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摘要 目的:探索丰富环境干预对缺氧缺血脑损伤(HIBD)幼鼠空间记忆能力、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7日龄Wistar鼠共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标准环境组及丰富环境组,采用改良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测定寻找隐藏平台的逃避潜伏期,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BDNF及LC3蛋白的表达。 结果:HIBD大鼠寻找平台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在训练第4、5日丰富环境组逃避潜伏期较标准环境组明显缩短(P<0.01);与标准环境组病灶侧海马相比,丰富环境组病灶侧海马BDNF及LC3-Ⅱ表达显著增高,且LC3-Ⅱ/LC3-Ⅰ比值显著升高(P<0.01)。 结论:丰富环境干预可显著改善HIBD幼鼠的空间记忆能力,海马区BDNF表达的上调及自噬信号的激活可能是丰富环境干预有效性的内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braindamage,HIBD)后海马区血红素氧化酶-1(hemeoxygenase-1,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作用。方法:7d龄SD仔鼠72只,完全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观测两组在不同时间点海马区HO-1mRNA及蛋白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HIBD组右侧海马HO-1mRNA表达4h开始升高(42.8±6.1,t=25,P<0.05),12h达高峰(85.7±6.4),48h开始略有下降(67.7±6.1),72h后(52.3±5.2)仍高于对照组(25.0±5.1,t=9.2,P<0.01)。HO-1蛋白的表达与HO-1mRNA表达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HO-1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增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早期干预促进大鼠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与脑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早期干预对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HIBD)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 (NGF)表达及脑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制备宫内 HIBD大鼠模型 33只 ,随机选择 18只通过早期触摸和丰富环境刺激进行早期干预 ,其余为非干预组 ,同时设正常对照组 18只。干预 2 8d后 ,进行感觉运动功能 (行走试验 )测试 ,并采用 EL ISA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与额皮质区 NGF的含量。结果  HIBD非干预组大鼠感觉运动功能 (10 .47± 3.46 ) s较正常对照组 (8.17± 2 .48) s减退(P<0 .0 5 ) ,HIBD干预组的感觉运动功能 (8.11± 2 .89) s好于 HIBD非干预组 (P<0 .0 5 ) ,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 .0 5 ) ;HIBD干预组大鼠海马与额皮质区 NGF含量 (2 0 5 2 .0 3± 133.2 5 ;1481.0 9± 80 .95 ) pg/ g高于非干预组(1919.5 5± 137.5 1;1370 .89± 12 8.86 ) pg/ g(P<0 .0 5 ) ,略低于正常对照组海马区 NGF(2 174.18± 172 .14) pg/ g(P<0 .0 5 ) ;而与正常额皮质区 NGF (15 19.90± 83.2 8) pg/ g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 ,而且大鼠行走试验结果与其海马、额皮质 NGF的含量成正相关 (r海 =0 .32 3,r皮 =0 .317,P<0 .0 5 )。结论 早期干预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大鼠脑内神经生长因子表达与脑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视黄酸通过视黄酸核受体α(RARα)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方法 采用维生素A缺乏饲料和维生素A正常的普通饲料分别构建视黄酸缺乏(RAD)和视黄酸正常(RAN)新生SD模型大鼠,随机选取24只RAD新生模型鼠作为RAD组,选取48只RAN新生模型鼠随机分为RAN组和假手术组,每组24只。RAN组和RAD组采用经典Rice法进行分离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建立HIBD模型,假手术组只做颈部皮肤切开缝合。分别于术后第3天和第7天,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神经元凋亡情况,于术后第7、14、21和28天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体外分离培养原代神经元,建立缺氧缺糖损伤(OGD)模型,将原代神经元细胞分为对照组、OGD组、视黄酸OG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RARα、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及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8(Caspase-8)的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ARα基因小干扰RNA重组腺病毒(Ad-si RARα)感染原代神经元,将原代神经元分为沉默组和阴性对照组,检测RARα、GDNF、Caspase-8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①RAD组和RAN组大鼠在缺氧缺血后第3天到第7天,皮质凋亡神经元数量逐渐增加,且RAD组神经元凋亡数量明显多于RAN组;RAD组大鼠各时间点的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均高于RAN组(P<0.05)。②视黄酸OGD组神经元的RARα、GDNF mRNA表达水平[(1.49±0.05)、(0.61±0.02)]均高于OGD组[(0.51±0.04)、(0.21±0.02)],Caspase-8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低于OGD组[(1.13±0.09) vs (1.79±0.11)],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组神经元的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③沉默组神经元的RARα、GDNF mRNA表达水平均低于阴性对照组[RARα(1.07±0.12) vs (2.33±0.08),P<0.01];GDNF[(0.11±0.01) vs (0.13±0.01),P<0.05],沉默组神经元的Caspase-8 mRNA表达水平较阴性对照组高[(2.92±0.20) vs (2.40±0.18),P<0.01];各组蛋白表达水平与mRNA表达水平基本一致。 结论 视黄酸可通过RARα上调GDNF表达,下调Caspase-8的表达,进而抑制HIBD后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5.
