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3种调强放疗技术在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腺放疗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3月至8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12例早期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女性患者,年龄32~50(42.4±6.8)岁。分别设计基于固定角度适形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IMRT)、容积旋转调强放疗的混合调强(3DCRT+VMAT)和切线弧容积旋转调强放疗计划(t-VMAT),并比较3种放疗计划的计划靶区、危及器官剂量参数以及治疗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3种调强放疗计划的靶区剂量分布和危及器官受量均能满足临床要求。3DCRT+IMRT和t-VMAT两种计划相比,3DCRT+VMAT的靶区剂量学指标适形性指数(0.84±0.05对0.74±0.06对0.79±0.06)和均匀性指数(0.10±0.03对0.14±0.03对0.13±0.03)最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01~6.47,均P<0.05);3DCRT+IMRT对患侧(左)肺的V5[(35.92±8.01)%对(49.33±12.05)%对(60.58±12.94)%]、V10[(25.50±6.91)%对(26.92±7.23)%对(41.25±10.37)%]、Dmean[(10.14±2.43)Gy对(11.07±2.88)Gy对(14.52±3.32)Gy]和健侧(右)肺的V5[(0.50±1.45)%对(2.17±3.76)%对(3.00±4.94)%]、Dmean[(0.55±0.21)Gy对(1.79±0.58)Gy对1.75±0.70)Gy]及健侧(右)乳腺的V5[(0.17±0.58)%对(1.92±4.10)%对(8.25±8.61)%]、Dmean[(0.86±0.38)%对(1.65±0.45)%对(2.46±0.86)%]的保护最好。3DCRT+VMAT的心脏V30[(4.50±2.88)%对(5.00±3.25)%对(8.42±2.78)%]、V40[(2.50±2.11)%对(3.25±2.53)%对(4.58±2.07)%]明显优于3DCRT+IMRT和t-VMAT,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7.11~3.45,均P<0.05)。3DCRT+IMRT的平均机器跳数最小(280.90±52.18),t-VMAT的治疗时间最短。 结论 3DCRT+IMRT在低剂量区(<20 Gy)对健侧肺、患侧肺,健侧乳腺等危及器官的保护比较好,3DCRT+VMAT在提高靶区的均匀性和适形性方面有明显优势,且在高剂量区(>20 Gy)对患侧肺及心脏保护更好,t-VMAT缩短了治疗时间,提高了治疗效率和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非均整器(FFF)模式和均整器(FF)模式在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深吸气屏气(DIBH)动态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中的剂量学差异。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DIBH放疗的16例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7~61(43.5±5.7)岁。对同一患者分别设计FFF和FF模式的VMAT计划,给予计划靶区(PTV)相同的处方剂量50 Gy/25次,在达到相同的剂量归一条件下,比较靶区剂量学、危及器官受量及机器执行效率的差异。组间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 结果 2种模式下靶区PTV的D2%、D50%、D98%(Dx%表示x%靶体积的受照剂量)、适形指数、平均指数及梯度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519~1.644,均P>0.05);FFF模式的心脏V5 Gy、V30 Gy(Vx Gy表示≥x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及平均剂量(Dmean),患侧肺V5 Gy、V10 Gy及Dmean,全肺V5 Gy、V10 Gy、V20 Gy及Dmean,患者受照剂量的V5 Gy均优于FF模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41~?2.156,均P<0.05);FFF模式机器跳数是FF模式的1.32倍[(1073.41±143.79)MU对(815.70±87.69) MU],但执行时间却减少为FF模式的88.9%[(128.00±11.64) s对(144.75±11.45) s],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65、?4.373,均P<0.05)。 结论 2种模式下靶区剂量相似,FFF模式危及器官受照剂量更低,并且可显著缩短DIBH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和常规调强放疗(IMRT)两种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推量放疗中剂量学差异。方法 随机选择10例左侧乳腺癌保乳术后患者,使用MONACO 5.1计划系统,分别设计VMAT和IMRT计划,处方剂量均为PTV50Gy/25 f、PGTVtb60 Gy/25 f,评估两种计划靶区剂量适形指数(CI)、均匀性指数(HI),以及正常器官受照剂量(Gy)、机器跳数(MU)及治疗时间。结果 VMAT计划中靶区剂量的适形度明显优于IMRT(P<0.05),而患侧肺V5、V10、V20及健侧肺V5稍高于IMRT组(P<0.05)。结论 对于乳腺癌保乳术后同步推量放疗,VMAT和IMRT计划都可以满足临床剂量学的要求,VMAT在适形度方面对于IMRT计划有优势,并缩短了治疗时间。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宫颈癌术后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与5野调强放疗(5F-IMRT)计划的剂量学差异,并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进行分析。方法选择10例宫颈癌术后放疗的5F-IMRT计划,按相同的剂量限制对每例患者行单弧VMAT和双弧VMAT计划设计,比较3种计划的靶区剂量、适形度指数、均匀性指数、危及器官剂量及加速器跳数。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组间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结果单弧VMAT和双弧VMAT均能满足靶区处方剂量的要求,在靶区最大剂量、平均剂量、适形度指数和均匀性指数上,双弧VMAT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102、13.710、5.919、11.045,均P < 0.05);靶区最小剂量比较,3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23,P>0.05)。