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 调查分析2020年洪涝灾害对江西省钉螺扩散的影响,为洪涝灾害发生地区钉螺监测和钉螺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20年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区洪涝灾害资料,并于2021年春季调查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环境的钉螺扩散情况,采用Excel 2016软件构建洪涝灾害后钉螺扩散调查数据库,统计分析各项螺情指标和钉螺扩散性质。结果 2020年遭受洪涝灾害后,江西省有14个流行县(市、区)38个乡镇63个行政村的95个环境有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现象,钉螺扩散面积达1 411.37 hm2,其中山丘型地区钉螺扩散面积240.82 hm2(占17.06%),湖沼型扩散面积1 170.55 hm2(占82.94%)。山丘型钉螺扩散环境数占总扩散环境数的80.00%(76/95),其活螺平均密度(0.533 8只/0.1 m2)明显高于湖沼型(0.055 8只/0.1 m2);山丘型钉螺扩散环境的活螺框出现率(24.63%)明显高于湖沼型(2.45%)。鄱阳湖区185座单退圩堤行洪后未发现钉螺向圩内蓄滞洪区可疑钉螺孳生环境扩散。结论 洪涝灾害是钉螺扩散的主要因素,需加强灾后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强化有螺环境禁牧监管,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回升。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分布情况,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并分析2020年汛期降雨量、水位数据以及安徽省血吸虫病流行区受灾信息。2021年对安徽省流行血吸虫病的9个市50个县(市、区)开展钉螺调查,收集全省钉螺孳生环境及分布、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等相关信息,分析洪灾后全省钉螺扩散情况。结果 2020年汛期,长江中下游流域遭受强降雨袭击,7月份降雨量达317.9 mm;长江大通水文站7月平均水位达到15.3 m,7月和8月的最高水位分别达到了16.2 m和15.4 m,均超过了该站的警戒水位(14.4 m)。安徽省共有255个(占71.43%)流行乡镇1 138个(占47.98%)流行村受到洪涝灾害影响,溃堤(垸)数达130个。2021年,全省共查出钉螺面积20 238.26 hm2,其中滩地环境有螺面积达16 781.86 hm2;全省复现钉螺面积976.84 hm2,其中遭受洪水淹没的复现钉螺面积685.10 hm2;新发钉螺面积611.52 hm2,其中遭受洪水淹没的新发钉螺面积482.23 hm2。钉螺复现和新发环境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支流水系,其中长江干流区域复现钉螺面积275.65 hm2(占28.22%),新发钉螺面积223.93 hm2(占36.62%)。复现和新发的钉螺环境类型主要是滩地,其中复现钉螺面积515.54 hm2(占52.78%),新发钉螺面积470.79 hm2(占76.99%)。复现和新发钉螺环境主要分布于传播阻断地区,其中复现钉螺面积917.45 hm2(占93.92%),新发钉螺面积526.53 hm2(占86.10%)。湖沼型流行区复现和新发钉螺面积较多,其中复现钉螺面积567.87 hm2(占58.13%),新发钉螺面积477.79 hm2(占78.13%)。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对安徽省钉螺扩散产生了较严重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加强灾后钉螺监测及风险评估,开展对重点环境的钉螺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钉螺扩散情况,为汛期控制钉螺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以县为单位、以水系为单元,在2020年汛后开展钉螺扩散范围和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并对捕获的钉螺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在湖北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及毗邻地区共调查933处环境,环境面积6 965.77 hm2,涉及30余条水系,发现有20个流行县(市、区)有钉螺扩散,扩散总面积为4 350.74 hm2,其中原有钉螺环境扩大面积为1 360.39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1 856.19 hm2,新发钉螺环境面积1 134.16 hm2,捕获钉螺159 997只,活螺149 928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对出现钉螺扩散的20个流行县(市、区)开展钉螺上爬附着物情况调查,累计捡获钉螺85 458只,在树木﹑墙面捡获钉螺较多,分别捡获33 326只和35 581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2020年洪涝灾害后,湖北省部分血吸虫病流行区出现较大面积的钉螺扩散,需加强洪灾后的钉螺调查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置钉螺扩散环境。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并提出相应对策。 方法 对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 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湖南省共有 6 个市、41 个县(市、区)、280 个乡(镇)、2 415 个村 (居委会)流行血吸虫病。 41 个流行县(市、区)中,18 个已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已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已达 到消除标准。 