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就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理论模型及其算法问题,提出了严谨的等效热力系统物理模型及其等效原则,以及完整的燃烧放热率计算模型,解决了主、副燃烧室间连接通道处流量系数瞬态值的计算问题。通过对S195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的计算,揭示出瞬态流量系数随曲轴转角的变化规律及其回归关系,以及主、副燃烧室各自的燃烧形态和燃烧放热率。该种模型可进一步提高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
运用韦伯函数分析涡流室式柴油机的放热特性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双韦伯函数分析了涡流室式柴油机不同工况下的主副燃烧室燃烧放热特性,建立了燃烧放热特性的经验模型。深入研究了燃烧放热特性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规律。并据此提出了几个提高涡流室式柴油机性能的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王志明 《内燃机学报》1998,16(2):133-138
本作在SD195、SD21002种涡流室式柴油机上进行了有关涡流室结构参数烧过程的研究,提出了以4段累积放热率来评价涡流室燃烧系统燃烧过程及结构参数的新方法,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较总放热率分析法简单且准确。  相似文献   

4.
提高涡流室柴油机不同负荷经济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根据实测的涡流室柴油机主、副室示功图,建立严谨、科学的等效热力系统和完整的理论模型,计算了各自的放热规律。通过分析,认为对涡流室柴油机燃烧系统进行优化匹配,可改善放热规律,从而提高经济性。应用正交实验这一科学方法,得到了多种工况的燃烧系统最佳匹配方案,并提出一个新的经济性评定方法。通过进一步研究,确定了适应全负荷和部分负荷的优化方案,显著地提高了涡流室柴油机不同负荷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供了涡流室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的计算方法。运用零维热力学——完全燃烧模型,辅之以工质在主喷口中的流动方程,计算了6105Q型柴油机主、副燃烧室中工质的热力状态及其放热规律,并结合放热率的计算结果对柴油机的变工况燃烧特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四种从示功图计算涡流室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的方法。针对6105Q型涡流室柴油机最大扭矩工况下主、副燃烧室内工质的热力状态以及放热率进行了对比计算,并以计算结果为基础对四种计算方法的计算精度及应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柴油机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提出了一种柴油机新型涡流室式燃烧室——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研究结果表明,这种燃烧室由于减少了通道流动损失并加速了主燃烧室的放热速率,在柴油机宽广的运行范围内,其热效率比原涡流室式燃烧室大大提高,而排温、烟度和噪声也有较大改善.它兼有直喷式和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方式的优点,是一种高效率的涡流室式燃烧室.  相似文献   

8.
影响涡流室式柴油机热效率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制了一种高效变通道涡流室式燃烧室柴油机。通过精确测定一般涡流室和变通道涡流室式柴油机的有关参数,采用比较的方法,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通道流动损失与主室放热迟缓两个主要因素对涡流室式柴油机热效率影响的规律,并提出了改善涡流室式柴油机热效率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柴油机涡流室新的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对柴油机涡流室进行的多年基础研究所获得的启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涡流室结构以改善柴油机的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负荷特性曲线上,采用新型涡流室结构的柴油机和原机相比标定点油耗略低,但部分负荷时油耗降低较多,排温也有所降低,50%负荷时油耗降低达18g/(kW·h)。不仅如此,新燃烧室的冷起动性能也有较大改善。本文还通过放热规律分析了新燃烧室的燃烧特征。  相似文献   

10.
预测涡流室柴油机放热规律的一种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名华 《内燃机学报》2001,19(3):219-221
提出了由喷油规律预测涡流室柴油机总放热规律和主、副室放热规律的一种新方法。该方法将主室、副室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对喷油规律依时间先后次序分段,各分量燃油按各自韦柏规律分别进行预混合燃烧或扩散燃烧,从而可求得总放热规律;考虑主室、副室燃烧差异和容积比变化,将总放热规律按一定的数理关系在主室、副室中进行分配,即或求得主室、副室各自的放热规律。  相似文献   

