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徐燕杰  陈乐真 《中国肿瘤临床》1994,21(3):172-174,T000
本文应用抗增殖细胞核抗原/周期素的单克隆抗体PC10,以ABC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作了研究,并与组织学分级和预后作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移行细胞癌科级间比较PCNA表达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PCNA表达强级(>76%)与弱级(<75%)之间比较生存率存在着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果提示:此方法是在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移行细胞癌切片上检测细胞增殖分数的一  相似文献   

2.
方全  唐孝达  武文森 《肿瘤》2001,21(4):300-30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微血管密度及肿瘤分级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40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石蜡标本,分析肿瘤组织中VEGF,Flk-1,Flt-4,Ⅷ因子的表达与膀胱中瘤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40例BTCC中Ⅷ因子染色阳性率100%,不同病理分级的膀胱肿瘤之间微血管密度无显著性差异,VEGF,Flk-1,Flt-4的II级癌有肿瘤细胞中表达率最高,Flt-4在肿瘤间质中与肿瘤级级密切相关,II级癌和III级癌高于I级GTCC(P=0.01),VEGF的表达与Flk-1,Flt-4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5和0.7),Ⅷ因子的表达与Flk-1相关(相关系数为0.30),结论:Flt-4的表达升高与膀胱肿瘤的恶性程度相关,可以作为膀胱肿瘤的预后因子,VEGF对膀胱肿瘤的血管生成的作用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Ki-67抗原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并评价两者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鼠抗人Ki-67抗原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Ⅷ因子相关抗原(FⅧRAg)单克隆抗体对65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8例正常膀胱黏膜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Ki-67与MVD在癌组织中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黏膜(P<0.01)。肿瘤中Ki-67指数和MVD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两者的表达均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病理分级显著相关,Ⅰ级与Ⅱ级、Ⅲ级与Ⅳ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浸润性肿瘤组高于表浅肿瘤组(P<0.01);术后2年随访复发组高于未复发组(P<0.01)。MVD与肿瘤大小有关,肿瘤直径大于2cm组MVD高于肿瘤直径小于2cm组(P<0.05)。结论:Ki-67的表达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的恶性表型,且与膀胱肿瘤血管形成有关。Ki-67指数和MVD对评价膀胱移行细胞癌的生物学形为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在膀胱癌及肾盂癌中的表达及意义。作者应用免疫组化技术研究47例膀胱移行细胞癌和18例肾盂移行细胞癌与c-erbB-2基因蛋白和PCNA的关系。结果显示c-erbB-2蛋白表达与膀胱癌和肾盂癌的分级和分期有关,PCNA增殖指数随肿瘤分级的上升而增高,与肿瘤的分期也有关系,但c-erbB-2和PCNA两者间无明显关系。结果表明c-erbB-2和PCNA对膀胱癌和肾盂癌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士文  葛根 《浙江肿瘤》1998,4(2):95-97
目的寻求对膀胱癌的诊断和预后有意义的肿瘤标记物。方法应用免疫组化ABC法对63例膀胱移行细胞癌(TCC0行花生凝集素(PNA)受体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染色检测。结果PNA受体在膀胱癌G1、G2和G3中的强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55%、85.7%和100%,而PCNA的强阳性表达率为18.2%、80.7%和92.3%;PNA受体和PCNA在T2-T4期中为93.5%和80.6%;5年生 率比  相似文献   

6.
粒细胞相关抗原(CD15)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大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研究朱小堂1叶民2郑颂国3关键词粒细胞相关抗原增殖细胞核抗原大肠肿瘤癌旁异型腺体作者单位:1.浙江省金华市中医院(金华325000)2.浙江省台州医院3.上海医科大学附属...  相似文献   

7.
细胞凋亡及其相关基因与乳腺癌预后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分析乳腺癌中凋亡细胞数量、凋亡相关基因--bcl-2、p53的表达、细胞增殖标志物PCNA(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影响乳腺癌预后的因素(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雌孕激素受体情况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凋亡细胞的检测采用原位DNA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bcl-2、p53、PCNA、ER(雌激素受体)及PR(孕激素受体)检测采用免疫组化LSAB法。结果:本组2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P53及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TCC)预后的关系。方法 LSAB法检测49例TCC及8例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P53、PCNA表达,分析P53与PCNA表达在TCC中的预后价值。结果 P53在正常膀胱粘膜组织中均生表达,在TCC组织中表达阳性率为40.8%,两者比较有显著性。P53在T1及T2-4期肿瘤组织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31.4%,64.3%,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Ⅰ、Ⅱ、Ⅲ级  相似文献   

