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尤其是ST段抬高的ACS(即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开通相关血管,达到早期、完全的恢复血流,对于最大程度的挽救存活心肌,保存心脏功能,改善预后具有决定性作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较其他治疗措施更可靠有效的开通血管的治疗方式。我们于2002年7月-2005年10月共对65例老年ACS患者进行了介入治疗,其中急诊介入治疗26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62例UAP患者入院后随机分为PCI组和药物治疗组。PCI组在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基础上,尽早行冠状动脉造影和介入治疗术。药物治疗组单纯强化药物保守治疗。观察30d内心脏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症状缓解率、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天数等指标。结果与药物治疗组比较,PCI组30d内心脏事件(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或P〈0.01);缩短了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P〈0.01)。结论早期PCI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近期疗效好,风险小,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中高危患者,早期介入和强化抗栓药物治疗是最佳选择,对于低危患者,早期介入或选择介入都可行。欧洲心脏病协会指南认为NSTEACS症状反复发作,并有高危因素,Grace风险评分>109分,推荐于发病72h内行介入治疗;Grace风险评分>140分,建议24h内行介入治疗;对并发难治性心绞痛、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者建议发病2h内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是一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而致急性或亚急性心肌缺血的临床综合征。目前 ,根据患者心电图 ST段是否抬高而将其分成 ST段抬高的 ACS,即 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 STEMI)和无 ST段抬高的 ACS,后者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 U A)和无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 NSTEMI)。 U A/ NSTEMI又合称为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 UCAD)。1  UA/ NSTEMI的介入治疗U A/ NSTEMI患者的处理有两种不同的策略 ,即早期保守治疗和早期有创治疗。前者的原则是 ,患者仅反复缺血 (静息时或稍活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早期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将98例经危险度分层为高危险的非ST段抬高ACS患者行早期介入治疗,早期介入治疗指常规药物治疗24~48h后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按就诊顺序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替罗非班组49例,于PCI前开始持续泵入替罗非班至术后36~48h。对照组49例,常规PCI。观察2组的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闭塞事件发生率;进行6个月的随访,比较2组患者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心绞痛复发和再次血运重建术的发生率;监测术前、术后血小板活化度。结果:2组患者中无一例在住院期间死亡;替罗非班组无一例于术中或术后出现急性、亚急性血栓事件。对照组有2例患者术中出现急性血栓形成,2例出现亚急性血栓形成。随访6个月替罗非班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替罗非班组PCI后血小板活化度可明显降低(P<0.05)。结论:非ST段抬高ACS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行早期PCI,可降低冠状动脉急性或亚急性血栓闭塞事件,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 收治我院心内科的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共 86例 ,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药物治疗组和急诊介入治疗组。急诊介入治疗组共 4 6例 ,在药物治疗基础上于发病后 12小时内行急诊介入治疗 ,所有血管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16例同时接受非病变血管治疗。药物治疗组 4 0例 ,按常规药物治疗。随访对比两组病例的心源性死亡率 ,急性心肌梗死率 (主要终点 ) ;心绞痛复发率及再入院率 (次要终点 )。结果 在平均 ( 10 6± 6 4 )个月随访中 ,急诊介入治疗组心源性死亡率低于药物治疗组 ( 4 3%比 7 5 % ,P >0 0 5 ) ,心绞痛复发率也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 ( 2 1 7%比 5 2 5 % ,P <0 0 1)。结论 急诊介入治疗可显著改善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7.
