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 了解台州市食品中分离的沙门菌耐药性、毒力因子以及基因分型情况,建立食源性沙门菌的分子特征本底信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对近几年从食品中分离的22株沙门菌进行12种抗生素药敏试验、10种毒力基因PCR检测、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基因分型,用BioNumerics 5.0软件对分型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2株食源性沙门菌的总耐药率为59.1%,耐药率居前三位的抗生素分别是复方新诺明(36%)、四环素(27%)、萘啶酸(27%);所有菌株均检出6种以上毒力因子,1株肠炎沙门菌存在毒力岛、质粒及噬菌体等多种毒力因子;PFGE分型共得到21个条带,可分为5个基因型别,包括18种指纹图谱,各基因型别间同源性小于70%.结论 台州市食源性沙门菌存在致病风险,建立的指纹图谱数据库可为食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福建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携带hly、plcA、plcB和prfA毒力基因的情况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分型情况。方法将hly、plcA、plcB和prfA基因作为靶序列选取4对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6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和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用PulseNet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标准方法进行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FGE分子分型。结果6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毒力基因为hly 、plcA 、plcB 和prfA ,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毒力基因分别为hly-、plcA 、plcB-、prfA-和hly-、plcA-、plcB-、prfA-。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PFGE分为5个型。结论实验结果表明福建省食品中分离到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含有hly、plcA、plcB和prfA基因,属于致病株。对2株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了进一步的鉴定,排除了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该毒力基因检测方法可用于可疑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进一步鉴别。7株菌中有两对2株PFGE型别一致,一致的菌株来自不同年份不同销售地点的同一品牌,应用PFGE方法可以进一步调查该厂冻鸡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传播途径和污染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温州市近十年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及分子分型特征。方法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血清型及毒力基因检测;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子分型,并绘制MLST数据的最小生成树。结果 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为4种血清型,以血清型1/2b、1/2a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48.45%(47/97)、35.05%(34/97);而毒力基因iap、prfA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97/97),hlyA、inlA基因阳性率均为97.94%(95/97),plcB基因阳性率为96.91%(94/97)。其中患者分离株5种毒力基因阳性率均为100.00%(6/6)。9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得到20个MLST型别,其中ST87型是优势型别,其次为ST121和ST9,ST1和ST779型是患者特有的,ST2、ST3、ST5型分布于食品和患者分离株。结论温州市不同来源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分子型别呈多态性,食品和患者分离株存在相同的ST型,且这些菌株大部分携带毒力基因,具有潜在的致病性,因此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福建省食品、临床病例和环境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为食源性疾病的暴发识别和溯源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血清学分型、免疫血清凝集和PFGE方法对2000—2018年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型。结果 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4组血清型,包括1/2a(3a)、1/2b(3b)、1/2c(3c)和4b(4d,4e),占比分别为67.5%(79/117)、23.1%(27/117)、5.1%(6/117)和4.3%(5/117)。9株病例分离株血清型为1/2a(6株)、4b(2株)和1/2b(1株)。采用Asc I限制性内切酶将117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分为83种不同PFGE型别,其中10株具有独特单一的型别。9株病例分离株分为8种不同PFGE型别。结论 福建省食品和病例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1/2a血清型占主导地位,4b血清型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2018年和2020年徐州市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及其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 随机采集市区零售鲜或冷冻生禽肉及调理肉,按照GB 4789.3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检验》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分离、鉴定,并分析其血清型、耐药性、毒力基因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分型。结果 142份市售生肉中有40份检出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检出率为28.2%(40/142);血清型主要为1/2a型,占50.0%(20/40);40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15种PT型;对氨苄西林及青霉素耐药菌株分别有4株和2株;所有菌株均携带多种毒力基因。结论 徐州市市售生肉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污染较严重,存在小规模同源菌株,需进一步加强监测管理,以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的血清学分型、耐药及分子特征。方法对2013—2015年北京市李斯特菌病专项监测中分离的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PCR法血清学分型和PFGE分型,并采用CLSI和EUCAST推荐的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2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 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共分为4种血清型,其中位居前2位的血清型是1/2b和1/2a,分别为17株和12株,4b血清型2株,1/2c血清型1株。32株菌经Asc I酶切共分为23种PFGE带型,分为4个簇,相同血清型李斯特菌的PFGE带型聚集成簇,两种分型方法一致性为93.75%(30/32)。32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均对青霉素、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及红霉素敏感,大部分菌株对其他8种抗生素的MIC值较小,但有少数菌株对苯唑西林和四环素的MIC值较大,高达32、64μg/ml。结论北京市人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血清型以1/2b和1/2a为主,PFGE图谱与血清学分型存在一定相关性,耐药率普遍较低,但需加强耐药趋势监测。  相似文献   

7.
