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屯堡第一村"——九溪的聚落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贵州屯堡中最富特色的聚落之一——九溪为研究对象,对其空间的发展历程、形态特点及其形成原因进行了深入解析。九溪的三个片区在产业、建筑风貌、公共空间、社区交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但整体又呈现出典型的屯堡聚落风貌。这种"三村合一"的独特形态是由贵州屯堡聚落形成及发展的一些共同特征造就的,也与九溪发展历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有着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2.
民族理念与地缘特征的高度融合--聚焦屯堡建筑及其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江萍  曹春霞 《华中建筑》2004,22(3):123-126
地处贵州安顺的屯堡民居群落是我国民居聚落当中个非常有特色的民居体系,通过对屯堡民居的落聚特征、文化背景以及屯堡建筑的机理、构造、取材等方面的解析,针对如何体现城市历史的连续性,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积累,体现我国民居聚落种井然有序的新陈代谢过程,提出了屯堡民居古城保护些措施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明初汉族移民因军事原因进入贵州地域,形成自上而下,具有规划特征的屯田驻军聚落。在其后的历史岁月中,其原本的汉族文化内容发生了变迁,并形成了特殊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聚落作为文化的物质表征,文化的变迁也在聚落营建中体现出来。对鲍家屯聚落营建的历史演变实例研究表明,军屯特殊政治任务、贵州喀斯特地理自然条件、军屯制度溃散后军屯到民屯的转变、清中后期动荡的社会环境、贵州本地民族关系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屯堡聚落形成了独具特征的空间形态。  相似文献   

4.
贵州屯堡聚落空间形态特色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屯堡是我国汉族传统聚落中一个特色鲜明的分支,具有选址布局重视风水、防御体系层次严密、空间结构严整有序以及空间形态主次分明等鲜明形态特征。这些特征源自其独特的发展过程和聚落性质,并因文化交融而获得了更丰富的内涵。屯堡聚落对屯堡文化的保存和弘扬也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贵州安顺市本寨屯堡聚落及建筑单体为研究对象。在实地调研及测绘资料的基础上,运用图底关系理论,分析了本寨屯堡聚落的平立面和建筑单元平立面的图底关系与视觉特征以及视觉特征的生成机制。探讨了图底关系对屯堡聚落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为屯堡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魏皎  汪永平  王盈 《华中建筑》2010,28(3):157-160
贵州安顺屯堡聚落在特定的地域和时代产生.它的建造具有明显的防御保卫的特点,是冷兵器时代防御建筑的典例。因此,该文从聚落外部空间、聚落内部结构、建筑单体空间三个层次,通过实地调研和测绘,试图对屯堡聚落建筑的防御性经行分析归纳,研究在明代卫所制度影响下,防御聚落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了巩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朱元璋派遣军队前往征战,战毕拉开了贵州屯堡聚落发展的序幕,经历了600年的发展,建筑已成为屯堡文化变迁的活化石。本文以屯堡聚落建筑为对象,通过大量调研,着重研究建筑的类型、布局与功能、形式与装饰等方面内容,以期揭示屯堡聚落独特的历史景观及文化价值,并将之作为聚落保护和发展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传统聚落多种多样,文章通过研究陕西省李泉镇袁家村聚落,从聚落整体布局状况和规划思想分析、聚落典型公共建筑系统分析、居住建筑模式分析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制约关系这几个方面来深入了解关中民居聚落的主要特征和空间形态。袁家村的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都体现了关中的人文和自然背景,是关中文化精粹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李慧心  康川豫 《四川建筑》2012,32(5):36-37,40
大梁江村是河北民居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不仅具有典型的北方风格,而且融合了几种不同的建筑式样,较好地保存了明、清建筑风貌和格局,是难得的建筑艺术研究实体。文章从聚落的整体空间出发,寻找出传统聚落空间的形态和特征。  相似文献   

10.
