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43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的方法进行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2个月后(治疗后)分别采用淋巴流量测定法、上肢周径测量法、上肢功能评定量表(DASH)对2组患者进行评估,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双侧上臂周径差值以及DASH评分较组内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的上肢淋巴水肿情况、上肢淋巴流量[(18.3±3.4)Count/s]、双侧上臂周径差值[(1.3±0.5)cm]以及DASH评分[(7.13±4.35)分]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能够显著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太极拳联合肌内效贴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上肢水肿的影响。 方法 选取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出现上肢淋巴水肿患者5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术后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同时辅以太极拳及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8d、24d及40d时检测2组患者上肢周径,同时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价量表(SF-36)对2组患者上肢功能及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淋巴水肿程度、上肢Constant-Murley评分及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在治疗24d及40d时观察组患者淋巴水肿缓解情况(特别是中度水肿患者)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观察组患者Constant-Murley评分各项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40d时发现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定(SF-36)在身体角色(RP)、社会功能(SF)、情绪角色(RE)、活力(VT)、心理卫生(MH)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太极拳锻炼联合肌内效贴干预能明显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淋巴水肿,改善上肢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等速肌力训练联合肌内效贴治疗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放疗患者上肢活动度、放射性皮肤损伤及上肢淋巴水肿的干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乳腺癌根治术后序惯化、放疗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2例。2组患者在放疗后均根据其肢体功能状况及身体耐受情况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包括手指爬墙、伸展运动、耸肩运动、扩胸运动、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康复干预治疗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2例宫颈癌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给予肿瘤科常规护理、手法淋巴引流及下肢关节全范围运动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肌内效贴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0 d后评测2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并采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量表(FACT-G)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及生活质量情况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患肢水肿程度、大小腿周径、FACT-G量表身体健康状况、情绪状况、功能状况评分及总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康复干预能进一步改善宫颈癌患者放化疗后下肢淋巴水肿,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该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在预防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成常规组(常规护理+临床路径)和实验组(常规护理+临床路径+压力治疗仪),每组50例,比较2组患者在术后第2个月末淋巴水肿发生率、发展程度及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淋巴水肿发生率和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常规组(p〈0.01),患者治疗后自觉肢体轻松舒适,无肿胀、沉重感,并且实验组患者患肢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应用梯度压力治疗仪,配合积极有效的护理,能有效预防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发生,促进患侧上肢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对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乳腺癌术后出现淋巴水肿的患者70例分为观察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使用间断气泵压力治疗仪进行压力循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行上肢综合康复,包括淋巴引流、牵伸瘢痕、肌肉牵伸、扩大肩关节活动度、渐进性力量训练、毫米波治疗,健康教育,共8周。治疗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淋巴水肿的发展程度和上肢功能(DASH)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淋巴水肿的发展程度和DASH评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康复能进一步减轻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的进展,改善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放疗期间患侧上肢淋巴水肿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护理)和实验组(常规护理+向心性按摩+八段锦锻炼),每组30例.比较2组患者在放疗前和放疗结束1个月末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患侧上肢功能康复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淋巴水肿发展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患肢功能康复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术后伴有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患者放疗期间采用向心性按摩加八段锦锻炼,配合积极有效常规护理能有效预防水肿进一步发展,促进患侧上肢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的效果。方法 2015年10至2016年10月,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为对照组(n=20)和试验组(n=20),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试验组用肌内效贴贴扎,对照组用安慰贴布贴扎。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X线片测量肩峰至肱骨头间距,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FMA)上肢功能部分进行评定。结果试验组治疗后,肩峰至肱骨头间距小于对照组(Z=-2.004,P0.05),FMA评分高于对照组(t=2.492,P0.05)。结论肌内效贴能减轻脑卒中偏瘫患者肩关节半脱位,促进患侧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肌内效贴(KT)贴扎方法对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5例、观察A组25例和观察B组24例。3组患者儿均给予常规上肢康复治疗,观察A组和观察B组则在常规上肢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两种不同肌内效贴贴扎方法进行治疗,肌内效贴治疗隔日1次,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评估2组患儿上肢的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精细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FM)]和前臂旋后角度。 结果 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和观察B组治疗后的MAS评分、FMFM评分和前臂旋后角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治疗后的MAS评分与观察B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B组治疗后的FMFM评分为(82.96±5.08)分,显著优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73.08±4.73)分,前臂旋后角度为(30.17±2.35)°,却显著低于观察A组治疗后的(36.76±2.6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KT治疗可有效地改善痉挛型脑瘫偏瘫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且贴扎方法不同,疗效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Ⅰ期肩手综合征(SHS)的疗效。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89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5例,对照组44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体位摆放、主被动活动和TENS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肌内效贴贴扎方案每次维持24 h,5次(5 d)为1疗程,疗程间隔2 d,连续治疗4周。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FMA)进行评估。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和FMA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2.9±0.8)分和(77.8±4.6)mL与对照组治疗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案和TENS治疗的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对脑卒中后SHS I期患者进行干预,可显著改善其疼痛程度、肿胀程度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择98例乳腺癌根治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术后当天即开始实行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即术后3~5 d才开始康复护理和功能锻炼,术后分别评价两组患者的患侧上肢功能及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术后21 d患肢功能恢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实验组患肢淋巴水肿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 乳腺癌根治术后进行系统早期活动方案可大大改善患肢的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在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4年3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乳腺癌根治术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康复训练,观察组采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淋巴水肿程度、上肢淋巴流量、上肢功能、上臂周径差值。