区域性单种科为主,占总科数的66.2%,菊科、禾本科等较大科仅占总科数的15.4%,但所含物种数达到63%,在本区植物种的组成中占据重要地位;属的组成以小型属和区域性单种属占优,占植物总属数的94.6%.植物生活型以地下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到40.1%,其次为一年生植物,为35.8%,这种组成比例与科克苏湿地的环境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所有种子植物分属于11个分布区类型,以北温带、地中海与西亚、中亚和旧世界温带成分占明显优势,反映出该区植物分布的北温带性质,同时与地中海、西亚和中亚植物区系关系极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原产地、入侵途径等进行野外实地调查和分析,初步确认有外来入侵植物27种,隶属于13科25属,其中以菊科的种类最多,有7种;所有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一年生草本占40.7%;除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六大洲都有植物入侵该区,而以美洲大陆最多;入侵途径多样,以无意传播途径为主。根据调查和分析的结果,分析了麋鹿对部分入侵植物种的采食利用,从植物入侵特点和对石首麋鹿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两方面对该区植物入侵现状进行分析,针对上述调查和分析的结果提出对保护区内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浑善达克沙地白槽沟发育有不同于沙地的植被类型,且种类多、丰富度高、盖度高.通过对白槽沟的植被调查,分析该地植物区系、植物组成、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维管植物360种,以中生多年生草本及东亚成分最丰富;分属于73科224属,以菊科种数最多,其次为禾本科,显示出沟谷区域的植物多样性较沙地强.2)植物的生活型组成中多年生草本占优势,占全部维管植物的60%;以中生植物为主,占研究区全部维管植物的61%,其次为旱生植物,湿生和水生植物较少,显示白槽沟所处的位置是半干旱区的特点.3)植物种的区系类型可划分为16个,物种中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观赏植物、食用植物、编织用植物等多种资源类型;植物群落可划分为针叶林、阔叶林、灌丛、半灌木丛、草原甸、沼泽和水生植被,共46个群系,表明了白槽沟沟内与两岸沙地植被的极显著差异.浑善达克沙地白槽沟为沙质地层的下切沟,沟谷特殊的微地形环境是影响植物种类和区系多样性的主导因素,特殊的地形引起植被的显著变化,沟内生境多样,植被类型多样,是浑善达克沙地微地形环境最为良好的地段.  相似文献   