蒋帅  杨玲 《新建筑》2023,(5):90-95
贵州侗族传统聚落建筑风貌特征显著,识别归纳建筑类型和风貌特征、剖析其形成机制、总结基本规律对于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文献资料分析与实地调研基础上,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对四寨侗寨的建筑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并构建了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形态、结构、材料与色彩、装饰等基因图谱,从中发现其建筑基因的形成机制、形象特征与文化内涵,希冀为侗族传统聚落相关研究与实践提供类型积淀和模式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上甘棠村是湖南省历史年代最为久远的千年古村落,也是族系营造下形成的最为典型的移民聚落。在传统聚落与建筑空间研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GIS及空间句法分析方法,定性定量地对历史时期上甘棠村聚落的形态演变与建筑节点以及路网结构的空间特征进行图译。从族系营造的特征入手,梳理聚落空间的二维特性与建筑时序的耦合性。以时间周期为尺度,将时间关系映射到聚落空间,总结研究聚落形态在整个聚落历史时期的更新序列,依据现状图式及分析结果提出传统聚落再营造的保护手段和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传统聚落与地域环境紧密结合,是建筑文化的一笔重要的历史遗存,是我国丰富的民间优秀文化生存发展的根基。在现代工业文明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国家和社会各界充分重视传统聚落的普查、研究和保护工作。抚河流域地区位于江西省东部,传统聚落数量众多,分布密集,按聚落遗存的价值来看,属于研究薄弱的地区。抚河是江西省境内的第二大河,是连接南部武夷山地区和赣中部赣抚平原的纽带,是一条历时千载的水运通道,促进了其周边聚落的产生、发展,为沿线聚落的布局、经济发展、文化交流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研究的区域属临川文化圈的范畴,临川文化是赣东江右民系创造出来的区域性文化,亦为江右文化的重要支柱。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优良,农业发达,历史人文底蕴深厚,明清商业贸易繁盛,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背景。由于区域地理环境和区域文化的特殊性,产生了大量地域性特征鲜明的聚落,布局典型,类型丰富,建筑形态自成体系,是江西乃至中国传统聚落研究的重要范本。本文从传统聚落产生的背景入手,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分析与研究,并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进行区内外对比,最后由表及里,分析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在宏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的形成与整体分布,从地理环境、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对传统聚落形成分布的影响,并从聚落群的角度分析了传统聚落群的形成模式和空间分布形态,最后分析了抚河对该地区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其次,在中观层面对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研究。首先以形态学和图形学理论为基础构建出本文采用的聚落空间形态的研究方法,包括聚落环境匹配、聚落整体形状、聚落空间结构、聚落街巷组织、聚落节点布置和传统建筑形态6个方面。本文主要介绍前5个方面,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的层次分析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契合的关系,聚落在立面和平面上的形态,空间要素之间的结构组织,街巷空间的平面肌理及界面构成,节点在聚落中的位置对聚落整体布局的影响和节点空间的形态。然后,在微观层面研究传统聚落中的细胞—传统建筑的形态特征。抚河流域地区从北往南,由于受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传统建筑在微观上呈现出片区化特征。结合地理位置、历史上的行政区划和建筑文化的差别,将该地区传统建筑分为两个片区,分抚河下游地区(主要是原抚州府辖区)和抚河上游地区(主要是原建昌府辖区),分别以其中特征较为鲜明的两个县域为代表,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建筑类型,如祠堂、官厅和民宅等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出该片区各类型及总体建筑特征。最后,以比较的视角、关联的角度分析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内外区域比较和传统聚落空间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首先,以比较的视角将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与赣东北地区徽派聚落和赣江流域吉安地区的传统聚落从生成背景、聚落空间形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比较,总结抚河流域地区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典型性,进一步确立其赣派聚落的地位。