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压强条件下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90例肱骨外上髁炎病人根据治疗压强不同分为3组,每组30例,压强分别为1 bar、2 bar、3 bar。三组均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5次为一疗程。比较治疗前、末次治疗后1个月、3个月、6个月数字疼痛评分(numerical rating scales, NRS)和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三组组内治疗后不同时点NR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低于I组(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NRS评分相比无明显变化(P> 0.05);II组和III组治疗后6个月优良率大于I组(P <0.05);III组不良反应(治疗后短期内疼痛加重)多于I组和II组(P <0.05)。结论:压强为2 bar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体外冲击波(ESW)与超声波(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进行本临床研究,随机分为ESW治疗组30例和US治疗组30例;分别进行ESW治疗与US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ESW组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US组(76.67%)(P<0.05);ESW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VAS)较US组明显降低(P<0.01),ESW组治疗前后VAS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ESW组治疗后ADL评分较US组明显增高(P<0.01),ESW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分差值(改善程度)较US组明显增大(P<0.01).结论: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US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和分析体外冲击波(ESW)联合内热针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根据患者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ESW治疗或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SW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2组患者均给予肱骨外上髁ESW治疗,治疗参数设置为探头直径15 mm,治疗压力2.5~3.5 bar(1 bar=100 kPa)、频率8.0 Hz;治疗部冲击约1500~2000次,每周治疗1次,共4周;联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治疗,每部位每周内热针治疗1次,共治疗2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采用目测类比法(VAS)疼痛评分、无痛握力(PFG)测试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评分和握力大小进行评定,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12周时,对2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进行调查问卷评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ESW治疗组(5.91±2.01)分,联合治疗组(5.85±1.89)分]、PFG值[ESW治疗组(14.10±5.96)kg,联合治疗组(14.54±6.92)kg]以及ADL[ESW治疗组(25.50±2.21)分,联合治疗组(24.75±1.72)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1周、4周及12周时,联合治疗组患者的VAS疼痛评分和PFG值均明显优于同时间点的ESW治疗组(P<0.05);其中治疗结束后12周时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VAS疼痛评分[(1.37±0.56)分]、PFG值[(29.69±11.67)kg]及ADL评分[(30.35±1.56)分]均明显优于ESW治疗组[VAS疼痛评分(2.45±1.02)分]、PFG值[(19.39±6.45)kg、ADL评分(28.75±1.07)分],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W联合肱骨外上髁及冈下肌内热针较单用ESW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离心收缩训练(eccentric exercise,EE)、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及EE联合ESWT对肱骨外上髁炎(lateral epicondylitis,LE)的疗效。方法:选择60例LE受试者,随机分为EE治疗组、ESWT治疗组及EE联合ESWT治疗组,每组20例。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结束后2周运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握力测试评估各组治疗效果并比较。结果:3组治疗结束后2周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3组治疗后VAS评分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组治疗结束后2周握力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EE联合ESWT治疗组的治疗后握力值较EE治疗组(P0.05)和ESWT治疗组均明显增加(P0.05);EE治疗组的治疗后握力值与ESWT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E联合ESWT治疗组总有效率(100%)明显高于EE治疗组(64.70%)和ESWT治疗组(6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E治疗组总有效率与ESWT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E和ESWT两种治疗对LE的疗效相当,两者联合应用的疗效更优。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体外冲击波疗法及局部封闭注射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将我单位治疗的6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行体外冲击波治疗,一组行局部封闭治疗,通过评估患者术前及术后的疼痛、功能及肘关节综合评分,对比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局部封闭注射及体外冲击波疗法均能明显缓解肱骨外上髁炎患者肘关节的疼痛,恢复肘关节功能,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体外冲击波组的疼痛缓解和功能恢复更明显(P<0.01)。结论体外冲击波和局部封闭注射都能有效地治疗肱骨外上髁炎,明显缓解局部疼痛,恢复关节功能,体外冲击波疗法比局部封闭具有更优良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KT)联合体外冲击波疗法(ESWT)治疗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 方法 选取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2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13例)和对照组(12例)。2组患者均采用ESWT,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辅以KT治疗。