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Th1型细胞因子在先兆子痫中变化。方法 :采用ELISA方法检测 15例先兆子痫患者及 15例正常孕妇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eripheralbloodmononucleorcell,PBMC)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 2 (IL 2 )和γ干扰素 (IFN γ)产生水平。结果 :先兆子痫患者IL 2 (2 79.0± 12 3.7pg/ml)及IFNγ(46 6 .9± 16 5 .4 ) pg/ml水平升高差异非常显著 ,均为P <0 .0 0 1;两者成显著正相关 ,r为 0 .6 2 6 ,P <0 .0 1;且IL 2与IFNγ产生水平与平均动脉压呈显著正相关 ,r为 0 .6 19及 0 .6 5 9,均为P <0 .0 1。结论 :先兆子痫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分泌亢进 ,且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魏军  刘岿然  隋丽红  尚涛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16):2414-2415,2425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Th2细胞因子功能变化.方法子痫前期患者29例,正常妊娠妇女15例,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培养72小时,ELISA方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及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结果子痫前期组PBMC培养上清液中,Th1型细胞因子IL-2、IFN-γ水平(259.4±90.5)pg/mL,(452.0±122.6)=pg/mL与正常妊娠组(140.3±73.2)pg/mL,(307.5±106.4)pg/mL相比,显著升高,分别为P<0.01,P<0.05;Th2型细胞因子IL-4、IL-10水平(28.8±7.7)pg/mL,(178.9±98.6)pg/mL与正常妊娠组(41.9±11.4)pg/mL,(316.1±284.6)pg/mL相比,显著下降,分别为P<0.01,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Th1型细胞因子功能增强,分泌Th2型细胞因子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抑毒调平液对体外培养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 )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产生IFN -γ及IL - 4的影响。方法 :应用抑毒调平液 ( 1 0mg/ml)对慢乙肝 (中度 )患者PBMC培养 ,以正常人为对照。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 (中度 )患者PHA诱导的PBMC产生IFN -γ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 ,而产生IL - 4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中药抑毒调平液在体外明显促进PHA诱导的慢性乙肝 (中度 )患者PBMC产生IFN -γ ,明显高于未加中药的对照组 ,而使IL - 4生成减少 ,明显低于未加中药的对照组 ,P <0 .0 1。结论 :抑毒调平液可改善Th1 /Th2细胞平衡 ,上调Th1型细胞因子 ,下调Th2型细胞因子 ,有利于病毒的清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中T细胞核仁嗜银蛋白 (AgNORs)表达和辅助性T(Th)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取肿瘤患者 86例、正常对照者 44例的外周血。PBMC经多克隆T细胞活化剂刺激 ,用图像分析法检测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面积的百分比 (I .S % ) ;PBMC用离子霉素和佛波醇酯活化 5h后 ,以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检测IFNγ和IL 4产生细胞的频度 (% ) ;用相同的活化剂刺激 2 4h ,用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γ 干扰素 (IFNγ)和白细胞介素 4(IL 4)水平。结果 :肿瘤患者和正常人 ,AgNORs表达分别为 4.9± 1.2I .S %和 7.82± 1.2 8I .S % ,肿瘤组显著下降 (P <0 .0 5 ) ;肿瘤组PBMC中Th2细胞频度显著上升 ,Th1/Th2比值显著下降 ;同时 ,肿瘤组PBMC产生IFNγ和IL 4水平发生相应变化 ,变化方式与Th亚群变化相似 ;系统分析 5 1例肺癌 ,转移组比未转移组 ,复发组比未复发组 ,Th1细胞数、Th1/Th2和IFNγ产生水平显著下降 ;在肿瘤组AgNORs表达与Th1细胞频度、Th1/Th2、IFNγ产生和肿瘤患者生活状态的Karnofsky评分正相关。结论 :肿瘤患者PBMC中T细胞表达AgNORs下降 ,与患者Th1细胞功能下降呈正相关 ,与临床状态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5.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伴IgG亚类缺陷病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王莉佳  蒋利萍 《重庆医学》2003,32(4):426-427
目的 探讨反复呼吸道感染 (RRTI)儿童的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用单克隆抗体ELISA测 4 4例RRTI儿童血清IgG亚类水平和 17例RRTI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培养上清白细胞介素IL 2、IL 4水平 ,7名同龄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3 6例无哮喘RRTI患儿中IgG亚类缺陷 (ISD) 9例 (占 2 5 % ) ,ISD患儿IL 2、IL 4 (10 6 65± 85 4 3pg/ml、12 93± 2 19pg/ml) ,较对照组IL 2、IL 4 (15 3 3± 4 65 82pg/ml、16 3 7± 2 75 pg/ml)明显降低 (IL 2P <0 0 1,IL 4P <0 0 5 )。 8例哮喘患儿均有IgE升高 ,5例IgG4升高 ,IL 2。 (2 ) (73 85± 72 4 9pg/ml) ,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高于ISD组 (均为P <0 0 1)。IL 4 (19 96±2 19pg/ml) ,高于对照组和ISD组 (均为P <0 0 1)。结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童的免疫发病机制不同 ,无哮喘者更易发生ISD和Th1/Th2同时降低 ;有哮喘者常有IgE、IgG4升高 ,Th1轻度降低、Th2亢进。  相似文献   

6.