9.
双歧杆菌对实验性大肠癌增殖与凋亡的原位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立生  潘令嘉  施理 《肿瘤》2000,20(1):28-30
目的 通过观察大肠癌裸鼠移植瘤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活性之间的并系,探讨双歧杆菌的抑瘤途径及其机理。方法 利用原位端标记技术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免疫组化染色对40只裸鼠大肠癌移植癌移植中的凋亡细胞和增殖细胞进行了原位观察。结果 双歧杆菌注射组大肠癌移植瘤的凋亡细胞密度显著高于肿瘤对照组(P<0.01),而肿瘤对照组的PCNA阳性细胞密度明显高于双歧杆菌注射组(P<0.01)。结论 双歧杆菌能  相似文献   

10.
大肠癌旁膜细胞增殖模式与术后复发机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旁粘膜细胞模式变化与肿瘤术后复发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对78例大肠癌标本的癌组织、癌旁粘膜及12例正常大肠粘膜进行P53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检测,并进行随访。结果:癌组织PCNA高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癌旁PCNA高表达与隐窝增殖区扩大、上移,明显影响术后第1年局部复发死亡率,癌组织P53蛋白阳性表达率61.54%,癌旁为26.92%,癌及癌旁P53阳性表达不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PCNA和bcl 2基因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预后意义 ,了解肿瘤增殖与凋亡的特点 ,揭示细胞凋亡和增殖在膀胱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 ,对 7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进行PCNA和bcl 2表达的检测。结果 :在膀胱癌中 ,PCNA主要呈胞核表达 ,bcl 2呈胞质表达 ,PCNA和bcl 2染色阳性率分别为 35 9%和 5 6 4 % ;PCNA表达与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分级、预后呈正相关 (P =0 0 1,P =0 0 386 ) ,bcl 2亦与肿瘤分级、预后呈高度正相关 (P =0 0 0 0 2 ,P =0 0 116 ) ;PCNA和bcl 2表达无明显相关 (P =0 2 32 7)。结论 :PCNA和bcl 2参与膀胱癌的恶性转化、侵袭及进展的过程 ;检测PCNA和bcl 2有助于判断膀胱肿瘤恶性分化程度 ,并且二者可以作为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2.
bFGF及其抗体对裸鼠皮下移植膀胱癌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及其抗体对裸鼠人膀胱癌移植瘤生长的影响和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膀胱癌EJ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动物模型 ,观察bFGF和bFGF抗体对裸鼠皮下瘤生长状况的影响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和Ⅷ因子相关抗原的表达。结果  (1)bFGF治疗组皮下瘤体积和重量分别比对照组显著增多 ,瘤组织中PCNA指数和微血管密度 (MVD)也显著提高 ;(2 )bFGF抗体治疗组皮下瘤体积和重量比对照组均显著减少 ,瘤组织中PC NA指数和MVD也显著降低。结论 bFGF能够促进膀胱癌生长而bFGF抗体具有抑制肿瘤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与调控肿瘤细胞增殖和血管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肿瘤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膀胱移行细胞癌、10例癌旁正常组织MMP-9的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问质MVD。结果: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MMP-9的表达(62.9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20%),两者之问差异有显著性(P<0.05);MMP-9阳性组MVD均值(38.51±14.36)高于MMP-9阴性组(28.12±11.37),MMP-9的表达与MVD成正相关(P<0.01)。此外,膀胱移行细胞癌MMP-9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大小、血管淋巴管的转移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无关。结论:MMP-9促进膀胱移行细胞癌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有可能成为判定膀胱移行细胞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方法]148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标本,25例癌旁正常组织标本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癌旁正常组织中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平明显低于肿瘤组织(16.0%vs50.7%,P〈0.001)。PCNA蛋白的表达与膀胱癌的分级、分期、复发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数目及肿瘤大小无关(P〉0.05)。本组104例浅表性膀胱癌(Ta~T1)随访2~95个月,其中复发64例,复发组与未复发组PCN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6.3%和15.0%(P=0.001)。[结论]PCNA蛋白在膀胱癌中高表达,其高表达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树突状细胞 (DCs)浸润和PCNA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3 1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术后组织标本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 )以及DCs标志蛋白S 10 0的表达。结果 不同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以及单发癌灶与多发癌灶的膀胱移行细胞癌 ,其DCs数量相互比较 ,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原发与复发膀胱癌的DCs浸润数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不同病理分级膀胱移行细胞癌PCNA阳性表达细胞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膀胱癌DCs浸润数量随病理分级、临床分级的升高而降低 ,而PCNA随病理分级的升高而增高。DC可以作为预测膀胱癌生物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膀胱癌中 bcl-2、p53、PCNA 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SABC 免疫组化分折62例(T1G1-G339例,T2-T4aG3 NOM023例)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膀胱癌标本 bcl-2、p53和 PCNA 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平均随访37个月,24例复发。增殖指数(PI)表示肿瘤细胞中 PCNA 阳性细胞百分比。TUNEL 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表示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62例膀胱癌中,50例(80.0%)发生 p53突变,与 G1(72.7%)和 G2(78.5%)相比较 G3(91.3%)更多见(P<0.05);pT2期(95.7%)p53突变率较 pTa-1期(74.3%)高(P<0.01)。14例(22.5%)发现有 bcl-2表达,bcl-2表达阳性率 G3明显高于 G1和 G2(P<0.05),与分期无关(P>0.05)。Bcl-2表达与 p53突变无关。在膀胱癌中,PI 为17.2%~41.8%(平均为22.4%),AI 为1.9%~3.5%(平均为2.9%)。统计分析显示 PI 与肿瘤分级、分期关系密切,AI 与肿瘤的分级有明显关系。结论结果表明,p53突变与浸润性行为呈正相关。在膀胱癌中 p53和 PCNA 过表达可能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可能伴有频繁的凋亡,但增殖指数的增加明显强于凋亡指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EGFL7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探讨EGFL7及MVD与膀胱尿路上皮癌生物学特征的内在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及10例正常人膀胱组织中的EGFL7蛋白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八因子抗体对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微血管进行染色,结合Meta-Morph显微荧光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并分析63例膀胱尿路上皮癌中微血管密度(MVD)及其与EGFL7和膀胱尿路上皮癌的病理分期、临床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EGFL7在正常膀胱组织均呈阴性表达,40例膀胱尿路上皮癌EGFL7蛋白表达阳性,阳性率为63%(P<0.05)。EGFL7蛋白的表达在膀胱尿路上皮癌不同肿瘤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VD值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不同病理分级、临床分期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GFL7和MVD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病理分级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在膀胱尿路上皮癌浸润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p53突变、bcl-2和PCNA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膀胱癌中bcl-2、p53、PCNA表达与细胞增殖、凋亡和临床病理学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  SABC 免疫组化分折62例(T1GI —G339 例,T2-T4aG3 NOM023例)甲醛固定和石蜡包埋的膀胱癌标本bcl-2、p53 和PCNA蛋白的免疫反应性。平均随访37个月,24例复发。增殖指数(PI)表示肿瘤细胞中PCNA阳性细胞百分比。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凋亡指数(AI)表示肿瘤细胞中凋亡细胞的百分比。结果  62例膀胱癌中,50例(80.0%)发生p53突变,与G1(72.7%)和G2(78.5%)相比较G3(91.3%)更多见(P<0.05);pT2期(95.7%)p53突变率较pTa-1期(74.3%)高(P<0.叭)。14例(22.5%)发现有bel-2表达,bcl-2表达阳性率G3明显高于G1和G2(P<0.05),与分期无关(P>0.05)。Bcl-2表达与p53突变无关。在膀胱癌中,PI 为17.2%~41.8%(平均为22.4%),AI为1.9%-3.5%(平均为2.9%)。统计分析显示PI与肿瘤分级、分期关系密切,AI与肿瘤的分级有明显关系。结论  结果表明,p53突变与浸润性行为呈正相关。在膀胱癌中p53和PCNA过表达可能能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过度增殖可能伴有频繁的凋亡,但增殖指数的增加明显强于凋亡指数的增加。  相似文献   

