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精神应激因素在引起强烈的精神反应的同时,往往也引起人类生理上一系列的变化,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为此,本研究收集了因精神应激而引起的心血管反映的临床病例,探讨了心理与生理内在的联系,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保证人们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综述了国内外有关急性心理应激的一般研究、与行为相关研究以及与考试的相关研究;急性心理应激能引起生理、心理反应;急性心理应激对记忆成绩有负面影响;考试作为急性心理应激,对内分泌一免疫的物质基础有显著影响,对考生心理健康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运动员高原状态下的运动应激和心理应激应对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明 《山东体育科技》2001,23(3):23-24,49
通过对高原缺氧训练的运动应激、心理应激的多方面分析,揭示高原训练不仅受运动应激的影响而且受心理应激的影响,介绍了急性应激应对模式在高原心理训练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认知心理学为理论依据,分析竞技运动中应激的成因,认为应激不单纯是环境本身的作用,更大程度上是运动员对环境的知觉作用。其中运动员与成年人的相互作用方式,胜/负的历史以及对失败的认识,对运动员知觉经验的积累和知觉定势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论自我谈话技术在应激控制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阐述了自我谈话技术的含义、作用,运动员对不合理思维的识别,以及自我谈话技术在体育运动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6.
目前机械振动作为干预手段,在运动员肌肉力量训练、多发性硬化症、帕金森氏综合症、促进骨折愈合、预防骨质疏松等诸领域内得到广泛应用.并且低频振动作为康复治疗手段用于如减肥(作用于脂肪及较厚部位的体表,促使脂肪分解)、消除疲劳(作用于足底或足踝部放松全身)、消除肌痉挛(作用于痉挛肌局部,加速清除局部代谢产物)等方面.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机械振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进行文献梳理与总结,希望这些研究能为振动训练参数的制定提供参考,在提高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对运动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相似文献   

7.
体育锻炼应对应激研究的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体育锻炼作为积极有效的应对资源、应对方式或策略,能直接或间接影响应激应对过程,降低应激反应,促进锻炼者的身心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研究者没有全面、深刻理解应对理论和研究取向,在理论依据、研究设计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失。加强体育锻炼与积极应对维度的研究、积极构建体育锻炼与应对的理论、注重研究的实验设计是体育锻炼应对应激的未来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运动应激与应对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运动应激的概念、应激反应模式、运动应激对运动员的影响及运动应激产生的因素入手,着重介绍一种在实践中被证明是可行、有效的应激应对模式。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耐力及速度型训练者有氧运动VO2动力学反应特点及其与心血管机能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VO2半时反应时间、氧亏、血乳酸、血压的变化皆为有训练者小于无训练者,耐力训练者小于速度训练者,LVET的增加则有相反趋势。提示恒定负荷运动时,VO2动力学反应与训练适应及心功能有关,可作为评定运动员有氧运动能力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竞技体育中的应激与控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如果我们要描述现代竞技体育对参加者有什么影响的话,显然应包括以下内容:对有机体长时间,高强度的刺激;参加者对成功和挫折的经常性承受,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强烈情绪体验;活动本身造成的伤病,高竞争的职业特点,所有这些汇合成高压力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也就不可避免地给参加者带来应激。  相似文献   

