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究酸性氧化电位水和低温等离子体两种杀菌技术对鲜参微生物菌落总数、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的影响,揭示鲜参的微生物群落组成。方法 采用传统的培养方法测定鲜参的微生物菌落总数;采用16S rRNA和ITS测序技术分析酸性氧化电位水处理和低温等离子体处理鲜参群落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变化。结果 低温等离子体杀灭鲜参微生物的数量显著大于酸性氧化电位水;经两种杀菌方式处理前后鲜参微生物的种类无显著性变化,但是在鲜参微生物群落的门水平和属水平上均引起了菌群结构的显著变化,且细菌菌群结构的变化大于真菌。结论 低温等离子体杀灭鲜参微生物的效果优于酸性氧化电位水,经这两种杀菌方式处理后鲜参群落结构的变化,能够为后续靶向抑制鲜参的腐败和延长其货架期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基于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山东、山西的朝天椒(Capsicum annuum L.)和线椒(Capsicum frutescens L.)产地加工过程中细菌16S rDNA和真菌ITS进行测序,解析其细菌及真菌群落结构多样性变化,并探讨不同产地加工工艺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结果表明:两种辣椒产地原料上附着的细菌和真菌菌群差异显著,经盐渍加工后,两种辣椒中细菌菌群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真菌菌群差异性则随着加工的进行逐步减小。根据可培养微生物计数结果发现,经两次清洗后,线椒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增至2.6×106和1.6×106 CFU/g,而朝天椒的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分别降至9.0×104和6.6×103 CFU/g,说明相同设备用于清洗线椒时的适用性低,导致清洗过程中微生物积累。拌盐后的朝天椒和线椒样品中,可培养细菌和真菌数量降至102~104 CFU/g。该研究揭示了盐渍辣椒加工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变化规律,为提升产地加工水平、设备优化及品质安全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朗姆酒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演替进行研究,共检出53个细菌属和25个真菌属。结果表明,朗姆酒发酵液中细菌群落多样性始终大于真菌,且细菌群落多样性在第3天添加丹多液后达到最大,此阶段中主要优势细菌为未分类的蓝细菌属(unclassified Cyanobacteria),第5天的细菌群落多样性最小,此阶段主要优势细菌为厚壁菌门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真菌群落多样性在第2天最大,酵母菌在整个发酵过程中始终属于优势真菌;采用Mantel text分析样品中微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在OUT水平上,影响细菌群落和真菌群落多样性的主要是pH值,且真菌群落多样性与pH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浓香型白酒厂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趵突泉浓香型酒厂厂区内、酿酒车间外、酿酒车间内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分布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厂区内空气样品微生物菌群最丰富,多样性最高,酿酒车间内多样性较低,表明在长期酿造过程中,经过不断地筛选,淘汰不适应酿酒环境的微生物,适宜的微生物富集形成了与环境相适应且相对稳定的微生物区系。从所有空气样品中共检测出748个细菌操作分类单元(OTUs),340个真菌操作分类单元;共注释到20个细菌门、289个细菌属和7个真菌门、149个真菌属。酒厂不同区域空气样品细菌菌群差异较大,真菌菌群相似度较高,与厂区内空气样品微生物相比,酿酒车间内、外微生物群落更接近。此外,在酿酒车间内还发现了机械化浓香型白酒酿造特有的副球菌属(Paracococcus)等微生物菌群。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地区豆瓣酱中微生物的多样性,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豆瓣酱中细菌16S r RNA及真菌18S rRNAV4区基因序列,进而比较豆瓣酱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差异。结果 3个样品共获得117644条有效序列,867个OTUs数目。多样性分析表明,豆瓣酱中具有高度的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组成分析表明,样品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95.84%)、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7.13%)、厚壁菌门(Firmicutes,32.37%)、放线菌(Actinobacteria,12.87%)为优势菌门,所占比例都超过了10.0%。在豆瓣酱样品中分别鉴定出311个细菌属和16个真菌属,优势细菌和真菌属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8.09%和24.74%,细菌及真菌多样性在属的水平上差异显著(p0.05)。研究结果加深了对豆瓣酱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认识,以期为巴东地区豆瓣酱中微生物菌种资源的发掘与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酱油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组成复杂、种类多样。为全面了解酱油酿造中的微生物多样性,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酱油制曲、酱醪发酵、淋油阶段的微生物群落分布规律。结果表明,酱油发酵体系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群落组成、预测功能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和空间异质性。多样性分析中,细菌多样性高于真菌;时间上为酱醪发酵和淋油阶段的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空间上为酱醪上层细菌多样性较高,酱醪下层真菌多样性较高。扩增子测序的微生物种类丰富,包括147个细菌属和19个真菌属,核心细菌有葡萄球菌属、魏斯氏菌属和四联球菌属,核心真菌有曲霉属和接合酵母属,且不同菌属在酱油发酵时间和空间上表现出差异。功能预测分析中,酱油发酵体系中的细菌功能主要集中在氨基酸代谢,真菌功能集中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本研究结果揭示了酱油发酵时间和空间差异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酱油酿造微生物质量控制、菌群调控、工艺优化等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相温贮藏对黄花菜表面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为黄花菜保鲜提供参考。