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0414号台风登陆过程的诊断与模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MM5对0414号台风从2004年8月11日00时~14日00时(UTC)进行模拟,结合浙江省稠密的AWS资料、雷达资料、卫星云图对这次台风登陆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尺度模式对登陆台风的路径、强度、降水具有较强的模拟预报能力.台风登陆前副热带高压呈坝状发展,副高南缘超地转低空急流加强,以及登陆前台风周围的风速呈现东北象限最大,西南象限最小的分布状况,是造成台风登陆前加速西折的原因.高层辐合中心的维持有利于台风强度增强.台风螺旋雨带前沿存在中尺度热力性低压,在海陆间中尺度锋区的热力条件支持下,低压扰动获得发展,降水加强.水汽输送通道维持与内陆水体和饱和湿土的潜热输送是台风登陆后久留不散的原因.台风登陆后水汽源提供由孟加拉湾和南海转变为西太平洋.  相似文献   

2.
运用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HYSPLIT),并结合欧拉方法,分析了江淮、江南和华南3个不同区域多个PHR过程期间的水汽通道和水汽输送特征以及通道建立和维持的天气学条件.不同区域PHR过程发生时,水汽通道及其贡献率、异常环流特征等都不同,且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南海和西太平洋地区.从水汽收支来看,华南与另外2个区域的差异较大.从水汽通道和异常环流的角度上看,江南与另外2个区域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NCEP/NCAR 4 times daily格点资料、探空和人工测站实况观测等资料,分别从大尺度形势场、水汽、温度特征等方面,对2012年12月中下旬到2013年1月初宁波市连续3次降雪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3次降雪过程的大范围形势场在中高纬度上基本相同,但第1次过程南支槽强度明显偏弱.3次过程的冷空气影响路径分别是西北路、西路和东路.(2)中低层的水汽输送为第3次过程的持续性降雪提供了充足的水汽.(3)后2次过程都满足了降雪的基本温度条件,且有明显的逆温层.2012年12月29日降雪过程的雨雪相变临界温度为2 ℃.  相似文献   

4.
利用NCEP1×1资料和实况雨量资料,对2012年梅雨期首场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与典型梅雨的环流形势不同,是西风槽和台风“古超”、“泰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中纬度西风槽提供了有利于暴雨发展的大尺度环流背景,而“古超”东侧的东南暖湿气流沿副高外围向低涡及切变线输送,为暴雨天气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能量.(2)强降水过程的不同阶段,水汽来源也不同.前期水汽来源于东海和南海,由低空偏南风和东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水汽,降水集中期水汽由台风“古超”东部环流与副高之间的东南风从西太平洋和东海向暴雨区输送,“泰利”的作用较小,后期水汽主要来源于南海,由西南风急流提供.(3)降水前期为锋前暖区降水,大气层结较为稳定,后期有弱冷空气侵入,迫使暖湿空气抬升,加剧了对流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并加强了低层辐合和上升运动,为暴雨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抬升机制,使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侵入前,强降水发生在MPV1 2个负值区之间的正值区和MPV2的负值区内,随着弱冷空气的侵入和“古超”外围环流的推进,大气层结变得不稳定,斜压性增强,强降水主要发生在MPV1的负值区和MPV2的正值区内.  相似文献   