2018 年,血检 109. 3 万人,查出阳性 31 295 人,阳性率为 2. 86%;粪检 33 216 人,无阳性病例;全省尚 存晚期血吸虫病人 5 034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例。 全省流行区共有存栏耕牛 91 891 头,全年共检查耕牛 43 000 头, 其中血检 5 476 头,粪检 40 872 头,未发现病牛。 2018 年全省共查螺 91 710. 07 hm2 ,查出钉螺面积 61 263. 69 hm2 , 占总查螺面积的 66. 80%,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全省当年无新发现有螺面积。 2018 年全省实有钉螺面积 173 084. 53 hm2 ,其中湖沼型、山丘型有螺面积分别为 172 184. 97 hm2 和 899. 56 hm2 ,至 2018 年,已连续 5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 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进一步下降,但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 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的目标,仍需要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 报告并分析 2018 年全省血吸虫病疫情状况与近年的变化趋势。 方法 对 2004 年以来,特别是 2018 年的全省血吸虫病疫情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 结果 截至 2018 年底,全省共有 9 个市的 50 个县(市、区)流行 血吸虫病,其中 27 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13 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10 个达到消除标准。 2018 年,全省共询检 214. 7 万人,发现阳性 470 689 人;血检 98. 9 万人,发现阳性 11 759 人;粪检 12. 7 万人,未发现阳性病人;全省现有病人数 为 5 890 人,其中推算慢性病人 538 例、晚期血吸虫病 5 352 例,无急性血吸虫病病例,人群平均感染率为 0. 08%;全 省流行村牛存栏 26 470 头,共血检 528 头,粪检 12 992 头,未发现病牛。 全省共调查钉螺 84 365. 2 hm2 ,查出钉螺面 积 20 269. 3 hm2 ,其中新发现钉螺 15. 0 hm2 、复现钉螺 45. 9 h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累计药物灭螺面积 10 763. 8 hm2 ,消灭钉螺面积 137. 4 hm2 ,年底尚有钉螺面积 26 434. 0 hm2 。 2018 年,全省 50 个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病情监 测未发现病人、病畜,钉螺监测显示有螺框出现率 11. 2%,活螺平均密度 0. 38 只/ 0. 11m2 ,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2004 ~ 2018 年,全省人群和牛的平均感染率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分别下降了 90.4%和 100%,有螺面积在 2. 64 亿 m2 ~ 3. 10 亿 m2 间徘徊波动并有小幅下降,已连续 6 年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例和感染性钉螺。 结论 全省血吸虫病疫 情进一步下降,局部地区仍然存在血吸虫病传播风险。 为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乃至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仍需要 加大防治及监测工作的力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四川省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的传播风险,为全省制定血吸虫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年春、秋季在四川省63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开展现场螺情、漂浮物、引种植物等钉螺相关因素调查及现场人群、野粪等传染源相关因素调查,计算四川省钉螺面积、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人群病情、野粪等指标,并与往年资料比较,分析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结果 2021年四川省实有钉螺面积7 545.06万m2,未发现阳性钉螺;8个县(市、区)发现新发钉螺或复现钉螺面积,新发钉螺面积5.60万m2,复现钉螺面积7.34万m2;对重点地区开展钉螺LAMP试验,发现血吸虫阳性混合钉螺样本3份;四川省共打捞漂浮物4 675.20 kg,发现钉螺66只,调查引种植物风险环境264处,发现钉螺114只,全部压检未发现阳性钉螺。2021年四川省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血吸虫病抗体平均阳性率1.35%;10个县(市、区)的血阳率在1.72%~8.51%之间,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结论 四川省血吸虫病情、螺情指标回升,存在局部传播风险;在重点地区应加强传染源控制...