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主体功能区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的功能定位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存在重要的影响。论文以福建省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生态功能区四大功能区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为基础,采用地均投入产出技术效率表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剔除非期望产出构建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对福建省2009—2015年四大主体功能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进行差异化评析。结果表明:1)福建省2009—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有所提升,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优化开发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最高,而农产品主产区最低;农产品主产区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增速最快,而优化开发区增速最慢,表明建设用地利用程度与主体功能区功能定位存在一致性。2)福建省各主体功能区内要素投入产出存在显著空间分异,且呈现高低值格局之分。根据不同功能定位的区域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特点提出针对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用地高效利用是促进城镇高质量增长的有效方式之一。借助2009—2016年30个省级单元面板数据,构建了用于城镇建设用地效率测度的“一步法”随机前沿模型,并对效率水平与建设用地投入、污染水平等展开关联比较。结果表明:(1)非期望产出会导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损失,研究期内其分别造成东、中、西部效率损失3.77%、7.74%、8.77%。(2)效率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性,东部总体水平最高,而西部最低;且在考虑非期望产出后,不同地区效率值会因污染排放程度的差异而呈现更大分异。(3)高投入、高产出并不一定带来高土地利用效率,较高的污染排放也会造成效率损失。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未来建设用地效率改进的重点与方向。  相似文献   

3.
国土空间规划大数据应用方法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萧  甄峰  李亚奇  陈浩 《自然资源学报》2019,34(10):2134-2149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的核心目标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和“自然资源保护”并重。作为国家部门调整后的新规划类型,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方法研究整体缺乏,学者主要聚焦于自然资源本身的禀赋情况,利用传统统计、空间及调查数据和统计分析、空间分析及归纳演绎等方法对国家及省域层面的国土空间承载力与适宜性进行静态评价,对生态红线、基本农田保护线、城镇开发边界进行刚性划定。然而,现有研究较少考虑人类活动对国土空间利用的动态影响,缺乏对新发展趋势之下的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及城镇空间的科学安排。本文引入能够直接反映人类活动时空变化的大数据,重点从国土空间适宜性评价、生态空间规划、农业空间规划及城镇空间规划四个环节探讨了大数据应用的方向与具体方法框架,强调“自然空间”+“社会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下的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的科学化路径。  相似文献   

4.
九龙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芹芹  黄金良  洪华生  冯媛 《环境科学》2011,32(10):2849-2854
基于波段组合指数与单波段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九龙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提取,并采用景观生态学与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百分比及景观格局指数与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NH 4+-N、TP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百分比与高锰酸盐指数、NH 4+-N、TP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镇发展规划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不仅可为城镇土地利用分类与合理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后续城市各项专题规划奠定基础。以重庆市云阳县双江镇为例,在充分收集资料和现场调查工作的基础上,首先通过筛选研究区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指标,选取地层岩性、坡度等10个基础指标因子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然后提出基于改进的斜坡单元法——盆域山体阴影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并与传统栅格单元法的评价单元划分方法进行了对比;最后采用多因子叠加模型开展了研究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改进的斜坡单元法得出的研究区适宜性评价结果更加符合双江镇实际建设用地中土地利用的现状,评价结果的实用性和精度明显优于传统的栅格单元法,可为类似地区城镇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扩展的城市化背景研究   总被引:19,自引:5,他引:19  
在分析珠江三角洲1990~2000年的城镇用地扩展现状的基础上,论文采用城镇用地的综合扩展系数将珠江三角洲划分为强扩展型、弱扩展型和相对稳定型3种变化类型。同时,根据城市化发展阶段的划分和城市化与城镇用地扩展耦合系数的研究,揭示了城镇用地扩展强度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关系。最后,进一步从城市化发展的空间格局入手,分析了城镇用地扩展的特征。研究表明,1990~2000年珠江三角洲城镇用地的扩展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和空间发展格局直接相关。城镇用地的强扩展区除集中在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顶点的三角区域内和重要交通轴线两侧外,还表现出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核心,向周边地区扩展强度与数量递减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8.