背景缺血缺氧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引起脑性瘫痪的常见病,目前对其治疗尚未有特效的方法.目的探讨氦氖激光穴位照射与电针穴位刺激两种疗法对新生大鼠脑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存活、发育及其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factor,BDNF)、胆碱乙酰基转移酶(cholineacetyltransferase,ChAT)表达的作用,比较与分析两种疗法作用的差异,探讨治疗HIBD的新方法.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实验对照研究.地点与材料研究的地点为第二军医大学和郑州大学解剖教研室.材料为58只7d龄Wistar大鼠(购自河南省实验动物中心),体质量12~15 g,雌雄不拘.干预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缺血缺氧组、缺血缺氧后氦氖激光穴位照射组(简称激光组)和缺血缺氧后电针穴位刺激组(简称电针组).缺血缺氧组~电针组动物参照于晓虹的半球性脑缺血缺氧实验模型法制作左半球缺血缺氧模型,激光组-电针组均选择"大椎"和"百会"穴位分别给予激光照射与电针刺激,22d后取脑作组织切片,HE、Nissl染色以及BDNF和ChAT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主要观察指标光镜下观察神经元及其尼氏体,检测灰度值与记数ChAT和BDNF阳性细胞以及统计学处理.结果①对照组海马神经元结构清晰,胞浆内充满深蓝色尼氏体(灰度值122.90±12.10);缺血缺氧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尼氏体明显减少(灰度值188.31±10.43);激光组~电针组海马神经元变性、坏死以及尼氏体丢失减轻,灰度值分别降低(130.56±6.16,135.19±7.00).②对照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9.74±4.85和13.42±5.56;缺血缺氧组海马ChAT免疫阳性细胞数减少(13.96±7.62),BDNF免疫阳性细胞稍增多(21.93±5.12);激光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均显著增多(26.42±6.02和33.02±7.58);电针组海马ChAT和BDNF免疫阳性细胞亦有增加(25.54±5.05和27.63±7.15).③对照组与治疗组神经元灰度值、ChAT和BDNF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且激光组较电针组变化明显.结论氦氖激光和电针穴位刺激对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对神经元的存活、发育及其功能具有促进作用;并且氦氖激光效应较电针者为强,这一作用差异的机制推测氦氖激光除与电针共有的生物效应外,是否还兼有改善损伤神经元某些修复酶的作用,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相似文献   

6.
背景成鼠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出现海马CA1区、CA3区及齿状回广泛的神经元脱失和苔藓纤维发芽已成为大量实验的共识,但有关幼鼠该方面研究得出的结论不一.目的观察幼鼠致痫后海马区神经元的组织病理学改变.设计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验动物中心进行.健康生后15~20 d Wistar幼鼠54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18只.生理盐水对照组,地西泮干预组,实验组.每组中用于光镜检查、电镜检查和Timm染色各6只.干预实验组幼鼠采用氯化锂-毛果芸香碱腹腔注射制成幼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生理盐水对照组以相同液体量的生理盐水取代毛果芸香碱.地西泮干预组在给予毛果芸香碱30 min前给予地西泮腹腔注射.在光镜下观察海马结构的形态学改变.透射电镜下进行超微结构观察.Timm法观察苔藓纤维发芽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大鼠海马区的神经元形态学改变.②各组大鼠超微结构改变.③各组大鼠苔藓纤维发芽情况.结果实验组CA1区和CA3区及齿状回可见许多神经元发生变性和固缩性坏死.CA2区未见明显改变.电镜下海马区神经元胞体浓缩变性,粗面内质网增生,内质网的核糖体脱落,胶质细胞可见有空泡变性.生理盐水对照组和地西泮干预组无明显的超微结构改变.Timm染色见齿状回内分子层和CA3区下锥体层苔藓纤维发芽增加[生理盐水对照组为(1.83±0.39)分,地西泮干预组为(0.42±0.52)分,实验组(0.42±0.52)分,生理盐水对照组与实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q=8.00,P<0.01).结论成鼠癫痫持续状态后可导致海马区神经元损伤,幼鼠癫痫持续状态后也同样能造成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的增加.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iNOS蛋白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缺血脑组织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应用四动脉血流阻断法制作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开始时经腹腔注射EPO(3000U/kg);48h灌注取脑。苏木精—伊红染色和TUNEL法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坏死和凋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短暂性全脑缺血15min再灌注后48h,苏木精—伊红染色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正常组(211.28±7.95)个/视野,假手术组为(209.28±11.34)个/视野,EPO治疗组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细胞数为(170.28±8.12)个/视野,缺血组为(146.84±8.35)个/视野。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阳性细胞(152.48±18.52)个/视野,EPO治疗组有(1797.51±151.35)个/视野,缺血组有(2250.41±180.06)个/视野,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iNOS蛋白的表达测定,正常组无阳性细胞,假手术组海马CA1区阳性细胞区灰度值为5.36±1.54,EPO治疗组为31.80±6.42,缺血组为49.46±8.96。