11.
分开式燃烧室柴油机燃烧放热率计算新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放热率理论模型及其算法问题,在总结其它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并建立了等效热力系统法计算模型,为分析和改善柴油机的燃烧过程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该方法对非直喷式柴油机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从实测示功图的形状可知,涡流室式柴油机在冷起动过程中存在3种典型的非稳态过程:V型、W型和Y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首次建立了涡流室式柴油机冷起动时非稳态过程的准维模型,分别计算和分析了3种不同燃烧过程主、副燃烧室中的放热特性及排放生成情况,以期为进一步改善涡流室式柴油机的冷起动性能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3.
经中国内燃机学会节能、燃烧、净化专业委员会批准,由兵器工业部七○研究所主持,于1984年9月17~20日在大同市召开了内燃机燃烧放热学术讨论年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27个单位的69名专家、教授和科技人员。会上宣读了21篇论文,内容有柴油机放热规律的研究、示功图的分析、上止点的确定与修正、燃烧模型等。这次燃烧放热讨论会宣读的论文,内容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过去历届同类会议:论文中既有直喷式柴油机的放热规律的研究和分析,亦有涡流燃烧室柴油机副室和主室放热规律的研究和分析;既有非  相似文献   

14.
把涡流室式柴油机不同区域与不同时期的燃烧过程分开处理,将涡流室的燃烧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低温着火化学动力学反应阶段、高温预混燃烧化学动力学反应阶段和相关火焰微元的扩散燃烧阶段,而认为主燃烧室的燃烧只有相关火焰微元的扩散燃烧阶段。用Shel着火模型、Arrhenius方程和相关火焰微元模型来分别模拟低温着火、高温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过程。开发了三维数值模拟计算程序并对其进行计算,研究了涡流室中瞬态温度场的变化过程。模型预测的示功图和涡流室中的燃烧放热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统而简要地评述了十多年来涡流室式柴油机放热率计算方法的研究进展。提出以热力学模型和经验模型组成的复合模型作为计算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建立了计算通道流量系数的经验模型,精确地测录了国产S195型柴油机的p—φ图,并按自编程序进行了放热率计算。根据作者的实践,对影响涡流室式柴油机放热率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用这种方法得出的涡流室式柴油机的放热率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室连接通道流量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涡流室式柴油机燃烧室连接通道系数是否能够精确确定,将影响柴油机放经计算及工作过程模拟计算的精度,本在分析近30年来国内外有关工作的基础上,根据稳流试验的结果,提出了计算涡流室式及变通道涡流室式两种燃烧室连接通道流量系数的两组经验公式,研究结果表明,这些经验公式比取定值定值流量系数及迄今已有的其它经验公式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可提高涡流室式与变通道涡流室式柴油机放热率计算及工作过程模拟计算的精度。  相似文献   

17.
作者在缸径为100mm,吊钟形涡流室式拖拉机用双缸柴油机上进行了多种容积比和通道比的匹配试验,用SYC 型压力传感器和ECA-1型燃烧分析仪测量主、副燃烧室内的燃烧参数和总放热规律。放热规律的分析结果与实测经济性的一致性很好。采用较大的容积比和较小的通道比有利于油、气在柴油机高速大负荷和低速大扭矩工况下的混合与燃烧,能获得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8.
涡流室式柴油机采用隔热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在涡流室柴油机上采用隔热技术有有关问题,并根据试验与计算结果指出:副室隔热是较可取的方案。改善主室中期放热率和缩短燃烧延续期是提高隔热机热效率的关键。在缸套无隔热情况下,隔热机的冷却传热损失上升,零件表面PSZ的喷涂层的寿命高于700-900小时。  相似文献   

19.
把涡流室式柴油机不同区域与不同时期的燃烧过程分开处理,将涡流室的燃烧过程分为5个时期,即:低温着火化学动力学反应期,向高温预混燃烧化学动力学反应过渡期,高温预混燃烧化学动力学反应期,向空气和燃料混合控制的扩散燃烧过渡期和火焰微元的扩散燃烧期。而主燃烧室的燃烧只有火焰微元的扩散燃烧期。用Shel着火模型、Arhenius方程和相关火焰微元模型来分别模拟其中的低温着火、高温预混燃烧和扩散燃烧过程以建立准维燃烧模型。模型预测的示功图和燃烧放热率与实验值吻合良好。本文还研究了模型中拉伸因子和耗散因子对示功图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不同燃烧系统对乙醇-柴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ZS195直喷柴油机和195S-1涡流室式柴油机上分别进行乙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在燃烧不同混合燃料时,直喷式柴油机的当量油耗率较涡流室柴油机低,而涡流室式柴油机当量油耗率变化不大。在不同燃烧系统下,燃烧不同混合燃料的排放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涡流室式柴油机的排放性较好,NOx和碳烟的排放相对直喷式柴油机在高负荷时,其降幅达到50%以上,CO的降幅达到21%以上,HC排放则有升有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