加味肾气丸对Th1、Th2细胞凋亡及细胞因子表达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加味肾气丸对哮喘Th1、Th2细胞凋亡及表达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分离哮喘患者外周血CD4+细胞 ,分别以CCR5及CCR3和Th1 /Th2标志 ,检测其凋亡及INF -γ及IL -4表达 ,并观察加味肾气丸对其影响。结果 :空白对照与加味肾气丸 (浓度分别为 0 0 1、0 0 2、0 0 4g/ml)刺激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外周血CD4+细胞 2 4h分泌IL -4水平分别为 894 5 6± 3 1 0 2 2、480 0 5± 1 1 2 2 3、440 2 1± 1 0 5 1 1及 41 1 84± 1 0 3 2 5 pg/ml(与空白对照相比 ,p<0 0 5 ) ;Th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 2 4 3 3± 3 2 9、3 2 68± 5 94、3 6 74± 5 44、3 8 5 8± 6 41 %(与空白对照相比 ,P <0 0 5或 0 0 1 ) ;与空白对照相比 ,不同浓度加味肾气丸对体外培养支气管哮喘患者CD4+细胞分泌INF -γ及Th1细胞凋亡无明显影响 (P <0 0 5 )。结论 :加味肾气丸通过诱导Th2细胞凋亡纠正哮喘Th1 /Th2失衡 ,抑制哮喘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盆腔内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患者IFN、IL-4、IL-12、以及IL-12P40细胞因子平衡与EM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用半定量PCR法和ELISA酶联免疫检测20例EM患者的血及腹腔中的IFN、IL-4、IL-12及IL-12P40细胞因子,并与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相比较,以观察上述指标在EM患者血及腹腔液中的变化。结果 1.EM患者血清和腹腔液中IL-12浓度分别为(66.38±12.6)pg/ml和(77.76±14.6)pg/ml,显著低于无EM对照组(84.97±13.7)pg/ml和(106.92±10.7)pg/ml(P均<0.05)。2.EM患者血清中IL-12P40(35.64±10.6)pg/ml,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腹腔液中含量为(79.76±12.6)pg/ml,显著高于对照组(40.54±10.0)pg/ml(P<0.05),并与EM的严重程度呈负相关。3.EM组IL-4/IFN-γ比值0.328显著高于对照组(0.07)。结论 EM患者体内IL-12含量降低,IL-12P40含量增高,这可能与EM的发生密切相关的NK细胞功能下降有关。EM患者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中IL-4细胞因子升高,在Th1/Th2细胞因子平衡网络中出现Th2细胞的偏移并占优势。  相似文献   

8.