基于生态-经济导向的泰州市建设用地优化配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管制不能仅着眼于总量规模控制,同时也要关注空间优化配置。但在该问题研究中,对具有市场价格的经济要素可以精确度量,而对土地利用中具有外部性的自然属性却无法准确把握;或者单纯从自然生态属性评价土地利用适宜性,对土地利用的经济属性未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把自然生态和社会经济要素纳入一个统筹分析框架,建立建设用地配置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蒙特卡洛(Monte Carlo)法构建优化模型,并对2030年泰州市建设用地分布进行优化模拟。结果显示,泰州市的建设用地应向城区、县城和南部沿江乡镇集中,优化配置规模为9.36×104hm2,占市域建设用地总量的61.1%。该配置方案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适宜地区的经济潜力,并缓解建设用地扩展对生态敏感空间与优质农业空间的压力。  相似文献   

9.
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多目标评价方法构建以发展度、协调度和支撑度为评价指标的评价模型,对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运用层次分析法,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等方面建立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人工生态系统的发展度和协调度,将资源和环境状况作为"支撑度"指标评估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进而计算城镇发展的综合可持续性水平.以福建省铁山镇为例,应用该模型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铁山镇发展的可持续性水平为0.617(取值范围0~1),属于中等可持续水平,水环境污染是最主要的瓶颈因素.该评价方法可以辨识城镇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城镇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规模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郝丽莎  赵媛 《自然资源学报》2013,28(10):1817-1826
石油资源横向流动是以源地、汇地、中转交流地及其间的运输通道为构架的资源空间运移系统,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为解决现有的资源流动空间结构研究中,研究对象及其内涵各异,且相互不成体系的问题,论文以石油资源横向流动为例,借鉴哈格特的空间结构认知模式,将石油资源流动的空间结构系统地解析为流动节点、流动关系、通道网络和流场四大要素,并分别对其空间内涵、特征、意义以及研究重点与相应方法进行分析,进而探讨了其对于资源流动机制与流动优化研究的促进作用,从而使得石油资源流动空间结构的研究体系更加系统、严密,并可为其他资源的流动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利用下的植物物种资源特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江源  刘硕 《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59-362
根据对前联邦德国卡尔斯鲁厄市城市自生植被的调查资料,分析了城市植物区系的特征及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结论为:①城市植物区系在优势科组成和生态特征方面与其所在地区自然植被明显不同,并在城市之间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②人类活动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植物区系及其生态特征的作用明显;③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绿地管理对许多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12.
传统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解方法存在测算指标时视角单一和分解指标时行政力量干预严重等问题。基于公平和效率的思想引入破产模型,以湖北枣阳为研究对象,运用6种破产模型解对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解,并创造性地运用有向图博弈理论对各种分解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比例法则和Piniles法则符合“公平优先”主张,适用于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发展阶段和地区应用均衡发展策略;(2)限制均分损失法则和Talmud法则符合“效率优先”主张,适用于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阶段和地区应用非均衡发展策略;(3)限制平等法则和限制均分收益法则适用于有发展条件的贫困地区应用重点扶持的发展策略。新方法不仅有效规避了传统方法存在的问题,还为发展策略选择提供了多种方案。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耕地细碎化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土地利用可持续性下降、耕地撂荒增多等多种农业问题,土地整治是当前中国改善耕地细碎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为探索适宜的土地整治计量模型以解决耕地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基于多目标线性规划,从工程设计、权属调整、地块分配三方面构建土地整治项目区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模型,并选取典型土地整治项目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模型优化,案例区农业生产消耗降低了20.41%、地块平均规模增大了53.72%、户均地块数降低了34.92%,平均耕作距离减小了68.17%,可促进耕地细碎化问题的改善,有利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研究对丰富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法,推动耕地细碎化问题解决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的研究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混合利用倡导不同使用性质/功能用地的混合布局,是提高经济发展活力与土地利用集约度的重要途径。当前,土地混合利用主要应用于城市用地演变与规划实践领域,伴随着城乡互动加剧,城乡界限趋于模糊,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内部结构与功能逐渐多样化,也呈现显著的混合利用特征。基于此,尝试将土地混合利用应用到农村居民点用地演变与规划中,在回顾土地混合利用理论及其应用的基础上,按照"内涵特征—定量测度—驱动机理—实践路径"的逻辑思路,对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混合利用进行系统解析,并以天津都市郊区的姚村为例实证本文提出的研究框架,在理论上丰富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型的内容与方法,在实践中为编制村庄规划、助推乡村振兴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生态系统面临着诸多环境问题,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建设路径对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影响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宏观因素分为5个主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人口子系统、环境子系统、资源子系统和能源子系统.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System Dynamics, SD)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定量描述人口、资源、环境、能源与经济子系统中各相关变量之间的动态反馈关系,以模拟其建设状况及未来变化趋势.考虑到不同的政策驱动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建设的影响不同,设置了自然增长型、人口控制型、环境导向型、科技导向型、资源节约型和平衡发展型6种建设路径,通过改变主要模型参数的值来模拟关键变量的变化.研究发现,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人口增速过快、产业发展不均衡、水资源匮乏等综合原因造成的.最适合天津市的发展路径是在控制人口增量的同时加强人才引进政策,以此来提高全市科技发展水平,在增加供水方面不仅要依靠科技进步来促进再生水利用量,还要增加外来调水.  相似文献   

16.