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进行基因分型,通过同源性分析为该茵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溯源提供技术支持.采用限制性内切酶Apa I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进行PFGE分型,所得结果用Quantity One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根据电泳条带不同可将所有茵株分为6个PFGE型别.由聚类分析可知:不同年份分离到的菌株表现为不同的PFGE型别,同一种食物来源的菌株也有不同的PFGE型别.结果说明在研究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茵分子分型方面,PFGE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北京市朝阳区2016-2018年8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菌)关键毒力基因缺失与菌株致病性和血清型的关联性.方法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血清凝集法进行血清学分型;PCR法检测11种毒力基因;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数据,研究单增李斯特菌关键毒力基因缺失与致病性、血清型的关联...  相似文献   

9.
为探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以及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中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从保定、石家庄及周边地区农贸市场、超市采集七大类食品,共1 288个样品进行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调查,对鉴定分离出的308株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的27个毒力基因进行PCR检测。结果表明:七大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平均检出率为23.91%,动物源食品单增李斯特菌污染远高于植物源食品;27个毒力基因的PCR检测发现,inl、plcA、plcB、hpt、hly及fbp等与侵入、感染有关的毒力基因在动物源食品分离株中分布明显高于植物源食品分离株;而iap、ami、dlt、prfA、virR、hfq与粘附、调控有关的毒力基因在动物源食品分离株和在植物源食品分离株中差别不明显;hfq、dltC和iap 3个基因的检出率最高,分别达到94.68%,93.36%和91.03%,可作为该地区食源性单增李斯特氏菌鉴定的参考基因。  相似文献   

10.
闫鹤  陈妙瑞  石磊 《现代食品科技》2010,26(8):772-775,849
研究了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四环素、红霉素耐药基因的分布状况及和耐药表型的关系。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对2005~2007年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离到的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株进行四环素、红霉素药敏实验;应用PCR方法对实验菌株进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M)、tet(S)、tet(L)、tet(K)、tet(B)、及与tet(M)基因关系密切的转座子Tn916、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B、ermC、及与ermB基因关系密切的转座子Tn917检测,对阳性样本序列进行鉴定分析;应用血清学分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及脂肪酸聚类分析方法分析四环素耐药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确定基因型和多态性。结果表明,91株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四环素敏感77株、耐药14株;红霉素敏感89株、耐药2株,其中包含1株菌同时交叉耐药四环素和红霉素;14株四环素耐药株中含tet(M)基因的13株,在13株tet(M)基因阳性菌中,tet(M)位于Tn916转座子上的9株;1株同时交叉耐药四环素、红霉素菌同时携带tet(S)、ermB基因;ermC基因、转座子Tn917均为阴性;四环素、红霉素敏感株中未检测到上述任何耐药基因。14株四环素耐药菌株血清型分布以1/2a型为主(n=12),部分菌株PFGE、脂肪酸分型完全一致。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获得tet(M)基因是耐四环素的主要机制之一,具有水平传播耐药基因能力的接合型转座子Tn916与该菌四环素耐药播散有直接关系;ermB基因介导的核糖体靶位点改变存在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红霉素耐药株中;PFGE基因型结合脂肪酸聚类分析能够用来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Listeria monocytogenes is an opportunistic foodborne pathogen that encompasses a diversity of strains with varied virulence. The ability to rapidly determine the pathogenic potential of L. monocytogenes strains is integral to th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ampaign against listeriosis. Early methods for assessing L. monocytogenes virulence include in vivo bioassays and in vitro cell assays. While in vivo bioassays provide a measurement of all virulence determinants of L. monocytogenes, they are not applied routinely due to their reliance on experimental animals whose cost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hibitive. As a low cost alternative, in vitro cell assays are useful for estimating the virulence of L. monocytogenes strains. However, these assays are often slow, and at times variable. Prior attempts to ascertain L. monocytogenes virulence by targeting virulence-associated proteins and genes have been largely unsuccessful, since many of the assay targets are present in both virulent and avirulent strains. Recent identification of novel virulence-specific genes (particularly internalin gene inlJ) has opened a new avenue for rapid, sensitive, and precise differentiation of virulent L. monocytogenes strains from avirulent strains. The application of DNA sequencing technique also offers an additional tool for assessing L. monocytogenes virulence potential. By providing an update on the laboratory methods that have been reported for the determination of L. monocytogenes pathogenicity, this review discusses future research needs that may help achieve an improved laboratory definition of L. monocytogenes virulenc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肇庆市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基因组特征、毒力岛的携带情况及遗传多样性。