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吴江华 《中国校医》2010,24(3):193-195
据统计,目前我国的人均患龋率为40%,其中儿童患龋率为80%。龋病是牙体硬组织的细菌感染性疾病。变形链球菌(S.mutans)是主要致龋菌之一。它能利用多种糖发酵,最主要的是它利用蔗糖合成葡聚糖,葡聚糖具有粘着性和不溶性附着在牙齿表面,变形链球菌等致龋菌粘附于牙表面的获得性膜上形成菌斑。菌斑中的致龋菌如变形链球菌代谢产生有机酸使牙齿表面脱矿而形成龋齿。  相似文献   

2.
人的牙齿为什么会得龋病呢?现在一致公认是由四种因素综合作用而成:即糖、致龋微生物、牙齿和唾液的抗龋力下降和时间。 口腔学界几十年研究证明,吃糖过多的确容易产生龋病。在微需氧环境下,口腔内的有些细菌可利用糖产生酸和多糖,酸可以直接破坏牙齿,多糖则有促进细菌粘附到牙面上和互相集聚的作用。经过30多年的努力,人们已经发现变链球菌是一种致龋力量大的细菌。 龋病发生还需要第三个条件,那就是牙齿或唾液  相似文献   

3.
赵连香 《职业与健康》2003,19(11):45-47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可以持续存在于口腔中,在世界范围内,不同种族、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人群中均可分离出此菌,但非所有人均表现龋病,研究发现,不同龋指数患者口腔变形链球菌的体外致龋能力是不同的,提示不同菌株的致龋性是不同的,而致龋性主要是通过毒力因子来完成,毒力因子遗传变异是致龋性差异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关于毒力因子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P1、葡萄糖基转移酶及毒力因子的遗传多态性方面,本文就以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龋病是细菌感染性的可传播的疾病[1],人类龋病的主要致病菌为变形链球菌群细菌(mutans streptococci,简称MS),其在牙面上粘附和定居是MS致龋的初始步骤.MS具有广泛的适应能力,可以持续生存在口腔中.根据遗传型鉴定,MS在儿童5岁后就已经稳定地定居于宿主,成为口腔菌群的一部分.近年来一些学者对儿童龋病与定居MS关系进行了研究,据报导,婴幼儿期,MS在口腔中的定居及其水平对乳牙列龋病的发生[2,3],而且与恒牙列龋病流行密切相关[4].Kohler等[5]]报告,儿童口腔中MS发生定居时间越早,其患龋危险性越高.Twetman等[6]认为,龋病的严重程度与定居的MS水平有联系,口腔中MS的水平越高,龋牙数量越多;儿童口腔内MS的早期定居者有家庭成员依赖性,主要是母婴传播.儿童MS定居的时间及发生龋病在一定程度上与母亲唾液MS水平有关,具有高水平MS的母亲,其孩子的MS定居时间较早[7].现对婴幼儿龋病与变形链球菌定居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牙菌斑是普遍存在于口腔内粘附着牙齿表面的一层柔软而不定形的细菌团块,由细菌与唾液中的糖蛋白形成的基质混合而成,呈透明或黄白色,是致龋和牙周病的罪魁祸首。 口腔内1毫克菌斑约含2亿个细菌,其种类五花八门,尤以厌氧菌和变形链球菌为多见。如果不注意常刷牙、漱口,往往可在数小时后由菌斑变为“菌丛”。据观察,牙菌斑中的致龋性链球菌,利用蔗糖与基质合成细胞外多糖而使牙齿致龋。还有菌斑中的细菌所产生的吲哚、各种酶及毒素等均与牙周疾病的发生有明显关系。菌斑矿化后形成牙结石,其表面粗糙,更易附着牙菌斑,菌斑与结石相互依存,在牙颈部越积越多,越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某健齿露对龋齿的预防作用。方法 离体试验 :将一定浓度的样品加入变形链球菌培养管中 ,培养一定时间 ,经革兰氏阳性染色和分光光度计测量观察变形链球菌的生长情况 ,测定其百分粘附率 ,并用酸度计测定细菌产酸后pH值。动物试验 :采用变形链球菌建立大鼠龋损模型 ,设立空白对照组 ,低、中、高三个剂量组 ,每日给样 ,连续 4 0天后处理动物 ,观察各组大鼠磨牙患龋情况 ,参照keyes经典龋齿计分标准进行龋齿计分。结果 变形链球菌生长正常 ,但易形成长链 ,粘附率降低。pH值升高 ,大于 6。动物实验表明 :实验组与对照组龋损程度、龋齿计分之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该样品能减少龋损的形成 ,有效降低大鼠龋病的发生、发展 ,有一定的防龋功能。其防龋机理在于该样品可促进变形链球菌凝集 ,抑制变形链球菌在玻璃上的粘附 ,降低变形链球菌产酸。  相似文献   

