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之"痰"有狭义之痰和广义之痰,与现代医学之痰大有不同,但现代医学的发展,可尝试揭示中医之痰的科学性。黏蛋白不仅参与中医狭义之痰的形成,而且在分布、致病方面与中医广义之痰极其相似。提示黏蛋白是中医之"痰"的物质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曹玉净  彭新  田建奇  吕翠田 《陕西中医》2006,27(5):623-624,637
1 心身理论和心身医学心身医学是一门以整体的人为对象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在人类疾病的产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躯体与心理、社会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包括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方面:狭义上是指研究由心理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广义上是指研究人类和疾病作斗争中一切心身相关的现象,可涉及医学、社会学、生物学等多门科学领域。  相似文献   

3.
皮部是中医经络腧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作用。文章从皮部的概念、分布、功能的出处渊源着手,寻找皮部“固表”理论的中医理论依据。并结合现代医学皮肤功能研究的方法与成果,比较皮部“固表”理论与皮肤免疫功能的异同,介绍皮部“固表”理论的免疫学研究成果。最后总结皮部“固表”理论在推拿疗法中的指导作用、临床与实验研究成果以及不足之处、未来研究思路,并提出后疫情时代,皮部“固表”理论应该在推拿等中医外治方法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蜂针疗法是利用蜜蜂螫器官为针具,刺激体表的经络腧穴,以防治疾病。其临床应用与经络皮部理论关系密切,就此浅析如下。经络皮部的浅表性与蜂针的刺法特点十二经脉在体表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这些区域最浅表的部位为皮肤,即所谓皮部。蜂针是取蜜蜂螫器官中的螫刺为施术工具,既细且短,类似于古代九针中的“针”,其操作取法于《官针》刺法中的“毛刺”、“扬刺”、“半刺”,刺入人体的深度仅为1~1.5mm,十分表浅,因此其刺激部位重点在经络皮部。经络皮部的病理反应性与蜂针的处方选穴皮部由于经络的联系,使它与内在的脏腑相互沟通,病邪可借此…  相似文献   

5.
浅析中医外感热病中伤寒与温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伤寒与温病的区别 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此即《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狭义的伤寒是指外感风寒,感而即发的疾病。《难经》日“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这就明确指出了广义与狭义伤寒的区别。  相似文献   

6.
刘云霞 《陕西中医》2002,23(4):382-383
中医理论中精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精是指营养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各种精微物质 ,是生命的基础 ,如通常所说的精、气血、津液。狭义的精是指肾精 ,是指主管人体生育繁殖的物质 ,而肾精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肾精指肾所含的一切精微物质 ,主要指水谷所化之精 ,狭义肾精指藏于肾的具有生殖能力的一种物质 (包括天葵 ) ;肾精按来源可分为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按功能分为生殖之精和脏腑之精 ,狭义肾精的功能主要是指生殖 ,广义肾精的功能有以下几方面。   1 调节人体五脏六腑之精 水谷入胃 ,经过胃的腐熟 ,化为…  相似文献   

7.
广义.狭义温病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东义 《国医论坛》1990,5(4):15-18
历来寒温论争皆先分广义、狭义伤寒,不曾分广义、狭义温病。其实,温病之名古今含义不同,所包括的证候、治法也有所区别。古今温病含义的区别,主要是广义与狭义的区别。寒温之争之所以旷日持久,久而未果,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弄清温病概念在古今、广狭方面的区别,以及由于温病概念变迁所导致的伤寒与温病关系的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从皮部作用谈缓慢进针法317000浙江省临海市中医院吴其康皮部是指经络系统在体表最浅层的皮肤分布部分,是“内应脏腑,外络肢节”的经络部分。在生理病理上与五脏六腑,十二经脉,气血营卫有密切关系,这些也说明皮部有保护机体抵抗外邪,反应脏腑经络疾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两面针药材HPLC色谱指纹图谱分析与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建立两面针药材季铵类生物碱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检测方法,鉴别和评价不同部位及商品药材饮片的质量。方法色谱柱:ZORBAX XDB-C_8(4.6×150mm,5μm);流动相:A.3%冰醋酸-二乙胺(1000∶7.8),B.甲醇,C.乙腈(非线性梯度洗脱);柱温:20℃;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50 nm、270 nm。结果两面针液相色谱主要由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氯化两面针碱(Nitidine chloride)等21个色谱峰以其相对稳定的峰与峰的积分比值所提供的以生物碱为主体的成分分布信息组成,可更有效地分析和评价药材的质量。结论指纹图谱显示生物碱主要分布在根皮部,故皮部脱落的商品老根饮片质量低劣;地上茎部生物碱分布很低,不宜与根部同等使用。  相似文献   

