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Mhypotension.PPH)是指老年人进食后所引起的低血压,即餐后2h内收缩压(SBP)比餐前下降20mmHg或餐前SBP≥100mmHg(1mmHg=0.133kPa),而餐后SBP〈90mmHg,若进餐后SBP下降幅度虽未达到上述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本院接收的老年患者发生的餐后低血压的临床特点,并研究制定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预防餐后低血压的发生和提升治疗结局。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280例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5~79岁的老年患者为一般老年组,共85例;80岁以上(包括80岁)的老年患者为高龄老年组,共195例。一般老年组有56例患者患有高血压,有29例患者无高血压;高龄老年组有130例患者患有高血压,有65例患者无高血压。对本次所有患者使用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的监测,分别在餐前的30 min和餐后的每15 min对血压值进行记录。最后以记录为依据,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值的变化情况、临床特点,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政策,进行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结果高龄老年组的早餐和午餐的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要比一般老年组高,早餐和午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比晚餐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大,高血压组的患者发生餐后低血压的可能性比非高血压的患者要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显示,老年人在早餐和午餐后发生低血压的情况较为明显,服用降压药物也会使餐后低血压的情况增加,这种情况在高龄老年患者中更为明显,应加强相关干预。  相似文献   

3.
<正>餐后低血压(PPH)是指餐后2h内收缩压(SBP)下降幅度≥20 mmHg(1 mmHg=0.133kPa),或者餐前SBP≥100 mmHg,而餐后SBP<90mmHg,若餐后SBP下降幅度未达到上述水平,但超过了脑血流的自身调节能力而出现头晕、晕厥等症状,也属于PPH范畴[1]。PPH是一种老年人常见病,在老年人群中发生率较高,早餐后更易发  相似文献   

4.
<正>餐后低血压(PPH)是一种老年人特有的疾病,且患病率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PPH主要表现为餐后收缩压(SBP)下降,是心血管事件、脑卒中、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老年人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1]。PPH可因短时间内血压的迅速下降而导致严重的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因此,医护人员要提高警惕,严密观察老年人的餐后血压改变,对PPH患者应加强生活看护以及必要的干预,防止心脑缺血性疾病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高血压患者餐后血压变化,减少因餐后低血压造成的不利影响.方法 选择在我科住院老年患者中,观察入院后3 d内其中一天三餐前血压、三餐后20、40、60、90、120 min血压和出现低血压的症状.结果 餐后和餐前相比,74例患者餐后收缩压、舒张压有明显下降,餐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大于舒张压,在所有发生餐后低血压患者中,血压收缩压下降幅度无统计学意义(P>0.05),72例患者餐后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有2例出现头晕、心慌、胸闷不适等症状.结论 餐后低血压是否产生症状与血压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有关,也与患者身体状况、伴随疾病等有关,与患者是否服用降压药物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王晓焕  尹昭  刘婷 《淮海医药》2012,30(1):35-36
目的探讨阿卡波糖对伴糖耐量低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后生理参数的影响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8例伴糖耐量低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4例,观察实验前后患者餐前餐后血糖、血压、血脂及心率等生理参数的变化并记录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新发生的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比较2组各生理参数变化的差异,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实验前2组餐后各生理参数均较餐前升高(P〈0.05)。实验后治疗组餐后血糖、血压及心率较实验前餐后降低(P〈0.05),餐前餐后波动幅度较实验前降低(P〈0.05)。对照组变化不显著(P〉0.05)。治疗组总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阿卡波糖能降低伴糖耐量低减的老年冠心病患者餐前餐后生理参数的波动幅度,并能减少其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高血压病疗养员餐后血压变化,减少因血压过低造成的不利影响。方法选择在本院疗养的资料完整的高血压病疗养员,观察入院疗养后第3天餐前30min、餐后30、60、90、120min的血压和出现低血压的症状。结果餐后与餐前相比,43例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下降,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餐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大于舒张压。42例患者餐后都没有明显自觉症状,仅有1例因为血压过低,出现头晕、心慌、胸闷不适等低血压症状。结论餐后低血压是否产生症状与血压下降的幅度和速度有关,也与患者整体素质有关。对于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高血压患者,要充分考虑降压药的作用高峰时段与餐后低血压的叠加效应所产生的影响,从而避免使餐后血压降得过低。  相似文献   