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我国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后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制定消除阶段钉螺控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全国血吸虫病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中2015—2021年全国钉螺调查基本信息,对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特征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5—2021年,全国每年均有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报告,其中2016、2021年新发和复现钉螺面积均较高,新发和复现钉螺分布县(市、区)数也以2016、2021年居多。2015—2021年,全国累计新发钉螺面积4 586.30 hm2,分布于除福建省、云南省外的其他10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其中96.80%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为主的安徽省、湖南省和湖北省;累计复现钉螺面积21 023.90 hm2,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均有分布,其中97.67%分布于以湖沼型流行区和山丘型流行区为主的湖北省、四川省、江西省、江苏省、云南省和安徽省。2015—2021年,全国15.08%的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报告新发钉螺环境,78.75%的新发钉螺面积分布于11个流行县(市、区),其中湖南省澧县累计新发钉螺面积...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分布情况和变化趋势,为科学制定血吸虫病消除后钉螺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 2016—2020 年丹阳市螺情监测和钉螺控制数据并进行分析。 结果 2016—2020 年,全市 12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螺 7 611. 92 hm2,在 9 个乡镇(街道)累计查出有螺环境 138 个,累计查出钉螺面积 250. 59 hm2,未检出感染性钉螺。 钉螺面积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丹北镇、陵口镇和曲阿街道;有螺环境最多的 3 个镇(街道)依次为曲阿街道、陵口镇和吕城镇。 有螺环境类型主要为江滩和内陆,其中江滩有螺环境集中在丹北镇,江滩钉螺面积占当地钉螺面积的 83. 39%;内陆地区陵口镇、曲阿街道和吕城镇的螺情较重,钉螺面积分别占内陆钉螺面积的 35. 24%、27. 89%和 10. 53%。 全市钉螺面积呈先升后降趋势,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实施后,钉螺面积得到有效压减,至 2020 年底仅剩 19. 73 hm2,较 2016 年下降了 71. 78%,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密度分别下降了 48. 59%和81. 25%。 结论 近年来丹阳市因地制宜实施血防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了螺情,今后应继续加强钉螺监测,及时发现并治理有螺环境,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通报了2021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并对全国血吸虫病预防控制工作数据和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数据进行了汇总和分析。截至2021年底,全国12个血吸虫病流行省(直辖市、自治区)中,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继续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四川、江苏省维持传播阻断标准,云南、湖北、安徽、江西、湖南等5个省维持传播控制标准。全国共有451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市、区)、27 571个流行村,人,阳性72 937人;开展粪检查病220 629人,阳性3人。全国共有19 291个流行村开展了钉螺分布调查,7 026个村查出钉螺,占调查总数的36.42%,新查出12个有螺村;累计查螺686 574.46 hm2,查出有螺面积191 159.91 h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1 063.08 hm2,复现钉螺面积5 113.87 hm2。血吸虫病流行区现有存栏耕牛525 878头,累计血检查病115 437头,阳性231头;开展粪检查病128 719头,未发现粪检阳性耕牛。...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16—2021年池州市贵池区钉螺新发和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依照《血吸虫病消除工作规范》和《钉螺调查技术规范》开展钉螺监测,收集2016—2021年贵池区现有钉螺环境、可疑钉螺孳生环境和历史钉螺环境信息,对贵池区新发和复现钉螺环境的面积、数量、活螺密度、活螺框出现率、地域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6—2021年,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71.61、0、0.52、0、13.00、180.56 hm^(2),复现钉螺环境面积分别为82.27、12.67、8.48、5.12、28.50、291.59 hm^(2);新发钉螺环境数分别为12、0、2、0、2和24个,复现钉螺环境数分别为29、6、25、20、6和283个;新发钉螺环境平均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18.41%、0、21.58%、0、17.58%、19.66%,复现钉螺环境活螺框出现率分别为8.46%、28.80%、17.15%、13.49%、8.55%、21.52%;新发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42、0、2.62、0、0.97、0.91只/0.1 m^(2),复现钉螺环境活螺平均密度分别为0.70、1.01、1.10、1.65、0.68、1.43只/0.1 m^(2)。