7.
分泌型IgA、变形链球菌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变形链球菌(Streptococcus utans,S.mutans)是口腔环境的常驻菌,现已被国内外学者公认是主要的致龋菌。分泌型IgA(secretory mmunoglobulin A SIgA)是口腔局部免疫中主要的免疫球蛋白,它可通过对口腔微生物的凝集作用和口腔清除作用或影响细菌代谢的特殊酶类来抑制细菌聚集,此时SIgA与微生物结合并产生凝集反应,凝集的微生物可被吞噬或聚集成丛由唾液清除。本研究是对不同牙列儿童唾液SIgA水平的检测,主要是探讨唾液中变形链球菌、SIgA与儿童龋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吴心岚  施卫东 《中国校医》1995,9(3):234-235
从1985年第一次全国牙体牙髓病学术会至今已十年了[1-3],十年来我国口腔医学迅速发展,其中,牙作牙髓病学发展极为显著,基本上逐渐由口腔医学发展为牙医学中主要的、成熟的分支学科之一。目前,已发展为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我国特色的重点学科。1对龋病的研究表明,变形链球菌是较为肯定的致龋菌。国内的研究显示出逐步深入的过程,较早进行的变链菌血清学分型的研究,为开展龋病病因学,流行病学等方面的研究创造条件,随着分子遗传学,单克隆抗体等技术的应用,对致龋细菌的研究,已达到较高的水平。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研…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儿童龋病患者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进行检测,探讨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在儿童龋病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绍兴市人民医院口腔科收治的龋病儿童50例作为观察组,健康体检无龋病儿童5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和变性链球菌进行检测,分析其与儿童龋病的关系。结果观察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阳性率、变性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阴性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阳性率、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儿童口腔中乳杆菌+变形链球菌均阴性的比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中龋组和高龋组之间乳杆菌阳性率、变性链球菌阳性率及乳杆菌+变形链球菌阳性率比较没有差异(P0.05)。儿童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和儿童龋病显著相关(P0.05)。结论儿童口腔乳杆菌和变形链球菌和龋病的发生显著相关,是儿童龋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李伟  胡红梅  秦翠  黄玉珊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5):5607-5609
目的:研究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培养及鉴定。方法:随机选取92例3~5岁的高龋、中龋及无龋儿童,用无菌刮匙刮取龋坏附近的菌斑,无龋者刮取咬合面窝沟内以及邻面的菌斑,置于盛有0.5 ml硫乙醇酸盐转送液的EP管中,用液体石蜡20μl覆盖,封口,迅速转运至实验室。所有临床分离株经微量生化板进行鉴定,并用革兰氏染色法镜检,观察细菌形态,菌细胞形态呈短链状、成对状或分散排列。结果:92例合格对象中,最终分离得到变形链球菌的有59例(64.1%),其中高龋者26例(81.0%),中龋者21例(72.0%),无龋者12例(39.0%)。33例未培养出变形链球菌的个体中,有19例是无龋个体,8例是中龋个体,6例是高龋个体。结论:菌斑中变形链球菌的数量与龋病的流行病学关系并不完全存在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贵州省磷矿区3~6岁儿童乳牙龋病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1 620名3~6岁儿童进行龋齿检查,其中dmft=0的596名为无龋组,dmft≥6的1 024名为高龋组,测定两组儿童唾液变形链球菌水平、唾液流速和缓冲力、软垢指数,并由儿童母亲回答统一问卷。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儿童乳牙龋病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磷矿区居住年限、断奶年龄、唾液变形链球菌、软垢指数、每天吃甜食与喝甜饮料的次数、奶瓶内容物含糖、牙龈指数、睡前是否刷牙。结论:贵州省磷矿区3~6岁儿童乳牙龋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致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彭珍朋友:龋病是牙齿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的一种慢性疾病,患龋病的牙齿称为龋齿。由于患者牙齿排列不齐、拥挤、牙齿发育不全或嗜食糖果、糕点等食物,使牙齿招致致龋菌侵袭,导致龋病的发生。龋病治疗的目的,在于终止病变的进展,恢复牙齿原有的形态和功能,一般采用充填法治疗,少数情况下用磨除法、药物治疗。充填术它是先将龋坏组织去净,把破坏区制成一定的洞形,经过消毒处理后,选择适当的充填材料填充窝洞,恢复牙齿的形态和功能。磨除法对于龋坏面广泛不易制备洞形的龋病,可用牙钻或砂石磨去表层龋坏组织及锐利边缘,消除食…  相似文献   