11.
在反馈控制原理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运动员应激反应诊断和控制系统的理论设想,并用实验方法对应激反应诊断和控制监测指标的性质、特点、系统效果等进行了长期跟踪研究,为解决运动员应激反应诊断和控制问题探索了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搏击运动是一项对抗性较强的竞技项目,很多练习的队员常常存在害怕挨打的心理焦虑,本文通过研究,阐述了产生心理紧张的原因及对技战术水平发挥的影响,提出了缓解心理紧张的方法,使运动员对搏击运动有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13.
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内皮素及一氧化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分析了有氧运动对心血管系统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影响的现状,提出有氧运动能明显降低血浆ET含量,升高血清NO含量,使ET/NO比值下降,对增强心肌泵血功能和心肌有氧能力,改善心肌和骨骼肌等重要组织的血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动时体液平衡与心血管适应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脱水的出现不仅降低体温调节能力和运动能力,而且影响正常的心血管功能,通常这种影响随着脱水程度的变化而变化。当机体在运动中逐步脱水时,环境温度是影响心血管功能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当机体处于一个体液平衡的状态下,这种影响的显著性就消失了。运动时补液可以防止和纠正脱水,维持和改善运动时的心血管功能。补液的影响直接与补液量、补液时间和补液饮料的成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邱卓钢 《体育科学》2001,21(4):69-74
通过对30名国家级体操现役运动员和30名国家女子手球集训运动员的研究,得出如下结果1、优秀体操运动员主要损伤部位是肘关节、踝关节,而以肘关节损伤程度为最严重.女子手球运动员发生运动损伤的主要部位是膝关节、踝关节,以膝关节损伤程度为最严重.2、优秀体操与女子手球运动员在发生运动损伤时的状态焦虑水平较高,分别达到49.37±6.94和49.00±6.61.3、优秀女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教练的批评、对手领先表现出色时.优秀男子体操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身体或心理失误时、教练的枇评、经受剧烈的疼痛或损伤后.优秀女子手球运动员运动损伤的主要应激源为裁判不公、气候不适场地器材糟糕致使身心失误等.4、优秀体操选手的主要临场应对方式为归因于外界不可控因素,将注意力集中于动作上或转移注意力,优秀手球运动员临场主要应对方式为强化比赛信心、迅速忘记不快经历和经历应激后采取更小心谨慎的方式.  相似文献   

16.
采用问卷调查和数理统计方法探讨了运动员应激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①运动员主要将临场应激评价为挑战性和威胁性压力,评价为挑战性压力时,运动员倾向于采用情绪应对和问题应对;评价为威胁性压力时,运动员倾向于采用回避应对。②一般自我效能感与挑战性和威胁性压力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但与问题应对呈显著性正相关,与回避应对呈显著性负相关。③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应激评价结果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这一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随着挑战性压力水平的升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趋向于问题应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趋向于情绪应对;随着威胁性压力水平的升高,一般自我效能感较高的个体趋向于情绪应对和超越应对,一般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个体趋向于回避应对。  相似文献   

17.
应激对免疫功能的影响是复杂的,机体往往因应激源的种类、刺激强度、持续时间、被测个体差异等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在应激状态下,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神经系统的异常变化是影响机体免疫功能的主要中介.身体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降低心理应激反应.本研究试图采用免疫学、神经内分泌学手段,通过对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检测,探讨中等负荷身体锻炼应对心理应激的免疫学机制.  相似文献   

18.
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对大鼠心血管系统调节肽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为了研究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对机体心血管系统神经调节肽分泌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大鼠进行为期 8周的不同负荷的游泳训练 ,并测定血浆神经肽Y(NP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的含量。结果发现 :① 1h的运动训练可使血浆NPY含量显著下降 ,NPY/CGRP有下降趋势。降低机体交感神经的兴奋性 ,抑制NPY的分泌。② 2h训练组血浆NP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1h训练组 ,血浆CGRP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 ,NPY/CGRP显著高于对照组和 1h训练组。动态观察血浆NPY和CGRP的含量对于在运动过程中对心血管系统进行医务监督、预防过度训练的发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With an ageing population there is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individuals living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Characteristics of older aerobically fit individuals with previously diagnosed CVD have not been studied. Therefore, our knowledge is limited as to how, or if, aerobically fit individuals with CVD attempt to adapt their physical activity and the intensity of their training programm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characterise the physical activity habits and behaviours of older aerobically fit individuals with CVD. We identified 28 aerobically fit patients with CVD from those who completed a minimum of 15 and 12 min of the Bruce treadmill protocol for men and women, respectively. Consenting participants responded to questionnaires regarding physical activity levels, competitive event participation and self-monitoring since diagnosis of heart disease. Average age and treadmill time of participants were 56 and 49 years and 15.6 and 13.0 min for males and females, respectively. Data were obtained regarding recent medical history (medical diagnoses, surgeries/procedures). Despite the majority of individuals participating in the same or more activity since their diagnosis, 25% indicated that their condition limited their activity and 39% reported having symptoms during activity. Nearly all participants (93%) indicated that they monitored their heart rate during exercise. However, only 14% of participants stated that their physician advised them on how to exercise safely. It is necessary for physicians and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mes to be involved in safe and effective exercise programming to allow individuals to return to sport after CV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