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由于叠后资料相当于零偏移距资料,而零偏移距的时移时差很小,因此直接用叠后资料研究时移时差很困难。笔者提出采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来求取时移地震时差。据多层理论模型计算时差的数量级可达10ms以上。但是,对于层状介质,油藏变化前、后的地震波传播路径比较复杂,其激发点和接收点发生了变化,要想用叠前远偏移距数据直接计算垂直时差比较困难。本文以双层介质为例,对层状介质的时差进行了推导和研究,认为采用较大的入射角所产生的时移时差可以较准确地求出油藏流体替换后的速度差,从而达到用四维地震进行油藏监测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兼与李来林等同志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时间推移地震的一个重要属性,时移时差已经被成功地应用于稠油热采监测。但在注水地震监测中,由于储层厚度小、油水物性差异弱、时移时差变化小等多方面原因,时移时差属性的应用相对较少。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模型计算详细分析了同激发点观测以及同激发点和接收点观测两种情形下叠前时移时差的变化特点,并指出了前人研究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结果表明,叠前大炮检距时移地震资料确实存在较大的时差,在条件有利的情况下,利用叠前大炮检距时移时差资料研究储层的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用时距曲线方程研究四维地震时差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时移地震在油藏监测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尤其是使用该方法确定地下油水的分布。然而,对于注水开发而言,由于油水的速度差别较小(水中的速度大约为1480m/s,油中的速度为1027-1320m/s),因此水驱油后储层的速度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导致水驱油后储层的时差变化很小,一般很难确定,而时移时差在确定地下油水分布时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因为时移时差包含了储层速度的变化信息,从地震反射时距方程出发,推导了用叠前地震数据求取时移地震时差的方法,从文中给出的数学模型计算结果来看,用该方法得到的垂直时移时差非常准确,且不需要层速度信息。  相似文献   

4.
层状介质时移时差属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美厚  丁伟 《石油物探》2005,45(2):101-104,108
针对我国油藏特征主要是薄层和薄互层,而且大多采用水驱开采,叠后时移时差属性较弱.难以识别。为此,就影响层状介质中叠前时移时差属性的各种因素进行了系统分析。设计了一个双层水平层状模型,探讨了叠前时移时差随炮检距的变化规律以及地层结构(储层厚度,储层速度,储层埋深,上覆地层速度等)对叠前时差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储层埋深较浅,且上覆地层速度低于储层速度时,只要储层厚度以及速度的变化足够大.利用叠前大炮检距时移时差来揭示储层动态变化是可能的;对于埋深很大、上覆地层速度接近或高于储层速度的情形,叠前时移时差往往很小,实用性较差。  相似文献   

5.
基于CRP道集的叠前同时反演技术日渐成熟,地下介质各向异性对道集远偏移距同相轴影响较大.根据高密度拾取均方根速度和非椭圆率参数的方法,导出以最大偏移距对应的剩余时差(△txmax)和零偏移距时间(τ0)为变量的时移双曲线方程,然后将拾取的△txmax、τ换算成均方根速度和非椭圆率参数,在实际地震资料处理及叠前反演中取得...  相似文献   

6.
刘翠娟等在《商榷》一文 (见《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第 2 6卷第 3期 )中对本人发表在《勘探地球物理进展》第 2 6卷第 1期《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一文提出了质疑 ,现就《商榷》一文的质疑答复如下。首先 ,《商榷》中所推导的公式和本人在本刊第 2 6卷第 1期《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研究》中所推导的两种情况下的计算公式完全相同。本人对层状介质时移时差的研究并非是简单地从单层介质扩展到层状介质。道理很简单 ,因为对于单层介质 ,可以很容易从远偏移距时差获得垂直时差 ,这与层状介质时移时差不同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单层介质在远偏移…  相似文献   

