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海外油气投资带来了诸多机遇,但风险因素依然存在。本文对"一带一路"倡议下海外油气资源投资风险进行了识别,建立了资源风险、政治与法律风险、经济风险、自然环境风险4个二级指标,构建了海外油气资源投资风险指标体系,建立了AHP-Fuzzy综合模型,对阿塞拜疆等1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油气资源投资风险进行了实证评价。结果显示:在阿塞拜疆、伊朗、阿曼、埃及、印度尼西亚、越南、哈萨克斯坦、泰国进行油气投资属于高风险等级;在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印度进行油气投资属于中等风险;在俄罗斯、卡塔尔、科威特进行油气投资属于较低风险;在阿联酋、罗马尼亚进行油气投资属于低风险。提出对策建议: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国家,因地施策;推进"一带一路"能源合作机制建立;完善企业海外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是绿色"一带一路"倡议的基本要求,有必要开展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研究。本文构建矿山生态修复能力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评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山生态修复能力。结果表明: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受经济发展、环境治理、科技创新、政治环境、矿山企业投入、生态基础条件等主要因素影响,存在区域性差异及内部差异,整体呈现"东西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东北亚和西亚北非区域的修复能力较强,东南亚和中东欧区域的修复能力一般,中亚和南亚区域的修复能力较弱。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得分最高的国家是以色列,得分最低的国家是塔吉克斯坦。中国排名第九位,属于中上等水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山生态修复能力具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矿产资源开发布局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蕴藏着丰富钾盐资源,约占世界钾盐资源探明总储量的51.1%。是全球主要钾盐生产区,也是我国钾盐主要进口来源地。投资开发境外钾盐矿是解决我国钾盐资源严重短缺的重要途径。建议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钾盐资源潜力的综合评价,优先考虑勘探开发老挝、泰国、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国周边国家的钾盐矿。  相似文献   

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世界粮食重要产区,有效利用虚拟水贸易战略,有利于缓解沿线国家的粮食困境,实现水资源的高效配置。论文基于2010—2016年的生产和气候数据,测算了沿线65个国家7种粮食的单位虚拟水含量,并结合相应粮食的贸易数据,构建虚拟水贸易网络模型。研究发现:该贸易网络具有小世界特性,出现逆全球化征兆;俄罗斯、乌克兰等是该贸易网络中主要的粮食虚拟水净出口国家,埃及、伊朗等是主要的粮食虚拟水净进口国家;中国保持着较高的中心性,其粮食虚拟水贸易规模持续扩大,在该网络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研究结果为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农产品生产与贸易结构、合理利用水资源提供了可视化依据。  相似文献   

5.
张红丽 《中国矿业》2021,30(11):1-6
随着极端天气事件频发,采取有力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达成全球共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方式大多粗放,面临着较大的碳减排压力。本文采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不同收入水平国家CO2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中国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高收入国家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应,对中高等收入国家的碳减排效应较弱,而对中低等收入国家产生显著的碳增排效应。除已经实现碳达峰的高收入国家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CO2排放不符合库兹涅茨曲线,经济增长和人口增加均是导致CO2排放上升的因素,而能源效率改善有利于降低CO2排放。因此,建议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尤其是尚未实现碳达峰的中低等收入国家的绿色低碳投资。  相似文献   

6.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海外矿业投资迅猛增长,同时也面临着众多风险。因此必须要对海外矿业投资风险进行科学分析,提高风险抵御能力。本文基于斯特兰奇提出的结构性权力理论,首先构建以安全结构、生产结构、金融结构和知识结构为准则层的矿业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Topsis和灰色系统关联法,构建了灰色关联风险评价模型;最后对海外投资金属矿产的风险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政局稳定程度是影响海外矿业投资风险关键的因素,其次是教育普及程度、外交关系、社会稳定和资源禀赋;按照国别风险划分,伊朗、菲律宾、越南和波兰为高风险国家;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蒙古国为低风险国家;其他国家为中等风险国家。面对风险影响因素和投资国别的差异,海外矿业投资应科学评估东道国的政治、社会稳定性,对资源禀赋、开采便利性和基础设施完备性进行充分调研;并创新海外矿业投资金融模式,加强矿业投资的专业人才建设和国内外法律条文的规范,来防范和规避海外矿业投资风险。  相似文献   