8.
唐祖胜  屈红  刘伟  潘庆敏 《安徽医药》2013,17(2):256-257
目的研究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的变化。方法以该院老年病门诊的80例老年人(无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为研究对象,进行24 h动态血压监测,按监测结果,将其分为餐后低血压组和无餐后低血压组,并通过24 h动态心电图监测比较发生餐后低血压的老年患者与无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心率变异性时域和频域指标的差异。结果和无餐后低血压的老年人相比,发生餐后低血压的老年患者相邻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NN),正常RR间期差值的方差(RMSSD),高频功率均明显下降[SDNN:无餐后低血压组为(148.3±20.6)ms,餐后低血压组为(106.2±19.7)ms;RMSSD:无餐后低血压组为(42.8±9.5)ms,餐后低血压组为(26.3±8.8)ms;高频功率:无餐后低血压组为218.4±96.3,餐后低血压组为138.6±90.2;两组相比较均为P0.05],低频功率与高频功率比值减低(无餐后低血压为3.8±1.2,餐后低血压组为2.2±0.8;P0.05)。结论老年餐后低血压患者心率变异性有变化,提示老年餐后低血压的发生与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相关。  相似文献   

9.
陈森荣 《现代医药卫生》2013,(19):3040-3040
餐后低血压(postprandial hypotension,PPH)是临床上常见的易导致晕厥、跌倒、心绞痛和脑血管事件的疾病。PPH可发生于健康老年人、老年高血压患者、接受家庭护理的老年人、帕金森患者及糖尿病患者。现将1例PPH患者的诊治经过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在血液透析中预防低血压的作用及护理对策。方法将到本院行血液透析治疗的74例低血压高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4例采用常规常温透析,观察组40例采用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观察两组患者透析前后血压及血清钠浓度变化。结果观察组透析后低血压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透析前后血清钠浓度变化与对照组变化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可调钠联合低温透析能有效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减少低血压发生率,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左卡尼汀对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维持性血液透析低血压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在常规血液透析后,对照组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予注射用左卡尼汀治疗,检测治疗前后血压、血红蛋白、尿素清除率、C应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低血压、内瘘闭塞、心血管事件等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血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清除率均升高(P<0.05);CRP水平降低(P<0.05);低血压、内瘘闭塞、心血管事件等发生率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收缩压、最低收缩压及血红蛋白水平、尿素清除率较高(P<0.05),CRP水平较低(P<0.05);低血压、内瘘闭塞、心血管事件等发生率均较低(P<0.05);临床疗效较高(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有效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描述胃间质瘤(GIST)患者的胃电活动特点,探讨GIST对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运用多导胃电图检测27例胃GIST患者(GIST组)及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的餐前餐后胃电参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餐后各导联较餐前均出现平均频率(MF)、平均幅值(MA)及正常慢波百分比(N%)增高,过缓频率百分比(B%)较餐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 GIST组未出现相应的胃电图改变(P > 0.05);GIST组各导联餐前MF、MA高于对照组,N%餐前1、3、4导及餐后各导联均低于对照组,过速频率百分比(T%)各导联餐前餐后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GIST组与对照组患者胃动过速发生率分别为66.7%,3.3%,GIST组节律正常患者所占百分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GIST患者存在餐前餐后胃电活动异常,异常胃电节律以胃动过速为主.  相似文献   