单弧VMAT和双弧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明显少于5F-IMRT计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95.138,P < 0.05)。对于小肠、直肠和膀胱的参数最大剂量,双弧VMAT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最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069、7.521、13.966,均P < 0.05)。对于膀胱的参数V20、V30和V40(V表示受照剂量体积百分比),5F-IMRT优于单弧VMAT和双弧VM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142、20.095、7.387,均P < 0.05)。对于左股骨头参数V20和V30,单弧和双弧VMAT优于5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17、16.040,均P < 0.05)。对于右股骨头参数V30和V40,单弧和双弧VMAT优于5F-IMR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873、7.791,均P < 0.05)。结论宫颈癌术后放疗,双弧VMAT计划在靶区剂量学参数上与5F-IMRT计划相当,单弧VMAT计划较差。在危及器官保护方面,3种计划各有优势,但VMAT计划的加速器跳数明显减少,可以提高治疗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宫颈癌患者术后三维适形调强放疗(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的关系。 方法 收集 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放疗科收治的宫颈癌根治术后行全盆腔IMRT的患者10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骨髓进行限量的IMRT(BMS-IMRT)组[共56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3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25例),年龄(43.03±4.49)岁]和未限量的IMRT组[共53例(其中,行单纯放疗的有21例,行同步放化疗的有32例),年龄(42.72±5.23)岁],2组均在放疗计划系统勾画照射范围内的骨髓,包括腰骶椎、髂骨、坐骨、耻骨及近端的股骨。观察2组患者治疗计划靶区剂量分布情况、骨髓照射体积与剂量及放疗过程中骨髓照射体积、剂量与骨髓抑制程度的关系。2组间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骨髓抑制程度、白细胞计数(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及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采用χ2检验。 结果 宫颈癌患者术后IMRT过程中骨髓抑制程度与骨髓照射体积、照射剂量相关,BMS-IMRT组与IMRT组计划靶体积剂量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4.220~2.923,均P>0.05),在2组危及器官剂量体积参数对比中,骨髓的V20(≥2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V40(≥40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直肠V45(≥45 Gy体积占总体积的百分比)、D2%(近似最大剂量)及小肠D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2.696~2.917,均P< 0.05)。2组间WBC及中性粒细胞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28、6.813,P=0.035、0.033),血小板、RBC及血红蛋白的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85、0.006、1.419,P=0.825、0.938、0.492)。对于行单纯放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9,P=0.008),而对于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2组的WBC减少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786)。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程度无论是在行单纯放疗还是行同步放化疗的患者中,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4.741、1.523,P=0.093、0.217),2组患者其他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9、1.845、1.158、0.610,P=0.544、0.398、0.560、0.558)。 结论 宫颈癌患者术后在行全盆腔IMRT的过程中,WBC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与骨髓照射剂量及体积呈正相关,在行IMRT时应对骨髓进行保护及限量。  相似文献   

6.
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特点是体积较大,且患者群体中吸烟、高龄、伴有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COPD)者居多.虽然放疗可以提高肺癌的局部控制率,但由于肿瘤靶区体积较大导致的靶区外正常组织受照体积亦大,故发生肺损伤的概率增加.在提高靶区放射剂量的同时尽可能减少正常肺组织放射性损伤是当前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海军总医院放射治疗科收治局部晚期NSCLC 367例,采取体部伽玛刀治疗,现就其治疗后放射性肺损伤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胸部肿瘤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三维适形调强放疗所致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患者的胸部CT征象。结果:96例行三维适形调强放疗的胸部恶性肿瘤患者中,24例发生急性放射性肺损伤,发生率25%,CT表现为放射野内条索状、片絮状阴影20例,双肺弥漫性磨玻璃状阴影4例。