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详  成玉宁 《中国园林》2021,37(3):56-61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国发达地区城市由生产社会向消费社会的转型,空间呈现商品化的发展态势,空间符号价值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出来。一方面,城市空间所象征的个性和品位、身份和地位、生活方式等符号意义逐渐成为大众空间消费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另一方面,空间符号的消费强化了空间的社会属性,并为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3.
龚炼钧 《山西建筑》2012,38(3):27-27,187
首先简要阐述了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指出在现代的消费社会中,商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被异化为了抽象的符码,接着介绍了列斐伏尔的社会生活空间的概念及其空间生产理论,并指出城市空间成为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消费品,同样被抽象化和符号化了,最后引入场所概念,说明了空间中差异化、多元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特点及其理论批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空间,是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随着当代城市的发展模式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的转型,"私有化、商品化、符号化"成为当今消费时代下城市公共空间的三大特点。这些深刻的变化引发了对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的理论批判与质疑:不少研究者指出公共空间正日益成为"纯粹的消费场所",一方面,其为公众服务的社会功能已明显"失落"了;另一方面,也有研究者指出当代公共空间仍然具备促进社会"融合"和提升公共生活"多元化"的能力,因此,公共空间并未失落,而是处于"演变"之中。总的来看,这些看似不一致的观点各自揭示了当代城市公共空间真实的一面;因此,采取一种"兼收并蓄"的态度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认识消费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本质,从而采取更切实有效的策略对公共空间进行设计与管理。  相似文献   

5.
超空间     
"超空间"的研究的基点是为未来城市的空间形态作出前瞻性的理论框架。它不是传统的那种指导性纲领,如"新城市主义"。它更多的是一个为实践的可操作性提供界面平台的理论空间。"超空间"对当代社会的空间生产方式的理解是:在"生产性交换"与"消费性交换"之间,非固定的身份变化提供了一个表演空间。对于"生产性交换":获取必需通过消费才能完成诱惑;而劳动也必须通过生产才能满足诱惑。这个表演性就表现为:获取必须表演消费,劳动必须表演生产。"生产性交换"以无形的暴力控制着它们。在当代社会,以表演为尺度的空间中,"生产性交换"中的绝对固定的角色划分已变得毫无意义了。"超交换空间"倾向于接受其他角色的表演实践,它将一切违反"生产性交换"的越轨行为定义为反抗的"超空间",而由此构筑的城市则被称之为"性感城市"。  相似文献   

6.
公共化建筑空间以建筑作为其"边界",是如广场、庭院等只有底界面和侧界面而无顶界面的建筑外部空间.人性化的城市公共化建筑空间给人一种"场所"和"领域"感,既不浪费土地,又能满足人们所需要的归属感,理应是一个供人分享欢乐、看与被看的领域.  相似文献   

7.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生产与消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消费时代的来临,消费社会的城市空间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了明显的商品印记。主要表现为两方面的转变:首先,空间中的生产与消费正转变为空间本身的生产与消费;其次,空间消费正从小范围和使用意义上的消费向大众参与和更广泛意义上的空间消费转变。这些变化已成为中国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8.
消费空间生产是城市更新的特殊形态,体现了资本从生产环节向消费环节、从消费品生产向消费空间生产的跨越。本文引入租差理论并进行了必要改进,在潜在地租和实际地租之间增加预期地租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梳理成都太古里消费空间的生产过程,将其划分为自然衰败、政府开发、政府和资本合作、外部性释放四个阶段,并对每个阶段的租差演变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消费空间生产不是完全竞争市场、具有租差外溢效应、政府参与更为主动等特征,并解释了这些特征与传统租差理论的区别与联系。本文对租差理论的改进具有一定理论创新,对消费空间生产的具体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消费空间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在"消费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消费空间被权力、资本、文化消费所侵略,渐渐丧失了"日常生活"的属性。追根究底,消费空间为人们日常生活服务的本质不应改变。消费空间在日常生活视角下的批判,理应重视人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引导消费空间人性化的回归,重视人的微观体验和日常交往的重要性,引领消费空间的重塑。  相似文献   

10.
<正>"现代城市的诸多幻象,几乎都与消费和消费空间直接相关。"~①解密如何通过城市设计来组织消费活动、构建良性的城市空间,是韩晶撰写《城市消费空间》的主要目标。现代消费,如同一个巨大的熔炉,将宏观抽象的社会经济增长需求和微观具体的个人生活方式以及相应的物质文化体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下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城市化发展正处于由生产主导向消费主导转型的重要阶段,相关领域的学者从不同角度关注消费与城市的关系,已取得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然而,对  相似文献   