将采自甘肃庆阳的黄花菜分组包装后分别放入冰箱(4℃±1℃)、冷库(0℃±0.5℃)及相温环境(-0.5℃±0.1℃)中贮藏,7 d时测褐变率,并提取表面微生物样本,利用特异性的引物分别对细菌宏基因组16S r RNA的V3-V4区和真菌宏基因组ITS1-1F区进行PCR扩增,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黄花菜微生物相对丰度及多样性。在属水平上,座囊菌、小葡萄菌、银耳菌、散囊菌、子囊菌是黄花菜真菌群落的优势菌群,蓝细菌、γ-变形杆菌、α-变形杆菌、芽孢杆菌、梭菌是黄花菜细菌群落的优势菌群。从稀释曲线的OTU数量来看,相温贮藏黄花菜表面真菌及细菌多样性均为最低,表明相温贮藏可有效抑制表面微生物的多样性生长。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雪茄烟产品细菌和真菌群落的结构和多样性,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10个雪茄烟样品中细菌16S rRNA基因和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检测,根据测序数据进行微生物物种丰度分析、α多样性分析、菌群结构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所分析的雪茄烟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丰富,共检出360个细菌属和49个真菌属,其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的样品分别是HNL9和WG。(2)所分析的雪茄烟样品的优势菌门为厚壁菌门和子囊菌门,优势菌属为葡萄球菌属、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和曲霉属。(3)不同样品中细菌和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结构存在显著差异,聚类分析显示来自同一产地国的GXB和MT样品菌群分布比较相似。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旨在基于可培养方法分析中国不同城市家用冰箱中真菌卫生状况及多样性。选取哈尔滨、北京、青岛、成都、广东5所城市的15台冰箱为研究对象,采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 PDA)和麦芽汁琼脂(malt extract agar, MEA)培养基,分别于28℃和6.5℃条件下培养,对冰箱果蔬篮、冷藏室门搁架、冷冻室内壁、冷藏室空气4个不同采样点的微生物进行分离鉴定研究。结果表明,冰箱中接触表面的平均真菌菌落数为170 CFU/cm2,冷藏室空气真菌总数平均<1 CFU/m3。可培养方法在60个采样位点共分离获得39个属57个种的216株真菌,其中嗜冷真菌共13个属,47株。冰箱中的优势真菌主要有青霉属(Penicillium)20.37%、枝孢菌属(Cladosporium)18.98%、曲霉属(Aspergillus)12.96%、红酵母属(Rhodotorula)9.72%和线黑粉酵母属(Filobasidium)4.16%,其中青霉属(Penicillium)在5个城市中均有分布,且在不同采样位置中...  相似文献   

10.
为分析西藏地区青稞酒曲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西藏7个地区青稞酒曲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及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青稞酒曲中富含丰富的微生物类群,且细菌多于真菌;那曲(NQ)样品细菌多样性最高,昌都(CD)样品真菌多样性最高;青稞酒曲中的优势细菌菌群为乳酸杆菌属、明串珠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优势真菌菌群为根霉菌属和曲霉菌属,不同地区青稞酒曲中优势微生物类群存在一定的共性和差异性。主成分分析表明,NQ、阿里(AL)、日喀则(RKZ)和山南(SN)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相似,CD、林芝(LZ)和拉萨(LS)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相似;AL、NQ、LS、LZ和SN样品中的真菌群落聚为一类,而CD和RKZ各聚为一类。LEfSe差异判别分析表明,不同地区青稞酒曲中均有各自的标志性细菌类群,真菌菌群除SN样品外,其它地区均有标志性真菌类群。结论:西藏不同地区青稞酒曲中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益生微生物类群和复合型酒曲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揭示山西陈醋酿造过程微生物群落的演替规律和相互作用,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个不同发酵阶段醋醅样品的微生物群落组成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通过斯皮尔曼相关系数(SCC)计算得到物种相关系数矩阵后,并利用互作网络数据可视化的软件Cytoscape 3.7.2研究发酵菌群的共存关系网络。结果表明,醋醅中细菌群落多样性远高于真菌群落。醋醅中优势细菌属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优势真菌属为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细菌互作网络分析表明,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具有显著的拮抗性;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存在协同作用。真菌互作网络分析表明,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与链格孢属(Alternaria)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南阳红谷黄酒酒曲为研究对象,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红曲、大曲、小曲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曲的微生物菌群多样性最高,红曲的最低,且两者间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最大。红曲中优势细菌属为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a)、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优势真菌种为紫红曲霉(Monascus purpureus)、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等;大曲中优势细菌属为克罗彭斯特菌属(Kroppenstedtia)、芽孢杆菌属、魏斯氏菌属(Weissella)、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等,优势真菌种为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 aurantiacus)、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疏绵状嗜热丝孢菌(Thermomyces lanuginosus)等;小曲中优势细菌属为魏斯氏菌属、乳球菌属(Lact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等,优势真菌种为少根根霉菌(Rhizopus arhizus)、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异常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 anomalus)等。  相似文献   

13.