6.
以天津大黄堡省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样线法对外来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原产地、区系、入侵途径等.结果表明,保护区内外来入侵植物共27种,隶属于13科21属,其中以苋科的种类最多,有6种;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为主,占入侵植物总种数的88.89%;入侵植物主要来自美洲,占总种...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野外调查及文献等资料,对湖南省口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原产地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入侵植物物种数与口岸海拔、温度、降水量、货物吞吐量4个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湖南口岸外来入侵植物共计66种,隶属于16科45属,以菊科(17种)、苋科(9种)、禾本科(8种)、豆科(5种)、车前科(5种)这五个大科为主。生活型上以草本植物入侵为主;原产地上以来源于美洲的外来入侵植物最多,其次是欧洲和亚洲。入侵植物物种数与口岸年均温呈正相关,随口岸年降水量和货物吞吐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本文对湖南口岸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分析可为后续进出境植物检疫、有害植物监测、农业部门采取防控措施等工作提供切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克拉玛依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克拉玛依有种子植物44个科198属369种,通过对该地区种子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分析,表明该地区的种子植物单种科,单种属多,区系优势现象明显:本地区中的7种优势科,虽只占克拉玛依植物区系总科数的15.91%,但所含种数占总种数的67.75%。特有种比例低,珍稀濒危保护植物种类较少,且植物区系主要以温带为主:温带分布科占总科数的57.80%,植被分布符合该地区地带性特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定西地区战国秦长城沿线种子植物调查,共统计到种子植物58科242属444种,其中裸子植物2科3属3种;被子植物56科239属441种。单种属的科共15个,超过10属的科5个,其总属数占调查总属数的45.5%,种数占调查总种数的52.4%,以菊科最多,共38属82种。科的区系分布类型共4个正型和4个变型。属的区系分布类型共13个正型和11个变型,中国特有属2个,分布在菊科(Compositae)和伞形科(Umbelliferae)。调查区域的植物种类相对丰富;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以温带成分占优势,以北温带分布型和旧世界温带分布型为主;发现珍稀濒危植物2种。这为保护长城选择适宜的植物类群和代表性物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统计七老图山地区植物区系,分析其种子植物组成和地理分布特征,得出如下结论:七老图山有野生种子植物82科323属726种,包括裸子植物2科5属16种,被子植物79科318属710种;地理成分复杂,科、属、种都以温带成分为主,在区系总数中占比分别为78.8%、79.6%、63.9%;从水分生态类型可以看出,本区系中生植物最多,共591种,在总种数中占比82.4%,旱生植物次之,共182种,在总种数中占比25.4%;按生活型划分可以看出,草本植物数量在本区系种子植物中占有绝对优势,尤其以多年生草本为主导,构成了七老图山植物区系的主体部分;七老图山植物区系与雾灵山植物区系具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其次是坝上高原植物区系,但同时也与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南宁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物种及其分布状况,抽取该市园林绿地系统34个绿地单元,调查其外来入侵植物。结果表明,南宁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共有116种,隶属于32科88属,其中以菊科物种最多,达24属31种,分别占属数和种数的27.27%、26.72%;其次为豆科和禾本科,分别有8属12种和8属9种,种数各位居第2和第3。南宁市园林绿地系统出现频率较高的入侵植物有11种,隶属于5科9属,这些外来物种入侵了30多个绿地单元,鬼针草(Bidens pilosa)、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藿香蓟(Ageratum conyzoides)等为广布种,几乎在每个绿地单元均可见其踪影,表明此类植物极易在南宁市定殖,占据生态位并排挤本地植物。按生活型统计,南宁市园林绿地外来入侵植物以草本植物占绝对优势,共有96种,占入侵植物种数的82.76%;其中一年生、二年生草本植物有56种,占48.28%;多年生草本植物有33种,占28.45%;草质藤本植物有7种,占6.03%;木本植物种类较少,共有20种,占17.24%。南宁市园林绿地系统外来入侵植物原产于美洲、非洲、亚洲(除中国外)、欧洲和大洋洲。其中原产于美洲的物种最多,有89种,占76.72%;其次原产于非洲的有10种,占8.62%;原产于大洋洲的最少,仅有2种,占1.72%。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疆卡拉苏口岸公路沿线植物区系进行研究,通过野外实地考察,标本采集和鉴定,对该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无蕨类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有21科76属134种。其中双子叶植物有16科56属100种(占74.62%),单子叶植物有5科20属34种(占25.38%);地理成分可划分为8个分布区类型和8个变型,温带成分占绝对优势,其他成分较少。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为主,有89种(占66.42%);1~2年生草本植物有35种(占26.12%);灌木和半灌木各5种(各占3.73%)。从生态型看,以中生植物为主,有98种(占73.13%);其次,旱生植物有21种(占15.67%);湿生植物15种(占11.20%)。由此可见,该区植物物种组成相对较为丰富,地理成分比较复杂,与该区所处帕米尔高原植物区系有一定的相似度。研究显示该区外来杂草有4种,但尚无检疫性杂草分布。本研究可为卡拉苏口岸公路沿线植物检疫、防控和治理提供本底数据。  相似文献   

13.
东天山喀尔力克山北坡-淖毛湖植物区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天山喀尔力克山北坡-淖毛湖共有高等维管束植物47科188属345种,物种组成以双子叶植物类群占优势。多年生草本在全部植物中占多数,显示了该区物种形成是年轻的进化类型。优势科现象明显,为禾本科、菊科、莎草科、毛茛科、石竹科等11科,表征科为禾本科、藜科和蓼科。单种科、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本区植物区系的主体,属内物种的分化程度较高。世界广布性的科及属在植物区系中分布较多,反映出研究区气候的严酷性。该植物区系属的分布区类型多样,地理成分复杂,既古老又年轻,主要以温带成分为主,共计109属,其中北温带成分所含属数最多。古地中海成分也占有重要地位,其他分布区类型居于次要地位。植物种的分布区类型以亚洲中部成分为主。本区内有新疆特有植物14种,而属的分布区类型以温带成分占优势,其次为古地中海成分。  相似文献   

14.
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有关文献和植物标本资料,对乌鲁木齐市生态屏障的东南部"荒山"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种子植物共有42科180属261种,植物区系特点是:区系组成丰富,优势科明显,科属比例高,种相对偏少;地理成分复杂,分布类型多样;特有种贫乏,区系起源年轻;群落优势种和建群种的生活型、生态型都是旱生、超旱生半灌木以及多年生草本,属于温带荒漠性质.  相似文献   

