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以WTO-OECD新发布的Ti VA统计数据为基础,从附加值贸易视角分析了中国的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与外贸失衡关系,并引入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制造业出口、服务业出口和金融中介进口相对比较优势,考察了中国的国际分工比较优势与外部失衡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与贸易伙伴之间的附加值贸易余额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相对比较优势,双边附加值贸易余额与制造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服务业相对出口比较优势显著正相关,与金融中介相对进口比较优势明显负相关。为了提升全球价值链地位,中国不仅需要持续的产业结构调整,也需要坚持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制度创新,并进一步提高开放程度。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制造业的发展。利用UN COMTRADE和OECD-WTO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并分析了RCEP国家的附加值及显性比较优势。研究发现,中国制造业GVC地位指数与GVC参与程度呈现上升趋势,中国制造业的显性比较优势较高,RCEP其他伙伴国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制造业竞争力弱于中国。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为中国制造业要如何抓住RCEP机遇,提高发展质量,争取向GVC高端发展提供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美贸易失衡中的贸易利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美双边贸易中中方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否使中方获得了同样的贸易利益,一直是中美两国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产品内分工框架内,构建了双边贸易利益分配的理论模型,使用面板协整对1997-2009年中美双边8个主要制造业部门的贸易利得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美国依靠比较优势和垄断优势占据了产品价值链两端高附加值环节,而中国承担低附加值的中间环节;中美贸易失衡背后的利益流向并没有与贸易差额一致,中国在中美产品内贸易中获利微薄。因此,我国应该努力提升产业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力求锁定在附加值高的环节,以赢得更多的国际贸易利益。  相似文献   

4.
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视角下的中国外贸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3年1月16日,WTO与OECD共同推出了利用附加值统计方法计算出来的贸易数据,为重新测量国际贸易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在诠释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的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所带来的经济意义,通过对比传统贸易数据和附加值贸易数据,剖析了在附加值贸易统计方法下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状况,并提出了该方法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5.
文章基于附加值贸易视角建立了对就业影响的 VAR 模型,考虑了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工资,就业人口和净出口四个变量,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短期净出口的增加不会扩大就业机会。 同时,就业的增加没有对净出口产生影响。就业,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都会对工资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6.
附加值贸易统计作为一种新兴的国际贸易统计方法,以价值增值为统计口径,可以弥补以商品总值为统计口径的传统贸易统计缺陷,客观反映各国之间的贸易流向,为贸易政策制定者分析国际贸易问题提供全新的视角,对研究一国对外贸易发展以及双边和多边贸易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介绍附加值贸易统计概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附加值贸易统计的经济意义,主要包括:客观反映贸易贡献、正确引导贸易政策的制定、真正体现贸易对就业的影响、有效考察贸易对环境的影响和准确判断贸易竞争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世界投入产出表(WIOT)的基础上,对美国2000-2003年和2007-2011年两个时期的就业下降进行了结构性分解(SDA)。分析结果表明,两个考察期中,造成美国就业下降的最主要因素是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000-2003年间3.11%的就业减少以及2007-2011年间3.58%的就业减少归因于来自中国的进口(包括中间品和最终产品进口);就边际就业效应而言,从中国的中间品进口对就业的影响大于最终产品的进口;并且通过对两个时期的比较发现,不管是进口还是出口,每增加一千美元中美贸易产生的美国就业效应在减弱,其中,最终产品进口的边际就业效应下降幅度最大;在行业结构上,中美贸易对美国就业的影响已经从制造业部门转向服务业部门,并且引起就业下降的因素已经从最终产品进口转向中间投入品进口。受中美贸易影响最大的行业不再是传统的制造业而是机器设备租赁及商务服务业。  相似文献   

8.
本文将空间集聚因素纳入Melitz(2003)、Kee和Tang(2016)的模型,探讨国内价值链延伸视角下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制造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07年中国微观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能够显著提高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空间集聚能够强化这一促进作用。分样本检验后发现:空间集聚的强化作用只对一般贸易企业产生显著影响,对混合贸易企业不显著;而对于加工企业而言,贸易自由化对其出口国内附加值不产生直接影响,而是主要通过出口集聚产生间接促进作用。机制分析表明: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引致出口集聚和技术溢出,通过降低国内中间品投入的相对成本促使企业将更多生产环节转移至国内,由此延伸国内价值链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本研究证实了对外贸易自由化和对内产业集聚化的双循环发展模式是延伸国内价值链、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攀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价值链分工的不断深入,中间品贸易迅猛发展。在此背景下,传统的贸易统计方法由于局限于最终产品的统计,忽略了中间贸易的作用,已不再适用。而对于以加工贸易为主的中国而言,传统方法更是夸大了中国贸易失衡的真实情况。本文则基于增加值贸易视角,首先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进行分解,其次对1995年~2009年间中国的第一、二、三产业的国内增加值进行重新估算,最后对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地位进行探究,真实地分析了中国贸易的实际情况,并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价值链时代,中间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日益扩大,致使传统贸易核算方法无法准确评估一个国家或一个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贡献。本文利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WIOD),通过传统和增加值两种核算方法,对中日双边贸易收支情况,双边贸易重要性差异,出口结构变化以及优势产业情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增加值核算方法下的双边贸易更趋平衡;双边贸易重要性对中国而言在下降,对日本而言则在上升;双边中间品出口增长显著,产品内的国际分工在两国之间不断深化;传统贸易核算方法高估了中日贸易结构的优化程度,尤其是制造业贡献率;中日贸易互补性明显,中国在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优势,而日本的优势则表现在资本密集型产品和知识密集型产品上。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采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测算了1995~2011年中美增加值出口和双边贸易失衡规模。研究表明:相比于传统贸易出口规模,1995年和2011年中国增加值出口分别减少16.06%和24.24%;传统贸易统计方法严重高估中美贸易失衡,同期中美制造业的增加值贸易顺差分别为传统贸易顺差的5%和10%,而中美农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逆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顺差,中美服务业贸易则由传统贸易顺差转变为增加值贸易逆差;分要素密集度行业来看,中国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表现为增加值贸易顺差,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则为逆差,且逆差规模逐步扩大。  相似文献   