EPO治疗组与缺血组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EPO可减少大鼠短暂性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的死亡和凋亡,抑制iNOS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刺激和环境干预对子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braindamage,HIBD)新生大鼠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孕21dSD大鼠16只,结扎SD孕鼠的一侧子宫角血管,建立宫内HIBD模型,分为HIBD干预组与HIBD非干预组;另一侧子宫角血管不进行结扎,其胎鼠选为正常非干预组与正常干预组。采用早期刺激和丰富环境对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各14d,干预结束后对4组实验鼠进行“Y”臂迷宫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并在额皮质和海马CA2区、CA3区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学习分辨能力、记忆保持率、F-VEP主波P1潜伏期正常组好于HIBD组,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P<0.01);HIBD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明显,两因素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P<0.05)。额皮质和海马CA2区、CA3区存活神经元总数,正常组多于HIBD组,干预组多于非干预组(P均<0.01),两因素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宫内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机制与额皮质及海马CA2区、CA3区神经元存活率提高,突触联系和脑神经纤维髓鞘发育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缺血预处理后凋亡相关基因 Caspase- 8蛋白表达与神经元保护作用的关系. 方法雄性 Wistar大鼠 7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 10只)、预处理组( 10只)、缺血预处理组( 25只)和缺血组( 25只).四血管阻断法复制全脑缺血模型,尼氏和 TUNEL染色法观察脑皮质及海马 CA1区神经元数和凋亡细胞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 Caspase- 8蛋白在缺血预处理后表达变化情况. 结果①缺血 7 d时,缺血预处理组皮质及海马 CA1区神经元数无显著变化 [( 268± 8.5)个 /视野 ],缺血组神经元数则显著减少 [(135.0± 5.6)个 /视野 ].②缺血预处理组 Caspase- 8蛋白缺血 12 h表达升高 [( 125.6± 9.0)个 /视野 ], 24 h达高峰 [( 167.0± 8.1)个 /视野 ]; 缺血组 caspase- 8蛋白缺血 6 h表达升高 [( 154.2± 18.4)个 /视野 ], 12 h达高峰 [( 222.8± 17.1)个 /视野 ];各对应时点缺血组 Caspase- 8蛋白阳性表达细胞较缺血预处理组明显增多.③缺血预处理组和缺血组均在缺血 12 h皮质及海马 CA1区凋亡细胞数开始增多 [( 15.5± 2.1), (39.8± 3.9)个 /视野 ],缺血 48 h凋亡细胞数达高峰 [( 68.3± 13.6), (328.4± 24.0)个 /视野 ],但缺血组凋亡细胞数较缺血预处理组显著增多. 结论全脑缺血可能通过诱导 Caspase- 8蛋白的表达增多,启动细胞凋亡,导致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缺血预处理延缓并降低缺血后 Caspase- 8蛋白表达并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可能是其神经元保护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背景由C57black/6小鼠制成的全脑缺血模型在实验性脑缺血的研究中使用在明显增加,目前需要对这种模型的神经元损伤死亡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改变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此项研究正是观察两种与缺血神经元死亡密切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目的在小鼠全脑缺血模型上观察缺血后海马区Bcl-2和Bax的表达,在蛋白分子表达水平对该模型进行研究,为这种模型在今后脑缺血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设计以实验动物为研究对象,随机对照前瞻性研究.单位一所大学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11/2003-05在首都医科大学生理系完成.选择C57black/6小鼠1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干预双侧颈总动脉夹闭15 min诱发全脑缺血模型,24 h后取脑组织.全脑缺血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主要观察指标海马Bcl-2和Bax的表达水平.结果缺血组海马CA1区Bax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为(57.3±2.9个)个,假手术组Bax阳性细胞数目为(17.2±1.3)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30.91,P<0.05).缺血组CA3区和齿状回Bcl-2阳性反应神经元数目为(43.9±1.1)个,假手术组Bcl-2阳性细胞数目为(28.6±1.7)个,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8.51,P<0.05).阳性着色区灰度值测定结果显示缺血组海马CA1区Bax阳性细胞染色灰度值为90.45±5.23,假手术组Bax阳性细胞染色灰度值为168.39±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7.54,P<0.05);缺血组CA3区和齿状回Bcl-2阳性细胞染色灰度值为113.10±4.20,假手术组Bcl-2阳性细胞染色灰度值为157.25±7.68,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2.35,P<0.05).结论小鼠全脑缺血模型在缺血24 h后,Bcl-2和Bax表达发生改变,Bax表达增加在CA1区,Bcl-2表达增加在CA3区和齿状回.