11.
消费时代城市空间的体验式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时代,在体验经济的带动下符号消费和体验式消费逐渐兴起。在这一文化语境下,城市空间成为可供大众消费的商品,其提供的体验功能也变得愈发重要。目前,步入局部消费社会的中国发达地区城市正面临着空间体验化的趋势,而空间体验的主题化、情境化和参与度是保证特色体验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全球性的节日庆典、符号的盛宴和图像的狂欢。图像的视觉直观和大众媒介化使得对于空间的体验、感知和想象依赖于图像建立的符号解释模式。真实与想象之间的差异被消解。图像化的城市和建筑成为设计实践的价值和导向,同时也成为图像符号意义传播的媒介,成为在全球化境况中塑造特异性、创造地方性认同的手段。在这一语境中,建筑生产追求的是交换价值,是视觉消费的表征。  相似文献   

13.
张希  徐雷 《世界建筑》2013,(1):112-117
针对在被消费活动和信息资讯包围的当代社会,建筑和城市的生存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的现象,从库哈斯和伊东丰雄的理论出发,将消费和信息时代的新语境影响下的当代建筑和城市的特征总结为"断裂":包括时间和空间脉络的"断裂"、建筑与城市以及建筑表皮与内部的"断裂",并以库哈斯的"超建筑"和"广普城市"以及伊东丰雄的"临时建筑"和"流动表皮"为例,探寻了建筑与城市在"断裂"的背景下的新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和国家政策新要求带来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机遇下,城市消费虚拟空间与实体空间的互动日渐密切,重塑着城市消费空间的外延和内涵,也孕育出新的消费空间形态——“网红打卡地”,成为当代城市消费发展的重要建构性力量,重塑着新时代的城市空间。一方面,网红打卡地空间清晰地透视了人们当下新的符号消费需求,完成了类型划分和场景拓展,并实现热度积累和热度变更,其发展和盛行也深刻影响和改变着人们虚拟空间中的消费价值观;另一方面,随着网红打卡地的出现,城市地理布局产生了一定的变化规律,空间热度持续集聚流动,城市实体空间形态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消费文化是由短缺经济向过剩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特点是文化的多元化、平面化、大众的普遍参与以及在消费过程中,商品的实体和文化符号被同时消费。在消费文化中,室内装饰可以被看作为一种耐用消费品,它既创造使用价值,也创造文化价值,而且后者具有更突出的意义——一个创意、一种创作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视觉语言,在引导、决定消费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使人们对室内装饰、装修的消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消费。  相似文献   

16.
随着几十年的城市化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方向由"量"转变为"质",以人为本的空间品质提升成为了发展主题。儿童友好型城市强调儿童在城市空间中的权利,其空间构建也成为了提升城市品质的切入点。文章通过对儿童空间心理及行为特征的分析,提出了儿童友好建筑的设计原则,在城市关系、功能布局、空间尺度和设施元素四方面提出了设计方法与策略,并以重庆市青少年活动中心为例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7.
全球化使中国迎来国际建筑思潮,导致欧式建筑符号充斥在各个城市的每个角落。城市的空间文化生态特征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袭,空间"文化生态平衡"逐渐被打破。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建筑风格洋化现象盛行是被主观符号化,导致建筑文化失去本土特色,还是对本土传统文化的有益补充?本文以大连东方圣克拉住区为例,尝试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将住区建筑作为一个"生物体",分析其采用欧式建筑风格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基于大连本地特色,客观借鉴吸收外来"植入"文化,引导建筑风格与城市空间相协调发展,以有效延续历史文脉。  相似文献   

18.
失忆的空间     
张馨匀 《现代装饰》2014,(2):138-139
正在当今的消费时代里,城市的记忆空间往往是一个个被制造出来的标签,一种符号的复制与堆叠。当记忆变作一个可以投入市场的商品,不得不到市场上来找寻自己的价值与身份时,作为城市记忆的制造者和保护者之一的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就挖空心思寻找文脉,从当地的建筑和文化上寻求可以充当标签的角色,在现在的中国尤其如此。于是"保留"代表一座城市的过去,"符号"代表一座城市现在。"复制"代表一座城市的记忆的假象。我们的城市变成了"看不见"的城市,它脱离人们的感知而存在,我们不  相似文献   

19.
城乡规划编制中的“三生空间”划定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理解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这"三生空间"的概念来源,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分析了"三生空间"概念下其对象具有的空间尺度的差异性、空间功能的复合性、空间范围的动态性及空间用地的异质性等特征。以城乡规划用地分类为基础,分别从城乡全域、城镇区域、乡村区域探讨了不同空间区域视角下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对象内容。进而结合城乡规划体系提出了分别依托城乡总体规划、城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村规划来划定"三生空间"的工作重点和技术路径。  相似文献   

20.
何子张  裘俊 《南方建筑》2005,(1):99-100
在新的历史时期,为满足城市生活和发展所进行的空间生产被认为是一种消费活动,而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带来空间规划功能的转变,并提出以城市空间生产为启动的空间规划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