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探讨组织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与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以放免法测定AMI(再通组42例,未通组22例)及正常对照组(37例)者血清中层粘连蛋白(LN),IV型胶源(IV,C)和透明质酸(HA)的含量,并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和射血分数(EF)等心脏超声参数作相关分析。结果:血清LN,IV,C,HA含量AMI未通组较其他两组增高显著,且画LVDd呈正相关,但其他两组的参数间及其与EF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LN,IV.C,HA均可作为临床判断AMI后早期心室重构和心肌纤维化的间接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对心肌梗死患者心肌重构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培垛普利(4mg.d-1),并于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比较二者左室短轴缩短率(FS)、左室重量指数(LMVI)、舒张早期与舒张晚期充盈速度比值(E/A),并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NYHA评级,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统计因心衰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1年后治疗组患者FS、LMVI、E/A、心功能、血压、心衰入院率和死亡率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培哚普利阻抑左室重构过程,改善左室功能,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齐书英  谢海滨 《河北医药》1998,20(6):321-322
目的:了解心肌基质变化及其在心室重构中的作用。方法:以开胸冠脉结扎法制备兔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同时设假手术对照组各25只,6周后再次开胸取出心脏,测定左定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组织的羟脯氨酸含量。结果:急性心肌梗死区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明显高于非梗死区和假手术对照组(P〈0.01),结论:(1)胶原基质在急怀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中起重要作用;(2)该模型心肌梗死确实,心肌羟脯氨酸含量测定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制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培哚普利治疗对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92例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行常规剂量培哚普利用药,观察组行高剂量培哚普利用药。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FS、LVEF、c ESS、MEE、NT-pro BNP、Cr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培哚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能降低患者的心肌能量消耗,而高剂量的培哚普利治疗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后心里衰竭患者对不同剂量的培哚普利服用后的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变化特点。方法将我院在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接受的70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采用随机分组分成观察1组和观察2组,其中观察1组给予常规剂量培哚普利治疗(4 mg),观察2组接受高剂量治疗(8 mg)。经过12个月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c ESS)和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等各项指标进行观察,同时还要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上述数据。结果经观察后得知,观察1组的LVEF和LVFS都要小于观察2组,并且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1组治疗后的LVFS和治疗前比较无任何的统计学差异,LVEF、c ESS、MEE和治疗前比较都存在统计学差异;观察2组治疗后的LVFS和LVEF和治疗前比较出现了明显升高,并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并且c ESS和MEE下降和治疗前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培哚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的心力衰竭具有显著的疗效,并且可以极大的改善患者左心室的收缩功能,并且能有效降低其心肌出现极大的能量消耗,并且提升培哚普利的剂量可以得到更为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王莉 《北方药学》2014,(9):27-27
目的:探究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服用不同剂量培哚普利后心肌能量消耗水平的变化特征。方法:选取我院于2008年9月~2010年9月收治的73例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A组和观察B组,观察A组给予常规剂量(4mg)培哚普利治疗,观察B组使用高剂量(8mg)培哚普利治疗。治疗12个月后测量两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周向室壁应力(cESS)以及心肌能量消耗水平(MEE),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以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治疗,观察A组cESS、MEE均大于观察B组,组间对比具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LVFS、LVEF均小于观察B组,组间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A组治疗后LVFS与治疗前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LVEF、cESS、MEE与治疗前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B组治疗后LVFS、LVEF较治疗前升高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cESS、MEE均下降并与治疗前对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运用培哚普利治疗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降低心肌能量消耗,高剂量培哚普利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书文  郝玉明 《河北医药》2006,28(3):192-193
目的观察醛固酮拮抗剂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择60例首次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平均年龄(58±8.9)岁,其中男42例,女18例.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再灌注治疗,血管紧张索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和他汀类药物等;第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两组基础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在AMI后第7天和第60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常规治疗组和螺内酯治疗组在AMI后第7天时各项指标差异无显著性,在第60天时超声心动图检查EDⅥ,ESⅥ(P<0.05)和EF(%)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醛固酮拮抗剂对预防AMI后的心室重构可能有益.  相似文献   

8.