结果术后12周,观察组淋巴水肿程度及上臂周径差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上肢淋巴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DAS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联合徒手淋巴引流用于乳腺癌根治术患者中能够有效降低淋巴水肿程度,促进上肢淋巴回流,改善术后上肢功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肉效贴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Ⅰ期的短期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2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包括正确的体位摆放、气压治疗、冷热水治疗、主动和被动运动及神经发育疗法,研究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实行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治疗,2组均进行4周治疗。治疗前后分别用排水法、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价量表、Fugl-Meyer量表(FMA)、巴氏指数(BI)评估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水肿及疼痛程度、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较治疗前改善(均P0.05),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徒手淋巴引流结合肌内效贴在短期内能进一步改善肩手综合征Ⅰ期患者的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肩关节功能、上肢运动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上肢肿胀是乳腺癌术后放疗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不仅导致患者上肢活动受限,生活能力下降,也会增加其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目前临床对于该并发症的处理较为棘手,尚无根治方法,主要治疗方法有非手术疗法及手术疗法。一般情况,临床首先对患者采用非手术的机械物理疗法,效果较差者可采用手术治疗,目前临床多依靠药物或者常规康复方式治疗乳腺癌术后放疗后上肢肿胀,其整体效果不佳。肌内效贴是一种新型技术,可改善患者皮下间隙,促进其血液循环,疗效较好,与常规手法康复联合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本文旨在对乳腺癌术后放疗后上肢肿胀影响因素、肌内效贴配合手法康复治疗效果进行综述,以为临床提供新型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低能量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综合消肿疗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 方法 选取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冲击波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综合消肿疗法进行治疗(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2周),冲击波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增加低能量ESWT治疗(每周3次,连续治疗2周)。综合消肿治疗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2周。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检测2组患者的上肢周径和上臂软组织厚度,同时采用上肢功能评定(DASH)评估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肘点、肘上点、肘下点的周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冲击波组治疗后肘上点、肘下点的周径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肢肘点、肘上点、肘下点的周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冲击波组治疗后肘上点、肘下点的周径显著小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冲击波组和对照组患者的DASH评分分别为(9.32±4.05)分和(13.47±5.96)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冲击波组治疗后的DASH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低能量ESWT联合综合消肿疗法可显著减轻乳腺癌患者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程度,并改善其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16.
田笑笑  严程  张翔  陈程  张一 《中国康复》2017,32(5):411-413
目的:观察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对偏瘫患者早期手肿胀的疗效。方法:选取36例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17例和观察组19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肌内效贴贴扎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无张力肌内效贴贴扎治疗,贴扎疗程均为14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14d评估患者手部肿胀程度(掌指关节、8字缠绕法围度差)和掌指关节活动度(ROM)受限度。结果:治疗7及14d后,2组掌指关节围度差、8字缠绕法围度差及掌指关节ROM受限度均较治疗前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内效贴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能明显减轻偏瘫患者早期患手肿胀,增加掌指关节活动度,其效果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对早期脑卒中患者手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早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肌内效贴组(肌内效贴+康复,n=20,脱落2例)、白贴组(白贴+康复,n=20,脱落1例)和空白组(康复,n=20,脱落1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周及治疗6周后采用改良Ashworth(MAS)量表、手肿胀程度(手体积)、Fugl 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上肢部分、简易上肢机能检查(STEF)进行评定。结果 治疗3周及6周后,3组M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肌内效贴组FMA评分、STEF评分及手体积差值均优于白贴组和空白组(P<0.05);肌内效组MAS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肌内效贴扎可改善早期脑卒中患者的患手痉挛、肿胀,从而改善手功能。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的护理干预方法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8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分为三组,每组60例。即常规组(常规护理及心理护理)、按摩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和加压组(在按摩组的基础上,增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患肢水肿的护理效果。结果3~12个月加压组明显降低了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并提高了上肢功能康复的程度,且在常规组的基础上增加手法按摩和\或空气波压力治疗仪后,患者的上肢淋巴水肿发展程度及发生率下降,上肢功能康复提高。结论采用手法按摩加空气波压力治疗仪的护理干预方式,能够更好地预防及治疗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提高疗效及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脑卒中后并发肩手综合征I期患者9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47例,对照组46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增加肌内效贴治疗,每周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由经专业培训的治疗师于双盲条件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手部肿胀评定和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分别评估2组患者的肩部疼痛程度、手部肿胀程度和上肢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3周后,实验组和对照组VAS评分分别为(2.2±0.9)分和(4.3±1.0)分,手部肿胀程度分别为(81.4±10.8)ml和(129.6±6.1)ml,FMA评分分别为(38.9±4.4)分和(35.1±4.9)分,2组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的VAS评分和手部肿胀程度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肌内效贴结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有效地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患肢疼痛,并减轻水肿。  相似文献   

20.
王靓萍 《护士进修杂志》2022,(13):1236-1239
目的 探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在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2021年9月于我院接受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按乳腺癌术后常规上肢淋巴水肿防控护理模式施护,观察组在此基础之上加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进行干预;对2组患者干预后的康复运动依从率、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心肺耐力与肌肉力量等评价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康复运动依从率高于对照组,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心肺耐力与肌肉力量评价指标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肌肉淋巴引流泵功能学说与处方借力法开展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防控干预,可提高该类患者运动康复锻炼依从性,改善心肺功能与肌肉力量,降低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