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宋城城  王军 《地理学报》2014,69(11):1683-1696
利用长江口1982-2010年间4个年份的高精度实测地形数据、大通站输沙量数据以及河口工程建设信息等,分3个阶段研究了长江口整体冲淤规律、不同分区冲淤变化时空差异、重点断面垂向冲淤特征、水下三角洲重要区域 (崇明东滩、横沙浅滩、九段沙以及南汇东滩) 的演变趋势与受控因素。结果表明:(1) 近30年长江口整体上表现为略微冲刷,冲刷面积占51.83%,在3个阶段中呈现出“冲刷—淤积—再冲刷”的冲淤演化态势,且冲淤变化时空差异显著,仅长江北港区为持续冲刷。(2) 崇明东滩和横沙浅滩东侧和北侧、九段沙北侧以及南汇东滩的5 m以浅区域以垂向淤积为主,而崇明东滩和横沙浅滩南侧、九段沙东侧和南侧的5 m以浅区域则以垂向冲刷为主。(3) 长江口重要区域2 m和5 m等深线包络面积整体上是不断增加的,1982-2010年时段内年均增加量分别为10.42 km2/a和7.99 km2/a,但各分区则表现不一致;10 m等深线包络面积在整体上及各个分区内均表现为明显减小;15 m等深线包络面积变幅较小,基本保持稳定状态;(4) 受河口工程建设影响,仅崇明东滩水下三角洲等深线包络面积减小的趋势与大通站输沙量减少趋势相同。主要结论:从长江口水下三角洲等深线包络面积和分布形态的变化看,基于目前上游输沙量持续减少的宏观自然背景下,大规模的河口工程建设对近年来长江口水下三角洲演变的控制作用日益明显。  相似文献   

2.
长江口北槽深水航道工程对周边滩涂冲淤影响研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杜景龙  杨世伦 《地理科学》2007,27(3):390-394
采用长江口深水航道治理一、二期工程实施前后的地形资料,在G IS软件及相关的统计分析软件的支持下,分析治理工程对九段沙(包括江亚南沙)和横沙东滩冲淤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工程建设6年来两岸滩涂面积增长了97 km2,其中横沙东滩优先采取了促淤工程,淤积规模较大,滩地面积累计增长了46 km2,是工程前的1.68倍;九段沙的淤积主要是受整治工程南导堤的影响,其中九段上沙及江亚南沙淤积最为强烈,工程后的面积分别是工程前的1.83倍和2.34倍。  相似文献   

3.
利用ArcGIS对1977—2004年不同时段的长江口崇明岛向海侧水下地形测量资料进行处理,并结合该区的潮滩历史遥感图片、现场高程测量以及同期大通站输沙率资料,探讨三角洲前缘岸滩冲淤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响应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岸滩的淤涨速率总体上在年代以上时间尺度随着长江来沙减少而下降,但由于局部滩—槽演变和海洋动力条件的影响,某些年代内和某些部位可能出现相反的趋势,使岸滩演变对河流来沙减少的响应变得复杂化。在此基础上预测今后几十年研究区的冲淤趋势。  相似文献   

4.
长江口横沙通道近岸冲刷地貌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凯  程和琴  郑树伟 《地理学报》2019,74(7):1363-1373
近岸河床的剧烈冲刷是引起岸坡失稳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过SeaBat 7125多波束测深系统对长江口近岸冲刷最为剧烈的横沙通道北口冲刷坑地貌进行测量,同时利用双频ADCP采集区域水流数据,结合历史海图资料,研究该冲刷坑演变过程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冲刷坑呈椭圆形,长约430 m,宽约150 m,最深处距床面约38 m;1984-2017年期间,冲刷坑附近河床经历了冲—淤—冲的演变模式,整体呈冲刷状态,净冲刷量3.45×10 7 m 3,平均冲深4.68 m;2005年后冲刷坑快速发育,且持续向南延伸。这主要是因为长兴北沿圈围工程的建设减小该处弯道曲率半径,导致了侵蚀加剧。其次,青草沙水库的建设使得北港上中段深泓线发生偏移,横沙通道北口水动力增强,这也是快速冲刷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长江口深水航道工程、横沙东滩围垦、横沙通道两侧圈围工程及港口码头的建设也一定程度加剧了冲刷之势。由此可见,人类涉水工程活动是引起该处大型冲刷坑快速发育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5.
随着黄河上游控制性水利枢纽相继投入运用,黄河内蒙古段河道冲淤演变格局得到重塑。利用水文站实测数据,系统分析了海勃湾水利枢纽建设运行前后坝后河道水沙变化特征。基于河道断面高程数据,从滩槽冲淤(横向)及沿程冲淤(纵向)两方面定性分析坝后河道形态变迁,采用断面地形法定量计算坝后河道冲淤变化量。结果表明:海勃湾水利枢纽蓄水运用后,坝后河道的水沙搭配条件显著改善,来沙系数、单位径流量的输沙量降幅较大,对坝后河道减淤冲刷作用明显。坝后河道横纵断面变迁以冲刷为主,冲淤演变过程经历了淤积(2004—2012年)、冲淤过渡(2012—2014年)、冲刷(2014—2020年)3个阶段。  相似文献   