结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早期诊断可指导早期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清分化决定族抗原4+/分化决定族抗原8+(CD4+/CD8+)、降钙素原(PCT)及涎液化糖链抗原(KL-6)水平与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后重症放射性肺炎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3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3例局部晚期NSCLC患者,根据放疗后放射性肺炎评估结果分组:未发生放射性肺炎作为对照组,共54例;发生放射性肺炎且分级在1~2级作为轻症组,共31例;分级≥3级患者作为重症组,共18例。分别于放疗前后检测3组血清CD4+/CD8+、PCT及KL-6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重症放射性肺炎影响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发现,三组放疗前KPS评分、FEV1/FVC、照射剂量<60Gy比例、放疗后CD4+/CD8+、放疗后PCT、放疗后KL-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症组放疗前KPS评分、FEV1/FVC、照射剂量<60Gy比例及放疗后CD4+/CD8+低于对照组与轻症组,且轻症组放疗前KPS评分、FEV1/FVC、照射剂量<60Gy比例及放疗后CD4+/CD8+低于对照组。而重症组放疗后PCT、放疗后KL-6高于对照组与轻症组,且轻症组放疗后PCT,放疗后KL-6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疗后血清CD4+/CD8+下降、PCT、KL-6水平升高、照射剂量≥60Gy为重症放射性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放疗结束后局部晚期NSCLC患者血清CD4+/CD8+下降,PCT、KL-6水平上升,照射剂量≥60Gy对预测重症放射性肺炎发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三维适形放疗所致放射性食管炎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接受放疗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203例,其中男性163例,女性40例,中位年龄63岁;Ⅲa期79例,Ⅲb期124例;中位等效处方剂量62 Gy(范围50~78 Gy),其中,单纯放疗74例,序贯放化疗45例,同期放化疗87例。急性放射性食管炎采用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 RTOG)标准,剂量体积直方图( DVH)评估物理参数。对与放射性食管炎相关的临床因素及物理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203例局部晚期NSCLC放疗后,发生1级急性放射性食管炎者47例,2级37例,3级4例,≥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20?2%(41/203)。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化疗(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同期放化疗)、GTV、PTV、PTV和肺的平均剂量、食管最大剂量和平均剂量、食管V40、V45、V50、V55、V60、全周食管接受剂量>45 Gy的食管长度(LETT45)和LETT50与≥2级放射性食管炎相关(r=-0?162~0?235,P<0?05);而性别、肿瘤位置、吸烟与否、T、N分期、临床分期、放疗剂量、分割方式、GTV平均剂量、LETT55、LETT60与≥2级放射性食管炎无明显相关(r=-0?106~0?122, P>0?05)。将以上所有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仅化疗和食管V45是≥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Wald=4?626和9?882,P<0?05)。结论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期放化疗明显增加放射性食管炎;DVH中物理学参数可用于预测和评价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其中食管V45可能是最有价值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放射治疗是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caneer,NSCLC)重要的治疗手段,但治疗效果并不理想.Ⅲ期NSC[c单纯放疗的5年生存率仅5%左右,与化疗结合后5年生存率有所提高,但治愈率仍相当差,且绝大部分失败发生在照射野内.研究发现肺癌肿瘤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的提高与放疗剂量的增加密切相关[1],但是随着肿瘤放疗剂量的增加,必然增加放射性肺损伤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SPECT(single photon emi~ion computed tomography,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肺灌注显像能反映区域肺组织的功能状况变化,可用于放疗计划的优化.本研究探讨SPECT肺灌注显像在减轻Ⅲ期NSCLC患者放射性肺损伤及其在放疗剂量提升方面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中央型肺癌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同一射野角度、不同优化方式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接受IMRT的6例中央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例、女性1例,中位年龄64 (53~73)岁。6例患者分别制定2种治疗计划:F-plan...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镜下钛夹植入对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放疗患者靶区勾画和剂量学参数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经超声胃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局部晚期食管鳞癌的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3例,年龄18~65(43.7±6.9)岁。放疗前所有患者均在内镜下分别于食管病灶的上界和下界行钛夹植入术,在钛夹植入前后均行CT扫描定位和靶区勾画,比较钛夹植入前后的大体肿瘤体积(GTV)长度、GTV、肿瘤临床体积(CTV)和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差异。将36例患者按照GTV上界和下界的误差分为精确组(误差<1 cm)和误差组(误差≥1 cm),分析影响食管靶区勾画的因素。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和独立样本t检验;采用χ2检验对精确组和误差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影响靶区精确勾画的危险因素。 