10.
糖果类保健食品有广义与狭义之允狭义的糖果仅限于以白糖、饴糖为主体的制品,而广义的糖果还包括了果脯蜜饯等甜味小食品。  相似文献   

11.
1 伤寒的涵义 1.1 <素问>论伤寒:在中医学中,伤寒的涵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已形成共识.广义的伤寒为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狭义的伤寒指外感寒邪,感而即发的病变.<简明中医辞典>[1]解释伤寒除上述两种涵义外,还指伤于寒的病因.  相似文献   

12.
心身疾病是由心理因素为主要因素引起的躯体疾病.又称心理生理性疾病。心身医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概念是研究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专门临床学科,广义概念则是对所有疾病进行心理和躯体两方面研究的科学。中医学历来强调“形神合一”、“天人合一”、“心身合一”,因此对中医心身医学我们暂取狭义的概念,就是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中医心身;疾病病因病理、诊断治疗的一门临床学科。  相似文献   

13.
针刺上巨虚皮部对循经两点分辨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部是经络分布于体表的部分。据报导,针刺循经皮部有明显镇痛和消炎作用,实验证明针刺皮部可使局部压痛阈和血管容积波均显著升高。这说明针刺皮部对循经的血液循环是有影响的。那么针刺皮部对循经的浅感觉有无影响呢?近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了这个课题的研究,现将结果报导如下:方法一、对象:选取了均无感觉缺失、具有完好语言表达能力的门诊患者25例,年龄在  相似文献   

14.
刘鹏 《山东中医杂志》2012,(10):702-703,761
扁鹊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对扁鹊里籍、生平的争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区分"扁鹊"一词所指对象的广义与狭义内涵。扁鹊医派是以研究和阐发扁鹊学说为核心而形成的医学流派。因文献的断层,对扁鹊医派所涉医家、学术思想等关键问题的考证需要更加审慎的研究。扁鹊文化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扁鹊文化研究需要突出与地域文化研究的结合、医学与人文的密切结合,注重探索和挖掘扁鹊文化资源的医学与商业价值。  相似文献   

15.
1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分为广义外治法和狭义外治法。广义外治法泛指除口服药物以外施于体表皮肤(粘膜)或从五官九窍进行治疗的方法;狭义外治法指用药物、手法或器械施于体表皮肤(粘膜)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所言的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伤寒是一切外感疾病的总称;狭义的伤寒是指感受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伤寒论》虽然兼论二者,但它只是一般地论述广义伤寒,而着重论述的还是狭义伤寒。据此,今拟将《伤寒论》编写成《伤寒学》,使之明确地与《温病学》齐名。二者互为羽翼,共同构成外感病学的全部内容。  相似文献   

17.
<正>皮部理论与诊疗疾病皮部理论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皮部是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而划分的区域,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联结皮内,对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有重要作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皮部的色泽变化、斑疹和敏感点等,都可以反映脏腑病变,是中医学"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诊疗疾病的重要体现。如皮肤见青紫色多为痛证;见红色多为热证;  相似文献   

18.
治法是中医理、法、方、药中的重要一环,也是方剂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治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治法包括治疗大法和具体治法,广义的治法还包括了治则。笔者从治法的层次性角度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阐述。1治则“则”即是原则,治则是治疗疾病所必须遵守的普遍适用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解释名词: 1、月经不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所有的月经病;狭义系指月经的周期、经量、经质、经色及气味发生异常改变,并伴有全身症状而言. 2、逆经——病名.经前或经期,出现有规律性的衄血,称“逆经”,又称“倒经”或“经行衄血”. 3、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女所有的妇科疾病;狭义指带下量增多及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改变,并伴有全身症状  相似文献   

20.
“带下”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带下”是泛指经带胎产的一切疾病,为中医妇科病的总称;狭义的“带下”则是专指妇女阴道内流出的粘稠滑腻液体。而狭义带下又有生理与病理之别。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流出少量白色或无色透明的液体,此为生理性带下;但如带下过多或色质气味异常则属病理性带下,也即是“带下病”。因此“带下病”是指狭义带下中的病理性带下而言。近年来,中医治疗妇女带下病取得了颇为满意的疗效,笔者拟将近年的有关资料加以归纳综述,以飨同道。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