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了解广州增江沿岸地区鼠形动物及携带伯氏疏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埃立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6种病原体的情况。方法 使用笼夜法在广州市增城区捕获鼠形动物,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鼠形动物脏器中的伯氏疏螺旋体、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埃立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和汉坦病毒。采用χ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种属、雌雄和调查点鼠形动物病原体的感染情况。结果 捕获臭鼩鼱和褐家鼠共69只,鼠形动物密度为13.29%。褐家鼠中检出钩端螺旋体为57.89%、恙虫病东方体为31.58%、汉坦病毒为21.05%和伯氏疏螺旋体为5.26%;臭鼩鼱中仅检出伯氏疏螺旋体为2.00%。埃立克体、新型布尼亚病毒均未检出。此外,褐家鼠中存在4种病原体的双重感染,其双重感染率为36.84%。结论 广州增江沿岸地区鼠形动物以臭鼩鼱和褐家鼠为主且密度较高;褐家鼠中病原体感染率高于臭鼩鼱且存在多种病原体的复合感染。当地应加强对鼠形动物尤其是褐家鼠的监测和控制、降低鼠形动物密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云南省曲靖市啮齿动物感染立克次体状况。方法用鼠笼法捕鼠,采集鼠血清和脾脏。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鼠血清中7种常见立克次体的IgG抗体;用巢氏PCR方法检测鼠脾中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片段部份序列。结果 2012年7-9月在曲靖市捕获啮齿动物3种592只,褐家鼠(Rattus norvegicus)和黄胸鼠(Rattus flavipectus)构成比分别为61.49%和35.47%。鼠血清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entii)、莫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typhi)、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西伯利亚立克次体(Rickettsia sibirica)、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和嗜单核细胞埃立克体(Ehrlichia chaffeensis)的抗体阳性率依次为21.45%、7.60%、7.09%、3.38%、1.18%和0.51%;未检测到猫立克次体(Rickettsia felis)抗体。从5份褐家鼠脾脏标本中检测到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和进化分析表明,1株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4株为莫氏立克次体。结论曲靖市啮齿动物中存在莫氏立克次体和人粒细胞无形体流行,褐家鼠可能是主要宿主;同时还存在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斑点热立克次体和埃立克体的感染。当地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厦门地区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流行情况,证实厦门市鼠形动物感染巴尔通体菌属,为控制人巴尔通体流行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厦门市行政区划和地理状况划片,随机抽取3个不同区作为调查点。在不同生境采用笼日法捕鼠,取血,用细胞培养法分离巴尔通体;PCR扩增细菌gltA基因片段(376 bp),并进行序列分析,寻查本地巴尔通体属种。结果厦门市以褐家鼠为巴尔通体主要宿主动物(51.21%),其次为臭鼩鼱(29.09%)、黄胸鼠(16.36%)及小家鼠、黑家鼠和黄毛鼠等(3.33%)。3个区共采集鼠形动物血样330份,培养分离出巴尔通体84株,感染率25.45%,其中以臭鼩鼱感染率最高,为32.29%,黄胸鼠为24.07%、褐家鼠为23.08%;各调查点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率分别为:湖里22.64%,海沧28.68%,同安24.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查出的巴尔通体分别为B.elizabethae、B.queenslandensis和B.tribocorum,其中B.tribocorum分为A、B两群,B群仅感染臭鼩鼱。结论厦门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普遍,且存在宿主多样性和菌株对宿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4.