12.
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传统贸易统计凸显"重复计算"问题,贸易规模与贸易利益不相匹配,并且贸易利益的属地和属权统计因跨国公司的行为而不同。本文在梳理全球价值链分工对贸易利益内涵改变途径的基础上,从贸易利益来源多样化、贸易利益获得主体微观化和贸易利益分配复杂化等方面阐释贸易利益内涵的变迁,并从国家、要素和企业层面分别总结了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贸易利益的测度方法。最后指出未来的研究方向:一是拓展全球价值链分工与贸易利益之间相互影响及传导机制的理论框架,二是关注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进口贸易利益,三是分离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企业创造的贸易利益,四是全球价值链视角下的贸易利益理论和测算方法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构建理论模型,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探究价值链参与程度及地位对关税水平的影响,利用2001—2014年21个国家(地区) 14个制造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一国(地区)相对于中国价值链参与程度和地位的提升会显著降低对我国的关税;价值链参与和地位较高的国家(地区),其价值链地位提升对降低对我国关税的显著性更强,对价值链参与和地位较低的国家(地区),其价值链参与对关税的边际效应更大;资源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其价值链地位对关税的影响显著,且资源密集型行业的边际效应更大,劳动密集型行业关税对两者的"敏感性"较低;未与中国签署贸易协定的国家(地区)价值链参与和地位对关税的影响不显著,但已签署协定国家(地区)的价值链地位提升对降低关税有显著影响;中美贸易摩擦也印证了以上结论。  相似文献   

14.
15.
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中国货物贸易的中间产品贸易存在逆差,而最终产品贸易存在顺差。那么中国货物贸易的贸易竞争力究竟如何?研究结论认为:第一,中国制造业整体具有较强的贸易竞争力,并基本呈现不断攀升趋势;制造业分行业之间的贸易竞争力差别很大。第二,总贸易口径下的贸易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大部分制造业的实际情况。第三,造成总贸易口径衡量的贸易竞争力偏离实际情况的原因与该行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吕冰  陈飞翔 《财贸经济》2021,42(6):133-149
本文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为例,着重分析FTA对中国企业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变动的影响机理与作用机制.理论上看,FTA通过制度导入能够有效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明显促进区域内贸易扩张,这种宏观层次上的贸易扩张效应通过企业区域贸易规模扩大、贸易方式转变和贸易持续时间延长等具体路径,在市场运行中形成相应的微观作用机制,拉动企业更加有效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利用中国企业层面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CAFTA框架下,关联与非关联企业的出口DVAR变动趋势存在明显差别,区域贸易规模持续扩张、贸易方式转型进程更快、贸易持续时间明显延长有效带动了关联企业出口DVAR提升,贸易拉动效应大小因企业异质性而呈现较大差异.因此,我国应当更加重视发挥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积极作用,更好地利用FTA战略来提升中国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收益水平.  相似文献   

17.
自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的货物贸易发展速度较快,与此同时,在大环境下,人工成本在不断上升,我国总体的资源环境也逐渐紧张,我国以加工贸易为主的货物贸易的发展优势也在逐渐消失。我国转变外贸发展形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同时也在不断推动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屹立在贸易强国之林。  相似文献   

18.
互补还是替代——中美贸易竞争关系的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2002-2012年Chelem数据库的出口数据,测算了中美两国2002-2012年ISIC4位数分类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互补性指数,结果表明:虽然中国的出口总量增长较快,但是中国的出口增长主要偏向中低附加值的产品类别,而美国的出口增长虽然较为缓慢,但明显偏向中高附加值的产品,中美两国在全球市场的出口互补性仍然大于竞争性。本文进一步比较了中美两国在欧盟市场上的出口表现,发现中美两国对欧盟的出口强弱互现,中国对欧盟的出口虽然快速增长,但是这种增长背离了欧盟的进口需求结构,使得中国未来对欧盟的出口增长可能会面临比较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中美产品内贸易附加值的测算与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品内贸易已成为当下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在国际间产品内分工和贸易的背景下,以贸易总额衡量一国获得的贸易利益已不再合适,从贸易附加值的角度衡量一国的贸易利益更为科学合理。中美两国间一直因我国贸易总额的顺差而摩擦不断,本文采用非竞争型产出表,测算中美两国2004-2011年间C1-C16产业的贸易附加值,深入剖析中美两国的贸易利益,并对中国产品内贸易的现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中国海关数据库和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微观数据计算中国企业的出口国内附加值率(DVAR),具体描述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框架下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演变趋势。结果显示:是否参与CAFTA使中国企业出口DVAR的变动趋势整体呈现出显著差别,与东盟存在贸易关系的企业出口DVAR上升趋势比无贸易关系的企业更加明显;从分地区来看,DVAR东高西低,但中西部地区增速相对更快;从分行业来看,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两者密集结合的行业出口DVAR上升较快;一般贸易企业出口DVAR最高,加工贸易企业最低。倍差法实证检验结果显示CAFTA对中国企业出口DVAR存在较显著的影响。中国应当更加积极地推动自由贸易区战略以便更好地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