7.
中国已成为全球锂资源消费量最大的国家,国内锂资源需求量将保持15%~20%的快速增长,在“逆全球化”趋势明显的今天,深入研究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问题以及预测未来供应安全趋势非常必要.研究选取2009—2020年的数据,以资源开采安全、国内供需安全、进口市场安全、资源国稳定程度4个维度来构建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 TOPSIS模型对中国锂资源供应进行安全趋势评价,基于得出的评价结果,利用改进的分数阶灰色模型预测2021—2025年中国锂资源的供应安全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受到资源开采和进口市场的影响较大,从单个指标来看,“逆全球化”风险已经成为不可忽略的安全因素;(2)2009—2020年间的安全评分一直处于安全—基本安全—危险之间波动,从2016年之后安全评分明显下降,资源开采安全和资源国的稳定程度波动较大;(3)中国锂资源供应安全会在2022年达到极度危险的状态,资源开采安全、国内供需安全和资源国稳定程度评分也呈下降趋势,相比之 下 进 口 市 场 安 全 评 分 在 2022—2025 年 呈 现 平 缓趋势.  相似文献   

8.
在对矿业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进行辨识。分析和筛选的基础上,构建矿业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熵权法结合研究组主观打分对各风险指标赋权,运用双基点法以贴近度为标准对样本国家的风险进行评价和排序?结果表明,对澳大利亚的矿业投资优于其他样本国家,土库曼斯坦、阿根廷、南非、印度尼西亚的矿业投资的风险在逐渐增加。该研究展示了熵权-双基点法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完善了矿业企业对外投资的风险评价模型和方法,为我国矿业企业对外投资提供了风险评价和决策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粗钢消费历史分析和人均粗钢消费量与人均GDP之间的"S"形规律,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按照人口、人均GDP、城市化率等指标划分为四种类型,对各类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整体到2040年的粗钢需求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20年、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粗钢总需求量分别为4.9亿t、6.21亿t、7.66亿t、8.57亿t、8.52亿t。其中,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将是未来沿线国家钢铁消费的主体。  相似文献   

10.
陈金亮 《煤炭技术》2013,32(1):215-217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构建了中国石油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提出了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的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1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4个海外投资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石油企业对外投资过程中,经济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11.
海外矿业投资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程,其所面临的风险也多种多样,金融风险作为对矿业投资影响颇深的风险之一,在企业进行决策时需要慎重考虑与防范。在分析海外矿业投资金融风险主要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首先建立了海外矿业投资国别金融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其次,对海外矿业投资国别金融风险评价指标进行了分级,引入了变权原理,建立了海外矿业投资国别金融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印度和巴西为例进行了应用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国别金融风险评价模型可以用于海外矿业投资战略选区的识别,有效降低与防范金融风险,可以为我国矿山企业和政府部门的海外矿产资源开发决策提供相应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国矿业企业在海外矿业投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而管理活动始终贯穿在海外矿业投资过程中,对其风险进行评估,有利于帮助矿山企业降低海外投资风险。根据海外矿业投资管理的特点和相关专家的经验,对影响因素进行了识别,包括财务风险、跨文化风险和无形资产风险,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海外矿业投资管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其模糊性和不确定性,选用三角模糊数的理论对该体系中定性的风险进行量化,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并建立海外矿业投资管理风险评价模型。最后以国内某矿业集团与南非某铬业公司项目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该项目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13.
"一带一路"沿线产有较丰富的铜、金、镍、钴、铝土矿、铁矿石、钾盐、磷等国内紧缺的重要固体矿产资源,与中国互补性较强,这些矿产具有集中分布的特点,铜矿主要分布在蒙古、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俄罗斯,金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和乌兹别克斯坦,镍矿主要分布在俄罗斯、印度尼西亚、菲律宾,铝土矿主要分布在越南、印度尼西亚、印度和俄罗斯,钾盐主要分布在白俄罗斯、俄罗斯、泰国和以色列。从地理地质分布特征、勘查开发程度、工业布局和矿业投资环境等角度的分析表明,沿线重要固体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总体勘查开发程度较低、工业化水平较低、矿业投资环境较差的俄罗斯、蒙古、东南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越南、老挝、缅甸)、南亚(印度、阿富汗)和中亚(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和地区。潜力分析表明,从国家看,俄罗斯为"一带一路"沿线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潜力最大的国家,其铜、金、铝土矿、钴、镍、磷、钾盐、石墨等矿产的潜力相对较大;从地区看,东南亚地区的铜、金、铝土矿、镍等矿产潜力较大,中亚地区的铜、金等矿产的潜力较大,而中东欧地区重要固体矿产资源总体相对较少,仅波兰的银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精耕细作阶段,我国海外矿业投资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资源走廊是资源经济发展中形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它强调以资源开发项目为支点,形成集聚和外溢效应带动全产业链和多部门共同发展,拉动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其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框架,具有施行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应用了发展经济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理论,对资源走廊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理论进行了梳理,并结合我国海外资源投资实践,指出了潜在的资源走廊合作策略,并为我国推行资源走廊提出了国家、企业和资本层面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政治互信、经济整合、文化包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本文试图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浅谈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先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矿产品贸易情况筛选出矿产资源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再结合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情况及与中国的距离,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矿产资源合作构想。  相似文献   