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3周后及6周后,对2组患者休息时、局部触压及Thomsen试验(抗阻伸腕试验)时产生的疼痛不适进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治疗6个月后,采用Verhaar评价标准(VSS)随访,观察患者的长期疗效及优良率。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休息、触压及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治疗组治疗1周后、3周后休息、Thomsen试验时的VAS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对照组的优良率分别为76.92%和7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ESWT基础上辅以KT,可显著改善难治性肱骨外上髁炎患者的疼痛不适症状,其长期效应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肌内效贴(KT)联合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6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患者给予MET治疗,每次练习5组,每日练习2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组在MET治疗基础上辅以KT治疗,KT治疗每3天1次,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并对比2组患者临床疗效。 结果 治疗1周、1个月、2个月及3个月时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肱骨外上髁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改善幅度及治疗后3个月时总有效率(90.5%)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64.7%),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肌肉能量技术治疗,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龚显玉  袁晓芳  谈笑  高海萍  张一 《中国康复》2020,35(10):532-534
目的:观察高能量激光联合冲击波与单纯冲击波疗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效果。方法:40名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患者进行高能量激光和冲击波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冲击波治疗,2组在治疗前均接受手法治疗。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治疗3周后,2组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高能量激光联合冲击波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较单纯冲击波疗法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应用体外冲击碎石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体外冲击碎石技术治疗肱骨外上髁炎邢更彦,姚建洋,刘玉详,卢兰勤,卜梅我们应用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技术治疗46例重症肽骨外上髁炎,收到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肱骨外上髁炎患者46例,均为重症型,男16例,女30例;平均年龄45.6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筋膜线理论为依据,本着解剖与功能的整体观,探讨冲击波法治疗肱骨外上髁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肱骨外上髁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肱骨外上髁局部)进行冲击波治疗,观察组采用肌筋膜经线理论(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每3天1次治疗,共治疗5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1、3、6个月对2组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功能评分(DASH)及肱骨外上髁压痛阈值(PPT)评价。结果:治疗后1周、1、3、6个月,2组在VAS及DASH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各时间点VAS及DASH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均P0.05)。2组在治疗后1周PPT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在治疗后1、3、6个月PPT明显提高(均P0.05),尤以观察组提高更显著(P0.05)。对照组在治疗后6个月时VAS、DASH评分及PPT较前轻度反弹,而观察组相对稳定。结论:以肌筋膜经线理论为依据,沿臂表浅线进行冲击波治疗的效果优于单纯肱骨外上髁局部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共12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ESWT)组、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ESWT+MET)组4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和MET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ESWT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压力疼痛阈值(PPT)、疼痛情况(VAS)和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MMO、PPT、VAS及M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MMO及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高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高于ESWT组和MET组(P<0.05);MET组的MMO较ESWT组增加(P<0.05),ESWT组的PPT较MET组增加(P<0.05)。4组VAS及M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低于常规组(P<...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穴位冲击疗法治疗偏瘫肩痛(HS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54例HSP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痛点治疗,观察B组在观察A组基础上加用体外冲击波穴位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后和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U-FMA),肩关节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结果:治疗后和随访时,3组的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U-FMA评分和屈曲、外展和外旋无痛PROM均较前治疗增高(P<0.05)。治疗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的屈曲无痛PROM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时,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B组的VAS评分低于观察A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U-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的屈曲、外展无痛PROM高于对照组(P&l...  相似文献   

13.