7.
介质垂向非均匀性和内在各向异性都会导致反射时距曲线偏离双曲形状。基于传统双曲时差方程的时间域成像方法不能准确归位远偏移距或大入射角地震波能量。将已有非双曲时差方程总结归纳为级数展开逼近、时移双曲近似、反椭圆近似和正交多项式逼近4类,面向Kirchhoff叠前时间偏移推导了级数展开四阶逼近、时移双曲近似和反椭圆近似的双平方根时差方程。数值试验结果表明,反椭圆近似在垂向变化横向各向同性(VTI)介质中有很高的精度,它在各向异性介质时间域成像方面有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8.
基于叠前资料道集上的远近偏移距属性差异的薄层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一种识别超薄层的新方法。其将Widess模型扩展为偏移距模型,充分利用叠前资料远、近偏移距之间的最大瞬时属性差,拾取出比常规方法拾取的厚度薄得多的超薄层厚度。模型研究显示,远、近偏移距之间的属性差异能够突破Widess模型地震分辨率的限制来识别薄层,从而提高了用叠前资料检测薄层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常规叠前时间偏移仅适用于横向缓变速介质,对于横向变速剧烈的介质,其旅行时计算存在较大误差,远偏移距误差更大。针对这一问题,对常规叠前时间偏移双曲线旅行时计算公式进行了改进,提出了扩展的横向变速叠前时间偏移旅行时计算公式。其基本原理是,引入速度函数和加权函数,将偏移距离散化,在每一个偏移距范围内通过加权函数调整均方根速度,由此来修正由横向速度变化引起的旅行时变化,使旅行时的计算精度得以提高,从而加强了时间偏移对速度横向变化的适应能力,改善了偏移成像质量。标准的Marmousi理论模型数据和实际资料的测试结果表明,扩展的横向变速叠前时间偏移能够提高复杂构造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10.
各向异性速度场及参数场的建立是各向异性叠前深度偏移技术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井震联合求取各向异性参数是目前地震资料处理时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常规井震联合法通过对比地层厚度来求取各向异性参数,计算精度较低,达不到地质要求。将网格层析技术应用于三维VTI介质井震联合各向异性速度建模中,沿射线路径同时更新每个网格点的各向异性速度和参数,并通过多次迭代进一步提高速度模型的精度。应用结果表明,相较于常规井震联合法,基于网格层析的井震联合法能大幅提高各向异性速度场和参数场的计算精度,增强深度偏移结果与测井资料的吻合度,并且使得共成像点道集的远偏移距更加平直,为叠前反演提供更丰富的远偏移距信息,同时还能有效改善局部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水驱四维地震技术--叠前互均化处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互均化处理是四维地震的关键技术,目的是尽可能地减少或消除由非油藏因素引起的地震资料的不一致性,使由油藏动态变化所造成的地震变化得以最佳成像。互均化处理一般分为叠前互均化处理和叠后互均化处理。叠后互均化处理比叠前互均化处理容易实现,但是不能完全消除非油气藏因素产生的影响,而叠前互均化处理可以最大程度地消除由于采集、处理等因素造成的不一致性。以高29断块四维地震叠前互均化试处理为例,探讨了叠前互均化处理方法,建立了叠前互均化处理流程,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2.
受原始记录远道频率低于近道频率,动校拉伸,速度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满覆盖叠加降低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中讨论了少道叠加方法,对少道叠加和满覆盖叠加的结果做了分析和对比,认为少道叠加既可以保护高频信息,又可以压制随机噪音,少道叠加技术的关键在于消除叠前道集中的随机噪音和多次波,提高叠前资料信噪比,少道叠加技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受原始记录远道频率低于近道频率、动校拉伸、速度误差等因素的影响 ,满覆盖叠加降低了地震剖面的分辨率。文中讨论了少道叠加方法 ,对少道叠加和满覆盖叠加的结果做了分析和对比 ,认为少道叠加既可以保护高频信息 ,又可以压制随机噪音。少道叠加技术的关键在于消除叠前道集中的随机噪音和多次波 ,提高叠前资料信噪比。少道叠加技术在实际资料处理中见到了明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深水油气勘探中,海水水体的声学物理特征直接影响到后续地震资料处理及地球物理技术应用的效果。