rhIL-10对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作用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研究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0(rhIL-10)对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产生细胞因子与一氧化氮(NO)的影响,探讨rhIL—10治疗银屑病机制。方法 分离、培养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并检测PHA诱导PBMC产生IL—2、IFN—γ与LPS诱导PBMC产生IL—1、IL—6、IL—8和NO水平。结果 银屑病患者活化的PBMC产生IFN—γ、IL—1、IL—6和IL—8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使康人,IL—2与NO水平也较正常人为高,提示银屑病活动期一些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rhIL—10(2.5、5、10、20、40μg/L)对PHA诱导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产生IL—2、IFN—γ均有抑制作用,对LPS诱导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人PBMC产生IL—1、IL—6、IL—8和NO同样具有抑制作用,并呈明显剂量依赖关系。anti—IL—10McAb(2.5、5、10、20、40mg/L)在rhIL—10存在与不存在情况下均能促进PHA活化的银屑病患者与正常使康人PBMC产生IL—2及IFN—Y,但银屑病患者PBMC产生上述细胞因子能力低于正常人。结论 rhIL—10对银屑病患者PBMC分泌的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升高具有抑制作用,由此产生抗炎和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其治疗银屑病的重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T淋巴细胞活化及释放的Th1/Th2 细胞因子失平衡与变态反应性鼻炎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测定 40例变态反应性鼻炎患者 ,2 0例慢性鼻炎患者和 2 0例健康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 ,经PHA诱导培养后上清液中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 (IFN -γ)和Th2 细胞因子白介素 4(IL -4)、白介素 5 (IL -5 )的水平及血清中可溶性白介素 2受体 (sIL -2R)的水平 ,并分别对变应性鼻炎患者的sIL -2R与IFN -γ、IL-4、IL -5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 :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变应性鼻炎组的IL -4和IL-5水平显著高于慢性鼻炎组和正常组 (P <0 0 1 ) ;而IFN -γ水平却显著低于后两组(P <0 .0 1 )。变应性鼻炎组患者血清的sIL-2R变应性鼻炎组均显著高于后两组 (P <0 .0 1 )且与PBMC培养的上清液中IL -4和IL -5的浓度呈正相关 (r分别为 0 .62 5和 0 .5 95 ,P <0 .0 1 )。与IFN -γ浓度呈负相关(r=-0 .5 80 ,P <0 .0 1 )。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体内激活的T淋巴细胞是Th2 细胞 ,并释放Th2 细胞因子 ,Th1细胞和Th1细胞因子分泌则受到抑制 ;Th2 细胞因子在调节变应性鼻炎IgE合成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生理机制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研究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 (简称RSV毛支 )免疫发病机制。方法 对 12例确诊为呼吸道合胞病毒毛细支气管炎急性期患儿 (毛支组 )和 10例年龄匹配的健康婴幼儿 (对照组 )外周血T细胞亚群和单核细胞 (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IFN -γ和IL - 4进行检测。结果 毛支组CD8+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2 ,0 0 1) ,CD3+T、CD4 +T、CD4 +T/CD8+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毛支组IFN -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 4,IL - 4/IFN -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P <0 0 1,0 0 1) ,且IFN -γ与IL - 4呈负相关 (r =- 0 81,P <0 0 5 ) ;毛支组中特应征 +患儿与特应征 -比较 ,前者IFN -γ明显降低 (P <0 0 1) ,IL - 4和IL - 4/IFN -γ明显增高 (P <0 0 1,0 0 5 )。结论 RSV毛支急性期存在Th1/Th2 平衡紊乱 ,表现Th2 优势应答 ,与遗传特应征与细胞因子分泌异常有一定关系 ,同时NK和CD8+T细胞在RSV毛支免疫发病机制中也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过敏性哮喘患者树突状细胞对原始T细胞活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过敏性哮喘病人和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来源树突状细胞(DC)表达表面分子 (CD1a、CD83、CD4 0、CD86 )和细胞因子 (IL -1 2 )的差异及其对Th1和Th2型细胞因子平衡的影响。方法 分别取哮喘患者和正常人外周血经Ficoll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贴壁细胞 ,加入细胞因子 (GM CSF和IL 4)体外培养为不成熟DC(iDC) ,给予LPS刺激使其发育为成熟DC(mDC)。另取脐血同上方法获得非贴壁细胞 ,分别加CD4单抗和CD4 5RA单抗及磁珠分离得到原始T淋巴细胞 ,分别将两组mDC和原始T细胞共培养。使用流式细胞仪 (FACS)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CD1a、CD83、CD4 0、CD86的表达 ,通过ELISA法检测mDC分泌的IL -1 2及T细胞分泌的IFN -γ和IL- 4的含量。结果  (1 )哮喘组PBMC来源DC表达CD86分子比对照组显著升高(P <0 . 0 1 )。 (2 )哮喘组DC产生IL- 1 2及其亚单位p4 0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 (P值均 <0 . 0 1 ) ;(3)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 ,哮喘组T细胞释放Th1型细胞因子IFN -γ较对照组减少 (P <0 . 0 5 ) ,Th2型细胞因子IL -4较对照组显著增多 (P <0 . 0 1 ) ;(4)哮喘组CD86表达水平与IL 4浓度呈正相关(r=0 5 4 87,P <0 . 0 5 ) ;(5 )哮喘组IL- 1 2水平与IFN -γ水平呈正相关 (r =0 . 75 81 ,P <0 . 0  相似文献   

12.