方法 对肇庆市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将组装好的contings/Scaffolds上传至在线分析平台Center for Genomic Epidemiology、Rast和VFanalyzer进行基因组注释与毒力因子基因鉴定,并应用基于全基因组测序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wg-SNPs)方法与美国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上获取的25株国内外单增李斯特菌的基因组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的基因组大小为2.82~3.04 Mb,CG含量为37.9%~38.1%,可分为6个ST型(ST1、ST3、ST8、ST59、ST87、ST101),分属于6个克隆复合群(CC1、CC3、CC8、CC59、CC87、CC101)。其中,ST3型菌株均携带LIPI-3毒力岛基因,ST87型菌株均携带完整LIPI-4毒力岛基因。wg-SNPs遗传进化分析显示13株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可分为2个进化分支,其中ST3型菌株位于进化树的根部,与其他ST型菌株进化上存在差异。结论 肇庆市单增李斯特菌食品分离株以高毒力的ST87型和ST3型为流行型,并发现一株同时携带LIPI-1~LIPI-4毒力岛的ST87型菌株,应加强对此类菌株的监测,警惕高毒力菌株在肇庆市引起感染性暴发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2016-2020年苏州市各类食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及分子特征.方法 将采样食品按WS/T 464-2015《食物成分数据表达规范》进行分类,计算各类食品污染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凝胶电泳对毒力基因(inlA、inlB)和耐药相关基因(vi...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发的食源性疾病进行实验室检测及溯源分析。方法对该起事件中采集的样品进行病原学检测,采用细菌分离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学分型、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副溶血性弧菌及其毒力基因,对分离的阳性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分析。结果本次从1份厨师和10份患者便及肛拭标本中分离培养出11株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tdh毒力基因,神奈川试验结果阳性,血清型为O3:K6型。对11株阳性菌进行PFGE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所有菌株获得相同的PFGE带型。结论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病原学检测和PFGE结果,可判定此次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2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到的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CP)的病原学特征。方法采集2起食物中毒事件涉及的病例、厨师、烹饪用具和可疑食品等标本或样品,并对其进行常见病毒和细菌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初筛及细菌分离培养。计数标本或样品中CP数量,并对分离到的CP菌株进行毒力基因、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和耐药性检测。结果经过real-time PCR和细菌分离培养,在部分病例标本以及食品和涂抹样品中检出CP,其他常见病毒和细菌均为阴性。大部分病例粪便标本的CP计数结果大于1.0×10~6 CFU/g。10株CP分离菌株均携带毒力基因;菌株PFGE分为7个带型,其中第一起事件有3株为同一带型,第二起有2株为同一带型;菌株对亚胺培南、甲硝唑、头孢曲松和青霉素敏感,6株对克林霉素耐药、1株中介,6株对氯霉素中介。结论 PCR可应用于CP毒力基因的快速筛查,PFGE也可辅助判定CP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同时应加强对CP的日常监测和其耐药性的防范。  相似文献   

16.
研究2019年北京市食源性单增李斯特菌进行分子特征和耐药性。 方法 使用多重PCR进行血清群分型、对分离的56株菌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使用微量肉汤法检测菌株的耐药性。 结果 56株单增李斯特菌中有28株分离自冷锅串串和中式凉拌菜,1/2a, 3a是主要的血清群。56株菌共分为29个PFGE带型、14个ST型,ST9、ST5、ST8、ST121是其主要的ST型别。2株菌对环丙沙星耐药,1株菌对四环素耐药。结论 冷锅串串和中式凉拌菜是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的高危食品。北京市食品来源单增李斯特菌的ST型别与国内其他地方食品来源菌株一致,与北京市临床分离株一致。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温州市平阳县食物来源和食源性疾病来源的副溶血性弧菌的血清群分布特点以及耐热直接溶血素(TDH)和TDH相关溶血素(TRH)检出情况。方法以5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和39株副溶血性弧菌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为研究对象,用标准血清进行血清学分群,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tdh基因和trh基因。结果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检出9个血清群,无优势菌群;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检出O1、O3和O4;以O3和O4为主,分别占48.7%(19/39)和46.2%(18/39)。食源性疾病监测分离株的毒力基因检测结果为38株仅含有tdh基因,1株仅含有trh基因,而食品风险监测分离株仅检出1株只含有tdh基因的菌株。结论平阳县食品风险监测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与分离自食源性疾病监测的副溶血性弧菌菌株的主要血清型、毒力基因都存在差别。本研究为预防和快速检验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