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992629 一种值得重视的少见皮肤感染——葡萄状菌病(讲座)/席丽艳(中山医大孙逸仙纪念医院皮肤科)//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1999,6(1).-50~52 葡萄状菌病又称葡萄球菌性放线菌病,是一种少见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慢性的、化脓性的、肉芽肿性损害  相似文献   

2.
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T.asahii)是一种可引起免疫缺陷患者机会性感染的酵母样真菌。目前认为该菌是播散性毛孢子菌病主要致病菌。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阿萨希毛孢子菌相关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葡萄状菌病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化脓性疾病,临床及组织病理常易误诊为真菌感染.病原菌为细菌,常见的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也可培养出绿脓假单胞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芽胞杆菌等.典型的组织病理改变是由病原菌组成的成簇"颗粒".本病常发生在四肢,亦见于躯干、面部和肛周,可累及内脏,尤其是肺,此外亦可发生在口腔粘膜,舌、脑、肠和眶部.本文报道4例皮肤葡萄状菌病,临床表现呈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样过程,组织学检查可见"颗粒".  相似文献   

4.
石膏样小孢子菌合并白念珠菌引起阴囊黄癣痂样损害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较罕见的由石膏样小孢子菌引起的阴囊处黄癣痂样损害。患者男,18岁,阴囊及腹股沟处原发灰黄色厚痂2周,皮损真菌直接镜检为大量分隔菌丝,培养为典型的石膏样小孢子菌,并伴有白念珠菌生长。经用伊曲康唑每天200gm,2周后痊愈。这种损害与黄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会形成皮肤萎缩及瘢痕,对抗真菌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5.
1.该病诊断为“管型毛发”。本病由 Kligman首先报道,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皮肤病。国内谭金生于 1984年报道 3例。本病临床特点是大多数头发的发干上有 1~ 4mm长的白色角质套,数目 1~ 4个不等,紧绕毛干,可沿发干上下滑动,并可沿发干由发尖部滑出;角质套在伍氏灯下有黄色荧光。角质套是由于毛根内鞘的节段性脱屑和潴留而形成。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2.本病应与以下疾病鉴别: (1)白色毛结节菌病:本病多见于南美的巴西、巴拉圭、哥伦比亚、阿根廷、乌拉圭及委内瑞接,中欧的英国以及亚洲的日本等国。临床表现酷似管型毛发几乎为唯一临床表现的毛干部虱卵样结节,但真菌的直接镜检及培养可将二者区别开来。 (2)白癣:是由小孢子菌引起的毛发和头皮的皮肤癣菌感染。本病的特点为多侵犯儿童。病发一般距离头皮 2~ 4mm处折断,发根部有白套样菌鞘,由真菌孢子寄生于发外形成。断发极易拨除。一般无自觉症状,患者可有亲动物史,于青春期因皮脂腺中含脂肪酸增高,可使白癣不医而愈,头皮损害、断发及发根部白套样菌鞘共同构成本病特点,真菌检查阳性。 (3)虱病:如家中有一人发病常可致夫妻、子女感染,仔细检查常可发现头虱、虱卵常附着于毛干一侧而不是套在毛干上,虱卵用甲板挤压常可因卵体破裂而发出声响,头皮被咬处可见红斑、丘疹、抓痕及皮下出血等。患者自觉剧痒。  相似文献   

6.
足菌肿     
足菌肿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慢性皮肤和皮下组织病变,常侵及其他组织,尤其是肌肉、筋膜和骨。其特点是有排出含有真菌“颗粒”的浆液脓性渗出物的瘘道形成。这类“颗粒”是致病菌的菌落和菌丝。病原学已知有很多种致病菌能引起足菌肿,主要有两大类:放线菌性足菌肿是由巴西诺卡氏菌、豚鼠诺卡氏菌和星状诺卡氏菌等需氧性放线菌类及足菌肿放线菌、白利梯链霉菌和索马里链霉菌等链霉菌类所引起。真菌性或马杜拉足菌肿是由不同的菌类所引起。常见的有马杜拉足分枝菌,灰色足  相似文献   

