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目的评估我国中老年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与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诊断标准的不同所产生的骨质疏松人群的数量差异,更加精确地指导临床对适宜骨质疏松人群的筛查及治疗。方法收集2016年8月至2018年2月我院骨科年龄在60~80岁的脆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110例及桡骨远端骨折女性患者100例及与年龄相仿的正常人女性312名,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腰1~4、股骨颈、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分别计算骨质疏松率;再按照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及WHO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脆性髋部骨折女性患者腰1~4、股骨颈、股骨大粗隆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脆性桡骨远端骨折女性患者腰1~4、股骨颈骨密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大粗隆骨密度低于对照组,骨质疏松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与WHO诊断标准进行比较,我国脆性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骨质疏松人数多于WHO骨质疏松人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据本文分析,我国脆性髋部骨折及桡骨远端骨折骨质疏松率明显高于正常人,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扩大了骨质疏松人数。呼吁更多研究评估我国骨质疏松骨折,特别是脆性桡骨远端骨折的诊断及治疗,适时调整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骨质疏松女性股骨颈骨折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的髋部骨密度差异,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与骨折部位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期间于福建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治疗的骨质疏松及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172例,其中无病史的原发骨质疏松患者109例、骨质疏松性股骨颈骨折患者39例、骨质疏松性转子间骨折24例。分别统计3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情况、骨折侧别、髋部各部位骨密度、血清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Ⅰ collagen,CTX)、Ⅰ型原胶原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ⅠN propeptide,PINP)、25羟基维生素D(25-OH-D)。分别进行三组间及两两组间比较。结果三组间年龄、体质指数、糖尿病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667,P=0.072; F=0.882,P=0.416;χ~2=3.216,P=0.232),股骨颈骨折组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组组间骨折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58,P=0.328),三组间髋部Ward区骨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937,P=0.056),髋部骨密度比较,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25,P=0.001; F=8.668,P0.001; F=9.657,P0.001)。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股骨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β-CTX、P1NP、维生素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折组、转子间骨折组β-CTX、维生素D均小于骨质疏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转子间骨折与骨质疏松组P1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股骨颈骨折组与转子间骨折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髋部整体骨密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发生髋部骨折的类型可能并不取决局部的骨密度,可能与骨微结构等因素相关,要得到明确、可靠的结果仍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harlson合并症指数(charlson complication index,CCI)评分对于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获得有效随访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从住院病历资料中对患者进行回顾性CCI评分,分别计算出每个患者的CCI总评分(合并症评分+年龄评分)和合并症评分,随访患者的存活情况,统计分析CCI评分与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死亡率的关系。结果 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年龄超过50岁的并获得有效随访的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共690例,平均年龄(77.19±10.38)岁,患者随访时间为7~52个月,平均(28.53±9.75)个月。在这些患者中,1年内累计死亡99例,死亡率为15.60%(99/635);随访期总共累计死亡166例,随访期总死亡率为24.06%(166/690)。根据CCI总评分分成两组(5分和≥5分),5分组的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CCI合并症评分分成两组(1分和≥1分),1分组患者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更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的CCI评分对老年脆性髋部骨折的1年死亡率、随访期总死亡率有一定的影响,住院时对患者进行CCI评分为老年脆性髋部骨折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前指标,有助预测治疗结果,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骨密度在髋部脆性骨折风险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14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创伤骨科住院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72例,作为病例组,其中股骨转子间骨折31例,股骨颈骨折41例;对照组选择同期我院骨外科门诊老年体检者63例。使用DXA方法测量患者腰椎和健侧髋部(全髋部、转子间、股骨颈、Ward’s区)的骨密度;对照组测量腰椎和左侧髋部骨密度,统计分析测量结果。结果①骨折组腰椎、髋部骨密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转子间骨折组和股骨颈骨折组在腰椎和髋部区域骨密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③骨折组与对照组在转子间区的T值降低比例最大为122.1%,腰椎降低幅度最小为31.3%,余髋部的T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④骨折后髋部和腰椎T值比存在倒置现象;⑤对照组和骨折组髋部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腰椎骨质疏松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髋部骨折患者骨密度均显著低于体检者,提示骨密度与髋部骨折具有一定相关性,但与髋部骨折类型无关;②在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髋部骨密度相比腰椎更有价值;③当髋部与腰椎T值比出现倒置时,将不可避免发生髋部骨折;④骨量正常的部分患者发生了脆性骨折,而骨质疏松的部分患者却未发生骨折,表明影响骨折发生的因素除了骨密度外,可能和骨骼的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髋部发生二次骨折的相关风险因素,为预防对侧髋部再骨折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2月至2014年2月378例老年髋部初次骨折患者的资料,男175例,女203例;年龄60~90岁,平均(75.53±8.04)岁;股骨颈骨折125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3例。