19.
结直肠肿瘤微血管计数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血管生成与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发展关系,评估微血管计数(MVD值)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与结直肠肿瘤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地研究了32例结直肠肿瘤石蜡包埋的病理组织。结果 正常粘膜,腺瘤,癌组织的MVD值递增。不同病理状态下的结直肠癌MVD值有差异,VEGF阴性组MVD值低于VEGF阳性组,低MVD值主VEGF阴性组生存率高于高MVD值组及VEGF阳性组。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xpression of caveolin-1 (CAV-1) and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MMP-2) in bladder cancer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Methods: The expression of CAV-1 and MMP-2 were detected by the SP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77 cases of bladder cancer.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s of CAV-1, MMP-2 in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 and bladder adenocarcinoma were significantly high than those of normal bladder mucosa, the positive rates in the deeper cancer invas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 than those of superficial bladder cancer (P < 0.01), the positive rates of CAV-1 in grades Ⅰ, Ⅱ and Ⅲ of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aoma (BTCC) were 15%, 40% and 68%, respectively;the positive rates of MMP-2 in grades Ⅰ, Ⅱ and Ⅲ of bladder transitional cell carcinoma (BTCC) were 20%, 40% and 72%,respectively (P < 0.01). CAV-1 was positive associated with MMP-2 in bladder cancer (r= 0.598, P < 0.001), but not in bladder tissue. Conclusion: CAV-1 and MMP-2 were associated with stage and grade of bladder cancer, which suggested that CAV-1might improve secretion of MMP-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