结果 36例患者均顺利在内镜下植入钛夹,4例(11.1%)出现上界钛夹脱落;术后病理完全缓解率为52.8%(19/36)。钛夹植入前患者GTV长度为(4.74±1.02) cm,大于钛夹植入后的(3.98±0.79) cm,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72,P<0.05)。钛夹植入前患者的GTV和CTV分别为(28.87±3.21) cm3和(72.46±6.37) cm3,均大于钛夹植入后的(24.59±2.67) cm3和(56.37±4.52) cm3,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726、7.696,均P<0.05)。钛夹植入前的双肺V10、V20(接受10、20 Gy照射剂量的肺体积占全肺总体积的百分比)和脊髓的受照剂量均高于钛夹植入后[(21.64±1.57)%对(17.32±0.96)%、(14.87±2.32)%对(11.69±1.84)%、(28.87±3.21) Gy对(24.59±2.67) Gy],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05、7.64、?2.43,均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位置、饮酒史、GTV长度与GTV的勾画精确度存在相关性(χ2=5.64、11.57、13.33、8.23,均P<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位置 [相对危险度(RR)=0.296,95%置信区间:0.137~0.586,P<0.001]和GTV长度(RR=2.313,95%置信区间:1.280~4.875,P<0.01)是影响GTV精确勾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内镜下钛夹植入在局部晚期食管癌术前放疗中具有重要价值,可精确引导CT定位下靶区勾画的范围并减少正常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病理亚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增殖指数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6例、女性48例,年龄39~85(63.9±9.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和高分辨率CT(HRCT)显像。从PET/CT图像中提取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从HRCT图像中获取肿瘤大小和CT形态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 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PET/CT代谢参数、Ki-67增殖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病理亚型的PET/CT代谢参数与Ki-67增殖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4例NSCLC患者在肿瘤分期、肿瘤大小、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CT形态学特征间的Ki-67增殖指数、SUVmax、MTV、TL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34~84.842,均P<0.001)。所有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呈线性正相关(r=0.787、0.309、0.651,均P<0.001)。低分化型腺癌(实体+微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存在相关性(r=0.492、0.652、0.603,均P<0.05);而高分化型腺癌(贴壁为主型腺癌)的SUVmax和TLG、中分化型腺癌(腺泡+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SUVmax 与Ki-67增殖指数呈线性相关(r=0.568、0.567、0.671,均P<0.05)。 结论 NSCLC的Ki-67增殖指数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均有相关性,且与SUVmax的相关性最高。NSCLC不同病理亚型的Ki-67增殖指数与不同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相关性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4.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implementation of tangential field IMRT using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and to compare dosimetric parameters with 3-dimensional conformal radiation therapy (3DCRT). Twenty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ere randomly selected for comparison of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 (IMRT)-based treatment plan with 3DCRT. Inverse treatment was performed using the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employing the Eclipse® Planning System (version 7.1.59, Varian, Palo Alto, CA). The dosimetric parameters compared were V95 (the percentage of target volume getting ≥95% of prescribed dose), V105, V110, and dose homogeneity index, DHI (percentage of target volume getting between 95% and 110% of prescribed dose). The mean V95, DHI, V105, and V110 for target volume for IMRT vs. 3D were 90.6% (standard deviation [SD]: 3.2) vs. 91% (SD: 3.0), 87.7 (SD: 6.0) vs. 82.6 (SD: 7.8), 27.3% (SD: 20.3) vs. 49.4% (SD: 14.3), and 2.8 (SD: 5.6) vs. 8.4% (SD: 7.4), respectively. DHI was increased by 6.3% with IMRT compared to 3DCRT (p < 0.05). The reductions of V105 and V110 for the IMRT compared