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蝶类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5  
杨大荣 《昆虫学报》1998,41(1):48-55
对西双版纳片断热带雨林蝴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样地内共收集蝴蝶9 204号,隶属于10科,62属,84种。主要成分是:粉蝶科(粉蝶属、迁粉蝶属)、凤蝶科 (凤蝶属、麝凤蝶属)、蛱蝶科(斐豹蛱蝶属、尾蛱蝶属),眼蝶科(幕眼蝶属、矍眼蝶屑)等属的种类。属、种以风蝶科最丰富;个体数量以粉蝶科最多;喙蝶科的属、种和个体数量最少。各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是:热带原始雨林自然保护区>城子片断热带雨林>植物园片断热带雨林>曼峨片断热带雨林。  相似文献   

2.
濒危植物四合木(Tetraena mongolica)为我国特有的蒺藜科单种属落叶小灌木.对四合木林地昆虫群落进行了调查,共得昆虫标本11363号,263种.隶属于67个科(或总科)11个目.同翅目的个体数量和优势度指数最高;膜翅目的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双翅目的均匀度最大.数量优势类群(>10%)为木虱和叶蝉类,常见类群(1%~10%)是象甲、小蜂、粒脉蜡蝉、拟步甲、蚂蚁、蝽科、皮蝽、盲蝽、斑翅蝗科昆虫.营养结构中植食性类群在种类和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其中的吸食类昆虫优势度最大;天敌昆虫以寄生性类群为主,多样性最高;捕食性和中性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但捕食者的均匀度最高.灌木层与草本层相比,灌木层昆虫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个体数量明显占优;优势种的优势度大.而草本层昆虫群落的多样性和均匀度高.2层整体的相似性低.膜翅目的共有种最多.  相似文献   

3.
茂名油页岩废渣场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不同生态改造状况下,茂名市油页岩废渣场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及其多样性.研究样地分别设在1985年形成并同时植树造林和1992年形成后刚开始种树的两个废渣场(南排和北排)上.研究的土壤动物包括手拣法和干漏斗法收集的以大、中型为主的类群.动物分类至科或属,只有很小的部分分类至目(如唇足纲)或分类至种(如等足目等).本研究共获得11164号标本(分属27目,110科-属),并根据此样本进行分析:在土壤动物种类组成方面,分别在群落和类群两个层面上,分析样地间的差异;在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方面,除用Shannon指数(H′)进行样地间种类多样性比较外,还用以类群为基础的DGg指数,及以种类为基础的DGs指数,分别进行样地间的比较.主要结果:(1)在只有幼树的北排废渣场,获得土壤动物9目33科属;在南排废渣场中,经过约20a自然恢复的草地及种植约20a的大叶相思林地,分别获得23目67科属和23目61科属.(2)以种类为基础的DGs指数,3个样地分别为4.0、17.7和16.7.显示出北排的土壤动物种类组成简单,多样性很低;南排的两个样地,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都较复杂,多样性较高而且很相近.但是,(3)以类群为基础的DGg指数,则南排的两个样地可分高低:大叶相思林为7.75,稍高于草地的7.20;此外,作为环境质量的甲螨指数(甲螨个体数/蜱螨类总个体数),也是前者(0.93)高于后者(0.73).因此,从实际上看,人工纯林对土壤改造效果应比草地要好一些,但还不是最理想的.  相似文献   