贵池区新发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梅龙街道、江口街道和乌沙镇的长江滩地,牛头山镇和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复现钉螺环境主要位于杏花村街道、殷汇镇的秋浦河滩地以及唐田镇升金湖滩地。新发钉螺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为长江、秋浦河和九华河;钉螺复现环境所在水系主要位于秋浦河、白洋河和升金湖。结论 近年来贵池区每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钉螺扩散现象,对于出现新发或复现钉螺的重点地区,应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钉螺控制措施,防止钉螺扩散和血吸虫病蔓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便民河水系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方法 纵向观察2000-2011年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钉螺分布及人畜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 便民河水系综合治理后, 感染螺密度从0.013只/0.1 m2 下降至0, 活螺密度从7.43只/0.1 m2 下降至0.38只/0.1 m2 , 感染螺面积从0.08 hm2 下降至0, 钉螺面积从17.84 hm2 下降至10.57 hm2 , 人群血清学阳性率从6.90% 下降至0.96%。结论 便民河水系实施混凝土护坡综合整治消除了钉螺孳生地, 有效控制了血吸虫病疫情; 但不能消除钉螺扩散, 仍须做好通江河口的钉螺监测和控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四川省钉螺分布现状,为制定全省消除血吸虫病策略、实施精准血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钉螺调查方案》和《四川省钉螺调查方案》要求,2016–2017年对四川省现有钉螺环境、历史有螺环境和可疑钉螺孳生环境,采用系统抽样法进行螺情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17年四川省共调查血吸虫病流行区的88 346处环境,共查出有螺环境19 314处,有螺面积4 829.25 hm2,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全省共设钉螺调查框3 017 915框,发现活螺框1 041 417框,共捕获活螺1 791 115只,全省平均活螺框出现率为34.51%,平均活螺密度为0.59只/0.1 m2。查出的现有钉螺环境分布于9个流行市(州)的54个流行县(市、区)、377个乡(镇)、1 704个流行村。有钉螺分布的环境类型以沟渠型为主(占70.22%),植被类型以杂草为主(占66.45%)。全省首次发现钉螺和首次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的年份分别是1913年和1956年,最近一次查见感染性钉螺年份为2008年。结论 四川省适宜钉螺孳生的环境仍较多,今后应加强钉螺监测和控制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疫情,为制订血吸虫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在全省 18 个血吸虫病流行县各设立 1 个国家级监测点,开展基本情况调查以及流动人群、家畜和钉螺感染情况监测,在 13个监测点开展本地人群监测,在 7 个监测点开展野粪感染情况监测。 结果 2017-2019 年,云南省血吸虫病国家级监测点本地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6. 40%,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 0. 92%。 血检阳性者粪检均未发现阳性。共调查家畜 6 070 头次,未发现病畜。 共检测 2 150 份野粪,未查到阳性。 监测钉螺面积 5 675. 58 hm2,查出有螺面积 199. 12 hm2,有螺框出现率为 0. 54% ~ 0. 73%,活螺平均密度为 0. 017 2~ 0. 031 3 只 / 0. 1 m2,未发现感染性钉螺。 结论 云南省血吸虫病疫情总体得到有效控制,未查到病人、病畜和感染性钉螺,有螺面积处于较低水平。 今后应重点加强输入性传染源的防控,建立更加敏感的监测体系,继续加强以传染源和钉螺控制并重的综合性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安徽省血吸虫病潜在流行区巢湖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动态变化,为该地区可能发生的突发疫情提供预警信息。方法 2008-2010年在巢湖东南沿岸的巢湖市居巢区设立固定监测点和流动监测点,采用血清学、病原学方法调查当地居民、流动人口及家畜血吸虫感染情况;在危险地带和可疑环境开展钉螺分布情况调查;在通江河道调查钉螺扩散情况;采用螺笼放养法,对钉螺在巢湖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 2008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检测当地居民301人,未发现阳性者;2008-2010年分别检测渔、船民等流动人口321、362人和306人,阳性率分别为3.74%、4.97%和2.94%;对血检阳性者进行粪检,阳性率分别为66.67%、50%和55.56%。采用塑料杯顶管孵化法分别检测当地及从疫区购进的家畜91头和92头,均未发现阳性。在危险地带共调查97.8hm^2,可疑环境调查193.62hm^2,均未发现钉螺;钉螺扩散调查表明,钉螺可通过漂浮物携带方式向巢湖扩散;现场放养实验表明,钉螺不仅可在巢湖生存,而且可以产卵繁殖。结论巢湖地区已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传染源;外源性钉螺向巢湖扩散并在湖区生存繁殖的可能性较大。因此,需加强对输入性传染源的监测与管理,并阻止钉螺向巢湖扩散,以降低血吸虫病在该地区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