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进  李伟 《广西医学》2008,30(12):1878-1880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非淋病性尿道炎,居第二位[1].由于其病程长,侵犯系统广,所以对健康危害极大.目前青霉素作为梅毒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经驱梅治疗后,有少数患者血清RPR下降到某个滴度时不再降低(BPR持续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血清固定发生率近年也逐年增高,一期梅毒3.8%,二期梅毒17.5%,潜伏梅毒40.5%[2].由于梅毒血清固定原因不明,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成为梅毒治疗的难点.下面就其概念、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陈星  翁瑞全  李惠 《医学综述》2006,12(7):432-433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sero-fixation)或抵抗(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定义,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循证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佳妍 《医学综述》2007,13(3):240-240,F0003
为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对国内1995~2005年有关梅毒血清固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医学分析,结果缺少A级文献,B级文献1篇,属基础研究,疗效观察3篇,均为C级文献,由于有关的文献太少且质量不高,未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4.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称之为梅毒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发病情况、概念、导致其发生的可能原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不同期别梅毒患者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探讨梅毒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检测不同期别梅毒患者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以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二、三期梅毒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及一期梅毒患者比较,外周血CCR3水平增高,CCR5水平降低(P<0.05或0.01);三期梅毒患者与二期患者比较,外周血CCR3水平增高(P<0.05);二、三期梅毒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CR3水平降低(P<0.05);二期梅毒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外周血CCR5水平升高(P<0.05).结论 趋化因子受体在梅毒的发病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对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妊娠结局的影响及婴儿的血清学特点。方法孕前采用中药治疗的(32例)育龄期梅毒血清固定女患者为中药治疗组;对照组选择同期56例妊娠合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根据孕期是否规范治疗分为青霉素治疗组(31例)和未治疗组(25例)。比较三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并定期随访母婴的血清结果。结果妊娠结局:中药治疗组足月分娩率为90.63%,早产发生率为3.13%,不良结局(自然流产和死胎死产)发生率为6.25%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0.32%、6.45%和3.22%;未治疗组分别为88%、4%和8%;三组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预后:中药治疗组分娩正常新生儿占96.67%、早产儿占3.33%、先天梅毒为0;青霉素治疗组分别为93.33%、6.67%和0;未治疗组分别95.65%、4.34%和0。三组新生儿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血清结果:在随访过程中没有出现TRUST滴度持续上升,且滴度均〈母亲TRUST滴度的4倍;TRUST在3-6个月内均逐渐阴转,TPPA在6-12个月内均逐渐阴转;所有婴儿的19S-IgM-TPPA(-)。结论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在孕前给予中药治疗对妊娠结局无影响,定期随访是评估母婴预后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彭文君  查芹  翁秋燕 《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2):1338-1340
目的观察血清固定梅毒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变化特点,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标本进行细胞计数、生化、梅毒血清非特异性试验(RPR)、梅毒血清特异性试验(TPPA)及细胞学检查。结果血清固定梅毒患者细胞学异常率达44.4%,与脑脊液RPR阳性率、脑脊液细胞计数升高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而与脑脊液蛋白升高、脑脊液TPP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0.05)。血清固定的梅毒患者脑脊液细胞学分类表现为以淋巴反应为主,转化型及大淋巴细胞增加。结论脑脊液细胞学异常可能提高神经梅毒的检查出率,对疾病的早期诊断、防治方面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碘化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疗效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吴建诚  林品东  陈天明 《河北医学》2004,10(10):894-895
目的:观察碘化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时照方法。以口服10%碘化钾并肌注苄星青霉素为治疗组,以单纯肌注苄星青霉素为时照组。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碘化钾对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干预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2年10月于深圳市光明新区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41例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为研究对象,将41例患者分别采用SCL-90量表和PANAS量表进行评估,比较不同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及社会支持程度者的两个量表评分。结果 41例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SCL-90量表各个项目评分分别为(1.93±0.22)、(2.09±0.23)、(2.15±0.21)、(2.16±0.27)、(2.10±0.22)、(1.98±0.20)、(2.13±0.25)、(2.05±0.26)及(1.93±0.23)分,PANAS量表评分分别为(33.1±4.1)及(23.7±3.9)分,其均差于国内常模(P〈0.05);且其中低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较长及低社会支持程度患者的SCL-90量表和PANAS量表评分均差于高文化程度、血清固定时间较短及高社会支持程度的患者(均P〈0.05)。结论女性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存在明显的不良心理及消极情绪,预后信心较低。  相似文献   

11.
