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在线血液透析滤过(on-line HDF)和血液透析(HD)治疗对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8月—2019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肾内科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血液透析治疗组(HD组)30例和联合on-line HDF和血液透析治疗组(HDF组)28例。HD组每周行HD治疗3次。HDF组每周行on-line HDF 1次和HD治疗2次,持续6个月。比较观察期间下述指标的变化: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肌酐(SCr)、尿素(Urea)、β_2-微球蛋白(β_2-MG),C反应蛋白(CRP)、血清白蛋白(Alb)、尿素清除指数(Kt/V值)、促红细胞生成素抵抗指数(ERI)。结果观察期间HD组的各指标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 05);HDF组治疗3个月和6个月时的Hb和Hct水平较治疗前升高(F=24. 860,25.432, P均=0.000), ERI值下降(F=5. 611, P=0.005),血清CRP水平降低(F=10.894, P=0.000),β_2-MG浓度下降(F=8.364, P=0.000),血清白蛋白水平升高(F=10. 736,P=0.000)。结论联合on-line HDF和HD治疗有利于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46-48
目的 比较血液透析和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G)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30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血液透析滤过)和对照组(血液透析)各15例,对照组使用聚砜膜可复用透析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观察组使用高通量一次性血滤器进行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比较两组入组后首次透析前后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MG水平、血红蛋白(Hb)、血浆白蛋白(Alb)水平、β2-MG清除率以及透析期间透析充分性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透析6个月后血浆Alb及血清Hb水平均显著高于同组首次透析前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首次透析后及透析6个月后血清β2-MG水平均显著低于同组首次透析前和对照组;观察组首次透析β2-MG清除率和透析期间透析充分性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β2-MG清除效果较好,透析充分性更佳,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3.
李颖 《中国医药导刊》2012,14(7):1120-1121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对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82例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1例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B组41例采用血液透析滤过,观察透析前后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患者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两组透析治疗后Scr和β2-MG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A组β2-MG水平明显低于B组(P0.05),两组Scr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L和Amp明显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PL和Am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作为维持性透析终末期肾功能衰竭患者常用的两种透析方式,均能够有效清除体内血Scr、β2-MG,而高通量血液透析在清除β2-MG,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方面明显优于血液透析滤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MHD合并肾性贫血患者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及重组人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结果:治疗6月后,观察组Hb、Hc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rHuEPO用量及β2-MG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可提高患者对EPO的反应性,改善贫血状态。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8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接受血液透析(HD组,10例)、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组(HD+HDF组,8例)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组,10例)治疗1年,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分)、血清清蛋白(ALB)、总蛋白(TP)、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血肌酐(SCr)、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血红蛋白(Hb)、淋巴细胞计数(LC)、尿素清除指数(Kt/V)变化.结果 治疗开始前,3组患者的MI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1);治疗1年后HDF+HD组及HP+HD组的MIS评分明显低于H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DF+HD组与HP+HD组比较MIS评分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开始前3组患者的ALB、TP、Kt/V、LC、TC、Hb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与HD组相比,HDF+HD组和HP+HD组的ALB、TP、Hb、LC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3组患者的Kt/V、TC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液透析联合血液透析滤过、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是可供选择的较好透析方式.  相似文献   

6.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对尿毒症贫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金华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15):132-132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对尿毒症贫血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尿毒症贫血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治疗,对照组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β2-微球蛋白(β2-MG)变化。结果观察组的BUN、SCr、β2—MG都显著降低,降低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Hb、Hct水平显著上升,上升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超纯透析液对尿毒症贫血疗效较好,长期治疗可改善尿毒症贫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尿毒症患者贫血症状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64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其中32例患者为高通量血液透析,为观察组,另32例为选择低通量血液透析,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连续血液透析治疗6个月,对比血液透析期前后两组的血尿素氮(BUN)、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清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等指标变化,评价两组患者的贫血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BUN、SCr、B2-MG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Hb、Hct较透析前均有上升,而观察组以上各自指标的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尿毒症患者应用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贫血亲症状,应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C反应蛋白(CRP)与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营养状态的关系.方法 对在我院7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于透析日空腹采血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铁蛋白(SF)以及血浆白蛋白(Alb)、血肌酐(SCr)、尿素氮(BUN)和C反应蛋白(CRP)等;测定患者肱三头肌皮褶厚度(TSF)、上臂围(AC)、上臂肌围(AMC)等.结果 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TSF、AC、AMC、Hb、Hct、BUN、Scr、Alb与CRP呈负相关,CRP与铁蛋白无相关性.结论 CRP是反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早期营养不良及炎性反应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慧丽  刘瑞 《吉林医学》2011,(20):4148-4149