三明市鼠类携带蜱传病原体的混合感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福建省三明市鼠类携带蜱媒传染病病原体种类,了解其混合感染情况。方法笼日法捕鼠,鉴定鼠种后采集血液以及肝、脾等组织,PCR法检测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核酸,并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确定感染病原体种类,分析混合感染状况。结果共捕获172只鼠,无形体、巴尔通体、巴贝虫、伯氏疏螺旋体与新埃立克体检出率分别为12.79%、9.88%、10.47%、3.49%和12.21%。其中混合感染17只,混合感染率9.88%,以新埃立克体与巴贝虫、无形体与巴贝虫的混合感染多见,占29.41%(5/17)。野鼠和家鼠病原体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2.21%和2.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雌鼠、雄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1.69%与8.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成年鼠、亚成年鼠混合感染率分别为10.87%和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明市鼠类存在伯氏疏螺旋体、新埃立克体、无形体、巴尔通体和巴贝虫感染及混合感染。可为当地蜱传疾病预防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云南省正常人及主要家畜立克次体血清流行病学特点。方法按地理位置,选择云南省东北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西北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及南部的思茅地区3个调查点,以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莫氏立克次体、黑龙江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横赛巴尔通体、查菲埃立克体及人粒细胞无形体等8种常见立克次体血清IgG或IgM抗体。结果3个调查点237份成人,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苛克斯体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16.46%、6.33%、9.28%。50岁人群最高(21.74%、9.57%及14.78%),而4-6岁儿童调查结果显示,英氏立克次体IgG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2.35%(10/31),动物8种病原体抗体IgG及IgM抗体均检出,其中莫氏立克次体阳性率最高(61.48%),且地区间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云南省正常农业人群及家畜存在多种立克次体感染,以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及贝氏柯克斯体为多。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调查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了解福建省巴尔通体在鼠形动物中的感染分布状况。方法被检标本于2005年5~9月收集自福建省厦门市所捕捉活鼠,用5%兔心血的脑心浸液琼脂培养基分离巴尔通体,可疑菌落分纯1~4代;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特异性高的枸橼酸合酶基因(gltA)的379bp片段,以证实为巴尔通体。结果共捕鼠形动物151只,分离到22株巴尔通体,分离率为14.57%。菌株分布于2属2目,其中褐家鼠8.97%,臭鼩鼱20.55%,臭鼩鼱带菌的报告在国内外尚属首次。结论本文报道首次证实巴尔通体在福建省鼠形动物中流行,且感染率高,需对感染分布状况开展进一步的流行病学调查;各种巴尔通体对应于不同的人类疾病,还需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作巴尔通体系统发育关系分析。臭鼩鼱在南方占室内鼠形动物的50%左右,组成比例有增大趋势,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的流行病学意义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浙江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分子遗传进化关系,为巴尔通体人群感染的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夹夜法在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捕获鼠形动物,无菌操作取鼠肝和脾,用PCR和分离培养检测巴尔通体,对部分阳性产物测序,提交到GenBank,用CLUSTAL W进行匹配,然后用PAUP4.0beta10软件构建系统关系,分析其遗传进化关系。结果我们分别从黑线姬鼠、黄毛鼠、褐家鼠、黑腹绒鼠、社鼠、臭鼩鼱、东方田鼠、黄胸鼠和大林姬鼠中检测到巴尔通体特异DNA片段,浙江首次从黑线姬鼠脾中分离出一株巴尔通体。遗传进化分析显示我们检测到的巴尔通体与Bartonellaratti massiliensis以及对人类有致病性的B.grahamii的遗传关系最近。结论浙江省鼠类中广泛存在巴尔通体感染,而且携带人类致病性巴尔通体,存在人群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证实臭鼩鼱感染巴尔通体,了解其分布,分析菌株基因型,为巴尔通体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福建沿海6地市臭鼩鼱血样,培养分离巴尔通体菌株,PCR扩增病原体glt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构建生长发育树,并分析各属种的宿主和地区分布。结果臭鼩鼱占本调查鼠形动物的25.33%,与褐家鼠、黄胸鼠构成了室内鼠形动物优势种群。臭鼩鼱血样中分离并证实63份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率21.43%(63/294),分布在各调查区域内。臭鼩鼱被B.tribocorum A、B种群感染,A、B群的分布也体现了一定的地域特征。结论臭鼩鼱是B.tribocorum A、B种群的保存宿主,且感染率高、分布广,应加强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状况和遗传特征。方法 采用夹夜法在北京市16个区捕获鼠形动物,使用PCR方法检测巴尔通体gltA基因,测序后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 共采集7属9种鼠形动物样本448份,检测到巴尔通体阳性样本46份,总阳性率为10.3%,且阳性率在鼠种间、地区间和生境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X2鼠种=114.980,X2地区=22.133,X2生境=96.466,P均<0.00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40份样本序列位于进化树上的8个不同分支,提示北京市鼠形动物巴尔通体感染存在遗传多样性。结论 巴尔通体在北京市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并具有遗传多样性,本地人群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巴尔通体感染与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瑛 《地方病通报》2002,17(3):86-89