5.
2005年9月3、4日在浙江昌化地区发生的特大暴雨是历史上罕见的特大暴雨,雨强极大,且位于大范围的暴雨区之外.对此次特大暴雨成因进行分析,得到一些结论:“昌化暴雨”的影响系统较为复杂,由“泰利”台风、“彩蝶”台风外围低空急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边缘上升气流、西风槽这些系统相互作用而形成.特殊地形的热力和动力强迫作用有利于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的形成.东低西高的盆地地形有利于在盆地内形成一个东侧下沉,西侧上升的α-小尺度垂直次级环流.天目山脉阻挡了冷空气,但边界层内弱冷空气却沿河谷侵入盆地,形成盆地周围小尺度的能量锋区,从而激发出远离暴雨区的孤立的强对流天气.台风“彩蝶”第2象限的东风和副高底部的东风叠加形成的东风急流是本次暴雨重要的水汽来源.昌化地区近地面存在风向风速的辐合,并且长时间维持,造成雨团的停滞.高层高位涡区与暴雨环流的高位涡区上下连通,使得高层的高住涡向低层补充,引起低层正涡度发展,为超强降水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条件.暴雨发生在高湿高能的环境下,是不稳定的强对流降水,与“泰利”低压的层结稳定降水性质不同.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浙江省2014年2月2次降雪的高低空形势、物理量和雷达回波的诊断分析,以及实况与模式预报的对比,结果表明:2次过程都是冷暖气流交汇产生的降雪,都有充分的水汽和上升运动配合,不同的是第1次过程中低层存在逆温,范围广;第2次过程虽然集中在浙中北地区,但中低层存在切变,降雪强度更强.通过对前期天气形势数值模式与实况的对比,修正模式对影响系统的强度和移动路径的预报偏差.除了常规探测手段,多普勒雷达可以辨识低层急流、切变、冷暖平流以及水汽情况,可以作为探空资料的有力补充.降雪带来的道路结冰对现代城市影响越来越大,对低层温度的预报可以为道路结冰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先介绍了在平衡和非平衡条件下大气水汽和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变化的特点,并讨论了影响同位素分馏的因子,如水汽的输送过程、凝结温度、环境状况、降水量、海拔高度等。本文最后给出了同位素分析应用于冰岩芯研究的依据,并就冰岩芯中同位素的变化给出了可能的气候解释。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1979年6月一次低空急流暴雨为个例讨论了低空急流暴雨系统基本的动力、热力特征,并根据热成风适应原理,采用分解分析的方法,对低空急流暴雨系统的形成和发展作了湿斜压诊断分析,分析表明,除了正平流变化是重要的启动机制外,层结稳定度的水平分布是决定调整变化的关键因素,相对不稳定区最有利于超地转低空急流暴雨系统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对流层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的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得到江淮地区对流层高、低空急流互相耦合的最常见型式;并通过个例分析,揭示了反映高、低空急流耦合作用的某些物理量特征。根据热成风适应原理,讨论了这些物理量的变化与低空急流形成的关系,最后指出,低空急流的耦合生成和发展是热成风调整过程中低空流场涡度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利用自动站观测资料、探空资料和全球预测系统(global forecast system,GFS)分析资料,结合统计分析、合成分析、对比分析以及物理量诊断等方法,对5个福建登陆北上并严重影响杭州的台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福建登陆北上影响杭州的5个台风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福建登陆北上越过30°N(北上台风),另一类是刚进入浙南就减弱为低压(1010号莫兰蒂台风)。北上台风对杭州造成了大风和暴雨双重影响,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主要带来的是暴雨。(2)在北上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其合成台风中心位于福建中部地区,东南风低空急流和偏南风低空急流显著,杭州处于台风环流第一象限两支急流的交汇处,利于产生暴雨、大风;而在1010号莫兰蒂台风对杭州产生较大影响时已减弱为热带低压环流,其北部倒槽与西风带冷空气相结合是产生特大暴雨的主要原因,低压环流与副高之间的偏南风急流也有利于暴雨形成。(3)两类台风虽然部分指数和空间热动力结构相近,但北上台风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更好,而1010号莫兰蒂台风在冷空气切入和斜压性增强作用下,具备更高的对流有效位能,出现对流性强降水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1.
利用NCEP、fnl再分析资料和常规探测资料分析1981~2010年台州市局地暴雨的时空分布,并进行天气分型,对平均形势和典型个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台州局地暴雨日约占总暴雨日数的1/3,月际变化显著;局地暴雨总体上呈北多南少分布;(2)5~6月暴雨主要由西风带类造成,8~9月主要由东风带造成,7月各类暴雨均有发生.热带系统、移动低槽、南海台风是引发台州局地暴雨最多的系统.局地暴雨对于水汽输送和动力条件的要求比大暴雨要低得多.各型范围暴雨和局地暴雨在850 hPa形势场上有较明显的差异;(3)越大的降水其局地性越强:局地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占总的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日数比例逐级上升.  相似文献   