目的:比较静脉滴注蔗糖铁与口服维铁缓释片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贫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4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HD)存在贫血的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0例。静脉组应用蔗糖铁,口服组应用维铁缓释片,两组均常规使用EPO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清铁蛋白(SF)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结束时,静脉组Hb、Hct、SF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而且Hb、Hct、SF升高水平也明显高于口服组,而口服组患者的Hb、Hct、SF均较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静脉使用蔗糖铁可及时有效地补充肾性贫血所需的铁剂,并可提高EPO治疗肾性贫血的疗效,适合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铁缺乏的长期补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左卡尼汀(L-CN)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效果。方法:将3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透析机和透析方法,透析结束后对照组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治疗,治疗组在上述基础上静脉注射L-CN,分别在血液透析前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患者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以及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等血脂相关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Hb和Hct显著升高(P0.01)、Tch和TG水平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Hb和Hct水平较高、Tch和TG含量较低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左卡尼汀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贫血状况和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1.
邵玲就  刘琦 《浙江医学》2014,(11):958-959,1027
目的 观察高通量与常规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钙磷代谢、甲状旁腺激素及血脂的影响,探讨高通量透析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40例MHD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透析组(HD组)和高通量透析组(HFHD组),分别采集第1天和治疗3个月后透析前血标本,检测血钙、血磷、甲状旁腺激素(PTH)、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 HFHD组治疗3个月后血磷、PTH、TG、LDL水平较治疗前下降,HDL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HD组治疗后比较,血磷、PTH和TG明显下降,HDL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D组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与常规透析相比,HFHD更能降低MHD患者血磷、PTH、TG和LDL,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高进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81-1584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与常规血液透析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并比较两种透析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科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观察组采取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对照组为常规模式透析,在治疗前、后分别测定炎症因子、血脂、血浆蛋白的变化并比较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1)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hs-CRP为(6.84±2.12)mg/L、IL-6为(31.20±6.06)ng/L、TNF-α为(1.14±0.89)μg/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hs-CRP、IL-6、TNF-α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3)疗前、后血脂、血浆蛋白指标的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总胆固醇为(3.72±0.54)mmol/L、甘油三酯为(0.82±0.45)mmol/L,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变化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前、后指标组内比较,观察组治疗后β2微球蛋白为(27.54±13.49)μg/m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TP为(70.12±3.24)g/L以及ALB为(39.20±0.68)g/L,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蛋白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观察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β2微球蛋白、ALB均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体内的炎性因子及炎性蛋白的水平,改善脂代谢过程,降低β2微球蛋白,相对于常规透析具有更好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夜间血液透析(NHD)与传统血液透析(CHD)患者之间死亡风险的差异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09年2月至2017年2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111例NHD及722例CHD患者,从血液透析数据管理系统获取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特征、生存状态、死亡原因及实验室检查数据,比较分析两组的尿素清除指数(Kt/V)、血红蛋白、血磷、死亡率等指标,采用多因素校正后的Cox模型比较两组患者死亡风险的差异.结果 NHD组男性患者比例更高(P<0.01),基线年龄低于CHD组(P<0.01),基线透析龄高于CHD组(P<0.01),原发病、合并症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HD组的Kt/V、血红蛋白水平高于CHD组(P<0.01),血磷浓度低于CHD组(P<0.05).NHD组死亡率为3.5/100人年,CHD组死亡率为6.2/100人年.经过年龄、透析龄、性别、合并症等多因素校正后,Cox模型显示NHD组患者的死亡风险低于CHD组(HR=0.67,95%CI:0.39~1.00,P=0.05).亚组分析显示NHD在男性(P<0.05)、不伴有糖尿病(P=0.05)以及常规透析3年以上(P<0.05)的患者中生存优势更为明显.结论 NHD比CHD更能有效清除溶质,改善贫血和钙磷代谢,降低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4.