4.
西双版纳原生林、次生林、人工林中蝽类昆虫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扈克明  陶滔 《生态学报》1992,12(1):40-46
在西双版纳大勐龙季节雨林和小勐仑次生林及人工林15个固定样地内,定点定时采虫、观测,考察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热带地区原生林遭砍伐、火烧后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次生林和经重建后形成的不同层次的人工林内蝽类昆虫的种类、数量与群落结构等不同的变化,为更好地保护、利用热带森林和热带地区资源的系统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成都市温江区不同栽植年限园林植物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分析,4次取样共捕获土壤动物10258只,隶属26目78科。不同园林植物土壤动物类群数存在显著差异,基本以红花檵木、银杏样地最高,结缕草样地最低,各栽植年限土壤动物类群数均低于周边农田和撂荒地;桂花样地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受季节变化影响较小,其余样地土壤动物个体数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而类群数随季节变化不显著;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受园林植物种类及栽植年限影响,银杏样地土壤动物密度-类群指数(DG)及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和结缕草样地土壤动物Shannon多样性指数(H)D指数均随栽植年限增加而显著降低,桂花样地土壤动物DG指数、D指数则随栽植年限增加显著升高,红花檵木样地土壤动物多样性各指数随栽植年限增加未表现规律性变化,其中土壤动物DG、DH指数各栽植年限基本以桂花样地最低;聚类及典型关联分析(CCA)表明,园林植物种类对样地生境的影响大于栽植年限,土壤动物对不同生境因子响应不同,其中速效P、土壤pH对土壤动物影响较大。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受园林植物种类、栽植年限及栽培管理方式的影响,而过度人为干扰、单一植物连栽会对土壤动物产生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土壤地力衰退。  相似文献   

6.
海南五指山热带山地雨林植物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4,他引:35  
王指山热带山地雨林的物种种类十分丰富,在1hm^2样地中共出现54个科,100个属的乔木树种177种,1337个个体。区系地理分析表明属的分布区类型以热带分布型成分占优,为89.0%,充分体现了五指山山地雨林的热带性质。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为:样地1Margalef指数17.822,Shannon-Wiener指数5.621,均匀度0.823,Simpson指数0.050,均匀度6.775,表明五指  相似文献   