7.
孢子丝菌病(限局性皮肤型)可以模拟许多疾病,如痤疮、放线菌病、溴疹、碘疹、着色真菌病、球孢子菌病、皮肤霉菌性肉芽肿、梅毒树胶肿、利什曼病、北美芽生菌病、副球孢子菌病、银屑病、化脓性肉芽肿、结节病及疣状皮肤结核等。作者报告1例具有10cm 大的北美芽生菌病样疣状损害的孢子丝菌病,持续达7年之久。病例:男性,21岁,右腋窝皮肤发生损害已5年,皮损是在农场过夏天之后发生的。在发病前4个月左右于右肘部发生1个溃疡和右腋窝淋巴结肿大,大约在该溃疡和腺病消退之时,发现右腋窝皮肤发生损害。体检发现右腋窝下部有一10×6cm 大新月形损害,具有疣状和紫罗兰色的表面,上部混有疤痕,下部高起,边缘锐利。两侧腹股沟皱襞各有一较小的类似  相似文献   

8.
Macotela-Ruiz曾把足分枝菌病(Mycetoma)分为3类:(1)由需氧放线菌引起的放线菌性足分枝菌病;(2)由真性霉菌引起的足分枝菌病;和(3)由以色列放线菌引起的放线菌病。Zaias等将其简化为2类,即把(1)(3)两类合并为放线菌性足分枝菌病,并把第(2)类称为真菌性足分枝菌  相似文献   

9.
放线菌病是由厌氧性的放线菌属所引起的的慢性化脓性肉芽肿,有60~70%的损害发生在颌部、面部(包括颈部),其次为胸腹部,侵犯脑部者罕见.然而以皮肤为初发病灶的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亦非常少见.本文作者报导一例原发的多发性皮肤放线菌病.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真菌感染是一个日益严峻的问题,致病真菌种类不断变化,新现临床真菌感染不断增多,类型主要包括:由新识别的菌种引起的真菌感染,如新认识的着色霉中的Fonsecaea monophora和Fonsecaea nubica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等。目前真菌分类学从表型分类向基因型分类转变,使得对已知的疾病病原体有了新的认识,如我国孢子丝菌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球形孢子丝菌而非申克孢子丝菌;已知病原菌引起的新感染形式,如葡萄状维朗那霉(Veronaea botryosa)引起的着色芽生菌病;病原菌在新的地方流行,国际人员交流的增多使一些地区流行性真菌感染如球孢子菌病等逐渐变成全球性疾病。为了加强临床医务人员对日益增多的机会性真菌感染防范意识,我们在评价我国近年来新现和疑难真菌病的诊疗状况及面临的挑战基础上[1],就近5年我国新现的机会性真菌感染进行回顾……  相似文献   

11.
糠秕马拉色菌是一种嗜脂性腐物寄生酵母,存在于正常人体皮肤表面,在一定条件下可引起花斑癣及糠秕孢子菌性毛囊炎,并与脂溢性皮炎的发病关系密切,近几年来也不少见引起皮肤垢着病的报道。最近笔者从1例皮肤垢着病样皮损中通过真菌镜检和病理活检PAS染色方法发现糠秕马拉色菌存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报道1例芽生菌病样脓皮病,患者女性,27岁,维吾尔族,4年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下肢肿胀,在其上出现约黄豆粒大小结节样损害,从未治疗,皮肤科检查,左小腿及足肿胀似橡皮肿,其上有多数散在核桃大小褐黄色菜花状损害,质地中等,表面有少许黄色分泌物,足趾缘及侧缘亦可见蚕豆大小疣 状损害,无破溃,表面有黄褐色结痂及少许脓性分泌物,有恶臭味,入院治疗后皮损变平变薄。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23岁,男性.由于Wilson病每日服用青霉胺2克,7年后,于肘、膝、臀部发生营养不良型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而减为每日服1克,5年后在项部出现典型的蛇行性穿孔性弹力纤维病.病理组织显示真皮全层弹力纤维葡萄状变性,钉突及毛囊内含有弹力纤维的囊肿样构造而确诊.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放线菌病组织内微生物的特征性形态学表现为“硫黄颗粒”。其中心嗜碱性,外周绕以嗜酸性边缘,周围为丝状或棒状的放射性丝,即所谓的Splendore-Hoeppli征。本文报道两例播散性糠秕孢子菌毛囊炎,其标本中发现类似于Splendore-Hoeppli征的结构。例1.男,51岁。因瘙痒性脓疱性皮疹2周就诊。检查:胸部、上臂、头皮和后背可见主要与毛囊一致的丘疹和脓疱,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培养阴性。脓液直接镜检见糠秕孢子菌的芽生孢子。该患者用酮康唑  相似文献   