陈勇  彭轩  汤智伟  陆敏 《中国康复》2014,29(3):192-194
目的:观察关节松动术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疗效。方法:70例肩周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2组均采用关节松动术治疗,观察组加用体外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疼痛,并评定肩关节疼痛与功能障碍指数(SPADI)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1及2个疗程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同时段观察组评分更低于对照组(均 P<0.05)。治疗2个疗程后,2组SPADI亚量表及总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4.3%、77.1%,P<0.05)。结论:关节松动术结合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的疗效。方法 2 2例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 12例和对照组 10例 ,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治疗 3周 ,治疗前、治疗中每周、治疗后、治疗后 3周 ,采用目测类比定级法 (VAS)评定患者双足负重时疼痛的强度 ,包括 :起床时、持续行走或站立后、足底牵拉及足跟受压时 ;每次评定时 ,记录患者 1周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的时间。采用MayoClin icalScoringSystem (MCSS)足部功能评定法评定患者的整体功能水平。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 ,治疗组足底牵拉检查指数 (P <0 0 5 )及足底受压检查指数 (P <0 0 1)减小、患者最长可持续行走或站立时间延长 (P <0 0 5 )、MCSS足部功能评定分值增加 (P <0 0 5 )。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跟痛症疗效显著 ,且维持时间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体外冲击波对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痉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瘫肌痉挛患儿50例分为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26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加用冲击波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儿的被动关节活动度(PROM)、改良的Asworth分级(MAS)、粗大运动功能评分(GMFM)、足底支持面积和足底压力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呈逐渐下降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及踝关节PROM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小腿三头肌MAS评分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1周及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且各时间段各项评分均更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治疗1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踝关节PROM、GMFM评分、足底面积及足底压力均较治疗前及治疗1周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体外冲击波治疗可以降低脑瘫患儿小腿三头肌张力,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其粗大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周围性面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综合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发散式体外冲击波进行治疗,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后分别使用Sunnybrook面部分级量表 (SFGS)、面神经残疾指数量表[面部残疾躯体功能指数(FDIP)、面部残疾社会生活功能指数(FDI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健患侧面部温差(额温差、颧温差、口温差)对疗效进行评估。在治疗2周、治疗4周后亦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测。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SFGS、FDIP、FDIS、HAMA评分、面部两侧温差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与治疗前相比,治疗2周、4周后,2组患者SFGS、FDIP评分均增加(均P<0.05),FDIS评分、HAMA评分减少(均P<0.05),患侧面部额温差、口温差减少(均P<0.05),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均增加(均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SFGS、FDIP评分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4周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SFGS、FDIP评分增加,FDIS评分降低,颧温差、口温差减少,面神经传导速度、波幅增加(均P<0.05)。结论:联合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和常规康复治疗对周围性面瘫疗效更佳,为发散式体外冲击波在神经肌肉损伤疾患中的应用打开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Recentyearswidespreadclinicalinvestigationsandpopulationsurveysoflargeamountsuggestedthattheincidenceandrelativeincidenceofcholedocholithiasisincreased,inwhichbilestonesin6%~19.5%patientsgotintobileductsandcausesecondarycholedocholith犤1犦.Thepostoperativeresidualbilestonesofcholedo-cholithiasisarecommondiseasesandtheincidenceofthemisin-creasing犤2犦.Andthepostoperativeresidualbilestoneshappenocca-sionally.Thetraditionaltherapyislithotomyortrans-stomachole-dochoscopiclithoto…  相似文献   

18.
刘旸  贾云  翁浩  武玲华 《中国康复》2021,36(11):665-668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体外冲击波治疗早中期膝骨关节炎的近期疗效,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原发性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80例(80膝),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低能流密度组(A组)和高能流密度组(B组)各40例(40膝),均使用体外冲击波治疗4周。剂量选择:A组为0.12 mJ/mm2,B组为0.24 mJ/mm2。分别在治疗前(T1)、治疗结束时(T2)、治疗后4周(T3)采用疼痛目测类比(VAS)、美国西安大略及麦克马斯特大学骨性关节炎指数问卷(WOMAC)对所有患者进行评定,比较临床疗效。结果:组间相同时点比较:T1时点,两组患者VAS及WOMAC评分无显著性差异;T2、T3时点,A组VAS和WOMAC评分与B组比较有显著降低(P<0.01)。组内不同时点比较,2组患者T2与T1、T3与T1比较,VAS和WOMAC明显降低(P<0.01),T2与T3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外冲击波能有效缓解早中期膝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膝关节功能,采用能流密度0.12 mJ/mm2的体外冲击波治疗,近期临床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