肿瘤患者T细胞核仁嗜银蛋白和辅助性T细胞亚群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细胞核仁嗜银蛋白(AgNORs)表达和辅助性T(Th)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取肿瘤患者86例、正常对照者44例的外周血.PBMC经多克隆T细胞活化剂刺激,用图像分析法检测AgNORs区面积与细胞核仁面积的百分比(I.S%);PBMC用离子霉素和佛波醇酯活化5 h后,以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检测IFNγ和IL-4产生细胞的频度(%);用相同的活化剂刺激24 h,用ELISA试剂盒检测培养上清液中的γ-干扰素(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结果肿瘤患者和正常人,AgNORs表达分别为4.9±1.2 I.S%和7.82±1.28 I.S%,肿瘤组显著下降(P<0.05);肿瘤组PBMC中Th2细胞频度显著上升,Th1/Th2比值显著下降;同时,肿瘤组PBMC产生IFNγ和IL-4水平发生相应变化,变化方式与Th亚群变化相似;系统分析51例肺癌,转移组比未转移组,复发组比未复发组,Th1细胞数、Th1/Th2和IFNγ产生水平显著下降;在肿瘤组AgNORs表达与Th1细胞频度、Th1/Th2、IFNγ产生和肿瘤患者生活状态的Kamofsky评分正相关.结论肿瘤患者PBMC中T细胞表达AgNORs下降,与患者Th1细胞功能下降呈正相关,与临床状态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8、10 (IL - 8、IL - 10 )的异常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IL - 8水平检测采用放射免疫法 ,IL - 10水平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抗核抗体谱检测采用酶免斑点技术。结果 ①SLE患者血清IL - 8水平 (0 4± 0 17p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4 7± 0 6 pg/ml,P <0 0 1) ;②狼疮肾炎患者组血清IL - 8水平 (0 30± 0 19pg/ml)显著低于无狼疮肾炎组 (0 4 7± 0 2 0 pg/ml,P <0 0 1) ,狼疮肾炎患者组血清IL - 10水平(130 6± 19 7pg/ml)显著高于无狼疮肾炎患者组 (4 6 1± 15 9pg/ml,P <0 0 1) ;③血清IL - 8水平和IL - 10水平呈负相关 ,γ为 - 0 19,P <0 0 5。结论 IL - 8、IL - 10水平和SLE密切相关 ,可作为SLE诊断和肾脏功能损伤监测的重要参考指标。二者之间呈负相关 ,提示了SLE患者体内细胞因子的网络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乙肝后肝硬化患外周血中CD4^ T辅助细胞(Th)亚型的变化情况。方法:使用细胞因子诱生和ELISA技术检测32例乙肝的肝硬化患和21例对照患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FN-γ、IL-4、IL-10及TGFβ值浓度,RT-PCR检测PBMC的IL-2、IFNγ、IL-4、IL-10及TGF-β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乙肝后肝硬化患对照组比较,PBMC休外诱生后的IFN-γ、IL-12分泌水平下降,而IL-4、IL-10分泌水平上升,IFN-γ、IL-122的mRNA表达下降,而IL-4、IL-10的mRNA表达水平升高;TGF-β浓度分泌及其mRNA表达水平明显上升。结论:乙肝后肝硬化患T辅助细胞亚群中Th2较Th1细胞占优,Th3细胞功能增强,从而抑制了机体的细胞免疫,使病毒不能被有效地清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液相芯片技术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分析平台测定CHF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含量。结果CHF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10.431±6.510)pg/ml,(3.476±2.180)pg/ml]分别比正常对照组[(5.817±2.354)pg/ml,(1.545±0.594)pg/ml)]增加(P<0.05),而两组IL-10[(0.619±0.368)pg/ml,(0.628±0.339)pg/ml]、IL-1β[(0.665±0.732)pg/ml,(0.630±0.578)pg/ml)]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IL-6增高,与心衰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液相芯片技术探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分析平台测定CHF患者15例,正常对照组15例的血清细胞因子TNF-α,IL-6,IL-1β,IL-10的含量.结果 CHF患者血清TNF-α,IL-6的含量[(10.431±6.510)pg/ml,(3.476±2.180)pg/ml]分别比正常对照组[(5.817±2.354)pg/ml,(1.545±0.594)pg/ml)]增加(P<0.05),而两组IL-10[(0.619±0.368)pg/ml,(0.628±0.339)pg/ml]、IL-1β[(0.665±0.732)pg/ml,(0.630±0.578)pg/ml)]的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CHF患者血清TNF-α,IL-6增高,与心衰的病理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7.