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冠脉)综合征(accutecoronary syndrom,ACS)是由于冠脉内斑块不稳定、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的不稳定心绞痛或非Q波心肌硬死。我们旨在比较冠脉介入治疗与药物治疗ACS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替格瑞洛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早期临床疗效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3年5月在东莞康华医院应用替格瑞洛的41例ACS患者在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所有患者服用替格瑞洛期间无重大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出现1例主要出血事件(主要原因为股动脉穿刺处处理欠妥,可能与替格瑞洛无关),1例次要出血;3例呼吸困难,继续用药症状缓解;1例因心动过缓停用β阻滞剂。结论替格瑞洛的临床疗效确切,并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王纲 《内科》2010,5(3):259-260
目的观察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采取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冠脉支架介入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及严重心脏不良事件进行比较。结果介入治疗组在心源性死亡、心绞痛再发生率及平均住院时间方面少于常规药物组(P〈0.05);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介入治疗组也少于常规药物组(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行介入治疗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可作为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一个连续的临床过程--一方面表现为不稳定心绞痛(UA),而另一方面是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在两之间是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这些临床表现的病理生理特点是相似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起血小板活性增强和局部血管机能亢进,导致血流减慢和血栓形成,目前,专家们对STEMI的治疗方案已达成共识(即溶栓方法和/或经皮冠脉介入疗法),对UA/STEMI的最佳疗法仍然不清楚。UA/NSTEMI有不同的预后,但这组病人总的危险性介于稳定性心绞痛与Q波心肌梗死之间。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反复发作,心肌梗死/再梗和死亡。为了预防这些危险性,有人认为应尽早进行介入治疗(“look-and-act”),然而,早期的临床试验,是TIMIⅢB和VANQUISH试验,得出了与个入治疗优于保守治疗(Wactchful waiting)相反的结论。不过,新近的研究(如FRISCⅡ,TACTICS-TMI18)显示,早期介入治疗既安全且有效,在TACTICS-TIMI18研究中,6个月的经济分析表明两种方案总的费用相似,在这些研究中,我们同样认识到通过心电图改变,生化标志物(如肌钙蛋白T)或TIMI记分对危险分层的重要性,以及早期用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抑制的益处,在药物治疗的早期阶段,应用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可以使ACS病程趋于稳定,同时,研究显示GPⅡb/Ⅲa受体抑制剂还可通过保护远端冠脉微循环而起到防止经皮冠脉介入治疗伴随的心肌损害的作用。尽管我们似乎找到回答一些问题的答案,但是由于心脏专科医生的个人经验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对ACS的处理方案仍然不相同,甚至大的治疗指引也有不同--ACC/AHA提倡对所有ACS给予GPⅡb/Ⅲa抑制剂,而欧洲治疗指引则建议只对高危或将进行冠脉介入治疗应用GPⅡb/Ⅲa抑制剂,在中国GPⅡb/Ⅲa抑制剂尚未应用于临床。即使这类药在中国注册,它们的高价格也会令许多病人(也许不是全部)无法随,早期积极有效的药物治疗也许是治疗ACS的主要方案,必须认识到,“Watchful-Waiting”并不仅仅是等待和观察,一旦发现病人有自发心肌缺血或高危反复心脏事件发作,应尽早做冠脉造影和介入治疗,以有创性检查和介入治疗作为目标,针对有特殊临床需要的病人,这些病人可以通过介入治疗获得最大益处,这也许是最适合我们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难治性心绞痛患者接受最大限度医学治疗后仍时常有严重的心绞痛症状发生,他们需要不断地接受介入治疗,或不能接受介入治疗或血管搭桥手术。虽然用于治疗难治性心绞痛的药物及手术治疗多种多样,但效果都不太近如人意,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体外反搏作为一种无创、几乎无毒副作用、便于重复使用的治疗方法成为难治性心绞痛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12.
