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以来,浙江临安、淳安、桐庐和安徽部分地区山核桃主产区出现了一种果实新病害——山核桃果实黑斑病,该病严重影响山核桃果实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从采集的病果中分离得到了一种真菌,离体幼果接种的症状与田间相似。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上形成白色轮纹状菌落,分生孢子长梭形,直或弯曲,(22.6~29.9)μm×(6.1~9.0)μm,5个细胞,中间3个有色孢(上部2个为黑褐色、下部1个为淡橄榄色),孢子顶生2~3根附属丝、多为3根。根据该病原菌的培养和形态特征及其ITS序列,将其鉴定为小孢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microspora)。  相似文献   

2.
人参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3.
粉锈宁防治甘薯黑斑病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粉锈宁以高于277ppm(25%粉锈宁900倍液)浓度,对甘薯黑斑病有良好的防效。在接菌3小时后,用此浓度药液浸薯片或薯块10分钟,药效达99%。277ppm药液浸薯片10分钟,5天后接菌,薯片表面不长菌落,1毫米深处尚有一定药效,3毫米深处无效。800ppm药液浸整薯15分钟,4天后接菌,药效作用平均深度1毫米。在无病大田试验,277ppm药液浸带菌薯苗5分钟,防效为84.6%。试验表明,粉锈宁只能通过伤口渗入薯块;浸药后用水冲洗,基本上不影响药效;提高药液温度,可增加药效。部分试验还加入了多菌灵和甲基托布津进行了药效比较。  相似文献   

4.
苹果黑点病菌寄主范围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苹果黑点病的主要致病菌仁果柱盘孢Cylindrosporium pomi Brooks的寄主范围较窄,仅对苹果、海棠和花红有致病性。苹果的不同品种对该病的抗病性有一定差异,青香蕉、富士和金冠最为感病,接种病果率分别为90.1%、63.3%和52.0%;国光较为抗病,病果率为17.8%。仁果柱盘孢菌丝生长适宜条件为20~25℃,pH5~7;在玉米粉和燕麦培养基上产孢量大。分生孢子萌发适温为15~25℃,湿度达98%以上萌发较好,在蒸溜水中萌发率可达70%,葡萄糖和果糖液可提高萌发率。  相似文献   

5.
冬枣是我国枣中的优质品种。近年鄂北山区冬枣栽培面积不断扩大,黑斑病发生呈加重趋势。本文就我国冬枣黑斑病的发病症状、病原菌鉴定、流行规律和防治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鄂北山区冬枣黑斑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梨黑斑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斑病为害梨主要引起落叶、落果、烂果,导致果实产量锐减,防治梨黑斑病可采取选用抗病品种、农业和化学防治于一体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采用对样枝分级,且不断更替的取样方法,进行了14个月的月季黑斑病流行的系统调查。月季黑斑病在广州地区周年发生,有2个主要的流行时期,分别在4月下旬至7月上旬及9月下旬至10月下旬。其流行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及降雨次数密切相关,在适宜的温度(20—27℃)下,降雨或相对湿度高峰10—20天内出现病叶率高峰。田间10种药剂防病试验,敌力脱效果最高,达91.2%;施保克次之,为86.7%。百菌清也具有良好的防效,3年均在70%以上;如果与营养液1号混合喷雾,不仅防效提高,还可以促进月季生长、增加花枝数量和提高切花质量。  相似文献   

8.
河北鸭梨黑斑病病原菌的鉴定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鸭梨黑斑病菌株 ,在PCA平板上 ,菌落直径 69 2~ 73 5mm ,有明显浅灰与灰褐色交替的同心轮纹。分生孢子梗单生 ,浅褐色 ,有隔 2~ 7个 ,长 2 0 5~ 59 0 μm ,合轴延生或不延生。以孔生方式产生分生孢子 ,孢子串生 ,孢子链多次分枝 ,孢子链 5~ 1 1个孢子。孢子倒棍棒形 ,长卵形 ,黄褐色至黑褐色 ,有横隔 3~ 6个 ,纵隔 0~ 3个 ,孢子尺度 1 2 5~ 42 0 μm× 5 5~ 1 3 0 (- 1 4 5) μm ,喙长 0~ 8 0 μm。根据病菌形态特征 ,黑斑病菌鉴定为链格孢Alternariaalternata(Fr .)Keissl.  相似文献   