银屑病Th1/Th2模式的体外试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银屑病的Th1/Th2反应模式。方法 标本取自 33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和 2 0名正常对照者 ,利用植物血凝素 (PHA)和葡萄球菌肠毒素B(SEB)分别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增殖 ,通过ELISA法检测PBMC培养上清中IL 2、IFN γ和IL 4水平。结果 SEB显著促进银屑病组 3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P <0 .0 1) ;SEB和PHA刺激组中 ,进行期IFN γ/IL 4的比值均明显高于静止期 (P <0 .0 1)。结论 银屑病属于Th1型反应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上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的细胞内细胞因子IFN γ和IL 6的表达与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 :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LISPOT)检测患者PBMC的细胞内细胞因子IFN γ和IL 6的表达情况。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PBMC中IL 6及Th2 Th1 比值与正常人相比显著升高 (P <0 .0 1)。结论 :在SLE患者PBMC中细胞因子IL 6升高 ,表达倾向于向Th2 偏移 ,Th1 Th2 平衡在SLE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百赛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对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培养上清IL-4、IL-10和IFN-γ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30例CHB患者给予百赛诺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抽取全血,同时选择7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结果CHB组PBMC培养上清分泌IL-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17.18±7.43)pg/mlvs(8.24±4.16)pg/ml,P<0.05],而IFN-γ水平则显著低于对照组[(36.25±19.92)pg/mlvs(121.68±44.40)pg/ml,P<0.01)];百赛诺治疗后,在第3个月IFN-γ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53.19±7.28)pg/mlvs(36.25±19.92)pg/ml,P<0.05],IL-4水平则较治疗前显著降低[(9.74±7.75)pg/mlvs(17.18±7.43)pg/ml,P<0.01];HBeAg阳性组百赛诺治疗后IL-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均有统计学意义[(8.74±6.12)pg/mlvs(20.51±9.16)pg/ml,(50.71±30.76)pg/mlvs(26.03±10.48)pg/ml,P<0.05];而HBeAg阴性组各细胞因子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百赛诺治疗CHB可提高患者Th1型细胞因子、降低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在CHB治疗中有一定调节免疫功能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蒋萍  梁宗安 《四川医学》2005,26(9):940-942
目的观察组胺H2受体拮抗剂雷尼替丁对哮喘小鼠T辅助细胞(Th1/Th2)功能性平衡的影响。方法40只BALB/C小鼠分为对照组、哮喘组、雷尼替丁2mg/kg及5mg/kg干预组。检测各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中IL-12及脾单个核细胞(PMNC)中Th1类因子IFN-γ、Th2类因子IL-4的表达并分析雷尼替丁作用下IL-12与IFN-γ变化的相关性。结果对照组与哮喘组IL-12分别为(446.93±20.89,211.21±22.42)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分别为(404.91±11.78,271.58±35.35)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而IL-4分别为(20.30±4.93,48.26±9.39)pg/ml,差异有显著性(P<0.01)。雷尼替丁2mg/kg及5mg/kg组IL-12水平分别为(282.64±21.20,354.00±29.97)pg/ml,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IFN-γ分别为(313.25±40.54,364.44±39.79)pg/ml,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IL-4分别为(37.70±7.47,27.76±9.63)pg/ml,与哮喘组比较有显著性(P<0.05,P<0.01)。雷尼替丁5mg/kg组细胞因子水平改变较2mg/kg组更明显(P<0.01)。在雷尼替丁组,IL-12水平与IFN-γ成明显正相关(r=0.80,P<0.01)。结论雷尼替丁可增加哮喘小鼠体内巨噬细胞IL-12的分泌,并部分纠正Th1/Th2功能平衡,其作用呈剂量相关性。推测对IL-12的上调作用可能是其影响Th1/Th2功能平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