巴尔通体 (Bartonella)是一属新发现的能引起动物及人类不同疾病的微生物 ,上个世纪初 ,人们对巴尔通体的了解仅限于 B.bacilliformis。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随着对巴尔通体的了解逐渐加深 ,越来越多的疾病与临床症状均被证实为与巴尔通体的感染有关 ,由于巴尔通体的广泛致病性 ,引起了医学界的关注及重视。1 巴尔通体种类及其特性由于巴尔通体为细胞内生长 ,一度将其归属立克次体目 ,系统发育及所知事实表明 ,巴尔通体不属于专性的细胞内病原体 [1 ] ,故将其从立克次体目分出。基于与 B.bacilliformis DNA-DNA杂交数据及 16 Sr RNA…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浙江省磐安地区啮齿动物无形体属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自然感染状况,了解其分子生物学特性。方法 在浙江省磐安地区低山田地里捕获多种啮齿动物230只(黄胸鼠、社鼠、褐家鼠、小林姬鼠、黄毛鼠、青毛鼠、大林姬鼠、白腹巨鼠、针毛鼠、黑线姬鼠和松鼠);解剖取肝脾;提取DNA,用巢式PCR扩增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PCR产物测序,并进行Blast 同源性比较,最后采用MEGA4.0软件与GenBank登录的其它无形体属种株进行系统发生分析。结果 230只啮齿动物中,1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和2只白腹巨鼠肝脾标本检出无形体属16S rRNA片段,磐安地区野鼠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的自然感染率为1.7%。3份阳性标本PCR产物测序,序列比对分析表明,从褐家鼠同时检出分别与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和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的序列,黄胸鼠和1只白腹巨鼠的序列与浙江无形体株ZJ05/2009完全一致。结论 浙江省磐安地区野鼠检出致病性无形体属核酸,存在无形体属不同种株的复合感染感染。提示可能存在无形体病自然疫源地,需要进一步密切关注致病性无形体的人群感染情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自然感染情况。方法 应用单纯随机抽样法,从665份野外鼠形动物肝脾标本中抽取407份,采用巢式PCR对样本进行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检测,并对扩增产物测序,应用生物软件MEGA7.0将所测序列与GenBank注册的其它无形体属种株进行序列对比分析。结果 检测野外鼠形动物3目5科12属17种407只,阳性率为3.19%(13/407),其中大足鼠、黄胸鼠和斯氏家鼠阳性率分别为21.43%(3/14)、6.00%(6/100)和4.94%(4/81),其它鼠形动物均未检测出阳性;不同海拔梯度(P=0.219)、不同性别(χ2=0.441,P=0.506)及不同生境间(χ2=0.386,P=0.534)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季节野外鼠形动物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4);序列对比分析显示所有样本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收录的国内外部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达100%,进化分析显示与国内外部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处同一个分支。结论 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野外鼠形动物存在嗜吞噬细胞无形体低度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的流行分布情况及其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的研究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广东省惠来县、惠东县、潮安县、罗定县和高州市5个地区进行捕鼠,采集鼠肝脏标本提取总核酸,利用聚合酶连反应(PCR)检测巴尔通体病原,并对其进行分离培养,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并根据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统计分析巴尔通体的分布情况和特征。结果在广东省5个地区共捕鼠375只,检出巴尔通体阳性标本73份,阳性率为19.47%。不同鼠种(χ2=6.361)、不同地区(χ2=7.778)、不同性别(χ2=0.292)、不同生境间(χ2=0.621),阳性率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73份样本中,10份成功分离培养出巴尔通体。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广东鼠形动物携带的巴尔通体存在6种基因型:Bartonella elizabethae、 B.phoceensis、 B.japonica、 B.henselae、 B.rochalimae、B.tribocorum。结论 巴尔通体在广东省鼠形动物中广泛存在,且基因型呈多样性,其中4种基因型对人类有致病性,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调查云南省泸西县啮齿动物携带恙虫病东方体、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状况,了解该类病原体在当地自然界中的保存状况和基因特征。方法 用鼠笼和鼠夹在云南省泸西县捕鼠,将捕获的动物种类鉴定后解剖取脾脏,活鼠取血。采用巢式PCR扩增脾脏的恙虫病东方体groEL基因,无形体和埃立克体的16S rRNA基因特异片段;测定PCR扩增阳性产物的DNA序列,对获得序列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IFA法检测鼠血清中恙虫病东方体IgG抗体。结果 在泸西县共捕获啮齿动物10种225只。其中黄胸鼠36.89%(83/225)、大绒鼠35.11%(79/225)和中华姬鼠13.78%(31/225)为优势鼠种。获得鼠血清85份。鼠脾脏中检测到5株东方体groEL基因阳性标本,带毒鼠种为黄胸鼠2.41%(2/83)和大绒鼠3.80%(3/79)。同源性比较显示,这5株东方体的相似性在99.02%~100%之间,他们分别与GenBank中已知立克次体序列的相似性在98.75%~100%。系统发生树显示,5株OT与来自日本、泰国和中国安徽的菌株位于同一分支。3份16S rRNA阳性标本,其中1份埃立克体阳性,来源于大绒鼠;1份沃尔巴克氏体和1份巴尔通体阳性均来源于黄胸鼠。无形体均为阴性。埃立克体株序列比对显示与来自美国、中国和巴西的埃立克体基因同源性为98.0%~100%,并与分离自美国野外工作者皮肤的伊文氏埃立克体在同一分支。鼠血清恙虫病IgG抗体阳性7份,阳性率8.24%(7/85)。结论 该地区存在以黄胸鼠和大绒鼠为主要宿主的恙虫病自然疫源地。埃立克体、巴尔通体和沃尔巴克氏体在啮齿动物中也存在感染,需注意防控。  相似文献   

15.
