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经方君臣佐使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敏  黄克希 《福建中医药》2006,37(3):52-53,55
1君臣佐使的由来与含义君臣佐使的概念最早由《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属于医经的《内经》对君  相似文献   

2.
读了本刊1962年第二期楊树千先生的“对李杲和吳茭山君臣佐使的使用比重有一点不同的意見”一文后,得益甚多。李杲在論君臣佐使配伍中說:“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宜摄,則可以御邪除病。”楊先生認为:“偶然初看,似乎用药极严格,有条不紊,如果細想,再与古今方剂相比較,用药如此规律者,是占少数,而大半超出这样的限制。”对于楊先生的这种見解,我們有些不同看法,提出来希望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3.
讀了本刊1962年第二期楊树千先生的“对李杲和吳茭山君臣佐使的使用比重有点不同的意見”和第八期殷鹤龄等氏的“也談君臣佐使”的文章后,得益甚多。李杲在論君臣佐使配伍中說:“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則可以御邪除病矣”。又吳茭山云:“凡用药銖两,主病  相似文献   

4.
一、读了《中医杂志》1961年第6期岳美中先生的《方药用量在施治上的重要性》和该刊1962年第8期殷鹤龄、顾伯伦两先生的《也谈“君臣佐使”》及1963年第2期秦学义先生的《再谈“君臣佐使”》三篇文章之后,启发很大。各论都有一定见地,值得学习;但笔者也有不同看法之处,愿提出商榷。(1)岳同志说:“古代名医制方,在君臣佐使的配伍上都讲究用量,如李杲云:‘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  相似文献   

5.
“君臣佐使”组方原则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臣、佐、使"历来被强调为"制方之要",但对于其地位的认识,至今尚存争议。从回顾"君、臣、佐、使"的使用沿革、分析组方原则与组方结构的区别着手进行阐述,认为"君、臣、佐、使"是组成方剂的各种药物的搭配和安排,此与组方结构的涵义相符。得出了"君、臣、佐、使"是组方的基本结构,而治法才是组方原则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李园白  崔蒙  杨阳  李萌  陈广坤  王静  刘方舟  王琳 《中草药》2015,46(13):2011-2014
以2 022个方剂为研究对象, 围绕其中中药剂量及君臣信息, 计算中药的相对剂量, 并进行方剂内的中药相对剂量排名, 利用相关关系分析方法, 进行"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佐使情况"之间的相关关系假设检验。探讨中药剂量与中药"君、臣、佐、使"之间的关系。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君、臣地位存在相关关系, 且为负相关。中药相对剂量排名与佐、使地位不存在相关关系。某味中药在处方中如果相对剂量高, 越有可能成为该方的主要药物, 而某味中药是否为该方的佐药或使药与相对剂量无关。  相似文献   

7.
本刊1989年第3期发表的南东求著《君臣佐使起源异解》一文,驳众家所言《内经》为源,证得“此记载应以《神农本草经》为最早”的结论。我认为,该文的论据尚有不足之处,逻辑推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冒昧撰写此文,谈谈自己不同的看法。大前提是:只有将《神农本草经·序录》和《素问·至真要大论》叙述的有关“君臣佐使”的药理内容,放到它们所处的历史文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方剂学中“君臣佐使”含义的源流、含义的分析说明,对英语中相关用词进行辨析选择,对中医方剂学中“君”、“臣”、“佐”、“使”的英文译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君臣佐使     
很多人讥笑“中医是封建医,连方剂的配伍也有君臣佐使”。其实这君臣佐使绝对不是皇帝、宰相、御史、钦差的朝廷命官。《素问·至真要大论》早就解释得清清楚楚,谓:“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为了防止把君臣佐使误为药的贵贱等级,故而又强调说“非上中...  相似文献   