以酱香白酒窖池第四轮次不同深度酒醅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技术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其微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组成,同时利用仿生学技术与常规理化分析手段测定其品质。结果表明,第四轮次不同深度出窖酒醅中菌落总数、乳酸菌、霉菌和酵母菌活菌数均为上层>中层>下层,且含量均高于105 CFU/g,窖池不同深度酒醅水分、还原糖、淀粉、蛋白质含量及酸度差异均不显著(P>0.05)。从感官上看,下层酒醅芳香味更浓而苦涩味也更重。测序分析显示,不同分层酒醅共检测出50个细菌属和74个真菌属,其细菌群落组成较为相似,绝对优势细菌属为Lactobacillus(91.59%);各分层真菌组成明显不同,种类较细菌更为丰富,相对含量最高的为Thermoascus(33.45%)。关联分析表明,第四轮次酒醅微生物群落间存在着复杂的生物学过程,相较于细菌,真菌菌属与理化指标间的相关性更为复杂,Thermoascus、Rasamsonia和Aspergillus可能是酒醅发酵过程中的关键菌种。综合分析,纳入研究的同一窖池不同空间分布酒醅中下层酒醅微生物组成及风味更为独特。  相似文献   

14.
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成品陶融型大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并与大曲的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大曲中共检测到83?个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主要细菌类群为厚壁菌门(Firmicutes)占79.15%、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15.30%、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占4.05%、蓝藻门(Cyanobacteria)占1.42%,其他占0.08%,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泛菌属(Pantoea)、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Kroppenstedtia、糖多孢菌属(Saccharopolyspora)、片球菌属(Pediococcus)、芽孢杆菌属(Bacillus)、Enterobacteriaceae_unclassified、Mitochondria_norank、伯克霍尔德菌属(Burkholderia)、Cyanobacteria_norank;检测到34 个真菌OTU,其中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绝对优势菌群,占99.19%,优势菌属为unidentified、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曲霉属(Aspergillus)、根毛霉属(Rhizomucor)、威克汉姆酵母(Wickerhamomyces)、哈萨克斯坦酵母(Kazachstania);陶融型大曲中细菌的多样性远高于真菌,大曲主体微生物明显,不同种属的微生物与大曲相关理化指标呈显著相关性。该研究对于指导陶融型大曲制作工艺的优化及陶融型白酒的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襄阳地区清香型白酒大茬和二茬酒醅中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茬酒醅中真菌菌群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高于二茬酒醅,且2种酒醅真菌类群存在明显的差异。2种酒醅共有134个核心OTU,在门水平上,2种酒醅的优势真菌门均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99.82%和99.97%。在属水平上,大茬酒醅中优势真菌属为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33.77%)、腹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22.60%)、酵母属(Saccharomyces)(13.51%)、Leiothecium(9.34%)、曲霉菌属(Aspergillus)(4.19%)和汉逊酵母属(Hanseniaspora)(1.62%),二茬酒醅中优势真菌属为Saccharomyces(84.64%)、Saccharomycopsis(1.42%)和Thermoascus(1.30%)。由此可见,虽然共有部分真菌类群,但2种酒醅真菌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应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酱香型白酒第四轮次酒酿造过程中真菌多样性,并阐明其优势真菌群落结构及其随酿造工艺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酒曲中主要优势菌有曲霉属(Aspergillu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堆积发酵酒醅中主要优势菌有拟青霉属(Paecilomyces)、念珠菌属(Candida);窖内发酵酒醅中主要优势菌有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窖泥中主要优势菌有假霉样真菌属(Pseudallescheria)、镰刀菌属(Fusarium)。同一酒厂和不同酒厂新老车间酒曲、堆积发酵、窖内发酵、窖泥之间真菌组成相似度较高,但其优势菌群丰度差异显著。发酵车间使用年限及窖龄影响着酿酒微生物多样性;使用时间长的车间和窖池其环境微生物种群结构更稳定,优势菌群更突出。  相似文献   

17.