周勇进  吴冲  李敏 《当代医学》2021,27(2):144-146
目的探究透龄及血透方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19年1月本院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6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情况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每组31例。分析感染组细菌培养结果,比较两组透龄、血透方式等临床资料,探究维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及不同血透方式微炎症状态[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感染组透龄、每周透析时间短于非感染组(P<0.05),血透方式是维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影响因素(P<0.05);治疗前接受HD、HFD、HD+HP治疗的患者血清CRP、IL-6、TNF-α均高于健康对照者(P<0.05);治疗3个月接受HFD治疗的患者血清IL-6、TNF-α低于治疗前,接受HD+HP治疗的患者血清CRP、IL-6、TNF-α低于治疗前(P<0.05)。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肺部感染患者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透龄、每周透析时间、血透方式是发生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HD+HP血透方式可抑制炎性因子,有助于改善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和常规血液透析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接受血液透析治疗的8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血液透析治疗,研究组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肌酐、血清尿素氮、血磷、血清全段甲状腺素浓度以及β_2-微球蛋白等指标,计算下降率,并比较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透析后iPTH、β_2-MG、血磷下降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UN、SCr下降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心脏病变、透析中低血压发生率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中高血压、皮肤瘙痒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可有效清除大分子毒素,减少并发症,提升治疗效果,但需格外注意心脏病变、低血压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6.
李正  陈民 《西部医学》2006,18(2):147-149
目的探讨透析液钠浓度、透析液温度对透析相关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规律血透患者中经常发生透析中低血压的5例患者,均经标准透析、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观察各组患者体重、超滤量、体温、Scr、BUN,并计算BUN下降率(URR)、血钠;透析中动态观察病人的血压,并计算平均动脉压(M AP),记录患者透析中的不良反应。结果透析后体重、超滤量、URR、血钠在4种透析模式间均无明显差异;低温组、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透析后体温降低;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均较标准透析组M AP有所提高(P<0.05),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提高最明显;可变钠、低温、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低血压发生次数较标准组减少,以可变钠 低温组减少最明显;可变纳、低温透析、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均较标准透析组不良反应低(P<0.05),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不良反应最低。结论标准透析、可变钠透析、低温透析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模式在透析效率方面没有差别;但可变钠、低温和可变钠 低温透析模式M AP较标准透析模式提高,而低血压及不良反应较低,尤以可变钠 低温透析组明显。  相似文献   

17.
杨影  唐建英  牟娇  曾薇  王婧  杨璐 《重庆医学》2022,51(7):1117-1121
目的 研究混合稀释血液透析滤过(HDF)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的应用优势.方法 共纳入132例M HD患者,将其分为前稀释HDF组(44例)、后稀释HDF组(44例),混合稀释HDF组(44例),对比研究3组患者的尿毒素、炎症因子清除效果,瘙痒、骨痛缓解程度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6个月后,混合稀释HD...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7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血压与透析充分性的关系。方法:连续测定12次透析的透析前、中、后的血压,分别计算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动脉压的平均值,患者每次血透前和血透结束时留取血样测定血肌酐和尿素氮等生化指标,记录超滤量(UFV)和体质量(W),并计算Kt/V值。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透析前、中、后的平均动脉压与其透析充分性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P<0.01)。透析较充分的患者(Kt/V≥1.2)较透析不充分的患者(Kt/V<1.2)的血压低,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充分透析能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压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检测 ,了解血液透析 (聚砜膜F7透析器 )对慢性血液透析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1 1例慢性血液透析患者 ,分别于透析前后 1 0min采取血样 ,另选 30例正常志愿者为对照组 ,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 ,肝素抗凝 ,于 30min内低温离心 7min(70 0g) ,分离血浆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结果 :①慢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透前为 (2 9.5 3± 1 3.5 9) μmol/L及透后为 (2 1 .30± 1 0 .81 ) μmol/L ,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 3.5 4±4 .4 9) μmol/L(P <0 .0 1 ) ;②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透析后较透析前明显降低 (P <0 .0 1 )。结论 :①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平均水平高于正常人 ;②血液透析 (聚砜膜F7透析器 )可以降低慢性肾功能不全血液透析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水平 ,对同型半胱氨酸有清除作用 ,但不能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降至正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