10.
从"君臣佐使"组方理论的源流、发展及灵活应用等方面,结合研读《伤寒杂病论》组方原则及后世的发展,探析"君臣佐使"在临床组方中应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不少患者接过医生开的处方后,常常习惯地数一数其中哪些药曾经服过。如果服过的药味稍多,便说,这些药都吃过呀,于是对处方的疗效产生怀疑。这种看法不正确。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般患者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他们不晓得毫厘千里的道理,看不出处方中的门道。 其实,最常用的中药不过几十味。许多药在处方中  相似文献   

12.
文章讨论了中医儿科临床带教的四点感悟:①以疗效为君,激发学生的中医热情。②以八纲为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③以病例为佐,掌握儿科的诊疗特点。④以尊重为使,塑造学生的职业精神。通过君臣佐使四法相伍,以期提高临床带教效果。  相似文献   

13.
君臣佐使之辨当责“药力”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药物在方剂中的作用是由药物自身在方中的药力大小所决定。辨析方中药物的药力大小,即能准确分别其君、臣、佐、使,进而充分把握功用与主治证。一药量与配伍决定药物在方中的药力药力是药物本身与它药相比较而言的能力。是由药物本身的性能所决定的,是药物本身作用大小的标志。中医学对药力的认识由来已久,然而,对药物的定性研究,目前尚属萌芽阶段。仅能依据前贤之经验及个人在临床中的实践经验来判定。大多数药物间是能够粗略推断其药力差别的。故药力仍不  相似文献   

14.
介绍岳阳张氏正骨流派"君臣佐使"正骨手法。对其理论来源、正骨治疗思路、正骨手法应用进行了分析阐释和举例。岳阳张氏正骨流派提出"君臣佐使"手法应用的概念凸显了中医特色,强化了传统正骨手法的系统性和科学性,便于中医的传播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君臣佐使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君臣佐使理论是阐释方剂组方理论的方论之一,是《方剂学》课程教学的核心内容,也是创制新方、开发新药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君臣佐使的源流、君臣佐使的各自涵义、君臣佐使的选择标准、君臣佐使的定性等几个方面,综述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正针刺麻醉经济、安全、简便、有效,在甲状腺手术中得到了持久应用,完全符合现代的医学理论。"君臣佐使"是中医的组方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曰:"主药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论述了中药在方中的地位。而针刺麻醉的镇痛、镇静、减少并发症及不良反应、调节机体生理环境及保护内环境稳定正好体现了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麻醉中的"君臣佐使"地位。现将近年来报道的针刺麻醉在甲状腺手术中的应用按"君臣佐使"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对药又叫药对,为两味中药的配伍运用,临床上常有较好疗效,本文从“君臣佐使”理论出发,探讨常用中药对药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痉挛性斜颈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它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面对该病现代疗法的诸多弊端,中医针刺疗法具有了较大优势,武连仲教授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五心穴为主的"君臣佐使"的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了甚佳疗效。  相似文献   

19.
《辽宁中医杂志》2015,(12):2319-2321
《神农本草经》首次提及君臣佐使的说法,经后世的补充完善,其内涵逐渐丰富。作者通过研读《黄帝内经》中对其论述,受益匪浅,在多年软组织损伤疾病临床治疗经验基础上,结合时相性辨证理论,制定了慢性软组织疾病的分期综合治疗方案,同时引用君臣佐使的组方思想,将各类中医外治法化裁为组方中的中药,将君臣佐使贯穿于整个中医综合治疗当中,目的是针对疾病各时期证候变化特点,结合外治法的特性,最大化的发挥每个外治疗法的优势,有效的降低患者的疼痛。  相似文献   

20.
沃瑜 《家庭中医药》2006,13(11):15-16
看过中医的朋友们都知道,当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诊断后会开出一张由各种中药组成的处方。而这张处方疗效的好坏,一是取决于对证与否,二是取决于处方中药物的配伍组合是否合理,是否有法度。这里说的法度也就是制方的规则,中医称之为君臣佐使。君臣佐使的提出借用了古时候对国家官吏设置的提法。《内经》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臣佐使正是药物配伍后形成一张完整处方的基本组织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