to 3DCRT were 44.7% and 66.3%, respectively (p < 0.01). The mean dose and V30 for heart with IMRT were 2.3 (SD: 1.1) and 1.05 (SD: 1.5) respectively, which was a reduction by 6.8% and 7.9%,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with 3D. Similarly, the mean dose and V20 for the ipsilateral lung and the percentage of volume of contralateral volume lung receiving > 5% of prescribed dose with IMRT were reduced by 9.9%, 2.2%, and 35%, respectively. The mean of total monitor units used for IMRT and 3DCRT was about the same (397 vs. 387). The tangential field IMRT for intact breast using sliding window technique was successfully implemented in the clinic. We have now treated more than 1000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this technique. The dosimetric data suggest improved dose homogeneity in the breast and reduction in the dose to lung and heart for IMRT treatments, which may be of clinical value in potentially contributing to improved cosmetic results and reduced late treatment-related toxicity.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FEV1/FVC对于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预后影响。方法 采取回顾性分析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武警陕西总队医院2012-01至2015-03收治的小细胞肺癌患者 109例,均经EP方案化疗及放疗,治疗前测量肺功能,分为实验组(FEV1/FVC<0.70)及对照组(FEV1/FVC≥0.70),评价FEV1/FVC与临床因素,生存期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FEV1/FVC与患者死亡(P=0.008),小细胞肺癌的局部进展(P=0.018)及远处转移(P=0.025)均有密切的相关性,FEV1%与患者死亡有一定相关性。单因素分析发现,化疗周期、FEV1%、FEV1/FVC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总生存期有明显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化疗周期、FEV1/FVC是影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总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化疗周期、FEV1%及FEV1/FVC对局限期小细胞肺癌的无进展生存期有明显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化疗周期及FEV1/FVC是影响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无进展生存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实验组(FEV1/FVC<0.70)总生存期明显缩短,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429,P<0.05)。结论 治疗前肺功能FEV1/FVC可能是评价局限期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的影像特征在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及炎症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18F-FDG PET/CT、肺部表现为类炎症改变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男性13例、女性8例,年龄56~74(66.2±5.8)岁]及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男性20例、女性13例,年龄48~84(64.6±9.6)岁]的临床资料。手动勾画CT及PET的感兴趣区,测量病变最大截面的长径及短径、CT值、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和峰值标准化摄取值(SUVpeak),分析影像征象(病变形态、支气管征、病变位置、淋巴结及脾脏的代谢情况)。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及校正t检验比较2组间的差异。 结果 21例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肿块型少于实变型(28.6%对71.4%),33例炎症型NSCLC患者中,肿块型多于实变型(57.6%对42.4%),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2,P=0.037);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空气支气管征的比例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90.5%对75.8%),合并高代谢淋巴结的比例明显低于炎症型NSCLC(14.3%对48.5%),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 0.996、3.288,均 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低于双侧发病(23.8%对85.7%),炎症型NSCLC患者中,单侧发病的比例高于双侧发病(84.8%对15.2%),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133,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中脾脏高代谢者11例(52.4%),炎症型NSCLC患者中未见脾脏高代谢者,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08,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长径和短径较炎症型NSCLC患者短 [(5.89±2.14) cm对(6.26±2.75) cm、(3.88±1.98) cm对(4.21±1.56) cm],二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46、?1.87,均P>0.05)。