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刺激和环境干预对子宫内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新生大鼠脑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选用孕21dSD大鼠16只。结扎SD孕鼠的一侧子宫角血管。建立宫内HIBD模型,分为HIBD干预组与HIBD非干预组;另一侧子宫角血管不进行结扎。其胎鼠选为正常非干预组与正常干预组。采用早期刺激和丰富环境对干预组进行早期干预各14d,干预结束后对4组实验鼠进行“Y”臂迷宫和闪光视觉诱发电位(F-VEP)检测。并在额皮质和海马CA2区、CA3区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比较存活神经元数目。结果:学习分辨能力、记忆保持率、F-VEP主波P1潜伏期正常组好于HIBD组,干预组优于非干预组(P&;lt;0.01);HIBD干预组学习记忆能力改善明显,两因素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P&;lt;0.05)。额皮质和海马CA2区、CA3区存活神经元总数,正常组多于HIBD组。干预组多于非干预组(P均&;lt;0.01),两因素交互作用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结论: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宫内HIBD新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机制与额皮质及海马CA2区、CA3区神经元存活率提高,突触联系和脑神经纤维髓鞘发育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12.
川芎嗪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和Fas-L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Bcl-2蛋白、Fas-L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检测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干预组大鼠大脑皮质Bcl-2,Fas-L蛋白阳性细胞的数目及平均灰度值。结果:①模型组缺血侧脑组织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15.8±3.5)个/视野较假手术组假手术侧(3.7±0.9)个/视野增多,平均灰度(209.1±6.0)较假手术组假手术侧(226.3±6.4)降低(P<0.01);假手术组假手术侧脑组织无Fas-L蛋白表达,模型组缺血侧脑组织Fas-L蛋白阳性细胞数目为(17.2±2.3)个/视野,平均灰度为161.2±9.2。②在缺血侧脑组织,与模型组比较,川芎嗪干预组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25.6±3.9)个/视野增多,平均灰度(190.8±6.1)降低(P<0.05);Fas-L蛋白阳性细胞数目(11.4±2.1)个/视野减少,平均灰度(176.8±8.8)升高(P<0.05)。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Bcl-2,Fas-L蛋白表达增强;川芎嗪可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同时下调Fas-L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川芎嗪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脑缺血再灌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除了急性期的细胞坏死,还有迟发性的神经元凋亡。目的:观察大鼠全脑缺血不同再灌注阶段海马神经元凋亡率、坏死率及凋亡调节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调节作用。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单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的神经外科和麻醉科。材料:实验于2003-01/2004-01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神经外科研究所完成。选择清洁级成年雄性健康Wistar大鼠33只,随机分5组,缺血再灌注24h组7只、缺血再灌注48h组7只、缺血再灌注72h组7只、缺血再灌注7d组7只和假手术对照组5只。干预:制备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48,72h和7d取脑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坏死率,Bcl-2和Bax蛋白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情况。主要观察指标:①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脑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和坏死率。②Bcl-2和Bax蛋白表达百分率。结果:33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缺血再灌注7d组海马神经元的凋亡率最高犤(24.59±0.97)%犦,坏死率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24h组犤(16.67±1.04)%犦,明显高于假手术对照组犤(1.28±0.50)%,(0.90±0.38)%犦(P<0.01)。②假手术对照组Bcl-2表达极低犤(1.07±0.27)%犦,但Bax有高表达犤(46.09±5.37)%犦。③Bcl-2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48h犤(14.41±0.67)%犦,而Bax蛋白峰值出现在缺血再灌注之后72h犤(77.38±1.52)%犦。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海马神经元凋亡率逐渐增高,凋亡调控基因Bcl-2和Bax表达异常增高,提示Bcl-2和Bax蛋白参与了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凋亡调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运动训练对脑梗死大鼠患侧海马CA3区微管相关蛋白-2(MAP-2)表达的影响及其促进学习记忆功能恢复的可能机制。 