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浅谈电力线载波通信现状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邱小宁 《广西电力技术》2001,24(4):59-60,65
透过我区电力通信网现状,系统地论述了传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的发展过程和应用情况,介绍了未来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中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电力线通信技术发展的现状,在总结中压电力线通信技术的实用化开发及应用经验的基础上,针对载波通信的可靠性,实用性进行了探讨,电网的高频通信特性及其抗干扰,抗衰耗对策是独立于高性能载波芯片的研究领域,本文以国内典型中压电网为例,讨论了中压电网的载波通道特性,提出了提高电力线通信系统可靠性的根本措施在于建立一种实时、自适应的通信节点管理方案,此方案能够在电网高频特性时变的环境下实现性能稳定的通信。  相似文献   

3.
新一代高速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0 引言通过电力线传送数据的电力载波通信 ( PLC)技术 ,已经存在很多年了。传统的 PLC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于电力调度通信、远动信息传输和继电保护的高频保护通道等。目前 ,这种载波通信技术已由模拟式发展为数字式。然而 ,由于传统 PLC的速率低、成本高和其他障碍 ,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更谈不上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方面发展。近 1 0年来 ,国际上许多公司和科研机构都投入大量人力和资金 ,发展一些新型 PLC产品 ,企图在电力线上高速地传输数字信息。由于电力线上有严重的噪声 ,配电线路电阻和电感易造成通信信号衰减 ,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智能电网、电力线宽带载波通信、OFDM的概念,然后从噪声、衰减两个方面入手对中、低压宽带电力线载波通信信道进行建模,最后结合OFDM技术特点提出将OFDM技术应用于智能电网中,以解决中、低压配电网通信通道的干扰问题。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电力线载波通信(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的可靠性、覆盖率,满足中低压配用电智能化通信需求,提出了涵盖低频、中频、高频频段的跨频带认知PLC(cross-band cognitive PLC,CC-PLC)方法。核心思想为PLC节点可根据中低压电力线信道实际情况在跨频带频率范围内自适应选择工作频率及通信带宽,从而克服了传统窄带、宽带PLC预先设定工作频率导致的系统适应电网信道特性及变化能力弱的弊端,实现了PLC参数的在线灵活调整。提出了基于前导序列的信道认知、基于等效复数基带(equivalent complex base-band,ECB)的在线自定义物理层、基于多频洪泛的PLC自组网等关键技术,解决了频率资源高效利用及PLC网络的覆盖范围问题,实现了高效、高可靠的通信。自主研发了基于150 k Hz 12 MHz的跨频带认知PLC系统,并在中低压电力线路开展了应用测试,效果良好,现场运行结果验证了跨频带认知PLC的先进性,展现了其在智能电网中较好的实用化前景。  相似文献   

6.
CAD(Computer Aided Design)是一项具有广泛用途的技术,它向人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打破了传统的公式化电路设计的思维方法,从而使得设计过程更加简化,设计结果具有最优特性。 本文主要介绍了CAD技术在电力线载波通道加工及结合设备电路计算中的应用。文中就CAD技术概况、最优化原理,阻波器等电路的优化效果等问题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在上述类似问题中采用CAD技术可得到最理想的设计结果。此外,对于一些人工计算特别复杂甚至不可能计算的问题,运用CAD技术同样可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电力信息化》2014,(12):25-25
2014年11月26日,中国电科院信息通信研究所牵头承担的国家电网公司“千人计划”专项项目“新一代智能电力线载波通信关键技术研究”顺利通过了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组织的验收、与会专家听取了项目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对项目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一致认为该项目超额完成了合同规定的研究内容,同意通过验收项目面向智能电网应用所提出的基于跨频带信道认知的在线可定义电力线载波通信机制,为国际首创;项目中提出的基于前导序列的跨频带快速频率认知方法、等效复数基带和收发端双加窗数字前端技术等核心关键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决PLC技术在智能家电全屋互联领域产品目前未有统一的合规性检测标准,质量检测监督难以开展的问题,本文首先介绍目前PLC技术发展,对当前主流家庭环境下PLC技术应用原理、特点进行了简要概述。此外,为了更好的适应室内复杂电磁环境,讨论了不同技术适用的技术规范。  相似文献   