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CT值高于炎症型NSCLC患者[(45.4±10.5) HU对(21.6±50.1) HU],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9,P<0.001);肺MALT淋巴瘤患者的SUVmax和SUVpeak较炎症型NSCLC患者低[(5.71±2.10)对(9.89±4.53)、(4.48±2.31)对(7.46±4.44)],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58、?3.23,均P<0.01)。 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肺MALT淋巴瘤和炎症型NSCLC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其中SUVmax、SUVpeak、脾脏代谢情况以及CT图像中的病变形态、病变位置、CT值等可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纹理分析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孤立性肺结节(SPN)鉴别诊断中的增益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内蒙古赤峰市医院和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且结果表现为高代谢[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2.5]的108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68例、女性40例,年龄35~72岁,中位年龄50岁;肺结核患者45例(肺结核组)、肺癌患者63例(肺癌组)。所有患者均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分析所有患者18F-FDG PET/CT图像SPN的良恶性(主观定性诊断),并计算错判率、灵敏度和特异度。采用MaZda纹理分析软件分别对CT和PET图像中的SPN横断面最大层面及相邻上下两层图像手动勾画ROI并提取纹理特征参数。分别采用Fisher系数、分类错误概率+平均相关系数、交互信息以及三者联合的方法(FPM)筛选具有鉴别意义的纹理特征。对筛选出的纹理特征进行原始数据、主成分、线性分类和非线性分类的分析,对SPN的良恶性进行鉴别,以错判率评价其鉴别效能。计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错判率最低的各纹理特征参数分别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 结果 肺癌组与肺结核组患者在年龄[54(42~72)岁对47(35~64)岁]、SUVmax[(9.51±4.65)对(5.35±2.89)]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180、2.520,均P<0.05);在性别、SPN长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70,t=0.675,均P>0.05)。主观定性诊断高代谢SPN良恶性的错判率为26.9%(29/108)、灵敏度为93.7%(59/63)、特异度为35.9%(14/39)。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SUVmax临界值为5.3时错判率为25.0%(27/108),其与主观定性诊断的错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CT和PET图像基于FPM联合非线性分类分析诊断的错判率最低,分别为8.33%和1.85%,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94,P<0.05);其与主观定性诊断和基于SUVmax的ROC曲线分析比较,错判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800、27.457,均P<0.05)。最具鉴别意义的前3位纹理特征分别为灰度游程矩阵中的垂直方向长行程补偿、灰度游程矩阵中的135°方向长行程补偿和灰度共生矩阵中的逆差距。 结论 MaZda纹理分析鉴别高代谢SPN良恶性的诊断效能较主观诊断高,在肺癌与肺结核的高代谢SPN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CT引导下植入125I放射性粒子治疗早期(IA、I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后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接受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的早期NSCLC患者58例,根据治疗前的肺功能检测结果将患者分为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组16例(男性10例、女性6例)和不合并COPD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术后2~6个月检测肺功能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变化的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结果 覆盖90%靶体积时的剂量(D90)为(114.3±10.2)Gy,90%剂量覆盖的靶体积百分比(V90)为(92.3±7.2)%,术后验证匹配周边剂量(MPD)的中位值为112.8 Gy。随访6个月,不合并COPD组与合并COPD组患者治疗前后的 FV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70、0.20,均P>0.05)。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P=0.563),但不合并COPD组治疗前后的DLCO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9,P=0.019)。治疗前后,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82、1.26,均P>0.05),但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在治疗前后肿瘤体积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78、9.96,均P<0.001)。根据术后质量验证MPD和D90大小分为2组(>110 Gy组和≤110 Gy组),合并COPD组和不合并COPD组的FEV1%之间、FVC%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54、0.37、0.21、0.22,均P>0.05)。 结论 125I放射性粒子植入治疗早期NSCLC对患者FEV1%和FVC%无明显影响,但能够改善不合并COPD且肿瘤明显缩小患者的肺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