方法将80只Wistar大鼠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手术组(72只),后者制成右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后再分为模型组、运动训练组、针刺运动训练组,每组24只,于术后第1,3,5周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患侧海马CA3区MAP-2的表达,同时在术后第5周时进行学习记忆能力测评。 结果假手术组MAP-2阳性纤维排列整齐,分布密集。梗死后患侧海马CA3区阳性神经元及树突纤维减少。术后1周针刺运动训练组MAP-2阳性纤维稍有增多,与模型组、运动训练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术后第3周、5周时MAP-2阳性表达明显增多,光密度值高于运动训练组(P<0.05)和模型组(P<0.01)。术后第5周针刺运动训练组在Y迷宫分辨学习测试中记忆力明显优于模型组(P<0.01)和运动训练组(P<0.05)。 结论针刺配合运动训练可明显促进脑梗死后患侧海马CA3区树突结构可塑性变化,且MAP-2表达增加与学习记忆功能恢复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针康法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影响.方法将80只Wistar幼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每组16只.每组再按造模后14 d、28 d分别处死分为2个亚组,每组8只.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8%的氧氮混合气体,制作HIBD新生动物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评价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免疫组化法检测海马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水迷宫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逃避潜伏期时间延长,穿台次数减少.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和针康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定位航行、空间探索能力方面针康组分别与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榆结果显示:头穴丛刺组、环境刺激组、针康组海马CA1区MAP-2的表达均多于模型组(P<0.05),海马CA1区MAP-2表达针康组较头穴从刺组、环境刺激组表达增加(P<0.05).结论针康法能提高HIBD幼鼠学习记忆能力,其分子机制可能与海马CA1区MAP-2阳性细胞的表达水平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治疗对β-淀粉样蛋白(Aβ)25-35所致拟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大鼠认知和记忆功能的改变及其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影响。 方法选取健康成年雄性Sprague Dawley(SD)大鼠48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其余各组大鼠给予10%水合氯醛(4ml)腹腔注射麻醉,假手术组大鼠每侧海马注射5μl生理盐水;造模大鼠(模型组和HBO治疗组)每侧海马注射5μl的Aβ25-35制备拟AD大鼠痴呆模型。造模成功后,模型组大鼠不做任何治疗处理;HBO治疗组大鼠造模2周后,常规HBO治疗,每日1次,10d为1个疗程,中间休息3d,共2个疗程。采用Morris水迷宫法观察各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的改变,TUNEL染色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的改变,同时检测海马组织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mRNA、蛋白表达的改变。 结果水迷宫实验中,第5天和第6天HBO治疗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与模型组比较显著缩短[(33.4±4.5)s比(48.1±2.7)s,(20.8±1.7)s比(40.5±1.9)s,P<0.05],空间探索实验中HBO治疗组大鼠在原平台所在象限的时间及穿过原平台的次数较模型组显著增加[(35.8±5.6)%比(21.1±3.8)%,(4.8±1.1)次比(3.1±1.2)次,P<0.05]。TUNEL染色中,模型组海马神经元中胞核呈现棕色凋亡形态的较多,而HBO治疗组则见少数凋亡的海马神经元。海马组织凋亡基因检测中,HBO治疗组Bcl-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其Bax mRNA和蛋白的表达则相应地降低。 结论HBO可能通过抑制Aβ25-35诱导的海马神经元凋亡而改善AD大鼠模型的认知和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百会及神庭穴改善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72只SPF级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24只,其中模型组和电针组行左侧MCAO,造模成功后电针组予电针干预,模型组仅固定不干预;假手术组仅切开颈部皮肤,分离颈总、颈内和颈外动脉后直接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计算脑梗死体积,检测β-catenin和GSK-3β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干预后和本组造模前比较,模型组和电针组干预后游泳轨迹和逃避潜伏期延长,且电针组干预后游泳轨迹和逃避潜伏期较模型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病灶,电针组干预后脑梗死体积百分比较模型组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假手术组海马组织细胞形态结构正常;模型组缺血侧海马组织细胞排列紊乱,出现坏死及神经元细胞缩小变形;电针组缺血侧海马组织细胞大部分形态结构正常,少数细胞序列散乱,可见部分神经元缺血。模型组和电针组β-catenin和GSK-3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较假手术组下降,同时电针组较模型组β-catenin和GSK-3β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百会穴、神庭穴通过减轻海马神经元损伤及上调β-catenin与GSK-3β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起到脑保护作用,提高MCAO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  相似文献   

18.