15.
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区系和常见群落的土壤盐分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共有31科73属144种,分别占新疆盐生植物39科128属358种的79.5%、57.0%和40.2%,占中国盐生植物73科239属566种的42.5%、30.5%和25.4%;艾比湖湿地盐生植物地理成分在科的分布有4个类型4个变型;属的分布有9个类型7个变型,其中古地中海成分明显,没有区系特有成分。常见盐生植物群落冠下土壤盐分含量均显著低于裸地,能有效改良盐碱地。  相似文献   

16.
以野外调查结果和文献资料分析为依据,整理出内蒙古含油器官含油量在30%以上的非粮柴油植物68种,隶属于23科46属。通过对其生活型和水分生态型的分析,结果表明:科的生活型中,含木本的科占主导地位,占总科数的56.5%,且包含了13种含油量在50%以上的柴油植物;属的生活型中,草本相对发达,占总属数的56.5%,且大部分属于旧大陆温带分布类型;种的生活型中,木本植物39种,草本植物29种,两者比例差异不大;种的水分生态型中,以中生植物为主,占总数的94.1%,但旱生植物中也不乏极具潜力的柴油植物,如蒙古扁桃、柄扁桃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踏查方式对青神县农业生态系统中的外来入侵植物进行调查,并分析其种类组成、原产地、生活型和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青神县现有外来入侵植物69种,隶属28科57属,其中种类最多的3个科分别是菊科(19种)、苋科(6种)和豆科(6种)。原产于美洲的种类最多,占总种数的69.57%;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占总种数的91.30%。入侵等级为恶性入侵(1级)的物种有16种,严重入侵(2级)有15种,局部入侵(3级)、一般入侵(4级)、有待观察类(5级)分别有9、17、10种。在全县所有乡(镇、街道)均有分布的外来入侵植物共18种,其中发生频率最高的是喜旱莲子草。非农业生境的入侵植物丰富度高于农业生境。青神县农业外来入侵植物种类繁多、来源广、入侵形势严峻,应加强入侵植物的动态监测与综合治理,以保护当地生态安全和农业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8.
新疆西昆仑山菊科菊苣族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野外实地考察和标本资料的鉴定表明:新疆西昆仑山菊苣族植物共有9属41种1变种,占该区菊科植物属、种总数的29.03%和30.83%,为其第二大族,发现本区系新记录植物5种。该区菊苣族植物中单种属(3属)和寡种属(5属)共计8属,所占比例较高,但在种级水平多种属(蒲公英属Taraxacum 1属含17种)和寡种属(5属21种)共计6属38种,占总种数的92.68%,优势明显。本区系新疆西昆仑山特有种有3种,中国西昆仑山仅分布种有2种,显示有一定特有现象。植物生活型以多年生草本(地面芽)植物为主,有38种,占92.68%,另为一年生植物。该区系的地理成分可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其中温带及含温带分布的属有6属,占总属数的66.67%,温带性质比较明显。本区与相邻的中国帕米尔高原和中国喀喇昆仑山菊苣族属的相似性系数分别高达58.33%和60.00%,表明与两地有紧密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文中采用查阅资料与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内蒙古野生有毒植物水分生态型、生活型、有毒部位、有毒化学成分、分布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内蒙古共有野生有毒植物351种,隶属于187属67科,占内蒙古野生维管植物全部科、属、种的50.0%、27.5%、15.5%;水分生态型以中生植物占绝对优势,共272种,占总种数的77.5%,生活型以草本植物为主,共294种,占总种数的83.8%。有毒植物在草原分布最多,有163种,其次是草甸、森林、山地。全株有毒的植物249种,占总种数的70.9%。植物有毒化学成分复杂,含生物碱类的植物最多,共120种,含甙类的植物次之,114种。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全面摸清长沙地区典型生境中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区系组成,为保护长沙地区本地生态系统,防止外来植物的入侵危害提供决策依据,以长沙市9种土地利用类型、22种生境类型为调查对象,采取标准样地法、样方法、样线法进行外来入侵植物实地调查,通过文献资料对调查物种进行了补充。调查结果表明,长沙地区有外来入侵植物116种,隶属38科83属,其中菊科(29种)、豆科(12种)及苋科(11种)为优势科,占物种总数的44.83%;种类最多的属为苋属(5种)和大戟属(5种)。原产地分析结果表明,81种外来入侵植物来自美洲地区,占物种总数的69.83%。从入侵等级来看,处于恶性入侵种(1级)、严重入侵种(2级)、局部入侵种(3级)的物种数分别为21、24、14种。植物区系分析结果显示,长沙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科的主要分布类型为世界广布、泛热带分布;属的主要分布类型依次为泛热带分布、世界分布、东亚(热带、亚热带)及热带南美间断分布、北温带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