6.
近半个世纪长江口九段沙湿地的冲淤演变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根据1958~2004年的系列地形图,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8.2的支持下,探讨近半个世纪九段沙湿地演变过程。研究表明:九段沙在长期的自然淤积过程中既具有趋势性的渐变,又存在非趋势性的突变,北槽深水航道工程改变了九段沙的自然冲淤模式,使九段沙顶端至江亚南沙大片区域显著淤积,工程后期,淤积速率回落,九段沙形态稳定。  相似文献   

7.
上海作为远东国际大都市必须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地处长江口的上海长兴岛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综合开发长兴岛是上海旅游业更新换代上台阶的一个突破口,要开发这些资源把长兴岛建设成为上海的大型旅游基地,就应全面规划,改善交通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8.
山东莱州浅滩的沉积动态与地貌演变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野外观测和历史地貌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研究了现代莱州浅滩的地貌演变规律和人类活动对浅滩地貌冲淤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受其特有的沉积动力过程控制,莱州浅滩不断淤高并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1958年以来由于修建水库、码头和海底采沙等人类活动导致泥沙亏损,浅滩在继续向东北迁移、西北延伸的同时,总体上处于侵蚀、解体状态,在中部和近岸部分之间、近岸部分和刁龙嘴海岸之间先后形成了贯通的潮流槽,不同地貌部位冲淤状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9.
上海作为远东国际大都市必须重视旅游事业的发展。地处长江口的上海长兴岛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综合开发长兴岛是上海旅游业更新换代上台阶的一个突破口,要开发这些资源把长兴岛建设成为上海的大型旅游基地,就应全面规划,改善交通条件,保护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10.
P343‘5 2004031829长江河口橄沙东滩自然演变及工程影响=Na拟间创d祀-ment and efflect of project in theH即邵ha EastSI刃al of theC坛川自i斑瑶Ri吧巴灿a石ne/桑永尧,虞志英…//东海海洋一2(X)3,21(3)一14一23 横沙东滩(含横沙浅滩)是长江河口主要浅滩之一,在浅滩两侧(北港和北槽主槽)水流控制下,受浅滩横比降形成的过滩水流和较强的风浪作用影响,滩面长期以来少有淤涨.通过对1995一2002年的地形资料(吴淞基面)进行研究分析表明:从总体上着随着北港主槽向南岸进通,造成横沙东滩窜沟西部到白条子沙之间的滩区北沿明显内凹;随着长江口…  相似文献   

11.
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通过对不同河段的泥沙特性和输移规律的对比分析,确认长江河口来沙丰富,在河口潮流不对称和重力环流的作用下,大量泥沙向滞流点辐聚,形成最大浑浊带。最大浑浊带含沙量高,泥沙絮凝沉速快。潮流强劲,引起床沙再悬浮,输沙能力强。长江河口最大浑浊带活动区与河口拦门沙位置基本一致。本研究成果对于加深认识河口拦门沙的成因和变化,以及航槽治理具有重大的现实间义。  相似文献   

12.
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鸭绿江口西汊道连续性较好、时间分辨率较高、以海湾性质为主的2 处现代沉积物为样本,对其沉积速率、粒度特征、碎屑矿物、重金属进行了测定和分析。柱状样记录了1920 年以来西汊道上游的沉积过程,平均沉积速率约为0.98 cm/a,粒度参数、指示性碎屑矿物、重金属的垂向分布显示出这里的沉积是以海相河口湾沉积为主,但交替存在河流沉积。通过与前期研究成果的比较,揭示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鸭绿江口河床演变的影响。其中,兴修水利对河床演变的影响集中在早期,并带来了河床地貌的重大改变,西汊道失去了河流主汊道的地位;围垦带来的河床演变出现在中期,对河床地貌的影响也很深刻,表现为陆域面积不断扩大,水域面积不断缩小;航道治理等人类活动对河床演变的影响出现在中后期,河床地貌没有明显的改变;最近的人类活动影响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13.
长江口外海滨悬沙分布及扩散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长江口外海滨地区是陆海相互作用显著的区域,该区域复杂的水流等动力因素和地形条件决定了悬沙分布和扩散的特点。本文利用大量实测资料,对口外海滨地区悬沙的分布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平面分布不均,西高东低,南高北低,高低相差悬殊是长江口外水域悬沙平面分布的主要特点。枯季自西向东含沙量均匀减小,等值线分布较为稀疏。垂向涨落潮含沙量也表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在口外的中西部水域垂向扩散系数较大,水体垂向混合程度均匀;垂向混合程度加强,水体含沙量也随之显著增加,这也造就了口外的南北两个高含沙区。  相似文献   

