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立了流化床废液焚烧内炉内布置受热面时燃烧室的热力计算方法,通过求解密相区,稀相区热平衡方程,求得密相区和稀相区出口的焚烧温度,以及辅助燃烧耗量和焚烧炉效率的计算公式,为设计流化床液焚烧炉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循环流化床锅炉因其环保性能受到中小热电的青睐,但因影响脱硫的因素复杂,需要控制的因素较多,使用单位往往片面追求脱硫效率,导致运行和碱性灰渣处理增加成本以及热效率降低,下面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点具体分析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及具体计算实例。  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属于低温燃烧(燃烧温度在850~950℃),比较大的热灰颗粒在燃烧系统内循环燃烧,携带密相区的热量,把热量传递给蒸发受热面或过热受热面。正是由于热灰的循环和燃烧生成SO2在850~900℃的条件下极易与CaO结合为锅炉提供廉价的脱硫措施创造了条件。一、影响循环流…  相似文献   

3.
稻壳在循环流化床中燃烧现象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卫杰  孙立  徐健  刘旭  赵昆 《可再生能源》2006,(2):23-24,27
为了研究稻壳在循环流化床中的燃烧特性,在生物质循环流化床试验台上对稻壳进行了燃烧试验。通过对试验过程中各测点温度及压力变化的分析,探讨了二次风和循环回料对稻壳在循环流化床燃烧炉内燃烧过程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二次风可以促进挥发分在稀相区的燃烧,对提升稀相区的温度作用明显;正常循环回料使得温度沿炉膛高度均匀分布。所得结论对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的试验研究及实际运行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Ⅱ类无烟煤燃烧特性和节能、环保的要求,介绍了低挥发份Ⅱ类无烟煤SHXF20—1.6-WⅡ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时采用较高炉膛及较低空截面气速,在密相区布置合适数量的埋管受热面及其它防磨措施,  相似文献   

5.
针对某330 MW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系统,利用机理分析法建立锅炉氧浓度、床料质量、残碳质量以及床温的动态数学模型。首先将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过程简化,建立燃烧系统动态数学模型,用gCCS(gPROMSCarbom Capture and Storage)软件求解仿真;并根据现场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动态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所建模型进行阶跃扰动仿真计算。仿真结果表明,给煤的增加会使密稀相区氧浓度下降,床温升高;一次风的增加使密稀相区氧浓度升高,密相区床温下降,而稀相区床温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规律;二次风的增加使密稀相区床温下降,密相区氧浓度先上升后下降,而稀相区氧浓度增大。所得研究结论可为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燃烧控制系统的设计和优化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1 循环倍率和飞灰份额对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的影响 锅炉选型时,用户应根据燃用煤种,确定循环倍率。循环倍率R的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循环灰量与给煤量之比。它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时的重要参数之一.它的大小与燃烧效率、适用煤种、受热面吸热量分配及锅炉的整体布置有关。实验数字表明:循环倍率大小与煤的低位发热量成正比,也就是说燃用低位发热值高的优质煤时,为了防止炉膛温度过高结渣.需要增加进入燃烧室的灰量.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五阳热电厂4台75 t循环流化床锅炉出力下降的问题,对锅炉燃用煤质进行了分析,发现锅炉燃用煤质挥发份降低、发热量有所增加、煤质灰分降低和密相区的设计流化速度略低。针对这一现象电厂对4台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尺寸进行了计算,并且与锅炉一二次风进行了对比,找出锅炉出力下降原因。通过改变循环流化床锅炉一二次风率及锅炉密相区横截面积,使锅炉密相区燃烧份额降低,锅炉密相区与稀相区的温差减小。改造结果表明:通过改造循环流化床密相区结构,可以提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出力。  相似文献   

8.
CFBC锅炉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闫澈  姜秀民 《热能动力工程》1995,10(3):158-161,185
本文论述了由CFBC锅炉炉膛下部密相区内循环燃烧技术与炉膛上部稀相区空间循环燃烧技术所构成的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的原理与结构。应用本技术所设计完成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效率高、体积小、成本低、磨损轻、动力消耗低、运行稳定、操作方便、负荷调节范围广、煤种适应性强等优点,是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想炉型。长期的运行实践证明,炉内多重内循环燃烧技术是适用于矮小燃烧空间的工业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理想技术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波  吕清刚 《新能源》2000,22(12):80-83
本文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以描述常压循环流化床锅炉在稳态燃烧下的气固流动特性。循环流化床炉室内的流动模型在密相区考虑了气泡相和乳化相的差别,在稀相区是构建在环核模型基础上的准二维模型,这样的一个流体动力模型为整体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数学模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樊泉桂  丁岩峰 《动力工程》2005,25(5):614-617
以某热电厂45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实测数据为基础,在锅炉密相区和稀相区分别建立热平衡方程式,计算循环流化床锅炉密相区、稀相区内的传热系数,并提出了稀相区内以对流为主的对流-辐射模型,新的计算方法可直接计算循环流化床锅炉稀相区辐射传热在总的传热中占的比率。图5参7  相似文献   