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介入治疗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utecoronarysyndromes ,ACS)的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  16 5例ACS患者 ,接受急诊介入治疗的 89例 ,经内科治疗病情改善后再介入治疗的 76例。所有“罪犯”病变均予治疗 ,其中 4 1例患者同时接受了“罪犯”与非“罪犯”病变血管的治疗。介入方法有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 +支架、直接植入支架及切割球囊扩张。结果  16 5处“罪犯”病变PTCA后植入支架 134枚 ,直接植入支架 4 8枚。术后残余狭窄均 <10 % ;前向血流达TIMI 3级 ;136例患者心绞痛消失 ,11例有不典型胸痛 ,2 4h后消失 ;术前仅有胸闷症状的 18例患者 ,术后 15例消失 ,3例减轻 ;无术中死亡及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病例。随访 139例患者 2~ 18个月 ,2 0例再发心绞痛 ,有 14例冠状动脉造影提示再狭窄 ,其中 11例再次行PTCA ,1例PTCA +支架 ,2例接受外科CABG ;无急性心肌梗死、猝死及心功能恶化发生。结论 在条件具备的介入中心 ,由经验丰富和技术娴熟的介入治疗医生施行或在其指导下 ,对非ST段抬高的ACS患者进行介入治疗是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 ,近、远期临床效果较满意 ,手术成功率及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和治疗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临床上,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极为常见,根据临床,心电图,血清生化,左心功能状态和冠状动态(冠脉)病变作危险分层对治疗策略的制定尤为重要。尽管内科保守治疗已普遍采用,但对心绞痛反复发作,ST段压低,TnT或TnI增高,血流动力学或心电不稳定,心肌梗死后早期不稳定型心绞痛等高危患者,应尽早行冠脉造影,并根据冠脉病变情况决定行介入治疗(最好联合应用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阻滞剂),以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心内科常见急症。药物涂层支架及抗血小板药物的不断更新,使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缺血事件的发生率大幅度降低,但与治疗相伴随的出血并发症却逐渐增加,成为ACS治疗中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之一。出血引起贫血或基线水平贫血的ACS病人构成了冠心病又一高危人群。输血作为贫血和急性出血治疗手段并不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但已被纳入评价该类病人危险分层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择期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临床近期疗效。方法分析接受择期PCI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9例的临床近期疗效。结果49例64处冠状动脉病变内植入62枚支架,植入成功率97.96%,术后临床症状消失,近期治疗效果良好。结论择期经皮冠心病介入治疗对AC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NSTE-ACS多支血管病变靶血管的判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涵盖了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把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合称为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ACS的病理学特征为冠状动脉的易损斑块,斑块破裂后触发的血小板激活和凝血酶形成,最终导致血栓形成是ACS是主要发病机制。研究证明,对NSTE-ACS患者早期进行介入干预治疗可是患者获益,特别是中高危的NSTE-ACS患者。ACS的介入治疗指南推荐首先对引起症状的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即“罪犯”血管病变行PCI。对于合并多支血管病变NSTE-ACS患者如何确定靶病变也就成为介入医生面临的问题,而对患者病史及相  相似文献   

17.
为比较介入治疗及药物治疗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影响,我们对近年来收治的113例ACS患者进行了分组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顽固性心绞痛是指对传统的抗心绞痛药物均无效,又不适合做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和冠脉搭桥术的心绞痛。顽固性心绞痛的确立必须符合两个标准:(1)病人存在客观的心肌缺血的依据[经运动试验、激发试验、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并产生严重的心绞痛症状。(2)所有现存的治疗心绞痛的方法均无效,经心血管介入医生和心外科医生会诊后认为不适合做冠脉内介入治疗或冠脉搭桥术。据估计,美国每年大于10万人被诊断为顽固性心绞痛。  相似文献   

19.
严重冠状动脉痉挛行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价值。方法常规药物治疗后,心绞痛仍频发的2例严重冠状动脉痉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临床效果及中远期预后。结果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绞痛未再发作,分别随访半年及一年半,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结论对典型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除扩冠、解痉、抗凝、防栓、调脂治疗外,积极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望达到预防心肌梗死及猝死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介入和药物干预对冠心病患者心绞痛症状、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和心功能分级的作用。方法 入选182例冠心病患者 ,介入组 89人 ,药物组 93人 ,门诊随访和信访 (平均随访时间 2 .9年 )患者心绞痛症状、急性左心衰竭发生和心功能分级情况以及两组病人抗心绞痛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 在单支病变而且侧支循环未形成的患者中 ,治疗后介入组心功能分级比药物组好 (P=0 .0 11) ,心绞痛的控制和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两组间无差别。在多支病变或侧支循环已形成的患者中 ,两种治疗对心绞痛的控制、心功能分级和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 ,无统计意义差别。β-阻滞剂、抗血小板药和调脂药的使用上介入组比药物组积极。结论 单支病变且侧支循环未形成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介入治疗可使心功能分级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