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流压资料为基础,根据物质平衡原理及其变形,研究了不同储集类型单元驱动能量转换及变化特征,为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依据。研究表明,流压与静压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变化趋势,流压资料能更直观体现驱动能量的转换;根据Dpr-Npr相关性,建立了适合塔河油田不同类型单元能量评价模版与指标界限标准;明确了不同类型单元能量变化特征,为相似单元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探讨特定CT征象对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简称腹膜后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9例腹膜后肿瘤的MSCT资料,确定对良恶性肿瘤鉴别有价值的征象,探讨生长方式、内部结构特点及增强表现对特定类型肿瘤的诊断价值。结果:67例(84.8%)定位诊断正确。32例(76.2%,32/42)良性肿瘤及35例(94.6%,35/37)恶性肿瘤定性诊断正确,提示恶性肿瘤有价值的征象包括病灶体积较大、浸润性生长、中重度强化、坏死、囊变及钙化。匍匐状生长对诊断淋巴管瘤及神经源性肿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PPV)及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75.0%、98.4%、92.3%、93.9%。脂肪密度对诊断脂肪肉瘤与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5.0%、98.3%、94.4%、95.1%。水样密度对诊断淋巴管瘤与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80.0%、93.2%、80.0%、93.2%。囊肿样表现对诊断淋巴管囊肿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100%、98.6%、90.0%、100%。钙化对诊断神经源性肿瘤及畸胎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51.2%、87.5%、80.0%、64.8%。强化程度接近血管对诊断副神经节瘤的敏感度、特异度、PPV及NPV分别为77.8%、98.6%、87.5%、97.2%。结论:CT征象分析有助于腹膜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及特定肿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3.
为了分析在F油田实现注CO2驱的可行性,展开PVT及注CO2相态配伍性实验、细管实验及长岩心驱替实验。研究结果表明:CO2能显著改善原油的物性,有效促进增溶、降黏能力;注CO2驱的最小混相压力为21.88 MPa,在当前18.50 MPa的地层压力下,CO2驱能达到近混相驱的效果;4种不同的开采方式下,CO2驱的采出程度最高,气水交替驱和水驱采出程度次之,衰竭式开采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其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病理证实的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11例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中8例位于软组织,3例位于骨骼。位于软组织者的影像表现:X线平片及CT上病灶多表现为较大软组织肿块,3例瘤内可见点片状、条索样钙化影,3例侵犯相邻骨质;T1WI图像上肿瘤呈等信号或低信号,T2WI呈混杂高信号,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位于骨组织者的影像表现:2例为单发病灶,1例为多中心发病,2例X线可见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1例肿瘤呈皂泡状膨胀性生长,瘤内可见不规则钙化影;肿瘤呈等T1、长T2信号影,增强扫描肿瘤呈明显不均匀强化。结论:四肢原发性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相对少见,其瘤内钙化、CT与MRI增强扫描表现对判定肿瘤起源有一定提示作用,确诊需依靠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5.
6.
【摘要】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腹部虚拟平扫对脂肪肝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双源CT行腹部双能量增强扫描诊断为脂肪肝的77例患者的平扫期(120kV)及虚拟平扫(VNC)图像。虚拟平扫图像运用门脉期双能量(100及140kV)图像重建而来。选择肝门层面测量真实平扫(TNC)与VNC图像上肝右叶、肝左叶、脾脏、下腔静脉的CT值及噪声,并在肝门层面测量上腹部前后径及左右径。记录整个扫描和平扫期对应的剂量长度乘积(DLP)。评价TNC与VNC图像间各CT值及噪声的差异,分析两组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及平均径的关系。分别用肝/脾CT值比<0.8、肝/下腔静脉CT值比<1.0,做为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比较TNC和VNC图像诊断中重度脂肪肝的一致性。结果:VNC图像上肝左叶、右叶及脾脏的CT值均高于TNC(P<0.01),差异小于10HU。VNC图像上各部位噪声均低于TNC。TNC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前后径、左右径、平均径均有中等相关性(r=0.562,0.608,P<0.01);在VNC图像上,肝右叶噪声与上述径线值相关性弱。用肝/脾CT值比<0.8作为诊断重度脂肪肝的标准,VNC与TNC图像诊断重度脂肪肝一致性的kappa值为0.591;用肝/静脉CT值比<1.0作为诊断标准,两种图像一致性的kappa值为0.458。用VNC代替TNC图像,可降低24.2%的总扫描剂量。结论:VNC图像与TNC图像在诊断中重度脂肪肝上具有中等的一致性,推荐运用肝/脾CT值比<0.8这一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7.
