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预激综合征患者约有11.5~39%并发房颤,机理是心房的激动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下传至心室,又经异常的房室通道逆回心房,此时恰逢心房肌处于易损期,因而发生房颤。由于激动通过旁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研究进展山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030001)吕吉元综述王陆建审校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者约占11.5%~39%〔1〕,其中约20%的病人因房颤而就诊〔2〕。房颤发作时由于激动通过快速传导的房室旁路下传,使心室率极快(250次/分~3...  相似文献   

3.
<正> 预激征易合并两种类型快速心律失常。常见的一种是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另一种是房颤。近年来对预激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有了明显的进展。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一、预激征合并AVRT的分类及诊断预激征存在有房室结通道以外的旁道。两者具有不同的电生理特性。旁道的特点是:传导速度快而不应期长;其传导为“全或无”,即随着心率的加快冲动或下传或受阻;其不应期和心房、心室肌相似,随着心率加快而缩短。房室结通道的特点为:传导速度慢而不应期短;随着心率加快而不应期延长。这就意味着旁道与房室结通道不同,  相似文献   

4.
一、预激综合征的命名我们在第一讲谈房室结功能时提到,房室结是心房与心室之间电联系的唯一通道。所谓预激综合征(preexcitation syndrome)就是指在正常房室传导途径之外,还存在着连接心房与心室的电通路,即房室传导旁道(accessory path way,AP),又称附加传导束。  相似文献   

5.
<正>1944年Ohnell证实了房室旁道的存在,并将预激综合征定义为"起源于心房的激动经旁道提前激动心室肌的一部分或全部"[1]。单纯预激综合征对心脏功能影响较小,但预激综合征常可潜在性的引起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等心律失常,甚至发生猝死[2]。另外,在心电图表现上,预激综合征常可掩盖并发的其他心律失常,从而延误了病情的诊治。射频消融术可以阻断显性预激患者的房  相似文献   

6.
综述了洋地黄(Di)对心脏各部位的电生理效应及治疗心房颤动(房颤,AF)的作用,Di对心房的电生理作用分2个时相,早期轻度延长心房不应期使动作电位缩短,易直接效应是延长不应期及减缓传导速度,间接效应是迷走神经张力增高,交感神经张力减低的综合作用心率下降,中毒剂量可抑制窦房结功能及产生房室传导阻滞,对心房,心室肌可引起与后除极有关的心律失常。在AF并有预激综合征,急性心肌梗塞,肥厚梗阻型心肌病,慢快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及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时用Di应审慎,Di与其他抗心律失常药合用时,须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问题。  相似文献   

7.
预激症候群(W—P—W)Syndrome是由于房室间存在着异常的房室传导组织,使心房冲动提早到达心室某一部份,并使之提早激动所致。本文观察W—P—W并发心动过速6例,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本组6例中,男4例,女  相似文献   

8.
<正> 异搏定的主要作用是阻止窦房结、房室结等慢反应细胞的Ca~(2+)内流.降低自律性.延长房室结不应期,有利于消除经房室结折返导致的室上性心动过速.但在预激症候群伴房扑、房颤患者,异搏定可引起心室率加快.其机理为:①异搏定可直接缩短预激旁道(心房与心室间的异常传导途径)的不应期.加速冲动经旁道由心房至心室的前向传导.②抑制房室结的逆向传导.使经由旁道逆向通过房室结的冲动次数减少,间接增加旁道的前向传导.③异  相似文献   

9.
预激综合征(简称WPWS)是由于心房肌与心室肌之间存在异常的传导组织,故激动可提早到达心室使之提前激动.其ECG特点是P—R间期缩短,QRS波增宽,有预激波(δ波).目前临床上常规应用的导联(即willson导联)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P波振幅小及δ波的检出率低;而头胸(HC)导联的P波、δ波振幅大,因而检出率高,故优于前者.我院对20例WPWS进行了两种导联的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预激综合征本身不需特殊治疗,并发室上性心动过速时,治疗同一般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当预激并发心房颤动或扑动时,不宜使用西地兰是众所周知的。可能与西地兰加速附加通道的传导,减慢或阻断房室结内传导,从而使心室率明显增快,甚至达每分300次或以上,发展成心室颤动有关。如果两个连续的预激波动其最短的R-R间期≤205mS时,预示有发生心室颤动的高度危险性。  相似文献   