13.
郭喜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3):3540-3541
目的观察健康人进餐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探讨血脂项目的异常代谢与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健康人为受试对象,分别采集早晨空腹和午餐后3 h静脉血,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对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等常规生化指标进行检测,并将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TC餐后3 h略有升高,但与前餐测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G餐后3 h测定结果明显高于餐前测定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L-C和HDL-C测定结果餐前、餐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人TC、LDL-C、HDL-C血脂代谢餐前、餐后无明显变化,但TG测定结果餐后明显升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吴琪  汪东良  陈琦  吴延庆 《医药导报》2011,30(4):486-488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血糖、血脂及脂肪因子的影响. 方法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8例,应用替米沙坦80 mg&#8226;d-1治疗12周;测定治疗前后动态血压、血糖、血脂、胰岛素、血清瘦素、脂联素、游离脂肪酸. 结果 治疗后,血清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及餐后2 h胰岛素、餐后2 h血糖、游离脂肪酸及瘦素水平较治疗前非常显著下降(P<0.01),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联素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 结论 替米沙坦可以有效控制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且能改善血糖、血脂及脂肪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糖及血压的影响。方法将100例采用标准碳酸氢盐无糖透析液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分为糖尿病肾病观察组(n=54)和非糖尿病肾病对照组(n=46),比较两组血糖值和血压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6.67%,对照组32.6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率为48.15%,对照组为23.9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透析过程中患者易发生透析相关性低血糖和低血压,而糖尿病肾病患者更容易发生,在第2次透析至2h测血糖后静脉推注高渗葡萄糖可以预防透析相关性低血糖和低血压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许多与年龄相关的生理改变影响血压。在西方国家有许多研究显示年龄与血压增高之间的相关性。然而,显得矛盾的是,与血压增高相关的年龄增长也增加低血压的危险性。进餐后发生的动脉血压降低称为进食后低血压,是一种临床上见于老年人的血压内环境稳定方面的异常。对临床情况稳定、未服药的老年住院和非住院病人的研究显示,早餐和午餐后血压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并探讨不同进餐顺序对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30例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且治疗方案不变的情况下,研究对象前后2d进食相同热量及食物结构的配餐,比较不同的进餐顺序患者餐后血糖的差异.结果 两天患者餐前血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先吃菜后吃饭进食顺序的餐后血糖优于先吃饭后吃菜进食顺序的餐后血糖.结论 先吃菜后吃饭的进食顺序是一种对餐后血糖控制比较理想的进食方法,可操作性强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餐后血脂代谢情况以及对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对58例冠心病(CHD)患者(冠心病组)和30例健康自愿者(对照组)禁食12h后,分别接受脂肪餐负荷试验,于空腹及餐后4h测定血清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并同时于空腹状态及餐后4h采用生物活性法测定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用酶联免疫标测法(ELISA)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浓度。结果冠心病组餐前及餐后4hTG(P<0.01)、CH(P<0.05)、LDL-C(P<0.01)、PDGF(P<0.01)、vWF(P<0.01)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DL-C(P<0.01)明显低于对照组。餐前及餐后4hTG、CH、LDL-C上升幅度在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而HDL-C下降幅度无明显差异。冠心病组PDGF、vWF值餐后4h上升幅度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存在血脂代谢异常。餐后血脂更能反映代谢水平。餐后血脂代谢异常对血小板活化起促进作用,血小板反复活化可能参与了冠状动脉硬化早期病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红参甘草汤治疗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30例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患者,透析前1 h给予红参甘草汤100 m L口服,疗程为8周。观察患者的疗效及血压、心率、超滤量变化情况,测定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治疗总有效率为93.34%;治疗后,透析中最低血压、透析后血压及超滤量均显著增加(P<0.01),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 红参甘草汤能有效治疗血液透析低血压,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肖英 《中国医药指南》2011,9(20):312-313
目的评价非洛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09年至2010年50例接受非洛地平缓释片治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压、心率的变化。结果 50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0%,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0%,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非洛地平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降压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