杨年娣  王玲  张红爱 《中国临床康复》2003,7(24):3306-3307,F003
探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a brain damage。HIBD)后海马区血红素氧化酶-1(heine oxygenase-1,HO-1)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及作用。方法:7d龄sD仔鼠72只,完全随机分为HIBD组和假手术对照组。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观测两组在不同时间点海马区HO-1mRNA及蛋白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结果:HIBD组右侧海马HO-1mRNA表达4h开始升高(42.8&;#177;6.1,t=25,P&;lt;0.05),12h达高峰(85.7&;#177;6.4),48h开始略有下降(67.7&;#177;6.1),72h后(52.3&;#177;5.2)仍高于对照组(25.0&;#177;5.1,t=9.2,P&;lt;0.01)。HO-1蛋白的表达与HO-1 mRNA表达变化规律相一致。结论:HO-l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增加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托吡酯对惊厥性脑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制作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动物模型,给予托吡酯干预,检测海马区神经元坏死、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和胶质细胞增生变化情况。结果:毛果芸香碱惊厥持续状态模型鼠病理损伤特点为神经元坏死、细胞凋亡、凋亡蛋白表达增多,胶质细胞增生。托吡酯可减少海马区细胞坏死:CA3区坏死细胞百分比由(72.1±13.4)%降至(20.6±7.2)%(P<0.05);CA1区由(67.1±9.3)%降至(18.3±4.8)%(P<0.05);减少细胞凋亡:CA1区单位面积凋亡细胞数由9.4±6.1降至1.7±0.8(P<0.05);减少凋亡蛋白表达:单位面积caspase-3阳性面积由1.49±0.25降至0.71±0.12(P<0.05);缓解胶质细胞增生:单位面积胶质细胞数由47.3±3.6降至19.5±3.9(P<0.05)。结论:托吡酯对幼鼠惊厥性神经变性,可减少神经的死亡和凋亡,缓解胶质细胞增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亚低温辅助运动通过抑制脑神经凋亡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幼崽脑神经功能的机制。方法选择无特定病原体(SPF)级新生7日龄Wistar大鼠,采用手术结扎左颈总动脉法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幼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幼鼠,正常饲养不进行任何干预)、HIE模型组(HIE模型幼鼠,正常饲养不进行任何干预)和HIE模型+亚低温和运动干预组(HIE模型幼鼠,亚低温和运动干预),每组大鼠幼崽各5只,共干预63 d。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后第42天和第63天,通过旋转脚架性能测试检测3组幼鼠平衡能力变化、去除胶带测试检测3组幼鼠行为能力变化;治疗结束后,采用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治疗前后模型幼鼠的脑部凋亡相关蛋白因子细胞色素c(Cyt C)、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cleaved-Caspase 3)、半胱天冬酶-3前体(pro-Caspase 3)、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蛋白酶激活受体(PAR)的表达情况。结果第42天和第63天,与假手术组相比,HIE模型组和HIE模型+亚低温和运动干预组幼鼠平衡维持时间均显著缩短,去除胶带所用时间、海马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yt C、cleaved-Caspase 3、PARP-1和PAR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HIE模型组相比,HIE模型+亚低温和运动干预组幼鼠平衡维持时间均显著延长,去除胶带所用时间、海马组织中凋亡相关蛋白Cyt C、cleaved-Caspase 3、PARP-1和PAR相对表达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辅助运动治疗能够显著改善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大鼠幼崽的行为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控幼鼠海马组织凋亡蛋白及PARP-1、PAR的表达有关,其治疗效果虽较为显著但要达到完全康复,仍存在疗效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