16.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铁矿石贸易对经济建设发展有重要作用,明晰铁矿石贸易格局对我国钢铁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基于UN comtrade数据库2008~2017年的贸易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分析了“一带一路”沿线60个国家之间铁矿石贸易的空间结构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铁矿石贸易网络密度较低,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和印度是贸易网络的稳定中心节点;在2017年的贸易网络中,中国、土耳其等国家起传递网络信息的桥梁作用,俄罗斯、乌克兰、印度等国家主导整个网络走向;铁矿石贸易网络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国家间陆地相邻、共同文化背景、制度差异程度,而与国家间地理距离、经济发展差异相关性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有利于加强亚洲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形成政治互信、经济整合、文化包容的“丝绸之路经济带”。本文试图从矿产资源的角度浅谈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先通过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矿产品贸易情况筛选出矿产资源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再结合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资源情况及与中国的距离,提出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矿产资源合作构想。  相似文献   

18.
东盟国家矿产资源储量相当丰富,尤其是铁、煤、钾盐、锑、油气等优势资源为广西急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建设为深化广西与东盟国家矿业合作提供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本文研究了东盟国家的优势矿种类型、储量及各国投资环境,重点分析了广西与东盟国家矿业合作中具有的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政策优势,指出了目前广西与东盟矿业合作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今后广西与东盟矿业合作的方向。得出结论:广西矿业企业应该牢牢抓住“一带一路”战略的建设,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打开东盟矿业市场,不断融入东盟矿业市场,不断深化广西与东盟矿业合作与发展;通过平台建设及政策保障,提高矿业合作的安全性,为东盟国家矿产资源领域的深层合作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9.
随着商品贸易,商品中所隐含的虚拟水也随之发生了转移。基于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贸易数据,测算2001、2007、2013、及2019年农产品贸易虚拟水量,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虚拟水流动格局,通过位序-规模法及分形理论对各伙伴国贸易规模及空间分布发展进行研究以此来探究其垄断性及依赖性。结果表明:2001—2019年期间中国净进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虚拟水量由83亿m3增至875亿m3,净出口国家数量由7个增加至27个,空间分布向均衡发展,位居前列的国家对中国的垄断性有所减弱;净出口量由33亿m3增至45亿m3,净进口国家数量由58个减少到47个,空间分布向集中发展,位居前列的国家对中国的依赖性增强;中国净进口的虚拟水类型以绿水为主,平均每年占比85.93%,主要来自于东南亚、南亚和东欧等地区;中国净出口的虚拟水类型以绿水和灰水为主,平均每年占比65.03%和24.07%,主要出口至非洲、西亚等地区;南亚、东欧、中亚、非洲及南欧由净进口区转变为净出口区;东亚仍为净进口地区。  相似文献   

20.
在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绿色发展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提高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成为了绿色发展的重点。GTFP不仅体现了经济增长的效率,同时将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囊括其中。在“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对沿线国家的投资力度不断增加。为探索中国对外直接投资(OFDI)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的作用,在考虑到中国与东道国政治制度环境和经济制度环境差异的前提下,本文运用面板门槛模型分析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门槛效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OFDI能够对“一带一路”东道国GTFP产生正向作用,然而这种正向作用受到政治制度距离和经济制度距离的制约,随着制度距离的增大,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减弱。具体来说:1)当政治制度距离低于1.986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072;当政治制度距离处于1.986至2.513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58;当政治制度距离大于2513时,回归系数为0.012。2)当经济制度距离低于1.440时,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回归系数为0.102;当经济制度距离处于1.440至2.575之间时,回归系数为0.085;当经济制度距离大于2.575时,回归系数为0.023。3)扩大对外直接投资规模能够减少双边制度差异带来的影响,提升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随着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由3.899提升至4.15,中国OFDI对东道国GTFP的正向作用由0.028增至0.12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