7.
位于海南岛西南部的尖峰岭是目前我国为数不多、保存得较为完好的具有热带雨林性质的森林类型。在较典型的山地雨林中,设置1hm^2的固定样地,记录到DBH≥5.0cm的乔木171种,隶属于52科93属,总株数1099株,其中乔木种株数为1024。样地的Shannon—Wiener指数(H')、均匀度指数(E)和Simpson指数(D)分别为4.11、0.80和0.97,但取样面积和测定个体的起始大小等取样技术对物种多样性指数有显著的影响。随着取样面积的增加,H’值逐渐增加;但超过了4000m^2以后,增加不明显。E和D值在取样面积达到2000m^2后,基本保持不变:随着测定个体起始直径的增加,物种数、科数、H'和D都呈现出明显的减少趋势,而E值增加。径级频度分布的分析表明,该山地雨林的垂直结构可以划分成4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个体大小在空间上呈均匀或随机分布。从气候学、科属组成以及与世界热带雨林物种多样性的比较等方面,讨论了尖峰岭山地雨林在世界雨林中的地位。气候学分析表明,尖峰岭山地雨林在温度带上属于亚热带/暖温带范围,但由于其丰沛的降水量,使物种多样性较为丰富,具备了雨林的特点。对科属组成的分析表明,亚热带/暖温带科属占优势,其中典型的亚热带/暖温带科——壳斗科和樟科占总重要值的34%以上,而热带科属成份较少。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典型热带林相比较,尖峰岭山地雨林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偏低,但高于某些降水量少的地区的热带林。因此,我们认为尖峰岭山地雨林与典型热带雨林有较大差别,具有由热带雨林向亚热带/暖温带雨林过渡的性质。此外,文本提出了平均种群密度(MPD)和种数一个体数关系这两种反映物种多样性测度的指标和表达式,并利用样地资料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杨效东 《生物多样性》2004,12(2):252-261
2000年5月-2001年4月,采用尼龙网袋法,以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混合凋落叶作为分解基质,在3个季节雨林样地开展分解实验,对实验过程中分解袋内的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meso—microarthropod)进行取样调查。根据所获数据探讨了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在分解过程中的结构和动态。结果显示:(1)在季节雨林凋落叶分解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始终以弹尾目和蜱螨目相对数量较高(均在30%以上),成为优势类群。(2)分解中期,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类群、个体及重要类群的数量均处于整个分解过程中的较高水平,分解初期和后期相对较低,且波动性大,其中分解初期各多样性指标在波动过程中呈逐步增长趋势,而后期逐步降低,其变化过程受凋落叶数量和质量、林地降雨量变化的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类群和个体相对密度(每克凋落叶干重的类群数和个体数)的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动物与凋落物质量的动态关系。(3)不同样地间,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及动态差异在分解前期不明显,而分解后期差异有所增加,但3样地凋落叶分解物质损失率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采用样方法,对南岳境内的野生篦子三尖杉株群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1 500m2样地中,共有维管束植物123种,隶属于69科99属,群落优势科不明显,种类主要集中在单种的科属内。植物生活型谱以小高位芽为主的木本植物占优势,叶的生活期以夏绿叶为主,常绿叶次之,群落外貌较整齐,冠面颜色黄绿色,结构层次明显,群落中乔木种类稀少,个体数较多,优势种为毛竹,灌木层的种类和个体数最多,优势种为篦子三尖杉等。该群落植物区系地理成分较复杂,有13个分布区类型,温带性成分占52.53%,热带性成分占38.38%,说明该群落植物属具有较强的温带性质,并表现出该区域植物从热带向温带过渡的性质。物种多样性分析显示该群落多样性指数不高,各层次的丰富度格局为灌木层草本层藤本层乔木层,多样性格局、均匀度格局和生态优势度局均为藤本层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地区六种林型地表蜘蛛多样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国  杨效东  李枢强 《昆虫学报》2009,52(8):875-884