其次,以关联的角度分析传统聚落形态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联系。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的形成是受综合因素的影响,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本文主要从各影响因素如何作用于聚落的空间形态,从表征和背后的动力因素之间寻到其中的关联。本研究主要采用实证分析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系统整体分析与比较对比研究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抚河流域地区的传统聚落空间形态进行深入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抚河流域地区复杂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仕、商、儒、耕"的社会文化背景对传统聚落空间形态特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该地区传统聚落分布密集、以中小规模为主、空间均质化、有村堡和里外堡式两种典型模式,建筑工艺精良,是赣派聚落的典型代表。同时,在建筑文化分区上,传统聚落空间北部呈现出"规矩、儒雅"的特征,南部相对来说则具有"张扬、多元"的特征,总体上呈现出"和而不同"的风格。传统聚落文化是乡土文化的根,尤其在江西抚河流域地区农耕文明发育完好并且是农耕经济向小商品经济过渡得较好的地区。该地区的传统聚落呈现出与其经济形式(农耕经济和小商品经济结合)相适应的形态,是中国"农商"结合的聚落形态的典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疆喀纳斯河谷禾木聚落建筑的调研与分析,论述了传统聚落的空间结构、院落布局、平面组合、结构构造与材料应用等。并总结了历史建构经验与生态基因,提出传统构造技术适应严寒地区气候、人文、生态等特征,为更好地保护传统聚落与木结构建筑的建构方式,为未来建设活动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黔中安顺本寨作为屯堡建筑集团中典型的军事防御聚落,以大院建筑单元最能体现军屯文化的防御空间营造智慧.本文通过梳理本寨基本概况和防御层级构成、大院建筑基本特征,依次从外部防御、平面设防和精神防御三个层面总结大院建筑单元的特有防御策略,延续传统地域建筑的防御智慧.  相似文献   

15.
王子鹏  马晶琼 《华中建筑》2008,26(6):171-174
通过研究贵州安顺地区屯堡聚落在明朝卫所制度背号下的历史成因和由军事移民所产生的特殊社会形态,分析它的建筑空间组成、建筑类型、结构和构造等特点,并近一步探讨了屯堡建筑在本土化方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借助于乡村聚落空间研究理论及量化方法,对黔中喀斯特地区若干屯堡聚落宏观、中观及微观空间进行了定性与量化解析,提炼特征,通过研究认为其空间特征反映了明清时期聚落规划的思想,是军事防御、明清江南汉族文化在喀斯特地域日渐演进融合的结果,并最终形成了特征突出的聚落类型。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贵州传统聚落中核心的公共空间"场坝"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场坝"为起点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的结构关系以及"场坝"边界节点空间的三维构型。选取不同形态的贵州传统聚落,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计算方法量化分析以"场坝"为连接或辐射的二维空间结构。利用完形理论以及空间体积方程的计算方法量化"场坝"和与下一级空间连接处节点的三维空间构型,从而得到一定的贵州传统聚落建筑外部空间平面组织的规律和垂直空间组织规律,对贵州地区的建筑群体地域性重构外部空间设计提供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8.
最初的安顺屯堡是明初“调北征 南”的军事产物,经过了明清六百年的发展, 广泛的屯堡区域逐渐形成。无论是初期的官 方戍守还是后期的村落自保,由于周边形势 的复杂不稳定与战乱的多发,防御性一直是 屯堡聚落营建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通过对 数十个屯堡聚落的踏勘以及对典型聚落的 调研测绘,对安顺屯堡聚落防御体系进行了 研究。首先从各类聚落的选址特点分析了聚 落的防御性;其次详细论述了山水、寨墙寨 门、巷道、院落民居、碉楼、“坉”等几种防 御要素;最后,从区域层面到聚落层面研究 分析了以防御性为主的聚落整体空间格局, 并依据营建时间和选址的不同产生的聚落空 间格局差异将屯堡聚落分为就地驻守而形成 的类军营型、迁至依山傍水之地的据险而居 型、迁居各自营建的多院成堡型以及避难山 顶的由坉成村型四种典型类型。  相似文献   

19.
王永帅  张中华 《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20.
郎维宏  黄榜泉 《建筑》2008,(5):67-68
贵州安顺屯堡民居形成至今六百年来仍保留着明代汉族古建筑的特征,其精美而独特的装饰艺术对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装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屯堡民居的垂花门、木雕窗、石地漏等主要装饰构件,更显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