该研究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不同储藏期赊店老酒浓香型白酒大曲的微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从3个储存期的大曲样品中共检测到26个细菌属和13个真菌属,其中共有优势细菌属为乳球菌属(Lactococc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魏斯氏菌属(Weissella);共有优势真菌属为复膜孢酵母属(Saccharomycopsis)、嗜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不同储存期大曲样品群落组成相似,但其优势菌群的相对丰度差异明显。从微生物的菌属特性、平衡角度分析,储存期为6月的大曲更适合投入白酒生产。此外,首次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发现耐碱酵母属(Galactomyces)、Arachniotus、norank_c_Cyanobacteria、Escherichia-Shigella、土孢杆菌属(Terrisporobacter)、norank_f_Bacteroi- dales_S24-7_group、Ruminococcaceae_UCG-005和Rikenellaceae_RC9_gut_group。  相似文献   

18.
赵驰  苏伟  母应春  郑璞  王涵钰 《食品科学》2022,43(10):133-141
分别以青稞、紫小麦和纯小麦为原料,相同条件下加工而成的酱香大曲为样品,采用Illumina平台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基于多元统计分析揭示了组间分离情况及标记微生物。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3 种大曲样品中均以子囊菌门、厚壁菌门和放线菌门为绝对优势门。在细菌属中,小麦曲(XMQ)以克罗彭斯特菌属、枝芽孢菌属、乳杆菌属和魏斯氏菌属为主;紫麦曲(ZMQ)以克罗彭斯特菌属、枝芽孢菌属、uncultured_bacterium_f_Bacillaceae、芽孢杆菌属和火山渣芽孢杆菌属为主;青稞曲(QKQ)以乳杆菌属、魏斯氏菌属和高温放线菌属为主。在真菌属中,样品均以热子囊菌属和德巴利氏酵母属为优势属;同时,XMQ以丝衣霉属、红曲霉属、哈萨克斯坦酵母属和孢圆酵母属为主;ZMQ以红曲霉属、曲霉属和Rasamsonia为主;QKQ以哈萨克斯坦酵母属、孢圆酵母属和嗜热真菌属为主。此外,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分析表明组间分离明显,线性判别分析在优势属中共获得了10 种差异显著细菌属和9 种差异显著真菌属,从而得到了不同原料条件下在微生物属水平上的菌群关键生物标记物。本研究为酱香大曲品质提升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襄阳地区中高温大曲曲皮和曲心的真菌多样性进行解析,同时结合多元统计学手段对其曲皮和曲心中真菌类群的差异进行甄别。结果表明,曲心主要以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主,其平均相对含量为94.32%,而曲皮主要以子囊菌门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为主,其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4.01%和38.98%。经Wilcoxon检验发现,根霉属(Rhizopus)、双足囊菌属(Dipodascus)和毕赤酵母属(Pichia)在曲皮中的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38.83%、8.09%和5.35%,而嗜热真菌属(Thermomyces)、热子囊菌属(Thermoascus)、踝节菌属(Rasamsonia)和根毛霉属(Rhizomucor)在曲心中相对含量显著偏高(P<0.05),平均相对含量分别为56.67%、16.86%、5.55%和2.01%。主坐标分析结果显示,曲皮和曲心中的真菌类群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且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大小(LEfSe)分析结果表明,这种差异主要是由Rhizomucor和Thermoascus及若干低丰度菌属造成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南美白对虾为原料,探讨了低温等离子体杀菌技术对其在冷藏期间的品质变化影响。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综合性新兴杀菌技术,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环境等领域。本研究分别采用了20 kV、40 kV、60 kV电压的低温等离子体对南美白对虾处理3 min,通过测定菌落总数、挥发性盐基氮值(Total Volatile Base Nitrogen,TVB-N)、p H值、2-硫代巴比妥酸值(2-Thiobarbituric acid,TBA)、质构特性、色差值、感官评价等指标来研究南美白对虾冷藏期间品质的变化。在实验过程中,三种处理电压均能有效减缓南美白对虾的腐败变质,其中60 k V的处理效果最好,冷藏14 d后的菌落总数为5.21 log(CFU/g),低于对照组的6.21log(CFU/g),TVB-N值也在一定时间内优于对照组。且随着冷藏时间的变化,处理了的南美白对虾质构特性、色泽的保持效果都显著优于对照组,对于p H值的上升和微生物的增殖起到了明显的减缓作用,但显著促进TBA值的上升。总体而言,低温等离子体对南美白对虾处理后在冷藏期间的杀菌效果明显,对其品质具有较好的保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