为探索地表蜘蛛多样性及其变化与森林类型和管理方式的关系, 在西双版纳勐仑自然保护区选择热带季节雨林、石灰山季节雨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 在自然保护区附近选择人工纯林、胶茶群落和橡胶林, 共6种林型, 每种林型选择3块样带, 共设置研究样地18块, 分别于2006年12月上旬(雾凉季)、2007年3月下旬(干热季)和2007年7月上旬(雨季), 以单位地表面积法收集地表蜘蛛的物种组成和数量数据, 并以蜘蛛种类和数量分布为属性进行典范对应分析(CCA), 探讨不同类型植被与地表蜘蛛多样性的关系。共采集蜘蛛标本9 849头, 用于统计分析的成熟蜘蛛3 119头, 归属于30科, 其中幽灵蛛科、皿蛛科、球蛛科和小密蛛科是地表蜘蛛的优势类群。各林型科的数量为: 热带季节雨林24科, 石灰山季节雨林22科, 山地常绿阔叶林22科, 人工纯林20科, 胶茶群落21科, 橡胶林19科; 各林型特有科数量: 热带季节雨林2科, 山地常绿阔叶林2科, 橡胶林1科; 而仅在雨林中分布的科4个(占全部30个科的13.3%), 仅在自然林中分布的科6个(20.0%), 仅在人工林中分布的科1个(3.3%)。从蜘蛛的数量分布看, 个体密度在热带季节雨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 橡胶林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指数显著低于3种自然林, 而均匀度指数的最低值也同样在橡胶林出现。CCA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 6种林型趋于分成2组, 即: 自然林和人工林; 在自然林中两种次生林的相似程度更高; 人工林中人工纯林(非橡胶林)与胶茶群落的相似程度更高。以上结果表明: (1)森林砍伐后种植人工林措施改变了该地区地表蜘蛛群落的物种分布格局; (2)蜘蛛多样性随着人为干扰程度增加有减少的趋势; (3)减少人为干扰和增加植被群落多样性(橡胶林中种植茶树)对保护和恢复物种多样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聚果榕隐头果的昆虫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总被引:19,自引:8,他引:11  
聚果榕(Ficus racemasa)是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的一个优势种群,在聚果榕隐头果内外,形成了为聚果榕传粉、传播种子和在榕果上取食、栖息、繁衍后代的昆虫群落,在西双版纳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植物园沟谷雨林、植物园江边次生林等样地内,对聚果榕隐头果中的昆虫群落结构、动态和多样性进行了研究,样地内采集到184 264号昆虫标本。隶属5个目,19个科,36属,51种;论种类和个体数量,膜翅目最为丰富,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7.3%,尤其传粉榕小蜂。种群数量在昆虫群落中占绝对优势。其传粉行为影响着聚果榕种群的构建和稳定;鳞翅目占昆虫总数的31.4%;鞘翅目、同翅目和双翅目三类仅占聚果榕隐头果昆虫总数的31.3%,3个样地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种类丰富度。以勐仑国家自然保护区最高,其次是沟谷雨林保护区,再次是植物园次生林。资料分析表明,热带雨林片断化使聚果榕隐头果上的昆虫种类呈明显下降趋势,常见种个体数量增加,特有种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12.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乔木层树种20年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高磊  杜凡  王欢  李敏敏  孟凡荣 《生态学报》2015,35(12):4053-4062
热带雨林中乔木层树种对群落的结构和功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监测乔木树种的动态,能更好的了解群落的演替。基于西双版纳地区5块共1.25 hm2山地雨林固定样地20年的监测资料,从物种组成、多样性指数、个体数量、主要树种组成和径级结构等方面分析树种动态。研究对象为近成熟的山地雨林,1992—1994年初测时样地中记录到乔木层树种215种,隶属于61科128属;到2012年,乔木层树种增加到239种,隶属于62科148属。分析表明,20年来样地中乔木层树种在科、属、种三级组成水平上均呈缓慢增加趋势,增加率分别为1.64%、15.63%、11.16%。退出乔木层和新进入乔木层的树种主要是偶见种。20年来,样地乔木层总株数从1464株增加至1478株,累计死亡620株,总死亡率29.55%,年均死亡率1.48%;累计进界634株,总进界率30.22%,年均进界率1.51%;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在小幅度波动中略有增加,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增加率分别为0.28%、2.69%、0.55%;乔木层的径级组成未有明显变化,不同径级的死亡和进阶基本处于持平状态。  相似文献   