9.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抑制法, 测定了14种杀菌剂单剂及基于单剂筛选结果的二元复配剂对红枣黑斑病菌Alternaria tenuissima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 以此评价防治红枣黑斑病的杀菌剂和复配药剂的效果。结果表明, 咯菌腈和嘧菌环胺对靶标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 其EC50分别为0.091 3和0.099 8 μg/mL; 吡唑醚菌酯和啶酰菌胺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效果最佳, 其EC50分别为0.015 3和0.293 4 μg/mL。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按照8∶2和3∶7(w/w)的比例进行复配, 对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表现出相加作用, 其SR值分别为1.124 5和0.916 9; 两者以5∶5和3∶7(w/w)的比例进行复配, 对孢子萌发的抑制表现出相加作用, 其SR值分别为1.164 6和0.901 0。吡唑醚菌酯、啶酰菌胺、咯菌腈、嘧菌环胺和异菌脲等对病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均有抑制效果; 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3∶7(w/w)复配对病菌菌丝生长及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均表现出相加作用。上述结果为红枣黑斑病防治药剂的开发和后续田间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0.
采用常规流行学方法研究了白菜黑斑病病斑的产孢量。结果显示,影响白菜黑斑病病斑产孢有许多因素:病斑日龄、保湿时间、光照、温度。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保湿时间对于产孢有较大影响。6~8 h时病斑几乎不产孢,14 h后病斑开始大量产孢;在直射光下病斑产孢最多,病斑在黑暗条件下比散射光条件下产孢能力强;白菜黑斑病菌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均可产孢,25℃最适合产孢,达到28℃时孢子基本不再产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一种暗色座腔孢(Phaeocytostroma sp.)为害柑桔根系皮层组织而引起的柑桔根黑点病,并描述了此病的症状,病组织解剖及病原菌形态等特征。柑桔根黑点病在国内外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12.
小麦黑点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力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小麦黑点病在河南省主要麦区发生比较普遍,其病原菌以细交链孢菌为主,发生频率为76.3%,其次是极细交链孢菌和麦根腐离蠕孢菌,其发生频率分别为14.1%和7.0%,其它病原菌仅为2.8%。3种病原菌所致黑胚率、产生的症状和病粒的严重度均有明显的差异。B.sorokiniana的致病力最强,A.tenuissima在我国也是较强的致病菌。作者分析了病原菌存在地区性差异的原因,首次发现穗蚜为害能加重小麦  相似文献   

13.
三七黑斑病的综合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七黑斑病"在云南省文山州各县,广西省靖西等县三七产区,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为20~35%,严重达90%以上,是造成三七产量和种子大幅度减产的主要原因。经鉴定该病系Alternaria panax Whetz侵染所致,是我国三七生产上的一种新病害。
本病原菌能在病残体中越冬,成为第二年主要初次侵染源。孢子发芽适温为18~24℃,在温度18℃和相对湿度80%接种,潜育期为5~7天,在温度20℃和相对湿度90%以上,潜育期相应缩短。
该病于3月三七出苗发生。高温多湿雨季蔓延快,为害重。
采取综合防治: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发病中心病株,喷退菌特、代森铵、代森锌、百菌清、炭疽福镁等农药,有显著防效。  相似文献   

14.
白术黑斑病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术Atractylodes macrocephala Koidz.是中医"参、术、苓、甘"四大名药之一。1985年在河北省进行中草药病害调查中,在白术上发现一种发生普遍,危害严重,过去未见报道的病害——白术黑斑病。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不同黄花菜品种叶和花苔病斑上分离的病菌交互接种以及病原形态镜检,PDA培养基上24℃生长速度,认为黄花菜叶斑病病原为Fusarium cencolor Rg.。病菌初侵染来源为上一年病叶、花苔与土壤。低温多雨年份易造成病害流行。秋冬季清除病叶、花苔,培无病土,施足基肥,春季苗期不追氮肥,发病始期开始喷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7天1次,连续3次,可以收到防病增产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1988-1994年对茶赤叶斑病的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室内培养表明,22,24,26,28℃等4个处理均适宜病原菌的生长发育,离体插枝接种显示,品种间有抗性差异,且以晚间接种发病率高。该病流行程度与5-7月3个月的平均RH(X1)呈正相关,与8月份雨日数(X2)呈负相关,其综合影响的二元回归式为Y=-37.3842+0.6471X1-0.7079X2,rY1.2=0.8274,rY2.1=-0.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小麦白粉病寄主范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小麦白粉病菌11个生理小种的混合菌种,对山西省小麦近缘植物的4个属、15个种的63份材料进行接种,除3份免疫外,其余均接种成功。用其中3个属,11个种的39份小麦近缘植物产生的小麦白粉病菌,对小麦回接亦全部成功。小麦白粉病菌生理小种对小麦近缘植物的寄生像在小麦上一样,有明显的寄生专化性。感病小麦近缘植物的94.7%对小麦白粉病菌的感病性,随生育期增长而急剧下降。文中也初步讨论了小麦白粉病中间寄主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