11.
房颤合并预激和预激并发房颤及房颤合并位相型束支阻滞;肺型P波;2∶1或1∶1房扑与室上速;室速和马海姆氏型预激并逆向房室反复性心动过速。是临床极易误诊的几组心电图,其鉴别与分析有较重要的临床意义,故笔者提出一点浅见,以供参考。 1.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是一种危险的心律失常,其发生与心房除极、复极不同步及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文通过对28例预激综合征并发心房纤颤的回顾性分析,提出了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其QRS<100ms时,极易诱发室颤而死亡;提出了在治疗中应首选电击复律,其次是应用心律平或胺碘酮,禁止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和异搏定。  相似文献   

13.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的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纤颤(以下称预激并房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部分预激并房颤可演变为心室纤颤而猝死。预激并房颤的宽ORS波心动过速心电图表现与室性心动过速较难鉴别,如将其误诊为心房纤颤并束支传导阻滞则可导致治疗的严重错误。所以,正确及时的作出预激并房颤的诊断对临床的紧急处理及患者的预后影响极大。本文对我院13例预激并房颤的心电图进行分析,总结其心电图改变特征,现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室内差异性传导室内差异性传导是一种心室内干扰现象,当室上性激动到达心室时,适逢其相对不应期,则激动虽能下传,但QRS 波群变形,呈异常的室内传导,此现象于1910年由Lewis 首先发现又名室内迷路传导。1963年Schamroth 等将其分为相性及非相性室内差异性传导两类,所谓相性即通常所说的室内差异性传导,并将依赖于心率的束支阻滞亦包括在内。非相性者该氏认为包括束支传导阻滞、梗塞周围阻滞、预激症候群以及某些交界性逸搏或心律。由于室上性激动通过房室交界组织与心室的经路不正常所造成。其QRS 波群之形态与窦性下传者有  相似文献   

15.
房颤是一种最常见且有临床意义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在心电图(ECG)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被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所取代。如果房室(AV)传导正常,则伴有不规则的、频繁的快速心室反应。在一项系列观察中,房颤占心律紊乱住院患者的1/3。一般人群房颤的患病率大概为0.4%-1%,并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至80岁以上则增长至8%。房颤会增加中风危险和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正> 心房纤颤为一种常见心律失常,其一般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控制心衰,当心室率超过100次/分时,可给以洋地黄制剂来减慢心室率,必要时可用奎尼丁等药物及电除颤,使之恢复窦性心律。但当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时,洋地黄制剂已不适用。因其可引起室颤发生,而应用利多卡因治疗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已有成功的报道,我们也遇到一  相似文献   

17.
预激综合征是由于心房—心室间存在异常传导径路而引起的心律失常。本综合征可能与遗传有关,故将我们迂到的一个家系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8.
常祝革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1):3266-3266
预激综合征合并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危险的心律失常之一,心室率在180次/分以上者,称为极速型房颤。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心室率可高达250次/分,有时心电图酷似室性心动过速,而且易发生心室颤动或转为快速型房颤。现将我院2006年所诊治的1例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的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成人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心房发生350~600次/min不规则的冲动,引起不协调的心房乱颤,心室仅接受部分通过房室交界区下传的冲动,故心室率120~180次/min,节律不规则。房颤分阵发型和持续型,绝大多数房颤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其中以风湿性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和高心病最常见,部分长时间阵发或持久性房颤患者,并无器质性心脏病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P—R间期是指自P波起始到QRS波群起始部的一段时间。由P波和P-R段共同组成,代表激动由窦房结传至心房肌,经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的总时间。正常成人P—R间期的正常范围为0.12—0.20s,小儿各年龄组P-R间期随年龄增长而延长,最短为0.08s,最长为0.18s。P-R间期随窦性心率的增加而缩短,反之相应延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