中国城镇扩展占用耕地的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论文在1988~2000年全国土地利用矢量图的基础上,分析了城镇占用耕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城镇占用耕地指数将全国分县市占用剧烈程度进行分级,沿海及平原地区侵占剧烈程度为3~6级的占全国耕地损失的88.68%,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造成耕地损失分别占全国总数的31.27%、17.8%和6.02%,这3个地区是全国城镇扩展最快、耕地损失面积最大的地区。按地区分析,城镇占用耕地面积最大的是江苏、山东、河南、河北和广东,占全国的50.99%;其次是北京、浙江、四川、广西和上海,占全国的22.85%;从城镇造成耕地资源减少的速度看,北京、上海占用耕地最快,其次是江苏、广东、浙江、天津、山东、河北、海南等。耕地资源减少在某些地区已经造成了粮食产量减少的问题,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区粮食总产量降低较快。随着城镇化及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扩展与耕地资源的矛盾将会更加突出,只有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才能取得耕地资源的动态平衡和维护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7.
Uncertainties hamp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SEA). In order to quantitatively characterize the uncertainties of environmental impacts, this paper develops an integrated methodology through uncertainty analysis on land use change, which combines the scenario analysis approach, stochastic simulation technique, and statistics. Dalian city in China was taken as a case study in the present work. The results predict that the Fuzhou River poses the highest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risk with a probability of 89.63% for COD in 2020. Furthermore, the Biliu River, Fuzhou River, Zhuang River, and Dasha River have 100% probabilities for NH3-N. NH3-N is a more critical pollutant than COD for all rivers. For COD, industry is the critical pollution source for all rivers except the Zhuang River. For NH3-N, agriculture is the critical pollution source for the Biliu River, Yingna River, and Dasha River, sewage for the Fuzhou River and Zhuang River, and industry for the Dengsha River. This methodology can provide useful information, such as environmental risk, environmental pressure, and extremely environmental impact, especially under considerations of uncertainties. It can also help to ascertain the significance of each pollution source and its priority for control in urban planning.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快速扩张致使其建设用地爬坡现象日趋普遍,深入认识该现象将有助提高山区国土空间管控科学性。以中国西南典型山地城市贵阳为例,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和2000—2020年五期建设用地数据,构建建设用地密度、建设用地爬坡热度等指标,基于网格单元和坡度区段单元开展统计分析,探究该市建设用地增长的坡度梯度效应。结果表明:(1)建设用地面积的增长总体伴随着建设用地平均坡度的趋陡,各相邻时段新增建设用地面积先增大后减小,但新增建设用地平均坡度却一直在变陡;(2)各时期建设用地的现状密度和新增密度均随坡度上升而减小,在坡度梯度上体现出强烈的“择平而建”效应;(3)建设用地密度对建设用地爬坡热度有显著线性影响,且该影响随着背景地面平均坡度上升而增强。研究认为,建设用地爬坡现象通常更多出现在建设用地加密时期,这有利于促进山地城市实现更为集约紧凑的空间增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