美托洛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薇娜  赵良平  李冰 《医药导报》2011,30(2):180-183
目的观察美托洛尔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左心室重构(VR)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美托洛尔治疗组、模型组及假手术组。结扎美托洛尔治疗组和模型组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假手术组给予假手术。美托洛尔治疗组于术后24 h灌胃给予美托洛尔10 mg&#8226;kg 1&#8226;d 1,其他两组灌胃给予等量0.9%氯化钠溶液。手术4周后,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各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左室质量指数(LVMI)、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变化,病理切片观察大鼠心肌细胞和细胞间质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DD、LEDV、LVMI均显著增加,EF、FS等显著降低,光镜下心肌细胞肥大,间质增生明显;与模型组比较,美托洛尔治疗组LVDD、LEDV、LVMI降低,EF、FS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美托洛尔对AMI大鼠左心室重构具有治疗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纠正血流动力学异常和神经内分泌异常、降低交感神经过度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氯沙坦钾与螺内酯合用对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间质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建立大鼠AMI模型,将AMI后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联合用药组及安慰剂组,并同时设假手术组。心肌梗死后6周,对各组大鼠进行心功能、心肌梗死面积及心室重构指标的检测;并同时测定非梗死区心肌组织中心肌胶原Ⅰ和Ⅲ、总胶原含量及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的表达。结果①氯沙坦钾组及联合用药组左心室收缩压(LVSP)较安慰剂组增高(P<0.05),左室舒张末压(LVEDP)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螺内酯组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及联合用药组全心重量(VW)、体重(BW)均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VW/BW较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降低更明显(P<0.05);各组间心肌梗死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氯沙坦钾组、螺内酯组及联合用药组总胶原、胶原Ⅰ含量及TGF-β1mRNA表达均较安慰剂组降低(P<0.05),联合用药组胶原Ⅰ含量较氯沙坦组降低(P<0.05);在联合用药组TGF-β1mRNA表达较氯沙坦组、螺内酯组进一步降低(P<0.05)。胶原Ⅲ含量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总胶原、胶原Ⅰ含量明显增加;氯沙坦钾、螺内酯及氯沙坦钾与螺内酯联合应用均可明显抑制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总胶原、胶原Ⅰ的增生,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非梗死区心肌组织TGF-β1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11.
翁国路 《海峡药学》1999,11(3):65-67
76例发病≤6h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根据常规心电图初始ST段的抬高预防和最后QRS改变估计心肌死范围,观察尿激酶对MIS的影响。结果表明,MIS在对照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间的关系.方法 对2009年9月至2011年9月间在我院住院治疗的86例AMI患者血清中HS-CRP水平进行分析,并跟踪随访3个月,观察患者的预后.结果 86例患者中,HS-CRP显著升高组为65例(占75.58%),正常组为21例.随访3个月,升高组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15%、60%,正常组分别为4.76%、23.8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大多数AMI患者HS-CRP显著升高且HS-CRP水平显著升高的AMI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马勇  吕魁玉  覃艳玲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2):1746-1747
目的:探讨缺血修饰白蛋白(ischemia-modified albumin,IMA)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我院确诊AMI患者45例(AMI组)和正常健康体检者45例(对照组)于胸痛后0~6小时抽取静脉血分别进行IMA、Myo、CK、cTnI、CK-MB5项测定,并对其中15例AMI患者于胸痛后不同时间段进行5项监测,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AMI组各心肌酶和心肌标志物检测结果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其中IMA敏感度最高,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4%、93.3%;15例AMI患者胸痛后0~2小时明显升高的项目只有Myo、IMA,其阳性率分别为53.3%、73.3%,以IMA阳性率最高;胸痛后2~6小时阳性率为IMA(86.6%)〉Myo(80%)〉CK(66.6%)〉cTnI(53.3%)〉CK-MB(40%)。结论:IMA在AMI早期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且出现时间早、阳性检出率高,可作为一种较理想的早期诊断心肌梗死的心肌缺血指标。  相似文献   

14.