11.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炉膛燃烧、传热特性,针对飞灰含碳量过高的问题,在炉膛稀相区设置卫燃带,有效降低了飞灰含碳量,提高了锅炉效率。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布特性,利用Aspen Plus对350 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进行建模,模型考虑了煤的热解燃烧过程、烟气换热以及灰循环过程,在燃烧过程中对密相区和稀相区的燃烧及换热分别进行建模,并通过该模型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分布特性和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超临界循环流化床的效率为51.68%,循环流化床的循环灰较大,占密相区输入的52.43%。空气预热器的排烟损失较大,排烟损失为46.22 MW,占总输入的3.12%。分析可以更全面有效的揭示各种损失及损失发生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劣质煤所占的比重较大,且环保要求逐渐严格,因此发展高效洁净燃烧劣质煤的循环流化床(CFB)燃烧技术十分必要。重点分析了目前中小型工业CFB锅炉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解决炉内燃烧时间不足、受热面布置和磨损相矛盾等问题的解决措施,以促进中小型工业CFB锅炉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石油焦在燃烧过程中有不同于煤的燃烧特性.与煤差异很大。本文通过对某台燃烧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与运行的分析,探讨燃烧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中石油焦及石灰石的粒径分布对流化速度、过量空气系数、风艟比、床温、循环倍率、分离量效率、对流受热面烟气流速等主要热力参数的影响.为烧石油焦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与运行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5.
分析针对低挥发份循环流化床无烟煤锅炉的技术特点,设计时采用较高炉膛及较低空截面气速,在密相区布置合适数量的埋管受热面等节能与环保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动力工程学报》2016,(2):123-129
基于快速寻峰法(Fast Searching Peak Wavelength,FPW)原理,研制了水冷光纤探针,对某台33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稀相区不同高度位置的火焰温度及辐射率进行了测量,并采用FPW法处理测量数据,得到了不同测量位置的火焰温度和辐射率.结果表明:在FPW法测量中,可以用煤粉燃烧火焰温度模型,所得到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火焰温度的最大偏差小于6%;火焰温度和辐射率随炉膛高度的增加而降低;与煤粉锅炉相比,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火焰温度低,辐射率高,辐射换热能力强.  相似文献   

17.
富氧燃烧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富氧燃烧技术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阐述了富氧燃烧的特点,分析了富氧燃烧下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染物排放特性和炉膛换热,温度分布以及锅炉总计结构布置。指出富氧燃烧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应用是一项值得重点研究的洁净煤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18.
循环流化床锅炉原理及其设计和运行中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该文从原理上阐明有无大量的细物料在燃烧室、高(中)温分离器及回料阀间循环乃是循环流化床(CFB)与鼓泡床锅炉(FBC)及高温飞灰回烧鼓泡床锅炉的根本区别。分析了影响循环物料量的各种因素,指出了我国一些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出力不足,密相区燃烧温度偏高及燃烧效率偏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两相流动对流化床燃烧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循环床锅炉沿床高的烟气浓度及燃烧份额分布测试结果证明,鼓泡流化床和循环流化床的重要差异表现为密相区燃烧行为的根本不同,由于床料平均粒径较低,循环床密相区的流动不同于鼓泡床,导致气固两相之间的传质阻力增加,从而影响燃烧反应,密相区的燃烧行为表现为欠氧。循环床锅炉沿床高乃至分离器都有燃烧反应发生,建立了考虑气固相间传质阻力的流化床密相区燃烧模型,并与实际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测试数据比较,计算结果与测试值比较吻合。  相似文献   

20.
对发展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循环倍率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重要设计参数,对锅炉的设计和运行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探讨了循环物料的选择、燃烧效率、分离器分离效率、密相区受热面的布置、过热汽温等与循环倍率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