12.
在设计和搭建板式换热器实验台的基础上,选取具有Marangoni效应的混合蒸气,研究了人字形板式换热器(PHE)单流程不同流道、不同浓度凝结换热系数及流量和压降之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流道数量增加,流量分配不均匀现象越来越明显。在浓度为1%时,与纯水蒸气相比,其换热系数能提高25%。但随着浓度的增大,换热系数在一定的流量下,其换热系数甚至比纯水蒸气凝结时的换热系数要低。在压降方面,水侧的压降远大于气侧的压降,并且随着板片数的增多,对应的压降有所减小。  相似文献   

13.
笔者探讨了西湖氮、磷营养物和作为一般营养物的钙、镁、钾离子及溶解态二氧化硅的时空分布,同时也探讨了西湖磷的平衡问题,得出以下结论:(1)西湖水属严重富营养水.(2) 西湖水的氮、磷营养物浓度以及一般营养物浓度均有月际变化,并随测点而异.(3)为 西湖藻类生长为磷所限制.(4) 浮游植物体中的磷是西湖水中磷的主要形态.可溶性磷短暂的停留时间表明浮游植物代谢活动很活跃.(5) 西湖的主要磷污染源是入湖污水,而沉积物则是西湖水潜在重要的磷源.(6) 目前西湖容许磷负荷是0.5043吨 /年.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分子中的原子类型特征,计算了多氯联苯醚(PCDEs,包括联苯醚)所有210种可能分子结构的电性拓扑状态指数,并与其中107种PCDEs的环境分配性质蒸汽压(PL0)、辛醇/水分配系数(KOW)、水溶解度(Sw)建立了定量结构-性质相关(QSPR)模型,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8,0.9915,0.9789,其计算值和实验值接近,优于文献结果.用Jackknife法检验了模型的稳健性,并对其余103种没有实验数据的PCDEs的性质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这些模型可以解释PCDEs环境分配性质的递变规律.  相似文献   

15.
热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定向碳纳米管薄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化学气相沉积法(CVD),以乙炔为碳源,在单晶硅上制备了定向碳纳米管薄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碳管薄膜及衬底表面形貌。结果表明,以多孔硅为衬底生长的碳纳米管管径均匀且离散分布,定向性良好。生长前氨对催化剂膜的预处理具有刻蚀作用,可显著提高碳管的生长密度,从而获得碳纳米管阵列膜。  相似文献   

16.
在主动实时数据库涵义基础上,揭示主动性、实时性的由来;在对事件的复杂程度进行分析后,把事件分为基本事件和复杂事件,然后对基本事件从其特点出发分为若干类;介绍复杂事件与基本事件的联系,事件的运算;最后对事件的处理模式进行叙述。  相似文献   

17.
以2012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浙江省的一次长连阴雨过程为研究对象,利用客观资料对连阴雨形成的环流特征、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1)2012年连阴雨期间乌拉尔山地区的阻高明显偏强,冷空气、南支槽与副高的稳定维持且20 d基本没变,为浙江省形成连阴雨天气提供了必要的环流背景;(2)从孟加拉湾和南海吹来的偏南风为连阴雨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3)动力结构呈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配置,气流的上升运动和涡度式抽吸作用的强弱在雨势变化中起主导作用,低层辐合区和高空辐散区的强度变化与雨势变化相一致.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虑到湍动对流与辐射传能,对恒星壳层源产生热脉动的条件作了重新推导,结果表明,壳层源内产能率的扰动存在某一阈值D,当产能率扰动超过此阈值时,才有可能产生热脉动。  相似文献   

19.
测算并分析浙江省1995—2015年碳排放量的动态变化特征, 通过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各影响因素对碳排放总量影响的时空异质性. 结果表明 (1)1995—2015年浙江省碳排放总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率为6.69%; 能源活动碳排放是浙江省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工业碳排放是能源活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非能源活动碳排放是浙江省碳排放的次要来源, 水泥生产和水稻种植是非能源活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 (2)浙江省碳排放重心大致落在绍兴市西南部, 浙江省碳排放重心经历了西北向—西北向—东南向—东向的转移; (3)各主成分因素对碳排放的影响方向和强度具有明显的时空异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