9.
低压电力线扩频载波通信方案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根据当前我国低压配电网的通信现状,提出了一种采用电力线扩频载波技术的通信网络设计方案,并介绍了电力线扩频载波技术以及线性扫频(chirp)信号。低压电力线扩频载波通信网支持所有配电自动化功能以及用户服务,其设计原则为:规范通信协议;对数据进行封装;采用有效的地址分配。同时,低压电力线扩频载波通信网还具有抗干扰性强、扩充性好以及与上一级通信网互联容易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发展与南京自动化研究所的研究工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历史的回顾 电力系统通信是电网调度管理的基本手段,是实现电网调度自动化和管理现代化的基础。 解放前,除东北有几条输电线外,全国其他地区基本上都是处于以城市为中心的孤立系统阶段,负荷调度主要依靠有线电话,仅在东北有几台日本产电力线载波机作为长距离调度通信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设计实现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抄表通信模块.首先介绍该模块的整体结构及技术特点.然后具体介绍其软硬件设计方案.最后针对样机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对提高载波通信可靠性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智能计量设备电力线载波通信测试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智能计量设备中,但由于恶劣通信环境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有必要建立电力线信道模拟平台,实现对载波通信性能的测试。文章基于对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的分析,完成了对电力线负载、衰减和噪声模拟器的原理分析与设计实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智能计量设备载波通信测试系统。开展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性能测试,并对测量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测试系统的建立为相关设备的载波通信性能评估和选型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照明用电控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照明控制系统;给出了系统工作原理和双CPU结构的系统控制器主要硬件电路、双CPU通信协议。  相似文献   

14.
限制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因素及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限制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因素 ,提出了几种解决低压电力载波通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是低压集中抄表技术实现的重要通信手段,在实际应用中,由于衰减、噪声干扰、阻抗变化等问题,容易造成电力线载波通信失败.目前,针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能力进行测试的系统还较少.本文所介绍的测试系统在实验室对现场各种主要影响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因素进行模拟,测试各种载波通信产品的通信性能.  相似文献   

16.
智能配电网的迅猛发展给电力载波技术带来巨大的挑战,传统协议标准如G3-PLC、PRIME、Home Plug、G.9960、IEEE P1901等标准已不能满足配电网的要求。文中以OFDM技术为依托,自主研发新一代电力载波装置。装置的带宽可在7.8 kHz至10 MHz之间灵活调整,装置收发前端和物理层处理单元在FPGA芯片中实现,MAC/汇聚层处理单元在ARM芯片中实现。数据进行通信时的信号功率衰减及信号失真率均符合有关标准的要求,测试结果验证了所研发装置实现数据传输的正确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基本原理,以及国内外几款常见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接口芯片和各种照明设备的调光控制技术.设计了基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的智能照明调光控制系统,从该系统的结构、控制原理等方面对系统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8.
电力通信网的关键节点辨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智能电网中,电力通信网节点数量和网络结构变得越来越庞大且复杂。为了识别网络中的关键节点,结合电力通信网拥有其作为电网通信主干网架的独特行业背景,综合电力通信网的拓扑结构、通信业务和电网的影响等因素构建了多指标评价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求得各指标的主观权重,并用熵权法求得各指标的客观权重,最后结合两种权重得到指标综合权重,根据各指标的重要度及对应综合权重确定各个节点的重要度。仿真表明,相对于其他算法,该算法的评价指标更为综合,权重分配更为客观合理,能准确辨识网络中关键节点,为保障电力通信网的安全可靠运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现场低压电力线噪声对载波通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噪声特性作为电力线信道的1个重要特性,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有着较强的影响作用.我国低压电网环境复杂,电力线上存在着各种强时变性的噪声干扰.结合现场某一典型台区的电能采集情况以及采集到的噪声数据,分析得出电力线噪声在频域与时域2个方面对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