冯莹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6):421-42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2周的心脏康复治疗对超敏C-反应蛋白及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以评估其疗效。方法:测定30例急性心梗后男性患者2周心脏康复治疗前后的超敏C-反应蛋白值及其他危险因素。对照组为30例年龄相当的健康男性,无已知的冠心病危险因素。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超敏C-反应蛋白值更高,心脏康复治疗后,超敏C-反应蛋白及代谢综合征相关参数显著降低(P<0.05),但仅表现于非吸烟者及不伴焦虑或抑郁者。结论:2周的心脏康复治疗可显著降低超敏C-反应蛋白及代谢综合征参数。然而这一效应仅显著表现于非吸烟者及不伴情感障碍者。因此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应戒烟,伴情感障碍者应同时给予精神类药物。  相似文献   

15.
赵睿  吴瑾  郭庆 《现代医药卫生》2005,21(8):899-900
目的对比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SCHF)病人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将CHF 1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52例、缬沙坦组52例和依拉普利组52例,于治疗前后进行UCG检查,测定心率(P)、平均动脉压(MAP)、心排量(SV)、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后壁厚度(LVPWT)、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了解二者对心室重塑的阻抑作用。结果缬沙坦组、依拉普利组与对照组比较,除了心率、平均动脉压差异无显著性外,SV、LVEF、CO、CI均明显升高(P<0 05),LVPWT、IVST、LVDd、LVMI均明显降低(P<0 05),而缬沙坦组和依拉普利组的各参数,在治疗前后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能抑制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的左室重塑过程,改善左室功能,其效果与依拉普利相近。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静脉溶栓方法在AMI(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再通及PLT(血小板)变化。方法将95例AMI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UK(尿激酶)30万U静推,120万U静滴溶栓治疗AMI;对照组47例,UK静滴溶栓治疗AMI,研究两组治疗后再通率和PLT变化。结果观察组溶栓再通率和PLT聚集率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溶栓再通率为64.58%,对照组为51.06%,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观察组比对照组溶栓再通率高且PLT聚集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PCI治疗对AMI患者HRT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60例AMI患者,按PCI治疗及药物治疗分为2组,PCI治疗组40例(直接PCI治疗组与延迟PCI治疗组各20例),药物治疗组20例;分别计算各组震荡初始(TO)、震荡斜率(TS)进行对比分析.再观察单分支病变23例及多分支病变17例HRT指标的区别.结果 PCI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心率震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直接PCI治疗组与延迟PCI治疗组心率震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I多支病变组TO高于单支病变组,而TS明显低于单分支病变组.结论 PCI治疗对AMI患者HRT各参数改善均优于药物治疗.直接PCI治疗比延迟PCI治疗HRT明显改善,说明越早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心功能改善越明显.AMI多支病变组较单支病变组HRT现象明显减弱,预示急性心肌梗死时多分支病变比单支病变猝死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活血化瘀结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观察髓过氧化物酶与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关系,确定活血化瘀法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血管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10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纯西药,治疗组除西药外加用中药丹红注射液活血化瘀,观察髓过氧化物酶治疗前后水平的变化。结果对照组髓过氧化物酶水平治疗后较治疗组高(0.01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时血浆儿茶酚胺 (CAs)水平与 QT间期、QT离散度 (QTd)的关系及其致心律失常的作用。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60例 ,测定血浆 CAs(NE、E)水平 ,与 QT间期、QTd做相关性分析 ,并将伴发、未伴发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 QT间期、QTd、CAs水平做比较。结果 :QT间期、QTd与 NE、E水平有显著性正相关 ,伴室性心律失常者的各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未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应激引起的血浆 CAs水平升高是引发复极异常 ,导致心电不稳及室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 ,并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AMI)前心绞痛持续时间对急性AMI患者临床状况及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97例确诊为急性AMI的患者,按死前48h内心绞痛持续时间长短分成三组。Ⅰ组持续时间<15min,Ⅱ组>15min,Ⅲ组48h内无心绞痛发作。通过对三组患者的梗死范围、肌酸激酶(CK)峰值、左室射血分散(LVEF)及各组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衰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进行比较。结果:Ⅰ组患者状况及近期预后明显优于其他两组。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或P<0.05),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梗死前短暂的心绞痛对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但是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具有缺血叠加效应,只有梗死前有短时间(<15min)的缺血刺激对梗死心肌具有缺血预适应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