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临床分析及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临床分析及实验室研究,探索梅毒血清抵抗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172例梅毒患者,分析梅毒血清抵抗的发生与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分析40例未治不同病期梅毒患者、20例治疗后血清学阴转患者、20例血清抵抗患者及18名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自然杀伤(NK)细胞比例情况.结果 不同初始滴度、疾病分期和治疗用药间血清抵抗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PR初始滴度较低的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较高,其中滴度为1:4的患者抵抗发生率高达50%(13/26);一期梅毒血清抵抗患者仅为8.7%(2/23),而潜伏梅毒患者血清抵抗发生率高达42.2%(38/90);苄星青霉素治疗后血清抵抗发生率为26.4%(42/159),而大环内酯类治疗后为76.9%(10/13).未治疗梅毒CD8+T细胞比例(30%±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1),NK细胞比例(13%±5%)低于正常对照(16%±6%,P<0.05);治疗后RPR阴转患者CD3+>T细胞比例(71%±7%)高于正常对照(65%±7%,P<0.05),CD8+T细胞比例(29%±7%)明显高于正常对照(24%±4%,P<0.05);血清抵抗患者与正常对照及治疗后RPR阴转患者比较,各细胞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始滴度较低、潜伏梅毒及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的梅毒患者较易发生血清抵抗.血清抵抗的发生是否与细胞免疫抑制有关仍需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32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一期梅毒血清固定者占1.85%(1/54),二期梅毒占11.11%(6/54),隐性梅毒占87.04%(47/54);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51例均应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2例因青霉素过敏应用四环素替代治疗,1例一期梅毒应用罗氏芬治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4+细胞比例(32.37±5.49)及NK细胞比例(18.39±7.9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7.34±8.19,P〈0.05;22.84±8.47,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CD4+T细胞及NK细胞减少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匹多莫德分散片、乌灵胶囊及苄星青霉素针联合治疗梅毒产妇血清固定者,观察并比较患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转阴和滴度下降的情况。方法选取60例进行了梅毒血清固定健康教育和90项症状清单(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评估的女性梅毒血清固定者,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4/CD8),将患者按照随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30名,观察组给予匹多莫德分散片、乌灵胶囊及苄星青霉素针联合治疗;对照组只给予苄星青霉素针治疗。观察并比较2组的TRUST转阴和滴度下降的情况。结果观察组的TRUST转阴率、滴度降低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2组的TRUST滴度降低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多莫德分散片、乌灵胶囊及苄星青霉素针联合治疗梅毒血清固定者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简陈兴  杨春康 《医学综述》2008,14(8):1171-1173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中表现出双向调节作用,一方面促进肿瘤的生长,在肿瘤细胞迁移、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另一方面间接抑制肿瘤生长、减少转移和延长生存期。已有研究证实,应用趋化因子或其受体能有效地诱导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靶向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15.
黎巧连 《医学综述》2012,18(8):1149-1152
近年来趋化因子及其受体领域已经受到广泛关注。它们属于细胞因子超家族中的一种,具有众多成员。趋化因子与特异性受体相互结合,在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相关研究表明,它们与肿瘤的血管生成、生长、扩散、转移和治疗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就趋化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系以及在临床治疗上的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妊娠梅毒与先天梅毒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孕期干预治疗及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与发生先天梅毒的关系,为先天梅毒的干预及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将427例已分娩的妊娠梅毒产妇按干预治疗(319例)和未干预治疗(108例)分两组,比较二者先天梅毒发生情况;对产妇及其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进行随访18个月并比较分析。结果未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16.8%(18/106),干预组先天梅毒发生率为0(0/319)。母亲生产时TRUST滴度与新生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呈正相关(Kendall相关系数为0.4,P〈0.05);先天梅毒儿出生时滴度的高低与其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相关,且先天梅毒儿出生时TRUST滴度≥1:32时,更易出现具有皮肤粘膜损害、黄疸、蛙状腹等临床症状(Fisher确切概率法,P=0.000);而母亲梅毒分期与是否有典型的先天梅毒临床表现无关(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结论妊娠梅毒的筛查和干预治疗可有效阻断先天梅毒的传播,应高度关注疑似先天梅毒儿血清TRUST滴度继续升高的情况,将TRUST滴度≥1:32作为重要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趋化因子诱骗受体D6是非典型的趋化因子受体之一,与典型的趋化因子受体结构相似,可以高亲和性结合炎性CC趋化因子,但无法传递信号,不能趋化及活化细胞。其主要功能是对炎性CC趋化因子内化并清除,在控制炎症、调节免疫等方面发挥作用。该文对其结构特点、表达特点、基本功能及与疾病关系的研究现状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8.
张艳芳  姜涛  迟勇  罗小年 《中国热带医学》2011,11(10):1230-1231
目的了解精神障碍患者合并梅毒感染的状况。方法收集2005~2010年在我院住院并确定梅毒感染的患者的病历,进行记录、汇总、分析。结果共80例患者合并梅毒感染,近3年梅毒感染者明显多于前3年,仅2例为Ⅰ期梅毒,精神科诊断包括麻痹性痴呆、心境障碍、精神分裂症和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结论精神障碍患者中梅毒感染人数有上升的趋势,梅毒筛查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亚群的分化取向及其在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经三色荧光抗体染色的二期梅毒患者外周血CD4^+/IFN-γ^+(Th1)、CD4^+ 1/IL-4^+(Th2)、CD4^+/IFN-γ^+/IL-4^+(Tho)细胞含量。结果梅毒组Thl细胞含量、Thl/Th2比值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梅毒组存在Thl细胞分化偏态性。结论二期梅毒患者Th细胞亚群分化失衡,可能是机体不能完全清除T.p,造成T.p潜伏体内形成长期感染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无神经症状梅毒患者和健康对照被试(health controls,HC)之间工作记忆的差异.方法 对30例无神经症状梅毒患者及与其人口学资料相匹配的35名HC被试采用字母版2-back工作记忆任务,比较两组正确率及反应时间的差异.结果 所有被试在排除焦虑和抑郁情绪情况下,梅毒患者组不仅存在词汇流畅性以及数字广度障碍,而且存在工作记忆的损伤.梅毒患者组在工作记忆的正确率与反应时均差于HC组[分别为:(65.31±8.78)%,(71.00±9.64)%;(1521.14±290.57) ms,(1296.08±253.20)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t=-2.472,P=0.016;t=3.337,P=0.001).梅毒患者的实验反应时与患者的确诊时间呈负相关(r=-0.362,P=0.049).结论 无神经症状梅毒患者患者存在工作记忆的损伤,可能与梅毒螺旋体对梅毒患者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