14.
Asymmetry in the tide (unequal ebb and flood duration) is a dominant factor in causing residual sediment transport and morphological changes in estuaries. The evolution of estuarine morphology is a process of dynamic equilibrium in the short-term, while these features are ephemeral in the long-term.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idal distortion and asymmetry in the Dee estuary, UK, by 3-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ling methods. High resolution LIDAR surveys are used to underpin and explain our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in terms of basin hypsometry and areas of recent erosion and deposition. Harmonic analysis of the numerical modell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hallower intertidal areas (sand and mud banks) were the most tidally asymmetric, showing flood dominance. The main navigation channels showed some ebb dominance but the tides here were relatively undistorted. This overall flood dominance is likely to induce net sediment import to the Dee, which explains known historical morphological changes (large scale accretion over the last two centuries) and also recent morphological changes as seen from the LIDAR surveys (which show predominantly net accretion between 2003 and 2006). Hypsometrical analysis suggests the Dee may be approaching equilibrium, and that the flood dominance and sedimentation rate may therefore decrease in the future. In an infilling estuary, an increase in the area and elevation of tidal flats can eventually shift an estuary towards ebb dominance, as shown by previous research and by ‘idealised estuary’ modelling results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The large tidal amplitude to hydraulic depth ratio of the Dee, however, suggests that the tidal flats would have to be very extensive indeed for this to occur.  相似文献   

15.
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相似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李玉中  陈沈良 《地理学报》2002,57(6):662-670
根据洋山港海域的水文泥沙观测资料和长江口的研究文献分析,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存在较多相似现象。2者均存在滞流区现象是产生其它相似现象的根本原因。即高悬沙浓度区分布特征,表层沉积特征和浅滩区分布特征的相似性是滞流区现象的衍生效应。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的诸多相似现象揭示:(1)滞流区的动力平衡作用是最大浑浊带和拦门沙浅滩形成的主导因素;(2)滞沙区通常位于滞流区地形束窄一侧;(3)滞流区的细颗粒物质沉积区与滞流点位置(或滞流区形态)有着较为一致的吻合性,洋山港海域与长江口区间属于未来开发的热点地区,对2者的相似现象开展深入的研究将有着较深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杭州湾北部潮流冲刷槽演变的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曹沛奎  董永发 《地理学报》1989,44(2):157-166
潮流冲刷槽是河口湾中重要的地貌类型。杭州湾是一个强潮海湾,它的北部在潮流作用下形成的冲刷槽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动力、地貌和沉积相结合方法,在冲刷槽几何形态和动态特征分析基础上,论证了冲刷槽水流结构和泥沙输移,并指出冲刷槽在潮流作用下,纵向延伸和垂向增深较小,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为港口建设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瓯江溺谷海湾充填成陆和河口湾的形成过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祝永康 《地理学报》1993,48(3):254-261
利用钻孔、考古以及文献资料,结合河口输沙的研究和河口演变的若干特点,提出了在溺谷型海湾的基础上,河口湾的形成演变和成陆过程。  相似文献   

18.
40年来长江九江河段河道演变及其趋势预测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技术定量模拟40年来九江河段冲淤演变过程,结果表明: 1963~1972年总体表现为淤积,淤积量为6.505 hm3,平均淤积速率为0.65 hm3/a。1972~2002年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20.720 hm3,平均年冲刷率为1.036 hm3/a。1963~2002年九江河床总体表现为冲刷,冲刷量为14.977 hm3。2003年与1963年比较,河床淤积区域主要分布在九江河道上段近南岸区域,中下段河道的中间区域;冲刷区域主要分布在九江河道上段的中间及近北岸区域,中下段河道两岸的近岸区域。中下段南岸的不断刷深和南偏对九江的防洪带来更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杨桂山 《地理研究》1992,11(2):68-76
本文通过长江口实测氯度与流量和潮位资料的相关分析,预估了未来河口水质的变化。计算表明,当大通站下泄流量不足13×103m3/s时,未来东线调水及海平面上升,将使长江口南支河段水质严重恶化;三峡水库建成后,枯季1-3月增加下泄水量虽可抵消东线调水的影响,但在水库蓄水的10月遇枯水年分,水质将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舒倩  周国华  谭卫红 《热带地理》2005,25(2):103-106
利用分形理论中的聚集分维和网格分维计算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东京圈城市体系的空间结构维数.并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东京圈呈现内部空间结构的紧致性;长江三角洲城市空间亦趋于集聚和整合;珠江三角洲城市体系空间结构最为松散。据此提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要发展卫星城,构建广域交通体系.扩大城市容量,增强各二级中心集聚、辐射能力等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