15.
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是一种罕见的慢性皮肤病.其特征为四肢躯干进行性发展的苔藓样丘疹结节性损害和头面部脂溢性皮炎样损害.组织学改变是慢性苔藓样皮炎及扁平苔藓样表现.病程经过缓慢,对治疗无反应.自1972年Margolis等以"慢性苔藓样角化病"报告一例以来,此后分别有以"Kaposi网状疣状苔癣"线状苔藓样角化病"等病名报告本病.作者报告一例女性,37岁.病程21年,皮损特点为面颈部红斑鳞屑及浸润性斑块,四肢及臀部有广泛性紫色苔藓丘疹、结节性损害及浸润性斑块.丘  相似文献   

16.
一足菌肿(Mycetoma)是一种缓慢发展的真菌或放线菌引起的感染.1842年Gill首先描述本病①,以后有多数报告,国内也见到多例,广州、上海均有此病,但见于文献者,仅查到4例②~⑤.我们于1977年见到一例,分离出的菌种,经鉴定为一个新型足菌胜帚霉,并有侵染的病毒,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51岁,以口腔疼痛性溃疡2个月入院,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临床损害表现为口腔上腭两处浅表溃疡。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白细胞减少,骨髓涂片示增生象,X线胸片及腹部B超检查正常,HIV抗体检测阴性,CD细胞分类CD3 0.559,CD4 0.289,CD8 0.207,CD4/CD8 1.4,均在正常范围。溃疡组织病理示肉芽肿性炎症,PAS染色见少量簇集状酵母样细胞;溃疡组织真菌培养,长出白色丝状菌落,双相生长,小培养及电镜下见典型舵轮状大分生孢子;扩增分离菌株ITS间区及D1/D2区序列并测序,其ITS1、D1/D2区测序结果与组织胞浆菌荚膜变种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7%、99%。拟诊:原发性口腔黏膜组织胞浆菌病。治疗:口服伊曲康唑400 mg/d治疗2个月痊愈。  相似文献   

18.
足菌肿     
足菌肿是由细菌或真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性疾病、侵犯皮肤、皮下组织,有时侵犯邻近骨骼和器官。可通过镜检和分离致病因子来确诊。放线菌性足菌肿用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口恶)唑、DDS治疗;治疗抵抗的病人,可加用丁胺卡那霉素,95%的病人可治愈。真菌性足菌肿用二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或结合外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粤东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及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确诊的39例皮肤深部真菌病临床特点及皮损组织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中老年男性农民是好发人群,79.5%患者发病前存在伤口感染史.真菌培养检出申克氏孢子菌(41%)是主要致病菌种;其次为酵母样菌(15.4%).结论 本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以申克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孢子丝菌病为主,酵母样菌等机会致病性真菌活跃增殖成为致病菌的病例应引起关注和警惕.  相似文献   

20.
放线菌病是一种渐进性、化脓性、肉芽肿性的慢性感染性疾病 ,主要侵犯头颈部和胸腹部。脑型放线菌病少见 ,极易误诊、漏诊。本文通过国内外报道的有关病例就脑型放线菌病的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