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云南西部地区居民区小型兽类携带病原体情况,为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在滇西地区8个州(市)中抽取的10个县(市、区)40个自然村中,随机抽取800户家庭(每村20户),进行室内捕鼠,采集鼠脾脏标本并提取基因组DNA,鼠肺标本提取RNA,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或免疫学方法,检测鼠疫、巴尔通体、伯氏疏螺旋体、巴贝西原虫、人粒细胞无形体、埃立克体、汉坦病毒等病原体。结果 捕获9种421只小型兽类,采集脏器样本404份,血清样本325份。检出鼠疫F1抗体两种方法共同阳性血清1份;扩增到巴尔通体枸橼酸合酶(gltA)基因64份,阳性率为15.84%,基因分析表明属6种基因型;检出伯氏疏螺旋体5S~23S rRNA间隔区基因5份,阳性率为1.24%,系统发育树显示均为Borrelia afzelii型;检出1例复合感染。其余病原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滇西地区室内小型兽类感染病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对人类健康有一定的危害,需加强监测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江西省鼠形动物中巴尔通体的携带状况和基因型特征,为巴尔通体感染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19年在南城县、广信区、横峰县、广丰区、铜鼓县5个鼠传疾病监测项目点,采集130只鼠形动物的肝、脾组织标本进行巴尔通体分离培养,挑取形态疑似巴尔通体的菌落纯培养后提取核酸,PCR检测巴尔通体属特异性基...  相似文献   

17.
巴尔通体已确认有22个种和亚种,其中已证实感染人类的有9种。大量研究报告表明巴尔通体在许多国家的鼠形动物中广泛分布,如美国、英国、瑞典、希腊、丹麦、法国、加拿大、南非、中国等。迄今,为明了巴尔通体在龙海市鼠形动物中的分布和遗传特征,我们结合鼠疫监测开展了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调查湖州市城郊啮齿动物分布以及3种鼠传病原体流行状况。方法 2019年9—11月应用夹夜法、笼夜法和粘鼠板法在南浔、德清和长兴3个地区按不同生境捕获啮齿动物,采集肺、肝、脾和肾组织样品提取核酸,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PCR)检测病原体。不同组间样本率或分布情况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以α=0.05为检验水准,两两比较采用校正检验水准α′=0.05/[k(k-1)]进行比较。结果 共捕获啮齿动物105只,其中黑线姬鼠39只、黄胸鼠37只、褐家鼠6只、中华姬鼠3只和鼩鼱20只,不同地区动物种类总体分布不同(P<0.05)。105只啮齿动物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和新型布尼亚病毒等鼠传病原体,共检出阳性动物9只,感染率为8.57%。不同监测地区啮齿动物鼠传病原体感染率不同(P=0.025),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监测地区钩端螺旋体阳性率不同(P=0.007 9),德清啮齿动物钩端螺旋体阳性率(17.95%)高于长兴(2.86%)、南浔(0%),但两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α′)。不同属种啮齿动物中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江西省部分县区啮齿动物携带的立克次体。方法 在江西省南丰县、铜鼓县、上犹县、浮梁县、上高县、上饶市广信区捕获啮齿动物,运用形态学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其种类。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捕获的啮齿动物的脾脏组织样本中的柯克斯体属、斑点热群、东方体属和无形体属立克次体。结果 捕获啮齿动物6种共393只,包括黑线姬鼠、褐家鼠、黄毛鼠、黄胸鼠、社鼠和臭鼩鼱,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311/393)。从19只黑线姬鼠检出柯克斯体(6.11%),从2只黑线姬鼠检出东方体(0.64%),从1只黑线姬鼠检出斑点热群立克次体(0.32%)。对扩增阳性基因片段测序和对获得基因序列做同源性比对,结果浮梁县黑线姬鼠检出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贝氏柯克斯体;铜鼓县和上饶市广信区黑线姬鼠检出贝氏柯克斯体;南丰县黑线姬鼠检出恙虫病东方体。除黑线姬鼠外,其它5种啮齿动物均未检出立克次体。结论 江西省部分地区的黑线姬鼠携带贝氏柯克斯体、新塔拉萨维奇立克次体、恙虫病东方体等立克次体病原体,人群存在相关立克次体感染的风险,疾控和医疗机构应加强立克次体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20.
巴尔通体是通过吸血昆虫传播、可引起人兽共患疾病的病原体,人类感染巴尔通体可以引起发热,心肌炎等疾患。巴尔通体在动物中不仅感染率高而且动物宿主非常广泛。因此,巴尔通体被认为是全世界新发现的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病原体。本文系统地介绍近年来巴尔通体在传播媒介和宿主动物等方面的相关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