13.
肖明昆  杜凡  杨锦超  石明 《广西植物》2019,39(9):1261-1270
东京龙脑香(Dipterocarpus retusus)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是东南亚热带雨林的标志性树种,目前有关该群落学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该研究通过实地踏查,采用典型选样法布设4个30 m×30 m的群落样地、20个10 m×10 m的种群样方,记录样地内的物种及其株高、胸径、数量,群落特征等,并通过分布区类型划分、群落物种多样性分析及种群年龄结构划分等方法,分析了东京龙脑香林群落学与种群学特征。结果表明:(1)样地中共记录种子植物181种,隶属76科143属,其中热带性质科有58科、热带性质属有126属、热带性质种有162种,科、属、种热带成分比例分别为76.32%、88.11%、89.50%,表明该群落具有强烈的热带性质。(2)该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整体较高,多样性指数(d_(Ma)、H')在群落不同层次中均表现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的特征;均匀度指数(J_(sw))在不同层次中比较接近;优势度指数(D)表现为草本层乔木层灌木层。(3)从乔木层重要值来看,东京龙脑香的最大,为26.85,显示出绝对的优势,是该群落的优势种、建群种。(4)该种群年龄结构为正金字塔型,表明该种群处于增长时期,为增长型种群。  相似文献   

14.
全东丽  宋亮  沈婷  吴毅  李苏  卢华正 《广西植物》2021,41(3):404-417
为探讨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的组成、多样性格局及其维持机制,该文对两种植被的树干附生苔藓植物进行了调查与分析。所选择的样地位于西双版纳勐腊县,每种植被类型选择10个20 m×20 m的样方,每个样方选择约10棵样树。结果表明:(1)本调查共记录到附生苔藓20科39属60种,其中热带雨林附生苔藓有19科33属48种,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附生苔藓有9科14属19种,共有种6种。(2)热带雨林最优势科为平藓科,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最优势科为锦藓科。(3)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具有更高的物种丰富度、β多样性和γ多样性。(4)不同径级和不同树皮粗糙度宿主上附生苔藓植物的盖度差异显著,而物种丰富度差异不显著。(5)苔藓植物的生活型对植被类型有所偏好,表现为悬垂型、扇型、交织型、粗平铺型集聚于热带雨林,丛集型、垫状型、细平铺型集聚于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6)直接排序结果表明,宿主特性特别是树皮粗糙度显著影响苔藓植物生活型的组成和分布。热带雨林比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能提供更多样的微生境,因而孕育了物种更丰富的附生苔藓植物。考虑到不同的植被类型或宿主特性条件下孕育着不同生活型组成的苔藓植物,因此可将苔藓生活型作为今后森林监测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1. If fungivorous insect diversity is maintained by host specialisation on particular fungi, it should be higher in the tropics than in temperate or boreal regions owing to high macrofungus species diversity. 2. To reveal the community and food web structure of fungivorous insects on bracket fungi, fungivorous insects were collected from 427 fruiting bodies belonging to 22 genera throughout the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ion process in a 3‐ha plot of lowland dipterocarp tropical rain forest on Borneo Island. 3. Eight hundred and twenty‐nine individuals of 82 coleopteran species in 13 families from 111 fruiting bodies of 15 fungal genera were collected. Tenebrionidae and Staphylinidae were most common. Fifty‐three and 19 insect species were observed on Ganoderma and Phellinus, respectively. The numbers of insect species and individuals on a particular fungal genu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abundance of that fungal genus. 4. Quantitative food web analysis revealed a high degree of specialisation at the whole‐community level. At least 65% of insect individuals were observed on Ganoderma at ever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deterioration. Diverse insects coexist on one dominant fungal genus, Ganoderma, in contrast to our hypothesis. 5. The high abundance of Ganoderma fruiting bodies, which lack obvious defences against insect feeding, probably influences the bracket fungus–insect food web in this tropical rainforest.  相似文献   

16.
九华河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和水质生物评价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89年6月、8月、10月对安徽九华河水系3、4、5级支流5个基点采用扫网、刷石等综合定性取样法,共采得水生昆虫9目、49科、86属、124种,计6445头。其中:毛翅目12科、41种;蜉蝣目10科、26种;鞘翅目5科、16种;双翅目7科、14种;襀翅目4科、9种;蜻蜓目5科、8种;半翅目4科、5种;广翅目1科、3种;鳞翅目1科、2种。3、4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4,种丰富度大于60,水质极清洁;5级支流Shannon多样性指数大于3,种丰富度29,水质较清洁。3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为主,科级水平生物指数最高(2.58—2.59);4级支流以毛翅目、蜉蝣目和双翅目为主,多样性指数最高(5.54);5级支流以蜉蝣目、双翅目为主。本文还根据“河流连续概念”对各支流水生昆虫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毛翅目取食功能类群与支流级别的关系等作了初步分析,并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化学参数。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Ecological and biogeographic analyses of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in south Yunnan were made using data from seventeen sample plots and floristic inventories of about 1000 species of seed plants. The rain forest is shown to be a type of true tropical rain forest because it has almost the same profile, physiognomic characteristics, species richness per unit area, numbers of individuals in each tree species and diameter classes of trees as classic lowland tropical rain forests. As the area is at the northern margin of monsoonal tropics, the rain forest differs from equatorial lowland rain forests in having some deciduous trees in the canopy layer, fewer megaphanaerophytes and epiphytes but more species of lianas as well as more species of microphylls. In its floristic composition, about 80% of total families. 94% of total genera and more than 90% of total species are tropical, of which about 38% of genera and 74% of species are tropical Asian. Furthermore, the rain forest has not only almost the same families and genera, but also the same families rank in the top ten both in species richness and in dominance of stems, as lowland forests in southeast Asia. It is indisputable that the flora of the rain forest is part of the tropical Asian flora. However, most of the tropical families and genera have their northern limits in south Yunnan and most have their centre of species diversity in Malesia. More strictly tropical families and genera have relatively lower species richness and importance compared with lowland rain forests in tropical southeast Asia. Thus, the flora also shows characteristics of being at the margin of the tropics. Based mainly on physiognomy and floristic composition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Yunnan i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i.e. seasonal rain forest and wet seasonal rain forest, the latter is further divided into two subtypes, i.e. mixed rain forest and dipterocarp rain forest. From analysis of geographic elements it is also shown that the tropical rain forest of Yunnan occurs at a geographical nexus with its flora coming mainly from four sources, i.e. Malesia, south Himalayas, Indochina and China.  相似文献   