【摘要】目的:探讨CT及MRI对自身免疫性胰腺炎(AIP)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实验室检查、穿刺活检、手术或临床激素治疗有效确诊的28例AIP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21例行CT检查,其中17例行CT增强扫描;18例行MRI检查,其中11例行MRI增强扫描,12例行MRCP扫描;15例同时行CT及MRI扫描。结果:CT与MRI可清楚显示胰腺实质及胰腺外脏器的形态、密度或信号改变。胰腺实质表现:胰腺弥漫性增大呈"腊肠"样改变,边缘呈"香蕉皮"样改变;局限性病变病灶呈"假肿瘤"样改变,增强扫描延迟期与正常胰腺实质密度、信号一致。胰腺外脏器表现:胆系改变表现为胆总管及肝内胆管扩张,管壁增厚,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肾脏改变表现为CT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斑片状低密度,MRI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延迟期病灶与周围肾实质密度、信号一致;肺内改变表现为肺门区软组织肿块影。结论:自身免疫性胰腺炎CT及MR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对于该病的诊断及治疗前后疗效的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MSCT三期增强扫描的影像学特征,总结分析其误诊、漏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病理证实的十二指肠腺癌的临床、病理及CT表现特征。结果:21例十二指肠腺癌中14例呈肿块型,表现为腔内息肉状或菜花状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多呈轻中度均匀强化;6例呈缩窄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或环形增厚,肠腔狭窄,常伴有近段肠管扩张,边界清楚或毛糙,可突破浆膜面,呈中度或重度均匀、不均匀强化;1例因图像质量差难以评价。累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的腺癌常伴有肝内外胆管、胰管扩张。21例十二指肠腺癌中正确诊断13例,3例误诊为十二指肠腺瘤,1例误诊为胰头癌,2例误诊为壶腹癌。2例因CT检查仅表现为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而漏诊。1例肝内转移灶漏诊。结论:MSCT对十二指肠腺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保证十二指肠的充盈、重视门脉期对肝转移灶的检出以及肝内胆管轻度扩张这一间接征象,有助于更好地发现病变,降低误诊、漏诊率。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探讨自动管电流调节(CARE Dose 4D)联合智能最佳kV(CARE kV)技术在眼眶CT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行眼眶CT检查的70例患者分为两组,A组(35例)采用CARE Dose 4D扫描技术,B组(35例)采用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扫描技术。比较A、B两组图像质量(平均CT值、噪声SD、SNR、CNR、图像质量主观评分)、患者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及病变检出率。结果:A、B两组辐射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0.59±1.55)mSv]较A组[(0.71±1.84)mSv]ED较少约15.9%。两组平均CT值、噪声SD、SNR、CNR、图像质量评分及病变检出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CARE kV与CARE Dose 4D技术行眼眶CT扫描,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同时,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探讨AIDS合并神经梅毒(NS)的影像学特点,提高对AIDS合并神经梅毒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证实的10例AIDS合并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10例患者中脑膜血管型5例,脑膜型、麻痹性痴呆各2例,树胶肿型1例。脑内共发现23处病灶,其中病灶分布于额叶和颞叶各5处,半卵圆中心4处,顶叶、枕叶和基底节各3处,4例存在脑萎缩。增强扫描脑膜型NS呈脑回样脑膜强化,脑膜血管型病灶呈斑片样及脑回样强化,树胶肿型病灶呈结节状不均匀强化,麻痹性痴呆患者伴有脑萎缩。经过正规抗梅毒治疗后10例患者症状均有所好转。结论:AIDS合并神经梅毒的影像表现多样,早期诊断需综合分析影像及实验室检查资料。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通过双源CT(DSCT)心肌灌注扫描观察心肌缺血无复流动物模型的CT表现,初步探讨双能量心肌灌注扫描在评估无复流心肌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通过球囊堵塞(60~90min)加微粒明胶海绵栓塞犬前降支中远段,建立犬心肌缺血无复流模型(n=6),采用DSCT进行首过及3、5、10、15min多期延迟心肌灌注扫描,观察梗死区CT表现,完成检查后取犬心脏标本行氯化三苯基四氮唑(2,3,5-TTC)染色及HE染色,与DS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2只犬在介入手术过程中死亡,4只犬完成模型建立。扫描过程中犬平均心率为135bpm。DSCT扫描均可见心肌梗死区CT值较正常心肌减低,首过及多期延迟扫描呈固定灌注减低表现,TTC染色显示梗死区范围与DSCT所见相符,HE染色梗死中心区和边缘区均可见心肌坏死。在不同能量的DSCT图像中,100kV灌注图像对心肌密度区分能力最强,140kV灌注图像噪声最低,而双能量融合灌注图像则在实现密度差异的前提下保证了较低的噪声。结论:DSCT可以较好地在快心率状态下显示心肌,心肌灌注扫描显示固定灌注减低可能与心肌完全坏死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