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24.9个月,32例患者发生对侧髋部再骨折,男13例,女19例;年龄72~95岁,平均(81.25±5.94)岁;股骨颈骨折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根据患者术后有无对侧髋部再骨折分为骨折组和无骨折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初次骨折类型、内固定方式、卧床时间、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治疗的依从性、生活环境(农村/城市)和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对于P0.05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性分析。结果:骨折组与无骨折组的年龄、骨质疏松情况、合并内科疾病情况、术后功能锻炼、医疗依从性及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OR=6.793,P=0.001),高龄(OR=4.170,P=0.002),合并内科疾病(OR=3.828,P=0.005),术后功能锻炼(OR=0.297,P=0.005)以及医疗依从性(OR=0.295,P=0.007)是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髋部再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对侧再骨折主要危险因素是高龄、骨质疏松、合并内科疾病、术后功能锻炼和医疗依从性。术后需加强抗骨质疏松治疗、积极治疗内科疾病,坚持功能锻炼,以预防髋部再次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疾病全程管理对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骨密度及脆性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2017年我科住院的RA患者10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4例(全程管理组)和对照组54例(常规管理组),随访1年,分别于基线时与12个月结束时测量腰椎、髋部及前臂骨密度,测定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同时记录两组骨折发生情况。结果 (1)108例RA患者,合并脆性骨折者32例,发生率为29.6%,其中女性31例,男性1例;椎体骨折7例,非椎体骨折25例,足/踝骨折发生率最高(37.5%),其次为椎体骨折(21.9%);(2)RA患者中无脆性骨折和有脆性骨折患者在年龄、病程和糖皮质激素累积量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在DAS28和糖皮质激素使用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脆性骨折的RA患者股骨颈及前臂的骨密度低于无脆性骨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间腰椎骨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随访1年后,试验组股骨颈骨密度的增长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随访1年后,常规管理组患者新发骨折8例,发生率为14.8%,全程管理组患者新发骨折1例,发生率为1.9%,显著低于常规管理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常规管理相比,全程管理可显著增加RA患者骨密度,并降低RA患者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高龄髋部骨折后二次骨折的相关因素,为预防再次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3年5月-2011年3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手术治疗的高龄髋部骨折患者327例进行随访,19例患者发生二次骨折,分析比较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的年龄、性别、卧床时间、Singh指数、抗骨质疏松治疗情况、生活环境(城市/农村)和合并症.结果 再发同侧股骨骨折5例,对侧髋部骨折14例,再骨折组与未骨折组比较年龄及性别均无明显差异,但再骨折组卧床时间长、Singh指数≤Ⅲ级患者比例高、农村患者比例高、抗骨质疏松药物应用率低、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所占比例较高,两组存在统计学差(P<0.05).结论 农村患者髋部骨折术后二次骨折风险较高,术后卧床时间长、未规律应用抗骨质疏松药物、低Singh指数、合并脑卒中及呼吸系统疾病均为二次骨折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补肾健脾中药复方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椎体成形术后再骨折的预防作用。方法 92例因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而行椎体成形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所有患者进行12月随访,期间记录患者出院时、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的骨密度情况和椎体骨折情况,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分记录患者功能情况。结果最终纳入统计的患者85例,其中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在骨密度方面,观察组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呈上升趋势,对照组的骨密度呈下降趋势,而且腰椎和髋部的末次随访的骨密度与出院时比较,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术后3个月髋部骨密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在末次随访时腰椎骨密度和髋部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体是否再发骨折方面,在末次随访时,观察组有2例骨折,对照组有8例骨折,经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功能改善方面,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功能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健脾中药复方能提高骨密度,有效维持骨密度的变化,降低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而且能明显改善患者术后的功能和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应用生物型或骨水泥型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及疗效差异。方法笔者自2007-06—2010-06采用THA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213例(60岁),分别应用骨水泥型假体(骨水泥型组)和生物型假体(生物型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髋部疼痛发生率、术后下地活动时间、术后4年的Harris评分、假体松动率及再手术率的差异。结果 213例中176例(骨水泥组47例,生物型组129例)获得平均64(48~84)个月随访。骨水泥组手术时间较生物型组长,术后下地负重时间早于生物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组术后末次随访松动率及髋部疼痛的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中出血量、末次随访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再手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骨水泥组与生物型组分别观察到2例和1例假体松动,因患者症状较轻,未进行二次手术。2组松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型与骨水泥型髋关节假体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均有较好的中长期疗效,骨水泥型假体可以缩短患者下地时间,但手术时间稍长、后期髋部疼痛及假体松动发生率均高于生物型。  相似文献   

10.
万杰  王一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09,15(10):766-768,788
目的 了解宁夏部分地区老年性髋部骨折病例的流行病学状况,为预防髋部骨折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03年1月至2008年12月因髋部骨折住院的老年患者608例,应用统计学分析的方法 ,研究1)发病年龄的差异、2)受伤机制、3)发病与季节的关系、4)发病的流行趋势.结果 老年性髋部骨折的发病随年龄变化而变化,宁夏地区四季的发病无统计学差异,近6年老年性髋部骨折发病人数呈上升趋势.结论 应加强老年患者对髋部骨折及骨质疏松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对骨质疏松骨折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19.
20.
��ͷ��������֮�Ҽ�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胰十二指肠切除(Whipple)术一直是治疗胰头导管腺癌的主要方法。但其手术切除率低,并发症多,手术死亡率高,且远期疗效又甚差。因此,多年来世界各国胰腺外科的同道们都在不断的探索和改进手术方法,以求提高胰头癌治疗的效果。因此,胰头癌的手术方法很多,名称亦多达十余种,如扩大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extended pancreatoduodenectomy)、改良的或合理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性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