为了解决该类区域地震资料的保幅性问题,采用深水机器人、海水实验室测量及深水VSP等多种方法定量测量了地震波在海水中的速度(以下简称海水速度),明确了海水速度具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并建立了分层模型;进而基于地震波在海水、地层中振幅的衰减差异,提出了变参数振幅恢复技术,有效解决了浅水—坡折带—深水区域地震资料的保幅性问题。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水和地层的振幅衰减规律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地震波传播相同的距离,其在海水中的振幅衰减比在地层中要弱很多;②较之于常数海水速度偏移剖面,层状海水速度偏移效果具有同相轴更为连续、信噪比更高的优点,提高了整体成像分辨率与成像精度;③在偏移距方向,近、中、远偏移距的地震振幅变化更加合理,避免了远偏移距的强振幅异常现象,使AVO属性更加合理。结论认为:①准确利用海水分层速度特征,可以使变水深区域地震成像质量得到明显的改善;②在琼东南盆地陵水深水区实际地震资料处理中,变参数振幅恢复技术获得的振幅更加均衡,同一反射地层可以被连续追踪;③该项研究成果可以为后续的储层预测和烃类检测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模型正演的叠前深度偏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川西龙门山前缘构造非常复杂,逆掩推覆构造带构造形变强烈,构造幅度大,地层倾角陡,断块发育,波场复杂,速度横向变化大,常规叠后时间偏移处理成像效果较差。文章将地震资料模型正演技术应用到叠前深度偏移,探讨了一种有助于川西龙门山前缘逆掩推覆构造地震资料精确成像技术。先利用已有地震资料解释成果,根据地质任务建立二维地质模型,在此基础上进行射线追踪、模拟出单炮地震记录和自激自收剖面,从而对观测系统的最大炮检距、道间距等参数进行论证的一些实用方法,这些方法对地震资料采集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然后根据这些结果,再比较准确地进行叠前深度偏移的初始速度模型建立,从而达到了复杂地表下复杂构造精确成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前,中国主要油田均无基础地震观测数据。如何解决老油田面临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问题成为了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的难点。为此,本次研究选择中国辽河拗陷稠油热采油田,开展无基础观测条件下的时移地震油藏监测技术研究。该油田开发始于1997年,第一次三维地震观测是在2009年,尔后在2011年进行了第二次地震观测。通过两期时移地震数据的处理获得了较好的2009~2011年间的油藏监测结果,但无法获得2009年以前的油藏监测结果。针对这一问题,基于2009年地震数据的储层构造和沉积解释、地震与测井的储层静态建模和油藏模拟,通过综合3.5维地震解释获得了2009年以前油藏监测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2009~2011年的时移地震监测结果,最终给出了无基础地震观测条件下的油藏监测和剩余油气预测结果。该研究成果得到了油田实际温度监测和油藏开发等信息的验证。  相似文献   

17.
地震数据处理中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静校正方法具有垂直时移的特征,经过静校正处理后各地震道的反射时间由浅至深产生了一个相同的时移。尽管各反射to时间在静校正处理后发生了变化。但在静校正过程中并没有改变反射波同相轴的形态,这就使得动校正速度(通常称之为叠加速度)发生了变化。动校正速度的变化量往住取决于静校正对反射1o时间的改变,而反射to时间的改变又往往与静校正基准面和地震数据处理基准面的选取有关。在表层结构相对简单地区,所求取的动校正速度与实际观测到的地震反射波视速度比较接近,但在表层结构复杂、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经过基准面静校正后,特别是经过区域静校正后,静校正对动校正速度的影响非常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其动校正速度用于构造解释和地质解释会产生很大误差。通过理论模型的研究,定量分析了静校正对速度场的影响。为以后基准面的确定、基准面静校正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