13.
变形链球菌是龋病的主要致病菌,氟化物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防龋制剂,然而,氟化物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的出现(1)。随着现代口腔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发现了许多与之相关的基因。对耐氟菌株耐酸相关基因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其致龋机制,并对寻找防龋新途径作出有益的探索。本文变形链球菌耐氟菌株耐酸相关的基因突变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半定量PCR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技术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创建一种临床半定量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 采用靶基因与参照基因同步扩增法 ,根据变形链球菌葡聚糖酶 (dexA)基因序列 ,作者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 ,以 pET2 3b质粒DNA为参照基因。对 196名儿童的唾液样品进行半定量PCR检测并进行常规培养法的对比研究。结果  196份唾液样品半定量PCR检测致龋性变形链球菌≥ 10 5CFU/ml唾液的检出率为 91.3%。与常规培养计量法的对比符合率为94 .9%。结论 变形链球菌PCR半定量检测是一种早期发现龋病活性的新方法 ,具有快速可靠 ,特异性强 ,符合率高等特点 ,故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龋齿是口腔主要的常见病,也是人类最普遍的疾病之一。大家虽对此病不以为然,可你知道——世界卫生组织已将其与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龋龋齿齿发发生生的的4大原因1.细菌。简单说,龋齿也是一种细菌感染性疾病。细菌在牙齿表面滞留附着形成菌斑,迁延时久就会形成牙齿的龋坏。一般认为,致龋菌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的遗传多态性与不同龋敏感儿童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60名3~5岁的高龋、中龋及无龋儿童,取牙面菌斑样本接种于MS培养基上,每人随机挑取1~5株临床分离株,提取细菌染色体DNA,经PCR扩增cat基因片段,分别采用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MboⅠ、Taq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对不同龋敏感者口腔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结果: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经限制性内切酶HinfⅠ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出现了差异,且各组差异经卡方分析有统计学意义。MboⅠ、TaqⅠ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酶谱没有差异。结论: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催化活性区cat基因型不同,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与变形链球菌利用葡糖基转移酶合成胞外多糖的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17.
龋病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随着人类的进化 ,饮食日趋精细 ,其发病率逐渐上升。目前 ,一些发达国家采取综合性预防措施 ,龋病发病率已明显下降 ;但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 ,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 ,食糖消费量增加 ,龋病发病仍呈上升趋势。近些年来 ,我国食糖和精细食品在儿童少年饮食中的比例明显增加 ,儿童龋病流行情况接近发达国家 5 0年代水平 ;与急剧增加的发病情况呈鲜明对照的是口腔医生的匮乏 ,我国每 1 0万人口才有 1名口腔医师。所以如何有效地预防龋病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1 龋病病因的现代概念1 .1 致龋细菌 :1 95 5年Orlan…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分析氟化物防龋和免疫防龋对学龄前儿童龋病的预防效果及对链球菌菌群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襄阳市1 247名幼儿园儿童,以班级为整体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氟化物组417名、免疫组424名、对照组406名,氟化物组儿童每6个月涂多乐氟,免疫组儿童每天使用复合抗龋齿变异链球菌免疫球蛋白(IgY)喷剂,对照组未进行任何处理。3组儿童随访2年,观察儿童患龋情况以及口腔链球菌变化情况。结果氟化物组398名儿童完成随访,失访19名,失访率为4.56%;免疫组386例完成随访,失访38名,失访率为8.96%;对照组399例完成随访,失访7名,失访率为1.72%。3组儿童患龋率、龋均以及龋面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于无龋儿童,氟化物组预防效果较免疫组更佳,而对于整体儿童而言,免疫组儿童的预防效果较氟化物组儿童更佳。氟化物组与对照组比较,不同干预时间的唾液总链球菌属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免疫组儿童干预12个月、18个月以及24个月,唾液总链球菌属数量显著低于同期的对照组和氟化物组(P<0.05)。结论氟化物防龋以及免疫防龋均可有效预防学龄前儿童龋病的发生,对于无龋儿童采取氟化物预防的效果更佳,而对于整体儿童而言,采取抗变异链球菌IgY防龋喷剂可有效降低儿童口腔链球菌菌属数量。  相似文献   

19.
1 美国国际IgY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进行的实验1.1 抑制粘附实验 :有明显抑制变链菌粘附的作用。1.2 动物实验 :选用 2 0只大鼠进行变链菌侵染 ,饲料中含高蔗糖。随机分成 2组 :实验组给健齿露饮水 ,对照组给无菌饮水。至第 80d处死大鼠 ,分离牙齿进行检查 ,结果见表 1。表 1 奥丽汀健齿露预防大鼠龋牙形成实验 (牙数 )对照组实验组仅釉质龋损龋损深至牙本质 1 / 4龋损深至整个牙本质472 581 90 .570  注 :统计学处理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0 1 )。1.3 临床观察 :选择无龋病、健康自愿者 2 4人 ,实验前全口洁治。分成 2组 ,…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防治方法对龋病患儿口腔链球菌细胞数量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法选取400名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防治方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健康宣教,222名)与观察组(氟防龋,178名),跟踪随访1年,间隔6个月行口腔检查1次,比较2组龋病新增率,并于防治前、防治后6个月、12个月、24个月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各组无龋病儿童链球菌细菌数量。结果观察组末次随访龋病新增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防治前比较,2组无龋病儿童防治后6个月、12个月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数量均显著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防治后6个月总链球菌、口腔链球菌、唾液链球菌、变异链球菌数量显著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防治后24个月变异链球菌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宣教、氟化物使用均能有效预防龋病发生,减少口腔链球菌细菌数量,其中氟防龋效果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