18.
西双版纳“龙山”片断雨林蕨类植物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曼养广“龙山”片断热带雨林蕨类植物的调查及与38年前的调查材料进行比较研究,初步阐明了“龙山”林中蕨类植物在科、属、种及种群等方面的一些变化。经过38年后,“龙山”林中的蕨类植物在科、属、种的组成数量上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仅减少了一个科,属数不变,种数由35种增加到38种。“龙山”林蕨类植物的组成成分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科的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11.76%和5.88%,即消失了2个科和新增了1个科;属的消失率与新增率均是20.00%,分别消失了5个属和新增加了5个属;而种消失了14个,新增了17个,消失率和新增率分别为40.00%和48.57%。种群的变化趋势是阴湿或喜阴湿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减少,而林缘和林窗阳性或喜阳性的蕨种的种群趋于增大。  相似文献   

19.
林芝云杉群落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析了林芝云杉( 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 )群落的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外貌、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等特性。结果表明:调查样地共有维管植物144种,隶属于53科116属,其中只含1种的属占81.03%。林芝云杉群落的区系组成、植物生活型谱、叶片性质等特征反映了群落的温带性质。群落垂直结构明显,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层间植物,乔木层郁闭度为0.4~0.8,林芝云杉大多为乔木层的单一优势种,有时与急尖长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华山松(Pinus armandii)等混生,而群落植物的水平分布不均匀。优势种种群的年龄结构分析表明,该种群处于稳定状态;群落的物种丰富度为32.6364,其Shannon-Wiener指数为3.0926,Simpson指数为0.9366,均匀度指数为0.8942,且均为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  相似文献   

20.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简称“版纳植物园”)保存着上万种植物,且生境多样,具有较高的蝴蝶多样性。本研究选择三类代表性生境: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聚焦于环境指示物种蝴蝶这一类群,通过样线法系统调查一年内蝴蝶多样性及其变化。观测结果显示:蝴蝶在版纳植物园内全年发生,共调查到其成虫5科126属218种6 015头,其中蛱蝶科多样性最高。蝴蝶种类及数量随月动态变化,生境间有差异,7-8月种类和数量达到最高峰;1月种类最少,而5-6月数量最低;每月均出现的种类仅有12种,绝大部分种类分散发生于不同月份。影响蝴蝶群落多样性的气候因子中,月最高温显著影响蝴蝶群落的物种丰富度和数量,月最低温显著影响物种丰富度、香农多样性和辛普森多样性,月平均温仅显著影响香农多样性。在版纳的三个典型季节中蝴蝶多样性存在差异,雨季物种丰富度最高,干热季香农和辛普森指数最高;雨季和雾凉季蝴蝶群落组成差异大,仅雾凉季与干热季的蝴蝶群落呈现中等程度相似。此外,在片段化雨林、次生林和专类园这3种不同生境中,蝴蝶群落组成也存在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和香农指数在次生林中最高,而辛普森指数则是片段化雨林最高;仅次生林与片段化雨林的蝴蝶群落呈现出中等程度相似。本研究揭示了版纳植物园蝴蝶群落的种类组成与月动态变化规律,并明确了不同季节和生境中蝴蝶群落的多样性变化,可为区域蝴蝶多样性观测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